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爬山虎的腳》課文教學片斷賞析
《爬山虎的腳》是冀教版、人教版、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課文,也是滬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課文。作者葉圣陶。本文章介紹了爬山虎是如何爬墻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爬山虎的腳》課文教學片斷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近幾年,筆者發現在課堂教學中對于朗讀的指導常常流于形式。教師先問學生:該用什么語氣朗讀?待統一答案后,就讓學生帶著這種語氣朗讀。如一位老師對《爬山虎的腳》中描寫“爬山虎的葉子”一段進行的朗讀指導:
師:爬山虎的葉子美嗎?
生:(異口同聲)美!
師:我們該用什么語氣朗讀?
生:贊美的語氣。
師:哪些詞語應讀得重一些?
(生回答后,師要求一一圈出,學生試讀。)
師:(指名一學生讀后)誰能讀得比他更好些?
師:(另一生讀后)請男同學讀一讀。
師:(男生讀后)請女同學讀一讀。
如此三番五次地讀,可學生的情感仍未被激發,始終讀不出“美”的語氣。大都是把幾處要求讀重音的詞語做了過分強調,顯得十分呆板、生硬。最后這位教師只好找一位朗讀水平高的同學朗讀。
而另一位老師對這一段出色的朗讀指導,令我至今記憶猶新。
師:請大家讀第二自然段,把你最喜歡的句子畫出來。
(學生自由讀,動筆畫。)
師:請你把最喜歡的句子在小組里交流一下,并說說你喜歡的原因。
(熱烈討論)
師:喜歡爬山虎的葉子嗎?誰來說說你為什么喜歡它?
生:因為它的葉子綠得很可愛。
生:因為它的葉子顏色在變化。
生:它的葉子樣子很好看,鋪得也很均勻。
生:一陣風吹來,爬山虎的葉子就會漾起波紋。
師:“漾起波紋”是什么樣子?
生:就像風吹到水面上出現的波紋一樣。
生:就像這樣。(用手勢表示)
師:請大家看課文插圖。閉起眼睛想一想,那一墻綠油油的爬山虎顏色在變化,一陣風吹來還蕩漾著波紋……多美啊!你能不能把那種美麗的顏色、那種變化的樣子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呢?
(學生輕聲自讀)
師:我聽出來了,你們讀得很好,讓我也喜歡上這些句子了。誰來讀給大家聽聽?
(絕大多數學生讀得有聲有色)
“注重情感體驗”是《語文課程標準》關于閱讀的基本要求。同樣的課文,同樣的段落,為何教學效果迥然不同?這不禁使我感悟到了,在朗讀教學中“情”的落實:
在朗讀教學中,有的教師往往把學生對課文的領悟、感受和認識都統一在自己的標準答案下,追求一致的情感體驗。第一位教師要求學生用贊美的語氣讀。而第二位教師沒有要求學生用哪一種統一的語氣來讀,而是調動學生情感體驗,讓他們自己尋找、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對作者的感情有了自己的體驗,再通過讀來表達內心獨特的感受。清代學者趙翼在《閑居讀書》詩中寫道:“同閱一卷書,各自領其奧;同作一文題,各自擅其妙;問此胡其然,各有天在竅!彼麖娬{讀文和作文的用心貴在創造。在朗讀教學中,學生具有獨特內心體驗,教師應做到《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弊寣W生讀出自己真實的感受。
原文
校操場北邊墻上滿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從小院的西墻爬上去,在房頂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墻,不幾天就枯萎了,后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著墻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巴在墻上相當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
作者簡介
葉圣陶,中國現代著名作家。1894年10月28日誕生于江蘇蘇州一清貧的市民家庭,1988年2月16日病逝于北京。原名紹鈞,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筆名有葉匋、允倩、斯提、郢、郢生等。1911年中學畢業,因家庭生活困窘無力升學,1912年至1923年先后在杭州、上海、北京等地任教,對教育界狀況和知識分子情態了解甚深,為此后創作奠定了豐厚的生活基礎。
青少年時期即酷愛文藝,曾為詩社“放社”盟主。1911年開始發表詩歌及文言小說等。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發生,其創作一發不可收。1921年參予發起新文學第一個社團“文學研究會”,作品數量之多、體裁之廣、知識分子形象刻劃之真切,頗為新文學文壇所矚目。小說《隔膜》、 《火災》、《線下》、《城中》諸集,在關注婦女命運、憧憬人生的“美”與“愛”、思考知識分子道路的同時,“冷靜地諦視人生,客觀的、寫實的描寫著灰色卑瑣的人生。” (茅盾語),成為新文學作品中放射異彩的獨特篇章。同期,開創了現代童話創作這一新型文學體裁,童話集《稻草人》和此后出版的《古代英雄的石像》,文字優美、清新,想象豐富、詩意盎然,寓善惡、美丑的評判于淺易的故事之中,藝術魅力經久不衰。散文合集《劍鞘》、新詩合集《雪朝》中的作者諸篇,筆致誠樸、淡雅、從不同側面反映出作家的人生評價和創作才華。
1922年與朱自清等創辦新文學第一個詩刊——《詩月刊》。
1923年至1937年先后任上海商務印書館和開明書店編輯,參予編輯文學研究會刊物《小說月服》、《文學旬刊》和《中學生》、《文學》等雜志。此期短篇小說、童話多收入《未厭集》、《四三集》,散文多收入《腳步集》、《未厭居習作》。面對內敵外侮的種種行徑,葉圣陶的創作風格也由沉穩、冷雋轉而為熱烈與憤激。有“扛鼎”之作稱謂的長篇《倪煥之》于1928年出版,成為現代知識分子在“五四”前后十余年時代壯潮激蕩下,艱難探索,走向集體主義的真實記錄。同期編發文學新人丁玲、巴金等人的處女作,文學“伯樂”之舉成為美談。
抗日戰爭時期,輾轉蘇州、武漢、成都、重慶,最后返回上海,堅持編輯出版工作和愛國宣傳。角放戰爭時期積極參加反對獨裁統治、要求民主自由的愛國運動。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語文教學研究愈益深入,編輯自幼兒園起至大學國文教材多種,論文輯為《作文論》、《文章例話》、《文章講話》等,對教師、學生均深有裨益。全國解放后,長期擔任出版、教育界領導工作,仍筆耕不綴,出版詩歌、散文、童話、教育論文多種。
在新文學作家中,葉圣陶以德高望重、“一本真誠”著稱,文如其人,誠如茅盾所說:“你要從他作品中找尋驚人的事,不一定有;然而即在初無驚人處,有他的那種凈化升華人的品性的力量!ヌ盏臉闼刂攪赖淖黠L及其敦厚誠摯的情感自有不可及處!
【《爬山虎的腳》課文教學片斷賞析】相關文章:
課文《貓》的片斷賞析04-09
《匆匆》課文片斷賞析07-16
爬山虎的腳課文原文06-20
課文《金蟬脫殼》片斷賞析10-21
語文課文《望月》片斷賞析10-25
爬山虎的腳課文內容10-12
《草船借箭》課文片斷賞析04-11
語文課文《菜園里》片斷賞析06-20
《桂林山水》課文片斷賞析優秀06-23
語文課文《少年閏土》的片斷賞析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