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于老舍的簡介
有關于老舍的簡介講述了怎樣的老舍先生的為人呢?在近代文學史上,有著許多才華洋溢的作家,其中,老舍先生是非常深的民心的。歡迎閱讀小編整理的有關于老舍的簡介,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老舍,中國小說家、劇作家。生于1899年,卒于1966年,滿族,祖籍北京。原名舒慶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
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趙子日》、《老張的哲學》、《四世同堂》、《二馬》、《小坡的生日》、《離婚》、《貓城記》、《正紅旗下》,劇本《殘霧》、《方珍珠》、《面子問題》、《龍須溝》、《春華秋實》、《青年突擊隊》、《戲劇集》、《柳樹井》、《女店員》、《全家福》、《茶館》,報告文學《無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說集《趕集》、《櫻海集》、《蛤藻集》、《火車集》、《貧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他于1918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學校,擔任過小學校長、郊外北區勸學員等職。五四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的思潮,把他從“兢兢業業辦小學,恭恭順順地侍奉老母,規規矩矩地結婚生子”的人生信條中驚醒;文學革命的勃興,又使他“醉心新文藝”,由此開始生命和事業的新起點。
1924年,老舍赴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講授漢語和中國文學。自1925年起,陸續寫了3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對烏煙瘴氣的教育界作了生動的揭露;《趙子曰》的鞭撻鋒芒指向以新派自詡其實醉生夢死的青年學生;《二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國的北京人,諷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產的社會土壤里培植出來的“出窩兒老”的畸形心態——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語,俏皮的幽默筆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風情,通過閉塞守舊、茍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對于祖國命運的憂慮,顯示出與眾不同的藝術個性和思想視角。3部作品陸續在《小說月報》上連載后,引起文壇的注目。1926年老舍加入文學研究會。1929年夏,繞道歐、亞回國。在新加坡逗留期間,為當地高漲的民族解放要求所鼓舞,創作反映被壓迫民族覺醒的中篇童話《小坡的生日》。1930年7月起,到濟南齊魯大學任教。1934年秋,改任青島山東大學教授。在這兩所大學,相繼開設文學概論、外國文學史、歐洲文藝思潮、小說作法等課程。課余繼續從事創作。沿襲原來的藝術取向的,有長篇小說《離婚》和《牛天賜傳》等,都寫得富有生活情趣和喜劇效果。比之早期作品,描寫從淺露趨向含蓄,相當圓熟地形成他作為幽默作家、北京人情世態的風俗畫師、市民社會的表現者和批判者獨特的藝術風格。面對愈來愈嚴酷的社會現實,創作出現兩種新的趨勢:一是日益關切國家大事,由此觸發寫作的靈感,如受到日本侵略者制造的五三慘案的刺激,寫了《大明湖》,九一八事變引起他“對國事的失望”,遂有寓言小說《貓城記》的問世;一是更加關懷城市貧民的苦難,以此作為主要描寫對象,《月牙兒》敘述母女兩代淪為暗娼,《我這一輩子》訴說下級警察的坎坷經歷。在《駱駝祥子》中,以農村來到城市拉車的祥子個人的毀滅,寫出一場沉痛的社會悲劇。把城市底層暗無天日的生活引進現代文學的藝術世界,是老舍的一大建樹。
《駱駝祥子》是他個人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的重要作品。他從30年代初起 ,開始寫作短篇小說 ,作品收入《趕集》、《櫻海集》、《蛤藻集》等。其中如《柳家大院》、《上任》、《老字號》、《斷魂槍》諸篇,綽約多姿,精致完整,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關于老舍的故事有哪些
老舍小時候的故事
七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在北京西直門內南草廠胡同的一所高等小學堂讀書。他學習刻苦,待人誠懇,同學們都愛接近他。有個名叫高煜年的滿族同學,更是和他形影不離。
這一年初春,東風勁吹,氣候干燥,古城的上空,幾乎每天都飄滿了千姿百態、五顏六色的風箏。一天,國文老師孫煥文觸景生情,出了一個《說紙鳶》(紙鳶即風箏)的作文題,讓同學們當日寫完。
老舍文思敏捷,詞匯豐富,不一會兒就寫好了。可小高卻仍在那兒緊鎖眉頭,苦思冥想。老舍等得不耐煩了,便走到小高面前,悄悄地說:“讓我給你起個頭吧!快點交卷,咱們好去放風箏。”小高一聽,眉眼頓開,連聲說:“你真好!夠朋友!”
第二天國文課上,孫老師顯得特別高興。他眉飛色舞地對學生們說:“這次作文,不少同學大有進步,尤其是高煜年同學的文章,破題得體,先獲吾心。”接著,情不自禁地高聲朗誦起來:“紙鳶之為物,起風而畏雨,以紙為衣,以竹為骨,以線索之,飄蕩空中……”
老舍和小高望著老師那副被陶醉的神態,止不住偷偷笑了起來。
孫老師發現后,奇怪地問道:“你們兩個笑什么?難道我讀錯了嗎?”
“孫老師,您沒讀錯,不過……”
“不過什么?”孫老師追問下去。
這時,老舍和小高四目勾留,深感自己不該弄虛作假,欺騙老師,便把真情原原本本地講了出來。
從此,老舍再也不做這種事情了。直到臨終之前,一直保持著篤誠坦率的品德。
老舍勤儉節約的故事
梅 花香自苦寒來。老舍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中培養了勤儉節約的精神,樹立了遠大的志向。當他功成名就之后,仍然保持著勤儉的好習慣。一次,朋友邀請他參加一個舞 會。舞會是一個隆重的場合,穿著自然要講究一些,可是老舍只有兩套灰布中山裝,洗過幾次后,就顯得舊了,穿在身上像個清潔工。老舍就穿著這套衣服進了舞 會,他對投來不解目光的朋友說:“對不起了,這已經是我最好的衣服了。
老舍已是中國的大文豪,但他依然那么的勤儉,那么的廉潔。
老舍如何寫《四世同堂》
老 舍在重慶北碚安家后,許多朋友前去看望,向胡絜青詢問北平淪陷后的情景。胡一次又一次講述了北平淪陷后人民的苦難,這些真實的細節為老舍醞釀新作提供了詳 細的背景材料。1944年元旦,老舍開始寫以淪陷了的北京為背景的百萬字小說《四世同堂》。他說:“必須把它寫成,成為從事抗戰文藝的一個較大的紀念 品。”老舍的臥室兼客廳兼書房,夏天三面受陽光照射,到夜半熱氣還不肯散,老舍說:“墻上還可以烤面包。我睡不好,睡眠不足,當然頭昏。”頭昏和常患瘧 疾,到年底才寫完第一部30萬字的《惶惑》。1945年老舍在《八方風雨》中寫道:三十四年,我的身體特別壞。這些病痛時常使我放下筆。本想用兩年的功夫 把《四世同堂》寫完,可是到三十四年底,只寫了三分之二。這簡直不是寫東西,而是玩命!”
【于老舍的簡介】相關文章:
老舍簡介02-26
老舍故居簡介10-06
關于老舍的簡介10-05
駱駝祥子老舍簡介04-28
老舍我的母親簡介10-30
老舍個人簡介03-11
關于老舍的資料簡介08-10
駱駝祥子作者老舍簡介10-26
老舍代表作駱駝祥子的簡介08-07
老舍事例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