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解讀《老人與海》中的人物形象
導語:《老人與海》中,圣地亞哥說:“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這句話既體現了人類抗拒命運的宣言,更是海明威內心的真實寫照。文章中老人在面對長達84天未有收獲的情況,面對來自人們鄙夷的猜測,依然義無反顧的出海。與其說是為了生存倒不如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向外人顯示自己的青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老人與海》中的人物形象,歡迎大家學習掌握。
范文一:
作者將富有生命的形象同朦朧的寓意融合在一起,將現實生活的詩情畫意同深刻的哲理融合在一起,創造了一種體現著人類尊嚴和命運重壓下仍有優雅風度的硬漢子形象。作品通過主人公桑地亞哥與鯊魚的頑強搏斗的描寫,表現了一種奮斗的人生觀,即使面對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勝利。
“我不能夠阻止它來害我,但是也許我可以捉住它。”老人從一開始就表現出了樂觀自信的心態。“他鼓起全身的氣力,用他染了血的手把一桿鋒利無比的魚叉扎了進去。他向它扎去的時候并沒有抱著什么希望,但是他抱著無比的決心和十足的惡意。”老人并不抱什么希望,但他有決心,也有勇氣,一個敢于挑戰,勇于抗爭的“硬漢”形象躍然紙上。
“他想,能夠撐下去就太好啦。”在遇到鯊魚的襲擊時,文中幾次出現這樣的想法,通過這樣的內心獨白,說明老人現在確實身陷困境,筋疲力盡了,此前他已和大馬林魚搏斗了三天兩夜,精力消耗殆盡,現在又要面對鯊魚的一次次兇猛的攻擊。他難免會有畏難情緒,難免想要退縮,但這些消極的念想總會被他的韌性與毅力所打敗,轉瞬即逝。這句話是老人“硬漢精神”的真實寫照:面對困難,堅強樂觀,決不屈服退縮。正如老人所說的“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想點開心的事吧,老家伙。’他說,‘一分鐘一分鐘過去,離家越來越近了。丟掉了40磅魚肉,船走起來更輕松些。’”這是老人在困境中的自言自語,文中類似的自說自話有很多,表明老人具有樂觀的心態,懂得在失去后自我安慰,這是強者的智慧。
“它不是一個吃腐爛東西的動物,也不像有些鯊魚似的,只知道游來游去滿足食欲。它是美麗的,崇高的,什么也不害怕。”這是老人對自己對手的由衷贊美。從“美麗”“崇高”等字眼中,表現了老人對鯊魚的感情。在他的眼中,魚也是一條生命,也有它的自由,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他熱愛大海、熱愛生命,無論是那條令他疲憊不堪的大魚,還是兇殘貪婪的鯊魚,在他眼里都是美麗動人的。同時也表明了老人心地善良,具有憐憫之心,這也使“硬漢精神”顯得更加豐滿。我不得不說,這個英雄也是溫情的,這個英雄也是可愛的。“它活著的時候你愛它,它死了你還是愛它。”“他不忍朝死魚多看一眼,因為它已經給咬得殘缺不全了。魚給咬住的時候,他真覺得跟他自個兒身受一樣。”“‘魚啊,我不應該把船劃到這么遠的地方去。’他說,‘既不是為了你,也不是為了我。我很不好受,魚啊。’”這些內心獨白,無不表現出老人內心深處的溫情脈脈。人與自然及自然之物惺惺相惜,老人對魚總是有一份仿若是難言復雜的、隱隱約約的,潛藏于內心的深深地眷戀,對大海又有著一份狂熱的愛戀„„這一切的一切,都使得這個“硬漢”的形象更加真實可感。于是,作品通篇洋溢著一種人性的光輝,意境純凈、宏遠、深邃,以海的深藍色為背景,襯托出了人物靈魂深處的善良與真摯;又以海的廣博浩瀚為映襯,突出了人與自然間情感的超脫„„
也許從生活上來講,老人是孤獨的、寂寞的,長時間的出海打漁,他都是孤身一人;然而從精神上來講,他永不孤獨。
“于是他用舵把對準鯊魚的頭打去„„他又迎面劈去,一次,兩次,又一次。他聽到舵把折斷的聲音,再把那裂開了的槳往鯊魚身上戳去。”“老人現在簡直喘不過氣來,同時他覺得嘴里有一股奇怪的味道。”這是老人與鯊魚進行的最后一次搏斗,他搏斗的對象是一群鯊魚。那種赤裸裸的、凝聚血汗的、用盡全身最后一點力氣,寧死也不肯放棄的搏斗,是一種執著,之一種堅韌,是一種堅守,是一種生命的頑強。在那一刻,我被他的精神深深打動,我的靈魂在震顫! 真正的英雄不是那些勝利在望時的雀躍者,而是明知前面是失敗依然挺起胸膛無畏無懼走向死亡的人,是西西佛斯似的英雄。
