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缺題》古詩翻譯賞析

時間:2024-07-29 16:02:20 劉禹錫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劉禹錫《缺題》古詩翻譯賞析

  《缺題》是一首五言古詩,出自《全唐詩》,由唐代詩人劉禹錫所作。此詩扣住對“故人”的思念貫穿全篇,由白天睹物思人,觸景傷懷。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劉禹錫《缺題》古詩翻譯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劉禹錫《缺題》古詩翻譯賞析

  缺題 劉禹錫

  故人日已遠,窗下塵滿琴。坐對一樽酒,恨多無力斟。

  幕疏螢色迥,露重月華深。萬境與群籟,此時情豈任。

  翻譯:

  故人已經離開很久了,窗下古琴已許久沒彈,早已經積滿了灰塵。

  自己自斟自飲借酒澆愁,豈料獨酌了無趣,愁濃酒難消,力不能斟酒,乃是心不堪其苦。

  此時夜已深,人無眠,寒氣透過稀疏的簾幕侵室,遙望見遠處夜色中螢火點點,忽明忽暗,夜色靜謐而幽闊;起身徘徊庭院,更深露重寒濕衣。

  天地間的一切物象和聲響,都觸動情思,此時內心的這份孤獨苦悶漸積如山重,心靈似乎也不堪承受其重。

  抒發感情:

  此詩扣住對"故人"的思念貫穿全篇,由白天睹物思人,觸景傷懷,到夜色漸起,月色漸濃,由意識到故人已去到此恨難排,情何以堪,抒發的情感一層重一層。這首詞情景交融,深切自然,看似平淡,實際上極為精煉,耐人回味將相思苦傳神地勾畫了出來。

  簡析:

  ①首聯睹物思人,由"塵滿琴"想到"故人日已遠";

  ②頷聯寫因故人不在而獨酌無趣;

  ③頸聯寫夜深露重表達思念時間之久;

  ④尾聯寫身邊一切都能觸發情思,表達思念之深。

  賞析:

  故人日已遠,窗下塵滿琴。首聯,睹物思人,才發現故人離去的在心中在生活的留下的空白根本沒有因為歲月的流逝、人事的變遷而填補,那人還是心中不可或缺的唯一的知音人。古有伯牙摔琴謝知音,今作者也應知音離去而塵封心曲,無處訴衷腸,深藏于心的對友人的思念于典型的場景、質樸無華的語言中溢出,奠定全詩憂傷的感情基調。

  自然引出頷聯:坐對一樽酒,恨多無力斟。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獨對"一樽酒"往昔飲酒歡笑場景歷歷在目,而今故人已遠,獨留自己在故地黯然神傷,觸目皆傷心,寂寞如影隨形,終于挨到天黑,又能否擺脫這份孤寂呢?

  頷聯:幕疏螢色迥,露重月華深。"露重"可見詩人因相思所苦在庭院中久久站立直到露水沾濕了衣裳凝神癡呆的形象。月的清輝,最易引入相思,"望月懷遠"是自古的母題。月色凄迷,不應有恨偏照無眠人。"單幕疏簾貧寂寞,涼風冷露秋蕭索。"(白居易《秋晚》)"露侵宿酒,疏簾淡月,照人無寐。"(張輯《疏簾淡月·秋思》)詩人精選物象營造了靜謐、凄冷、幽闊的氛圍,以景的清冷、幽寂來表達因故人不在身邊的孤寂,感傷的心情和對故人難遣難寄的相思之情。

  尾聯:萬境與群籟,此時情豈任。直抒胸臆,"籟",孔穴里發出的聲音,泛指聲響,如萬籟俱寂。結尾將情感推向極致,將作者對故人的思念之情盈滿天地間。

  詩人簡介: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籍貫河南洛陽,生于河南鄭州滎陽,自述“家本滎上,籍占洛陽” ,其先祖為中山靖王劉勝[1-2](一說是匈奴后裔)[3]。唐朝時期大臣、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

  劉禹錫于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任太子校書,遷淮南記室參軍,后入節度使杜佑幕府,深得杜佑的信任與器重。杜佑入朝為相,劉禹錫亦遷監察御史。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讀王叔文為首的“二王八司馬”政治集團。唐順宗即位后,劉禹錫參與“永貞革新”。革新失敗后,屢遭貶謫。會昌二年(842年),遷太子賓客,卒于洛陽,享年七十一,追贈戶部尚書,葬于滎陽。[4]

