- 相關推薦
紅樹林課文原文
《紅樹林》文章從四個方面介紹了紅樹林:遠觀紅樹林,近賞紅樹林,紅樹林的繁殖,紅樹林的精神。文章語言優美生動,堪稱寫景佳作,所以在教學時,應引導學生多積累。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紅樹林課文原文,歡迎查看。
《紅樹林》課文
我愛森林。長白山的茫茫林海,給我留下許多綠色的夢,但我從沒想到在大海里也有這夢幻般的森林。去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海底森林——紅樹林。
那是一個風和日麗的妝春,我在海南島瓊山碰到海上景觀。那是漲潮的時候,一片密密麻麻的紅樹林浸沒在海水里,露出一頂頂青翠的樹冠,浮蕩在海浪之中。一會兒潮退了,紅樹帶著海泥芳馨的枝條和婀娜的身軀出現在海灘上。啊,我的眼前出現了一片絢麗多姿的世界。海風吹來,綠浪翻滾,歡迎我這來自北國的遠客。
我乘著小船,慢慢劃進紅樹林深處。這簡直是一個海上的世外桃源,一個神秘的植物天地。一株株紅樹縱橫交錯,褐紅色的樹干彎彎曲曲,盤根錯節,形成一座座立體柵欄,支撐著碩大的樹冠。樹干,低的二三米,高的十來米,東扯西拉聯織成一張海上的綠色之網。樹枝上盛開著紅的、白的花朵,微風中逸出淡淡的幽香。我被這幽靜而神奇的仙境陶醉了,好像在夢中走進了神話里龍宮的大花園。
突然,樹枝上啪啪的響聲打破了寧靜。保護區的專家笑著告訴我:“這響聲是告訴人們,一棵新的小紅樹降生了。”國為紅樹具有“胎生”的繁殖特別。當種子成熟后,先在樹上萌芽,長成幼苗才離開母樹,飄落于地,扎根于土,幾個小時就可以扎下根去破土而生。倘若被海水沖走,也能在海水中漂流上兩三個月,遇到海灘照樣扎根生長。
我愛這片海上森林。紅樹葉和北國沙漠中的黃柳一樣,在植物世界里是一個具有奉獻精神的衛士。它既不要肥沃的土質,也不要溫室般的環境,只是默默地把根須扎進貧脊不毛的海岸,形成了縱橫交錯的支柱根。依靠這龐大的根系去吸取大地的營養,它把自己的兄弟姐妹連成一個整體去抵御狂風惡浪,減少海嘯所帶來的自然災害。
《紅樹林》創作背景
1996年3月,莫言開始著手寫《紅樹林》,當時寫了6萬字左右,由于工作和生活突然發生變化,從b隊到了《檢察日報》影視部,接手寫一部檢察題材的電視劇。大概是寫到20集,他感覺不滿意,決心推倒重寫。后來他就想到了沒有完成的《珍珠奇談》,如果把電視劇劇情放到獨特的珍珠養殖環境里,會為電視劇增色不少。
到了1999年,劇組準備工作差不多,莫言等人專程來到廣西北海珍珠養殖基地考察外景。據自治區檢察院的“檢察官”作家朱曉華回憶,當時莫言和劇組的工作人員在北海待了將近4個月,就為選到一片心儀的紅樹林。可以看出,莫言對《紅樹林》投入的苦心,正如他所言,“出于對讀者負責的態度,《紅樹林》從電視劇到小說實際上是我重栽了一棵樹”。于是莫言于1999年底完成了《紅樹林》的創作。
作品鑒賞
作品主題
《紅樹林》主題主要以情愛和欲望展開。
全文主要分兩條線索進行,一條是南江市副市長林嵐的現實及過去的經歷;一條是紅樹林的珍珠姑娘陳珍珠的出現與林嵐及其兒子大虎等人發生的種種糾纏,在這兩條線索的交叉敘述中實現了歷史與現實、城市與鄉村的再書寫。
在生命中的許多東西是無法控制的,有著原始的美麗也是生命的美麗,而在《紅樹林里》,生命的沖動一點也不邪惡,因為紅樹林本身未被開發,他是原始的是本色又何需做作的外衣,萬奶奶的奶奶是在紅樹林的家里與天王云雨消魂,紅樹林更是意義非凡。他們第一次兩個人一起出游就是來到了紅樹林,當時林嵐呆了因為紅樹林太美了。而以后的兩次對于這對青梅竹馬的男女主人公更非比尋常。文革快結束在林嵐要離開紅樹林的前一天,他們在紅樹林見面,林嵐決定要與馬叔接吻,可是馬叔對她異常冷淡,(直到最后小說才交代,馬叔不與林嵐好了的原因是相信了金大川說的他們已發生了關系。)