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李白的教學
追尋李白
——山水詩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A、能夠有感情朗誦李白的四首山水詩。
B、能夠初步掌握搜集信息的能力,并借助搜集的資料與課后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詩意。
C、體會李白抒寫山水詩的表達方法,感受情景交融、想象大膽奇特的浪漫主義詩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吟誦、品讀詩歌,培養語感;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會獨立理解古詩的內容,品味詩歌的情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詩人在不同時期寄情山水的心境,感受詩人寄情山水間的那份灑脫、爽朗與豪情。
[教學重點]
初步掌握學古詩的方法,能夠自己借助資料理解詩句意思,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景象,從中感受詩人的心境。
[教學難點]
通過誦讀作品,感受詩人的情感。
[課前準備]
1、搜集李白的有關知識及優秀作品。
2、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情導入,揭示主題。
對一代詩仙,我們并不陌生,“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那“兒時天真浪漫”“寄情山水”“注重友情”“思念故土”的印象似曾相識。今天讓我們追尋詩仙的足跡,走進那瑰麗的藝術詩篇,感受詩人浪漫奇特的情懷。
二、初讀四首古詩,掃清字詞障礙。
1、 自讀古詩。
要求:讀準字音,正確流利。
2、指名朗讀。
開火車每人讀一首,師生相機正音。
字音重點指導:朝、重、靄、倚。
三、借助資料、注釋,了解詩意,初建畫面。
1、明確要求,自學古詩。
借助我們查找的資料和課后注釋,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歌大概的意思,看看每首詩中為我們描繪了怎樣的景象?
2、小組討論。
指名說詩歌大意。
3、全班交流。
這四首詩分別描繪了怎樣的情景?
A《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云間”,首句寫詩人的回想,點出開船的時間是早晨,地點是白帝城。“彩云間”是寫白帝城的高。彩云繚繞與詩人遇赦的喜悅之情十分和諧。 “千里江陵一日還”,次句寫詩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達。詩人用夸張的手法,寫了長江一瀉千里之勢,同時也抒發了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兩岸猿猴的叫聲還沒停止,可那輕快的小船已經駛過了千山萬嶺。
B《獨坐敬亭山》
(用課件做輔助)
這首詩運用擬人的手法,寫了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前兩句寫天上幾只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雖然長空還有一片白云,卻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后兩句寫了人與山之間和諧美好的關系,鳥飛云去后,靜悄悄地只剩下詩人和敬亭山了,詩人凝視著秀麗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動不動地看著詩人。
C《夜宿山寺》
詩人隱居在山間寺廟的一個夜晚看到高不可測的寺廟,感到伸出手去就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在這里不敢大聲說話。害怕驚動了天上的仙人。
D《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1、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詩人順溪而上,穿林進山,為我們展現出一派桃園景象,這進山第一程就使人流連忘返。
2、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這進山的第二程明寫山林之幽靜,卻暗示道士不在寺院內。詩人通過景物烘托環境氣氛,委婉地抒發了自己訪友不遇的惆悵心情。
3、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野竹與云氣相接,本是一幅靜景,詩人用一個“分”,使人聯想到徐徐移動的云霧,不斷從野竹梢頭飄來。飛泉本是動景,詩人用一個“掛”字,就化動為靜,使人聯想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的直落圖景,白色飛泉與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真是一片淡泊高潔的凈土。
4、在詩人筆下,蜀中的戴天山,山奇水秀,淙淙的溪水、帶露的桃花、林中的麋鹿、亭亭的野竹,還有那碧峰瀉下的飛泉,色彩明麗,境界幽深如同一幅引人入勝的山水圖。
第二課時
一、體會意境,追尋李白。
在這些山水詩中,你最喜歡哪首詩為我們描述的景象,試著用心讀一讀,看看在字里行間你品味到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A《早發白帝城》。
預設點:
1、抓住“彩云間”、“一日還”、“啼不住”、“輕舟”等詞語,感受作者輕松愉快,歸心似箭的心情。
2、相機出示:多媒體課件,展示長江兩岸的景色。充分感受美麗的景象,情感誦讀。
3、相機交代寫作背景,感受李白為人: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參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牽連,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突然得到赦免。在返回江陵途中,詩人寫下了這首詩。從而充分感受詩人的情感。誦讀這首古詩。
B《獨坐敬亭山》
預設點:
1、抓住“獨坐”,相機介紹背景資料,引導學生從詩中追尋李白是個怎樣的人?
這首詩作于天寶十二年,距他離開長安整整十年。長期的漂泊生活,使李白飽嘗了人間的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炎涼,從而加深了對現實的不滿,增添了孤寂之感。寫獨坐敬亭山時的情趣,正是詩人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與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中尋求安慰的生活寫照。
2、你是怎樣理解“相看兩不厭”的?從中看出這是一個怎樣的李白?
這句詩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深厚感情。“相”和“兩”二字同義重復,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表現出強烈的感情。在純凈的空間,只有敬亭山與詩人進行著精神上的交往;詩人的精神與敬亭山的神貌完全融匯在—起了。詩人把山人格化的同時,表達了自己從欣賞自然美的樂趣中獲得的精神自由和超脫凡俗的自我肯定。
表面看來,這里是寫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有情”,愈是表現出人“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凄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
C《夜宿山寺》
預設點:
1、詩人是怎樣表現山寺之高的?找出有關詞句說一說。
“手可摘星辰”以星夜的美麗引起我們對高聳入云的“危樓”的向往。詩人用夸張的筆調和浪漫主義的手法,描繪了山寺高樓聳入云天的情景。
2、從“不敢”與“恐驚”心理中,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與“天上人”相距很近,這樣山寺之高就不言自明了。
3、你從中又讀到一個怎樣的李白?
詩人用夸張的藝術手法,描繪了山寺的高聳,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從中我們可以感覺到李白詩奇思涌溢,想人所不能想,說人所不敢說,敢于沖破一切束縛,破浪直前,無所顧忌,所以想象奇特,善于夸張是李白詩歌的一大特點。
D《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早年的游仙問道的生活,與飄逸豪邁的性格分不開。整首詩“不遇”之字未見,“不遇”之意滿篇皆是,真可謂妙筆生花。詩人將他在山中所見的種種事物信手拈來,寫入詩中,青年時期的李白,開朗高遠的個性在詩中初步顯露出來。
二、延伸拓展,感受李白的寫作風格。
1、回憶以前學過的李白詩歌,說說哪些詩句也具有想象奇特、善于夸張的特點?
2、搜集李白的描寫自然、山水、風光的詩歌,寫在小本本上。
推薦閱讀:《蜀道難》、《游泰山》其六、《渡荊門送別》、《望天門山》、《秋登宣城謝眺北樓》
【 追尋李白的教學】相關文章:
追尋李白的教材分析10-18
追尋李白教材教案分析09-17
五年級語文下冊《追尋李白》教學反思09-29
李白《將進酒》教學設計07-27
李白《月下獨酌》教學設計09-17
李白《送友人》教學設計07-29
追尋的詩歌06-17
追尋的散文10-21
追尋·光明詩歌10-23
追尋優秀詩歌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