  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并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杰”,并與白居易合稱“劉白”,留下《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劉禹錫的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著有《劉夢得文集》《劉賓客集》。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劉禹錫,自稱祖先為漢景帝賈夫人之子中山靖王劉勝;七代祖劉亮,北魏冀州刺史、散騎常侍,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6]。父親劉緒,為避安史之亂,遷居蘇州。劉禹錫生于大歷七年(772年),其父、祖均為小官僚,父劉緒曾在江南為官,劉禹錫并在那里度過了青少年時期。他很小就開始學習儒家經典和吟詩作賦,既聰明又勤奮,在做詩方面,曾得當時著名詩僧皎然、靈澈的熏陶指點。

  貞元六年(790年)十九歲前后,劉禹錫游學洛陽、長安,在士林中獲得很高聲譽。

  貞元九年(793年),與柳宗元同榜進士及第,同年登博學鴻詞科。兩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釋褐為太子校書,不久丁憂居家。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節度使兼任徐泗濠節度,辟劉禹錫為掌書記。后隨杜佑回揚州,居幕期間代杜佑撰表狀甚多。

  貞元十八年(802年),調任京兆府渭南縣主簿,不久遷監察御史。當時,韓愈、柳宗元均在御史臺任職,三人結為好友,過從甚密。

  貶謫生涯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駕崩后,李誦即位,是為唐順宗。原太子侍讀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這時受到唐順宗信任進入中樞。劉禹錫與王叔文相善,其才華志向尤受叔文器重,遂被任為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參與對國家財政的管理。這段時間里,劉禹錫政治熱情極為高漲,和柳宗元一道成為革新集團的核心人物。

  “二王劉柳”集團在短短的執政期間采取了不少具有進步意義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觸犯了藩鎮、宦官和大官僚們的利益,在保守勢力的聯合反撲下,很快宣告失敗。唐順宗被迫讓位于太子李純,王叔文賜死,王伾被貶后病亡,劉禹錫與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貶為遠州刺史,隨即加貶為遠州司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八司馬事件”(同時貶為遠州司馬的共八人,史稱“八司馬”)。此后,劉禹錫在朗州近十年。期間,劉禹錫創作了大量寓言詩,表達了對當朝權貴的極大不滿,又寫了許多賦來表達自己不甘沉淪的雄心。由于接觸當地民間歌謠,從中吸取了營養,他的詩歌創作表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同時,他還寫了多篇哲學論文,最重要的便是與柳宗元《天說》相呼應的《天論》三篇。

  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劉禹錫與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816年),劉禹錫創作了《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一詩,得罪執政,被貶謫到更遠的播州去當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諸人幫助,改為連州(今廣東連州市)刺史。此后,劉禹錫在連州近五年。

  元和十四年(819年),劉禹錫因母喪才得以離開連州。長慶元年(821年)冬,劉禹錫被任為夔州(今重慶奉節縣)刺史。長慶四年(824年)夏,調任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

  寶歷二年(826年),劉禹錫奉調回洛陽。827年,任職于東都尚書省。從初次被貶到此時,前后共歷二十三年。[1]

  晚年生活

  劉禹錫吟詩圖大和元年,劉禹錫任東都尚書。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寫了《再游玄都觀絕句》,表現了屢遭打擊而始終不屈的意志。以后歷官蘇州、汝州、同州刺史。從開成元年(836年)開始,改任太子賓客、秘書監,分司東都的閑職。

  會昌元年(841年),加檢校禮部尚書銜,世稱劉賓客、劉尚書。劉禹錫晚年到洛陽,與朋友白居易、裴度等交游賦詩,唱和對吟,生活閑適,和白居易留有《劉白唱和集》《劉白吳洛寄和卷》,與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對吟唱和佳作[8]。此后,他歷任集賢殿學士、禮部郎中、蘇州刺史、汝州刺史、同州刺史,最后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

  會昌二年(842年),劉禹錫病卒于洛陽,享年七十一歲,追贈為戶部尚書,葬在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

【劉禹錫《缺題》古詩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劉禹錫《和樂天春詞》翻譯賞析古詩08-05

秋思劉禹錫翻譯賞析10-12

《秋日題竇員外崇德里新居》劉禹錫翻譯賞析08-07

《春詞》劉禹錫古詩賞析09-01

劉禹錫的春詞原文翻譯及賞析06-21

翻譯并賞析劉禹錫的《陋室銘》09-19

劉禹錫的古詩11-06

劉禹錫《浪淘沙其八》翻譯及賞析06-17

劉禹錫烏衣巷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06-19

劉禹錫《竹枝詞》原文翻譯及賞析07-17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日韩AV在线中文字幕高清 | 三上悠亚在线亚洲网站 | 亚洲伊人五月丁香激情 | 在线中文字幕第一页 | 久久国内精品综合 | 永久免费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