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夢令李清照帶拼音
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這首小詞委婉地表達了李清照憐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了內心的苦悶。詞中著意人物心理情緒的刻畫,以景襯情,委曲精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如夢令李清照帶拼音,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rú mèng líng
zuó yè yǔ shū fēng zhòu , nóng shuì bù xiāo cán jiǔ , shì wèn juàn lián rén , què dào hǎi táng yī jiù 。
zhī fǒu , zhī fǒu , yīng shì lǜ féi hóng shòu 。
譯文
昨天夜里雨點雖然稀疏,但是風卻勁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來之后依然覺得還有一點酒意沒有消盡。于是就問正在卷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只對我說:“海棠花依舊如故”。知道嗎?知道嗎?應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講解
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
“昨夜雨疏風驟”指的是昨宵雨狂風猛。疏,正寫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義。當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心緒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功效一醒覺來,天已大亮。但昨夜之神情,卻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路身便要詢問意中懸懸之事。因而,她急問清算衡宇,啟戶卷簾的侍女:海棠花若何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風雨,海棠一點兒沒變!”女主人聽了,嗔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紅的見少,綠的見多了嗎!?”
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雜的神氣口吻,可謂“傳神之筆。
作者以“濃睡”、“殘酒”搭橋,寫出了白夜至晨的時間變化和心理演變。然后一個“卷簾”,點破日曙天明,巧妙得當。然而,問卷簾之人,卻一字不提所問何事,只于答話中透露出謎底。
真是絕妙工巧,不著痕跡。詞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為花而嗔,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嘆自己的青春易逝。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詞作之一。詞中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這是一首小令,內容也很簡單。它寫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簾人”詢問室外的變化,粗心的“卷簾人”卻答之以“海棠依舊”。對此,詞人禁不住連用兩個“知否”與一個“應是”來糾正其觀察的粗疏與回答的錯誤。“綠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
如夢令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背誦這首詞。
2、理解這首詞的詞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有關詞的知識,了解、領悟詞的內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寫出來。教學重、難點及關鍵點:
重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背誦這首詞。
2、理解詞意。
難點:
了解、領悟詞的內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寫出來。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李清照,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人(今山東),父親李格非,是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與丈夫為逃避戰亂來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詞人展轉于杭州,越州(今紹興),金華一帶,在孤苦生活中度過了晚年,但她一直關心國家大事,也從未停止過文學創作。
李清照擅長寫詞,前期以抒發對愛情的追求和對自然的熱愛為主,寫得曲折,含蓄,韻味深長,形象鮮明。后期的詞和前期迥然不同,國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詞風也充滿凄涼低沉之音。主要是抒發傷感懷舊,悼亡之情。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詞作大家。其詞的內容雖然沒有擺脫愛情與離愁別恨的傳統范圍,但在南渡后,她的詞更多的表現出對國家,人民和個人的深沉傷感,她的詞對女性內心世界的嚴肅而深刻的描繪,于委婉細膩中一洗以往詞作的嫵媚不實的氣氛,給詞壇帶來清高的意趣,淡遠的情懷,空》,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二、詞文賞析:
1、“昨夜雨疏風驟”中的“疏”字應解為“疏狂”,側重于“狂”字。
2、結合杜甫《三絕句》詩句“不如醉里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說說女主人公昨夜飲酒過量(睡醒了還有殘酒),到底是為什么?
昨夜酒醉是因為惜花。這位女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飲了過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3、盡管飲酒濃睡,但清曉酒醒后所關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院中的海棠經過一夜的狂風驟雨,現在怎么樣了。
4、女主人公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卻問卷簾人?“試問”的“試”字反映了怎樣的心理?
女主人公昨夜就已知道,經過風雨之后,今朝的海棠定是落紅滿徑了。之所以試問,不是真有疑問,而是自己不忍親見落花的悲慘,一個“試”字,將這種復雜的心理委婉地傳達出來。貼切入微,曲折有致。
5、本來以為經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簾,看了看外面之后,卻漫不經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卻道”有豐富的內涵,請同學們說說看。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生的變化無動于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后感到疑惑不解。
6、“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綠肥紅瘦”,形容綠葉繁茂、紅花萎謝的情景。“應是”也包含著女主公復雜的心理,你能替她就出來嗎?
