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名人傳記:梁實秋溫情的訴說者
引導語:梁實秋在“雅舍”,創作了數十篇風格獨特的散文,在中國現代散文中獨樹一幟。我們一起來了解關于梁實秋的人物傳記。
梁實秋(1902~1987年),中國現代學者、散文家。浙江杭州人,生于北京。1915年進入清華留美預科學習,1923年畢業。隨后赴美留學,進入哈佛大學研究所,攻讀文學碩士學位。回國后曾在多所大學任教授。1949年去臺北,任教多所大學。1966年退休。在美、臺兩地輪流居住。畢生從事英國文學的教學和研究,于1967年譯完《莎士比亞全集》40冊,并有《英國文學史》專著行世。在文學創作上,尤以散文突出,代表作有《雅舍小品》等。
《雅舍小品》是梁實秋在抗戰時期創作的散文集,其時,梁實秋居住在四川省重慶,條件簡陋,但寫主人清貧樂道的心性,卻為居室取名“雅舍”,而正是在此室,梁實秋創作了數十篇風格獨特的散文,在中國現代散文中獨樹一幟。
《雅舍小品》的內容有以下幾類:
延展自我,抒發志趣。《雅舍》是其中的名篇,寫作者的居室,先寫室外環境:磚柱掌頂,簡陋單薄;竹籬泥墻,黑瓦覆頂,有窗無玻璃,無以遮風擋雨;居室門窗不嚴,老鼠、蚊子極多,令人夜晚無法安眠;室內陳設簡樸整潔,不張掛名公巨卿照片博士文憑、絲織西湖十景、電影明星照片,他幽默地將“名公巨卿”與他們素來看不起的牙醫、理發師并列,暗示這些人都是庸俗之徒,都屬于作者不歡迎的人物。下面又歸于正題:“雅舍所有,毫無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俗”,而“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不僅顯示出“室”的別致,也顯示出主人的個性。另外如《搬家》、《同鄉》等,也是此類文章。
觀察人生世態。如《排隊》一文。作者援古論今,對比外國人的自覺排隊,提倡一種謙讓、講秩序的精神。委婉地批評了當下不守公紀的風氣。在《罵人的藝術》中,作者指出,罵人應“適可而止”、“知彼知己”、“態度鎮靜”、“遠交近攻”等,分析精到,語言詼諧有趣,帶有一種機智尖刻的嬉皮士風格。
寫吃食,展現生活情趣。作者筆下包羅萬象,小到《味精》,大到《獅子頭》,無不信手拈來,侃侃而談。作者援古用今,追根溯源,字里行間洋溢著濃厚的文化氣息。
梁實秋以散文飲譽文壇,始于他1940年應劉英士之邀以“子佳”為筆名在《星期評論》陸續發表的《雅舍小品》。后來,梁實秋將他1939年至1947年間的散文三十四篇編為一輯,仍以《雅舍小品》為書名印行。不料此書一出,風行不衰,至今居然發行了五十余版,創中國現代散文發行的最高記錄。
《雅舍小品》中的“雅舍”,指的是梁實秋在重慶北碚與友人合住的六間陋室。房子的基本用途主要是遮風避雨,防止入侵;而雅舍卻“篦墻不固,門窗不嚴”,“風來則洞若涼亭”,“雨來則滲如滴漏”。但梁實秋卻獨出匠心地擇取了一個表現角度——從苦難中尋覓詩意。且看他對于雨天雅舍的一段描寫:“細雨蒙蒙之際,雅舍亦復有趣。推窗展望,儼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霧,一片彌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頂濕印到處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擴大如盆,繼則滴水乃不絕,終乃屋頂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綻,砉然一聲而泥水下注……”由屋頂崩裂而聯想到奇葩初綻,這樣一種“游心于物外,不為世俗所累”的自我陶醉的處世哲學和超功利的審美態度,顯然是受道家(特別是莊子)人生觀、美學觀的影響。
古今中外的散文大家,無不以語言的簡約性作為衡量語言表現力的一個至關重要的標準。梁實秋深解此中三昧。梁實秋創作散文,以胡適的白話文為樣板,追求“絢爛之極趨于平淡”的境界。為此,他在篇幅上力求濃縮,刪芟枝蔓;在語言上,攄詞搞藻,期于至當。由于梁實秋深諳“割愛”的藝術原則,所以他的散文清楚而有姿態,簡單而有力量,美在簡潔,美在適當。
梁實秋散文的藝術個性,還表現在他那獨特的文調。閱讀梁實秋的散文,不難發現作者在自覺追求聲韻音節的效果。他的散文,不講究排偶,但于參差不齊之中寓有整齊排偶之筆;不拘于格律,但有時也自然有平仄的諧調和聲韻的配合,讀起來朗朗上口,保持了適當的節奏之美。
