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離騷》詳解

時間:2024-09-21 16:35:10 樂怡 離騷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屈原《離騷》詳解

  《離騷》是中國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創作的詩篇,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屈原《離騷》詳解,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屈原《離騷》詳解

  屈原《離騷》詳解

  《離騷》在藝術上,也有極高的造詣和獨特的風格。可分為下面幾個方面:

  一、《離騷》塑造了一個純潔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在楚辭出現以前,中國詩歌還基本上屬于群眾性的創作。我們知道《詩經》絕大部分屬于民歌作品,是無名氏作品,經過口耳相傳,由集體創作出來的。一般說,最早的民歌,內容也比較單純,句式和篇幅比較短。由于是集體創作,雖也有閃耀作者個性的作品,但是像屈原這樣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于整個生命在他作品上打下了異常鮮明個性烙印的,卻還沒有。《離騷》塑造了一個純潔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愛國激情,具有崇高政治理想和高潔人格的偉大詩人的塑像。正是這樣,詩人屈原本身,就成為我國文學史上一個偉大的藝術形象,成為不朽的愛國詩人的典型,因而對后世發生無限的感召力。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第一個偉大詩人,其作品在中國文學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在屈原出現以前,中國的詩歌還基本上屬于民歌的時代,只有當屈原出現以后,中國文學史上才開始出現詩人,出現了集中反映詩人個性的詩篇。

  二、《離騷》是一篇積極浪漫主義作品。它吸取和發展了我國古代人民口頭創作——古代神話的積極浪漫主義精神。浪漫主義作為一種創作方法,它的特點不是按照事物本來樣子去描寫現實,而是更多地表現作者由于受現實的刺激而迸發出來的激情,對理想的強烈的追求和反抗現實的叛逆精神。按照篇章結構,前半部分是著重對詩人自己生活經歷和遭遇的描寫。我們可以看到四組矛盾對立的形式。第一組,“內美”、“修能”與“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的光陰流逝的矛盾,展示出他熱切的人生追求。第二組,三后、堯舜的“純粹”、“耿介”,與桀、紂“猖披”美丑善惡的矛盾,表現出他的政治理想。而詩人的人生追求、政治愿望和“恐皇輿之敗績”、“及前王之踵武”的政治目的與“黨人之偷樂”、“路幽昧以險隘”的宮廷政治環境,又形成深一層次的第三組矛盾。通過這個對立,烘托出詩人不顧自身,“忽奔走以先后”,為了國家命運汲汲奔碌的一片赤誠之心、熱情之望,再和“荃不察”、“反信讒而齌怒”的遭際,構成更深一層的矛盾。在層層矛盾沖突結構的遞進中,這一矛盾表現得更為尖銳、深刻。我們看,詩人把自己生活經歷和感情升華為一種善與惡、美與丑、光明與黑暗的不可調和的斗爭,并用了一些新奇的比喻,夸飾的描寫,表現出善與美的崇高,惡與丑的卑鄙齷齪,表現了光明與黑暗的勢不兩立,從而把一個時代的面貌整個地呈現出來,啟迪人們的認識,給人以正確的愛憎,激勵人的向善向美心靈。

  在《離騷》的后半部分,詩人更是完全采用幻想的形式、虛構的境界,寫出了深刻的內心世界。詩中用上天下地的描寫,希望和失望的回旋反復,盡情地吐露心中苦悶,表現詩人周圍環境的黑暗和冰冷,表現詩人卓絕的苦斗精神。在這一部分,還特地從神話傳說中吸取豐富形象,通過自己奔敖不羈的想象把這些組織在一起,構成了層出不窮的生動情節和美麗畫面。即用神話性的想象,來表現一個苦悶人靈魂上天入地對真理的追求。當向重華陳詞以后,由于他覺得得到了重華的肯定,便上下求索,到處遨游:  朝發軔于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固,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飲余馬于咸池兮,總余轡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鸞皇為余先戒兮,雷師告余以未具。吾令風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飄風屯其相離兮,帥云霓而來御。紛總總其離合兮,斑陸離其上下。