故事的結局歸于平靜,結束在沉寂的忍耐中,在對人的盛贊中,流露出淡淡的孤獨與悲傷。然而,是一種宏大的孤獨與悲傷,沒有凄寒,反帶著熾人的熱烈!猶如一曲“天鵝的絕唱。”色彩瑰麗而濃重,意境深邃,意味雋永,余韻悠長„„ 聯系海明威的經歷,他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面對著戰爭后遺癥給社會帶來的混亂和毀滅,給人們帶來的遺憾和幻滅,他覺得人們要在社會中生存下去就必須具有老人那種“打不敗”的硬漢精神。作者筆下的老人形象是一個英雄,能產生感染力和滲透力。老人最終帶著魚骨上岸,可是他始終未向自然妥協。他其實是一個敢于挑戰自身缺陷以及自己勇氣和信心的勝利者。他的赤裸裸、血淋淋的堅定的相信,激人心魄。
“生活只有兩種——腐爛與燃燒。”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被稱作“英雄。” 有人曾對那些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這樣評論:“他們的作品或深沉凝重,或婉轉抒情,像智慧的泉水,像深邃的大海,超越了語言和種族,貼近人類的本心。他們用文字訴說著人類亙古不變的情感、靈魂和真理。”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正是這樣。
范文二:
一、逆境中彰顯生命力――硬漢形象的詮釋
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塑造了無數硬漢形象,他們或者富貴不能淫,或者貧賤不能移,或者威武不能屈,總之是人中龍鳳,是令人高山仰止的偉丈夫。那么什么樣的人才能有資格被稱為硬漢呢?硬漢的精神內涵又是什么呢?195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作家海明威以塑造硬漢形象著稱于世,下面,我們就以令他享譽海內外的《老人與海》為例,看看這位大師對硬漢形象的詮釋。
已經過去了八十四天,圣地亞哥還沒有捉到一條魚,這使以漁獵為生的他被認為“倒了血霉”,連他唯一的助手“男孩”也不得已離開了他。圣地亞哥在第八十五天來到了他認為會有大魚出沒的遠離海岸的海域,果然不負所望,遇到了捕魚生涯中最大的一條大馬林魚,經過兩天兩夜的奮戰,終于將它綁在了自己的船上。但是好運并不是一直跟隨他,在回程的途中,遇到了鯊魚群,盡管拼盡全力,用盡一切手段,仍然只是保住了大馬林魚的骨架。作品在漁夫們驚嘆魚的碩大、游客誤會這是一條從未見過的形狀漂亮的鯊魚聲中結束。海明威用精湛巧妙的敘事手法征服了諾貝爾文學獎評委,而他塑造的光輝的圣地亞哥形象則以其在逆境中堅持不懈,最終勝利的精神征服了全世界的文學愛好者。
海明威的一生塑造了眾多的硬漢形象,斗牛士、拳擊家、獵人、漁夫、士兵等等,他們的共同特征是具有旺盛的精力及驚人的毅力,與充滿危險敵意的事物殊死搏斗。在面對痛苦和死亡時,他們盡管內心充滿激烈的沖突和斗爭,但最終會以優雅的風度面對嚴酷的悲劇命運,在戰勝巨大的困難和可怕的死神的斗爭中彰顯人的尊嚴。隨著思想的逐步成熟及創作觀念的轉變,海明威在不同時期的作品中呈現的硬漢形象有所區別,早期的硬漢精神體現在斗牛士或拳擊手身上,他們特立獨行、倔強好勝。《打不敗的人》中的年老的斗牛士曼努爾,為了保住“打不敗的人”的稱號,執意重登斗牛場,與公牛進行一場驚心動魄的鏖戰,最終以壓倒一些的精神意志戰勝公牛。中期的硬漢精神不僅僅體現在個人的榮辱奮斗中,而是流淌在為人類事業獻身的英雄的血脈中。《喪鐘為誰而鳴》中的戰士喬丹,擺脫了個人主義的孤立,為人類的正義、民主奮勇斗爭。晚期的硬漢精神則體現在他的這篇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老人與海》中,老漁夫圣地亞哥的斗爭體現了他在重重困難壓迫下仍保持著生命尊嚴的硬漢精神的靈魂。