梁實秋散文的成就,當然得益于他對人性百態的洞察,因此能夠在作品中層層剝視,娓娓道來。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在中西文化領域的精湛造詣。梁實秋認為,中國文化有些地方優于西方,西方文化也有些地方優于東方,因此,他既反對妄自尊大,又反對妄自菲薄,而主張虛心接納外來文化,并與我們的傳統文化融解一起。梁實秋小時雖然未入私塾,但他對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以及杜詩極為熟悉。他經常揣摩這些詩文的章法、句法、聲調、詞藻的特點及行文技巧,使自己的白話散文能符合“文”的要求,而不僅僅是白話。梁實秋的散文崇尚簡潔,重視文調,追求文調潔雅與感情滲入的有機統一,又顯然是師法西方的古典主義。“中外逢源,古今無阻”——這既是梁實秋散文的個性,又是這種個性形成的原因。
朱光潛《雅舍小品》對于文學的貢獻在翻譯莎士比亞的工作之上。
冰心:實秋不但能說會道,寫或譯起文章來,也是下筆千言,尤其是小品文字,更是信手拈來,諧而不俗。
陳漱渝:梁實秋的散文,機智閃爍,諧趣迭生,嚴肅中見幽默,幽默中見文采,而絲毫不墮俗趣。
作者對自己的一生以蘸滿深情的筆墨娓娓道來,洗練簡白,趣味盎然,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文學價值。如能再和梁氏與韓菁清的情書結合來讀,一定別具韻味。
梁實秋簡介
梁實秋,原籍浙江杭縣(今杭州市),光緒二十八年臘月初八(1903年1月6日)生于北京。學名梁治華,字實秋,一度以秋郎、子佳為筆名。
1915年秋考入清華大學。在該校高等科求學期間開始寫作。第一篇翻譯小說《藥商的妻》1920年9月發表于《清華周刊》增刊第6期。第一篇散文詩《荷水池畔》發表於1921年5月28日《晨報》第7版。1923年畢業後赴美留學,1926年回國任教于南京東南大學。第二年到上海編輯《時事新報》副刊《青光》,同時與張禹九合編《苦茶》雜志。不久任暨南大學教授。
最初他崇尚浪漫主義,發表不少詩作。在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院學習時受新人文主義者白壁德影響較深。他的代表性論文《現代中國文學之浪漫的趨勢》1926年在《晨報副鐫》發表,認為中國新文學存在浪漫主義混亂傾向,主張在理性指引下從普遍的人性出發進行文學創作。1930年,楊振聲邀請他到青島大學任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長。1932年到天津編《益世報》幅刊《文學周刊》。1934年應聘任北京大學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1935年秋創辦《自由評論》,先後主編過《世界日報》副刊《學文》和《北平晨報》副刊《文藝》。
七七事變,離家獨身到後方。1938年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到重慶編譯館主持翻譯委員會并擔任教科書編輯委員會常委,年底開始編輯《中央日報》副刊《平明》。抗戰勝利後回北平任師大英語系教授。1949年到臺灣,任臺灣師范學院(後改師范大學)英語系教授,後兼系主任,再後又兼文學院長。1961年起專任師大英語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臺北。
40歲以後著力較多的是散文和翻譯。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從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輯。30年代開始翻譯莎士比亞作品,持續40載,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譯,計劇本37冊,詩3冊。晚年用7年時間完成百萬言著作《英國文學史》。
【名人傳記:梁實秋溫情的訴說者】相關文章:
名人故事:梁實秋的氣度11-07
梁實秋先生名人故事09-25
幽默的梁實秋先生名人故事08-31
述說者愛情詩歌06-10
關于古代名人傳記系列-李白傳11-02
梁實秋的作品11-02
梁實秋的散文11-20
對梁實秋的評價09-03
梁實秋軼事08-04
梁實秋妻子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