  我們看,在這里出現了許多神話的人和物。比如羲和(日神)、望舒(月神)、飛廉(風伯)、豐隆(雷師)以及鳳凰、飛龍等,這神話里的人和物都是供詩人自由驅使的。另外還出現了一些神話中的地名,所謂縣圃(古代神話中昆侖山有—個懸在空中的花園,叫“縣圃”),崦嵫(崦嵫山),咸池,天津(指天河的渡口),不周(不周之山),這是他想象中所到過的地方。這想象之大膽、豐富,是古今少有的。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詩人運用大量古代神話傳說,但又不受原故事的拘束,不像后代一些作品引用神話,只當典故來用。他不僅把那些故事當作典故來用,而且把那些神說中的神和神物作為活生生的形象來參與詩人神游天國的活動。這說明詩人已經通過一番自由的想象加工,把原有的神話結撰成新的情節,并且使這樣一些神話傳說服從于他所要表達的新的抒情主題,成為詩歌藝術構思的一部分。這種表現手法無疑使幻想更加自由了。如最后一段,寫他駕著鸞皇、鳳鳥飛向天空,可以說是一路車馬喧鬧,當轉道昆侖,行經流沙,指向西海的時候,突然駐足在楚國的上空不忍離去,因此就把全詩推向一個高潮,有力地表現了詩人的愛國思想和情操。

  遭吾道夫昆侖兮,路修遠以周流,揚云霓之晻藹兮,嗚玉鸞之啾啾。朝發軔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極;鳳皇翼其承旃兮,高翱翔之翼翼。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與,麾蛟龍使梁津兮,詔西皇使涉予。路修遠以多艱兮,騰眾車使徑待,路不周以左轉兮,指西海以為期。屯余車其千乘兮,齊玉軟而并馳,駕八龍之蜿蜿兮,載云旗之委蛇。抑志而弭節兮,神高馳之邈邈:奏九歌而舞兮,韶聊假日以她樂。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晚夫舊鄉,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

  這一段非常有力地表現了詩人的愛國思想和愛國信念。如果不是借助神話,并把神話素材加以重新改造、構思,那是很難達到的。

  高爾基曾經指出過,所謂文學上的浪漫主義實際上有兩種,一種是消極浪漫主義,一種是積極浪漫主義。消極浪漫主義的特點是利用幻想、虛構以至于神秘主義來歪曲現實,粉飾現實,引導人們與現實中的不合理的事物相妥協,或引導人們逃避現實。積極浪漫主義雖然同樣也帶有幻想、夸大和奇特色彩,但在內容上仍然是真實地反映了現實,引導人正確地認識現實,特別是喚起人們對于現實中的不合理事物的反抗性。該詩正是這樣一個積極浪漫主義的范例,是我國文學中積極浪漫主義的遠祖,這十分珍貴。

  三、在詩歌形式和詩歌語言上也有很大創造。《離騷》的形式是吸取和借鑒了南方楚地民歌而寫成的,但它也吸收了當時蓬勃發展的新體散文筆法。它打破了《詩經》四言的形式,把詩句加長,結構擴大,既增加了內容的容量,又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把事實的敘述和幽獨的抒懷,以至幻想的描寫,這幾方面交織在一起,既波瀾壯闊又完美生動。

  另外,從詩的語言來看,采用大量方言和口語入詩,用得最多的是“兮”字。“兮”字古代的讀音是“呵”,是一個感嘆詞。“兮”是當時民歌,特別是楚地民歌中經常出現的口語詞匯。這既增強了詩中詠嘆的抒情氣氛,又極大地增強了詩句的節奏性和音樂美。整詩文采絢爛,比喻豐富,全詩每一部分都優美動人,而合起來又是一個結構宏麗、和諧完美的藝術殿堂,給人的藝術感染力是非常強烈的。

  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曾經評論屈原《離騷》,說《離騷》是“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另外:“較之于《詩》,則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其旨甚明,憑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響于后來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意思是說,《離騷》的影響比《詩經》在歷史上的影響還要大一些。可見,魯迅高度肯定了《離騷》思想、藝術的卓越成就,和它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拓展

  作品鑒賞

  《離騷》作為長篇巨制,所表現的思想內容極其豐富,主要可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描述了詩人和當朝統治者的矛盾,即理想與現實的對立;二是描述了詩人心靈的痛苦和糾結,進取和退隱的矛盾。

  關于《離騷》的內容層次,歷來有各種不同的分法。大致說來,全詩可分為三個部分再加一個禮辭。

  第一部分從開頭至“豈余心之可懲”,是以獨白和自我形象的出現開始。詩人先自敘高貴的身世,表示自己具有與生俱來的的“內美”。再敘自己的道德和才干,具有先天稟賦,又有后天修養,早就該立志獻身干一番大事業。接著敘述對楚懷王的期望,期望他修明法度,駕上駿馬奔馳向前,詩人愿為楚國的變法圖新作一個開路的先驅者。可是當時楚國統治集團內部卻存在著革新和守舊兩派的斗爭。詩人舉出賢君激勵懷王效法,舉出暴君的做法警戒懷王。但由于懷王昏聵守舊,棄約變心,結果是“黨人”猖獗,世風腐敗,連詩人精心培養的人才,也都從俗變節。詩人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遭遇排斥。面臨險惡的政治環境,詩人曾產生過退隱的念頭,但最后仍表示為堅持正義而九死不悔,決心堅守自己修潔的美德和高尚的情操。