你哪里懂得,嬌嫩的海棠花怎么能經得起狂風驟雨呀。表明詞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暗含著“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謂語淺意深。
7、“綠肥紅瘦”歷來為人稱道,說說好在哪些方面?“綠”代替葉,“紅”代替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形容雨后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是兩種狀態的對比。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由這四個字生發聯想,那“紅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象征著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嗎?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又實在令人嘆為觀止。胡仔《苕溪漁隱叢話》稱:“此語甚新。”《草堂詩余別錄》評:“結句尤為委曲精工,含蓄無窮意焉。”
8、詞人為什么這么惜花?
惜花實際上是惜春,惜自己如花的青春年華。
三、板書設計:
雨疏風驟→借酒消愁→怕見落花→綠肥紅瘦。
【拓展內容】
如夢令說課稿
(一)教學設想:本文是李清照的一首充滿生活情趣和雅致的詞,,是李清照的驚世之作,女主人憧憬美好生活,關切著美好的事物,無憂無慮,敏感而多情。教學本詞,應結合她生活的特定背靜來理解,教學時可以拿〈入夢令。常記溪亭日暮〉類比,以加強學生的理解。另外就是要注重學生橫向的遷移,能夠回憶起以前所學的李的相關詩詞,第三就是引導學生對其思想的把握,從而領會詞的意境,提高學生對文學的欣賞水平。需要說明,本詞最適用誦讀,意會,也許任何的解讀都是多余的。
(二)課標設計:
1、反復朗讀,理解詞意;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古代詞的形式和特點;
4、體會多種修辭方法的運用給苯詞帶來的藝術效果;
5、融入詞情畫意之中,探究詞的情趣和意趣;
6、培養學生欣賞文學藝術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目標1、2、4
(四)教學難點:目標4
(五)教學方法:采用朗讀、探究和賞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六)教學過程設計
1、導入課題:
讓學生唱《月滿西樓》“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老師:同學們猜猜看今天我們唱的誰的歌?(學生答李清照)
老師:真聰明,聽歌可不是免費的,我們今天探究李清照的詞!
下面我說說鑒賞詩歌的一些要領:一是要注重朗讀,最好能成誦,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二是要能夠充分利用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因為詩歌是跳躍性的。否則理解李白的《靜夜思》就是一個癡呆病患者在床前發呆三是要敢于見仁見智,這也是我們這節課所要鍛煉的“研究探討,深入領會”能力。好,哪位同學能介紹一下李清照?
2、走近作者
李清照(約1084——約1155),號易安居士,是詩、詞、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長的,成就最高的還是詞。
李清照經歷了南北分裂之亂,在南渡前后,她的詞風變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詞多描寫少女、少婦的閨中生活,如《如夢令》、《怨王孫》兩首詞,于輕快活潑的畫面中見作者開朗歡樂的心情和輕松悠閑的生活。《醉花陰》中含蓄地述說閨中的寂寞和對愛情的向往。《鳳凰臺上憶吹簫》、《一剪梅》等小詞也都是她的閨情名篇。南渡后,生活的苦難使她的詞風趨于含蓄深沉。《菩薩蠻》、《念奴嬌》、《聲聲慢》等詞表現了詞人長期流亡生活的感受。《永遇樂》在這類詞中為代表之作。元霄佳節,詞人遠離那些香車寶馬之邀,獨自品嘗戰火后的凄清,這首詞中,她已從自憐漂零之苦進而擔憂現實的隱患了。到了《漁家傲》一詞,雖然還有無所歸處的痛苦感慨,但激昂的格調已表達了詞人欲擺脫苦悶、追求自由的愿望。
李清照詞風婉約,她的藝術特征表現在:1鄙樸謔闈樵煬場K善于把強烈的感情熔鑄在藝術形象里,造成一種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她還善于從描繪一段情節、一個思想曲折中,顯示出感人的意境來。2痹煊鍇誠孕縷妗@畬視镅約惹誠宰勻唬又新奇魂麗,富于表現力。她的詞用典不多,卻善于運用口語、市井俗語,使詞寫得明白而家常。李詞的音節和諧,流轉如珠,富有音樂美。
3、相關知識介
那么你們對詞的知識又了解多少呢?詞有幾個“小名”?
(詞由詞牌、有的分上闋、下闋,它又叫長短句。不過有的詞未必有上下闋,比如小令。)
下面我們看李清照的一首詞《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可能同學們更熟悉她的另一首《如夢令》,有哪位同學愿意把那首詞有表情的背誦給大家聽?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另有《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4、融入文本
(1)朗讀課文;字詞撥正,朗讀指導。
(2)請學生朗讀課文并探究:
A、你認為這首詞是他早年還是晚年的作品?