他們憤憤然的分手。于是生命最美好的初戀畫下了最遺憾的句號,連一個吻也沒留下。而第二次已是二十多年以后了,他們再次來到紅樹林,這時兩人都已是單身,在紅樹林的月夜下,他們再一次動情,這次終于接吻了,林嵐在馬叔面前愛的沒有自尊,她確實是一個人“熬得苦”。先是奉父親之命嫁給了秦書記的傻兒子,在無奈之中與秦書記茍合,最后秦書記縱欲過度死亡,還給她留下了一個兒子就是大虎。一個女人爬到副市長,不容易,而她更需要的是一個男人的擁抱是一個男人的撫慰。正如作者所言“在欲火如炙的紅樹林里,煩躁不安的敘述,”紅樹林里是充滿了生命感覺的世界,是一個活的有機體。
這部作品的故事轉向南海之濱的現代化都市和淳樸的南國漁村。《紅樹林》中有對權欲、錢欲、情欲、性欲等現代都市生活中的陰暗面的淋漓再現,也有對老一輩革命歷史以及老一輩的子女在現實生活中的愛恨情仇的生動描寫。
藝術手法
《紅樹林》中,文體創作仍表現出拉美魔幻現實主義創作的特點,但是在敘事手法上又與過去的創作表現出很大的不同。這種敘事手法的創新主要表現在2個方面。對于時間機制的熟練把握。小說創作中很擅長對時間機制的把握,將“現在時間”與“過去時間”兩相結合,穿插在作品中成為兩條線索,同時又運用“時間壓縮法”將幾十年的歷史時間通過一個事件、幾個人物的連綴而成,將歷史切割成許多碎片,在碎片的回憶中又切入敘事時間,也即故事時間,就在一個個切入點的連綴中,將過去和現在連接成一個有機的時間整體。
小說在藝術上追求創新,通過一個處處在場又并非真實存在的、全知全能的“我”來展開敘述,時而把視角對準小說中的當下情景,時而把故事拉到歷史和傳說之中;各種敘述手法猶如萬花筒一般,不斷變幻,但在整體上又不乏一氣呵成的藝術魅力。
《紅樹林》小說當中也充分地應用了蒙太奇手法。對《紅樹林》中的蒙太奇進行劃分,大致可以分為兩個大類:一類是比較純粹的蒙太奇敘述手法,另一類是采用穿插敘述歷史典故來突出蒙太奇的效果。第一類蒙太奇手法在《紅樹林》的第十章體現了出來。該章首先進行了導入式的敘事,然后直接展示了45個蒙太奇單元,每一個單元通過空一行表示結束,而讀者則是被綜合性的敘事導出的。對于這一章的每一個蒙太奇單元,作者莫言都采用括號內的阿拉伯數字來進行標識。這些蒙太奇單元有的長有的短,有的結構十分簡單,僅僅出現幾個鏡頭而已;有的結構則非常復雜,包含很多敘事小板塊,每一個敘事小板塊擴展一下就可以變為章回小說中的一回。采用純粹的蒙太奇敘事手法可以加快故事情節的發展。當今信息發展十分迅速,許多讀者都喜歡快節奏的小說。在信息化如此發達的今天,估計很少有人會喜歡托爾斯泰式的冗長與啰唆,也很少有人喜歡左拉式的自然主義描寫。總體來說,《紅樹林》的第十章的結構十分特殊。
在本書當中作者將西方的影視手法與中國的傳統寫作手法相結合,并采用蒙太奇來進行描寫,對小說的故事情節交代得十分迅速。《紅樹林》這部小說總共有24萬字,篇幅雖然比西方的長篇小說短,但在文章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拓展了時間軸和空間場,使得整部小說具有了歷史厚重感。小說的篇幅不是很大,包含的內容卻十分豐富。小說當中的歷史典故對讀者十分有吸引力。在《紅樹林》這部小說當中,歷史典故發揮了兩個重要的功能,它們就是串聯和點化的功能,這部小說中出現的歷史典故無疑是在敘事線上掛上了一串串葡萄,這使得原本單純的線條具有了多重的糾結。它們的出現就好像是在樹干上結了疤,可以進行反復的推敲;它們的出現就好像是香豬身上長了核桃肉,小豬變得結實強壯。在《紅樹林》這部小說當中,非常值得注意的一點就是里面的歷史典故大多具有很大的篇幅,有的甚至就像是一篇短篇小說,巧妙使用的人稱機制。《紅樹林》這部小說中作者莫言使用了第一人稱“我”進行敘事,獨具創造性的。同時在小說當中還使用了第二和第三人稱的敘述手法,向讀者展示了一位女市長被都市社會浸染的心酸歷程。