身體的衰弱是老人面對的第一個困境。對于一個漁夫來說,壯碩的身體是他的本錢,然而老漁夫圣地亞哥呢?他“消瘦憔悴,脖頸上有些很深的皺紋,腮幫上有些褐斑……雙手常用繩索拉大魚,留下了勒得很深的傷疤。”他的左手還常常罷工,背叛自己,在他同大馬林魚搏斗的關鍵時刻,曾經兩度抽筋,不聽使喚。這樣一個飽經風霜的身體還常常食不果腹,出海前只喝了杯咖啡,在船上沒有吃食,只有一瓶淡水。在制服大馬林魚過程中,多次精疲力竭,盡管如此,還得迎接鯊魚群的攻擊,沒有旺盛的體力,沒有順手的武器,支撐他的只有打不垮的精神意志力,因為他堅信“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內心的孤寂是老人需要承受的更強大的精神壓力。老人索居在海邊破舊矮小的窩棚中,由于太久沒打到魚遭到大家的背離和嘲笑。因為害怕覺得太孤單,連過世的妻子的照片也不敢掛,盡管如此,孤獨還是時刻纏繞著他。當他在遠離海岸與大馬林魚獨自奮斗的時候,當他的左手抽筋的時候,當他遇到鯊魚群而感到無力的時候,他多次想到“但愿那男孩在就好了”,可是男孩不在,他只能自己面對,這時男孩成了他的精神動力,男孩愛他、相信他、支持他、崇拜他。為了男孩他也一定要成功。而且海明威相信,孤寂是事業成功的動力,精神在承受巨大的孤寂壓力時,會產生更強大的戰勝困難的力量。
面對力量遠遠勝于自己的強大的競爭對手,勇敢迎戰,是圣地亞哥博得硬漢形象的關鍵所在。體積和他的漁船仿佛大小的大馬林魚、兇殘的鯊魚群、饑餓虛弱的身體、返程路途的遙遠、未來惡劣天氣的威脅,是圣地亞哥同時需要克服的困難。這些困難相對于自己的力量,對比如此懸殊,老人選擇了戰斗。這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是圣地亞哥硬漢形象的升華。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委員會評價該作品時說:“作家在一篇漁獵故事的框架中,生動地展現出人的命運。他是對一種即使一無所獲仍舊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的謳歌,是對不畏艱辛,不懼失敗的那種道義勝利的謳歌一…產生了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
二、迷惘中的思考――硬漢形象產生的歷史背景
美國老一輩女作家格・斯泰把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青年稱為“迷惘的一代”,所謂“迷惘”,是指他們都擁有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緒。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親身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戰場上,他們目睹了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飽受了戰爭的折磨,了解到普通士兵中的厭戰情緒。作為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他們擁有對未來的美好憧憬。面對現實,是信仰的破滅,是傷痕累累的殘軀,是人們投擲在身上的同情、鄙視、懷疑的目光,只有用爵士樂、歌舞、酒精來麻醉心靈深處無法醫治的創傷。海明威作為“迷惘的一代”的作家代表,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在意大利前線,被炮擊受傷,醫生從他身上取出277塊彈片,盡管在戰后他得到了榮譽的獎賞,但戰爭給他的心靈留下的創傷卻永遠難以愈合。因此他創作了《太陽照常升起》、《永別了,武器》、《老人與海》等一系列思考戰爭、思考人類命運的作品。
然而,面對這個以私有制為基礎的金錢至上的社會,面對人們瘋狂的追求自我的滿足、個人的全部私欲惡念及內心的陰暗面被激發出來的社會。海明威關心的仍然是人文主義中人之為人的精神特質。就像圣地亞哥一樣,面對困難,戰斗到底。
【解讀《老人與海》中的人物形象】相關文章:
《老人與海》人物形象分析06-04
《老人與海》解讀賞析04-16
《老人與海》人物形象與主題分析02-23
《老人與海》主角人物形象分析02-27
《邊城》中翠翠人物形象解析06-30
《老人與海》塑造的硬漢人物形象12-27
解讀余光中的創作11-30
《詩經》中的情愛詩解讀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