B、那么你認為那個卷簾人是誰呢?
C、那么大家想象一下,李清照當時是以一種怎么樣的心情去問丫鬟的?她為什么要這樣問?而丫鬟又是以一種怎樣的心態回答主人的?
(李清照的問表現出她對昨夜雨后花兒的關心,擔心經過風雨的摧殘花兒是否還依舊,而丫鬟的回答似乎漫不經心,這令李清照很失望,所以她糾正她的丫鬟說“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D、那么你認為這首詞的主題是什么呢?(對美好事物的珍惜)
5、賞析
《如夢令》是李清照早期的以篇名作,歷來為人們所稱道。詞中刻畫了一個年輕女子愛花、惜花的細膩感情,創造了鮮明、優美的藝術形象。此詞寫惜春敏感心理,并無深意,全憑高超的表現技巧和優美的藝術形象取勝。
一、獨特的表現形式。
孟浩然《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韓斡《懶起》:“昨夜三更雨,臨明一陣寒。海棠花在否?側臥卷簾看。”一經對比,當知“風雨”與“落花”間的聯想,對花事春色的敏感,實為孟,韓兩家詩所先有,而采用與侍女問答法,則為女詞人所獨創。換言之,傳統的題材,有她匠心獨具,找到了最能充分體現其惜春心理的獨特的藝術形式,從而煥發異彩,引人注目。
二、曲折、婉轉,語淺言深。
“言情之詞,貴乎婉轉,最忌率直。語一率直,意即膚淺,勢必難成佳構”(劉坡公《學詞百法》)。“作詩文貴曲”(袁枚《隨園詩話》)。“詞貴愈轉愈深”(沈祥龍《論詞隨筆》)。世人評《如夢令》“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圣詞者”(黃了翁《蓼員詞選》),“全詞一弛一張,婉曲盡情”,“只數語中層次曲折有味”(云韻集)。令詞體小,難于翻騰變化。此詞卻即含蓄雋永,又盡波瀾起伏之能事。詞從憶昨切入,起兩句平起鋪墊。
“雨疏風驟”為“落花”張本,“不消殘酒”為“惜春”伏筆。以下與侍女問答。兩人心緒不同,語氣各別,相映成趣。“知否”一疊,為詞脈發展之必然轉折,然疊得韻味無窮,那埋怨責怪、啟發誘導的聲情神態,維妙維肖,如在耳目。前人都認為《如夢令》安頓二疊語最難,此處卻利用活用了這疊語。結拍“綠肥紅瘦”逼出題旨,收水到渠成之功。且回應篇首,針線嚴密,渾然一體。
三、自鑄新詞,人間絕唱。
口語化是李詞的一大特色,但并不等于口語,而是有高度的提煉與精心的推敲。孟詩“花落知多少”,自然流暢;李詞“綠肥紅瘦”含蓄精艷,形象優美而富于暗示性。與柳永“紅衰翠減”相比,顯然以語工意新取勝。
“綠肥紅瘦”是此詞最為世人稱道的佳句,因為它新穎、生動,王士禎《花草蒙拾》評此句云:“人工天巧,可稱絕唱” 。
四、多種修辭方法的運用。
其一,擬人。:“綠肥紅瘦”中的“肥”和“瘦”用以擬寫雨后海棠花的花和葉。形象生動。
其二,借代。“綠肥紅瘦”中的“綠”和“紅”是葉和花的顏色,用以代指海棠的花和葉,十分貼切。
其三,設問。“知否”問得尋常,答以“綠肥紅瘦”,妙語天成,奇妙無比。
其四,反復。“知否,知否”。
其五、隱喻。“海棠花”應是(變成了)綠肥紅瘦。或者以紅比喻女人,綠比喻男人也很貼切,從古代的男女地位看:男尊女卑。這個思想性更強。
6、拓展:賞析《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7、作業設計略
【如夢令李清照帶拼音】相關文章:
李清照一剪梅帶拼音01-06
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拼音版08-28
李清照的《如夢令》05-25
如夢令李清照詩詞08-20
李清照如夢令賞析09-13
李清照《如夢令》詩意08-01
李清照詩詞《如夢令》04-23
李清照《如夢令》賞析05-20
如夢令原文李清照08-14
李清照如夢令答案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