《紅樹林》最鮮明的一個創新點就是在使用第一和第三人稱的過程中使用了第二人稱將主人公引出。敘事主體在進行敘述活動的時候,經常采用講述和展示這兩種手法,講述通常情況下主觀色彩比較濃厚,所以一般使用第一和第三人稱,采用這兩種人稱進行敘事有利于主體展開敘述;展示往往比較客觀,可以為讀者展示現實客觀的生活,對話是展示方式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采用第二人稱具有一種內在的對話性,就好像人物和敘述者面對面一樣。在這部小說中的你指的并不是讀者,而是林嵐,他是一名追隨者。小說采用“你”使之與“我”發生對話,通過小說當中的一些對話,發現林嵐政治面目背后的真實形象。很多時候,“采用第二人稱進行敘述在分析人物心理上占據了優勢,用“你”不僅展示了林嵐的個性以及她痛苦的歷程,又可探究出為何會在她的身上發生這些事情,采用這種方式更有利于讀者了解到一位女市長是如何掉入罪惡的深淵的。
《紅樹林》中的對話表示在敘述者的身上,其實就是將敘述者的意識進行了分割,產生了自我對話,這就好像是文體已經合為一體一樣,變成了一個人的兩面,兩個我同時存在,一個我是當事者,另一個我是評判者。主人公的內心已經變成了兩個人,這就給這部作品蒙上了神秘的面紗,也使得小說變得神秘莫測,不可捉摸。在這部小說中因為作者采用“對話性”的人稱,才使得我們了解到發生在主人公身上的悲劇,同時也對人性善惡兩面進行了諷刺,讓作品的意義變得非凡。
作品評價
在《紅樹林》中,莫言第一次走進了城市,在藝術風格上漸漸從傳說、神話、虛幻中走出,將眼光投向身邊喧鬧真切的現實生活,穩重、理智了許多,少了一點激情、狂亂,多了一些從容不迫的平靜。
————山東大學文學系教授李雪梅
《紅樹林》為研究對象,這也是一部瑰奇綺麗、波瀾起伏的長篇大作。作品中敘述視角的頻繁轉換,歷史與現實交替閃現的方式帶給讀者不一樣的感受。
————陜西教育學院學報責任編輯韓文霞
《紅樹林》這部小說十分耐讀,讀者大多會重復閱讀好幾遍。是什么吸引讀者進行反復閱讀呢?主要是小說當中的歷史典故對讀者十分有吸引力。
————作家孫永蘭
作者簡介
莫言莫言出生于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謨業,山東高密縣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文學博士,青島科技大學客座教授。
1980年代中以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復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作品深受魔幻現實主義影響。莫言在小說中構造獨特的主觀感覺世界,天馬行空的敘述,陌生化的處理,塑造神秘超驗的對象世界,帶有明顯的“先鋒”色彩。2011年8月,莫言憑借長篇小說《蛙》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2012年10月11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中國獲諾貝爾獎第一人。
【紅樹林課文原文】相關文章:
小學課文太陽課文原文10-12
海燕課文原文08-23
課文原文《雨后》10-10
《荷花》課文原文10-22
《理想》課文原文07-02
項鏈課文原文10-04
《窮人》課文原文11-06
《咕咚》課文原文09-23
散步課文原文09-30
跳水課文原文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