  第二部分從“女媭之嬋嬡兮”至“余焉能忍與此終古”,是以女媭形象的出現開始,由現實境界轉入虛擬的幻想境界。女嬃看詩人如此痛苦,異常激憤,她從愛護詩人的愿望出發,勸誡詩人應當以鯀的悲劇為戒。在沒有是非曲直的社會里,忠貞不會見容于世,甚至會遭殺身之禍。因而要他不要那般耿介,而要明哲保身,隨波逐流。詩人聽后不以為然,并未動搖信念。女媭不能真正理解詩人,這表明人間已無知音。于是詩人便向超現實的境界去追求真理。他渡過沅湘,向舜帝重華陳辭,歷數夏商周數代王朝的興亡事例,陳訴肺腑,表明自己的“美政”理想。他為自己壯志未遂而嘆息流淚,即使身死但堅持理想的決心不變。陳辭完畢后轉而借幻想的形式遨游天地,上下求索,以尋找志同道合的知己和實現理想的途徑。最后上下尋求全歸于失敗。天上人間,都是一樣“溷濁”,蔽美稱惡,嫉賢妒能。

  第三部分從“索藑茅以筵篿兮”至“蜷局顧而不行”,是從靈氛、巫咸形象的出現開始。詩人周游求索,扣閽求女,相繼失敗之后,滿懷孤憤,便向神巫靈氛問卜,再請巫咸降神。靈氛和巫咸都啟示他遠行,擇明君而事,實現自己的理想,并告誡他要及早行動,不要猶疑不決。詩人確信自己留在楚國毫無出路。于是,他按照靈氛的吉占和指引的出路去選擇吉日良辰。發軔去國,再次進入了“浮游求女”“周流上下”的幻游境界。詩人經歷了一番漫長而艱難的道路遠行。就在他驅使神靈、駕馭龍鳳、遠走高飛、樂舞娛興、自適愜意、忘掉一切之際,卻忽然望見了故鄉。局面陡變,情況急轉直下。詩人悲從中來,面對祖國山川,他再也不忍離去。詩的情節發展和矛盾沖突,至此達到高潮。

  “亂曰”至末尾一小節為禮辭。詩人在國內不能見容,卻又不忍心去國,左右為難,無可奈何,只有一死了之。最后,就在這去留的極端矛盾中充分顯現了詩人眷戀祖國和決心殉國的高尚精神。這是全詩到高潮之后的畫龍點睛之筆,用以收束全詩,使詩的主題進一步深化,使詩中表現的如長江大河的奔涌情感,顯示出更為明確的流向。

  全詩的主題思想,即通過詩人為崇高理想而奮斗終生的描寫,強烈地抒發了他遭讒被害的苦悶和矛盾的心情,表達了他為國獻身的精神,以及與國家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摯的愛國主義和同情人民的感情,表現了他勇于追求真理和光明、堅持正義和理想的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同時深刻地揭露了以楚君為首的楚國貴族集團腐朽黑暗的本質,抨擊他們顛倒是非、結黨營私、讒害賢能、邪惡誤國的罪行。

  作者簡介

  屈原畫像屈原,戰國末期楚國詩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出身楚國貴族。初輔佐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學識淵博,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東聯齊國,西抗強秦。后遭讒害而去職。頃襄王時被放逐,長期流浪沅湘流域。后因楚國的政治更加腐敗,郢都也為秦兵攻破,他既無力挽救楚國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無法實現,遂投汨羅江而亡。劉向輯《楚辭》收錄其作品二十余篇,主要有《離騷》《九章》《天問》《九歌》等。

【屈原《離騷》詳解】相關文章:

屈原《離騷》05-04

《離騷》屈原08-06

屈原離騷05-31

屈原的離騷05-24

離騷屈原10-18

屈原 離騷07-06

屈原的詩離騷07-06

從離騷看屈原08-19

屈原的《離騷》賞析10-17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网站 | 亚洲最新午夜福利网址 | 自偷精品精品国产日韩 | 中文字幕日本αv一区二区 日韩免费码中文字幕 | 亚洲综合五月天久久伊人 | 日本入室强伦姧bd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