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詩歌鑒賞

時間:2024-11-29 23:24:35 林惜 柳宗元 我要投稿

柳宗元的詩歌鑒賞

  柳宗元 (773819),字子厚,河東 (今山西永濟縣)人,貞元末,王叔文等執政,倡導政治改革,柳宗元是革新運動的中堅成員,不久改革失敗,王叔文被殺,有關人員紛紛遭貶,柳宗元亦被貶為永州司馬,十年后改官柳州刺史,死于柳州。他和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主要倡導者。柳宗元的詩文,大多為他進步的政治觀點服務,揭露黑暗,同情人民,思想價值比較高。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柳宗元的詩歌鑒賞,歡迎閱讀!

柳宗元的詩歌鑒賞

  1、江 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翕,獨釣寒江雪

  [注]千山二句:寫大雪中宿鳥不飛,行人絕跡。孤舟二句:在這嚴寒的環境中,寫漁翁的獨釣,透露出作者處境的嚴酷,心情的孤寂。長安二句:《錄異傳》:漢時大雪,地丈余,洛陽令身出案行,見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門,無有行路,謂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戶,問何以不出? 安曰:大雪人皆餓,不宜千人。

  [鑒賞提示]

  《江雪》作于永州。詩中運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選擇千山萬徑、人鳥絕跡這種最能表現山野嚴寒的典型景物,描繪大雪紛飛、天寒地凍的圖景。接著勾畫獨釣寒江的漁翁形象,借以表達作者在遭受打擊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緒。

  羅隱(833909),字昭諫,自號江東子,新城(今浙江富陽市)人,因不滿時政,詩文多寓諷刺,觸怒統治者,曾十余次投考進士落第,晚年投吳越王錢繆,做過錢塘令等官。羅隱的詩歌,多方面揭露了唐王朝末世的黑暗,真切感人,不少詩句后來成為諺語。《雪》,題目是雪,詩卻非詠雪,而是發了一通雪是否瑞兆的議論。詩人感到憎惡和憤慨的是,那些飽暖無憂的達官貴人們,本與貧者沒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語言,卻偏偏要裝出一副對豐年最關心、對貧者最關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豐年瑞雪這個話題,巧妙地作了一點反面文章。為瑞不宜多,大雪對城市貧民仍是災難。

  兩首詩都運用了鋪墊手法:柳詩以雪境作背景鋪墊,突出雪中之人斗寒傲雪的精神;羅詩以雪中貧者作鋪墊,使為瑞不宜多的議論言之有據。兩詩語言特色:柳詩精雕細琢,極度夸張、概括;羅詩簡約、通俗、平實。

  2、別舍弟宗一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

  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

  桂嶺瘴來云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夢,長在荊門郢樹煙。

  [注]宗一:柳宗一,作者的堂弟。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一從柳州赴江陵,作者寫此詩送別。零落殘魂:此指因長期貶謫生活的折磨,詩人的心靈深受創傷。黯然:形容別時心情暗淡傷感的樣子。雙垂別淚:兩人一同掉下傷別的眼淚。越江:即粵江,珠江的別稱。因廣東、廣西同屬百粵之地,故此用指柳江,點明分別的地點。一身:孤單一人。去國:離開國都長安。六千里:指從長安至柳州有六千多里遠。萬死:指再也沒希望活著回去了。投荒:指被貶到當時還沒有開發的荒涼偏僻的柳州。十二年:作者自貞元十一年(805)十一月被貶至永州以來,到再貶至柳州寫作此詩時,恰好是十二個年頭。桂嶺: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賀縣東北,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嶺。瘴:瘴氣,南方山林中蒸騰的濕熱空氣,受了瘴氣的侵襲就會得病。水如天:水像天一樣碧藍,一樣無邊無際。荊門:山名,在湖北宣都縣西北長江南岸。郢:戰國時楚國都城,在今湖北江陵縣附近。

  [鑒賞提示]

  這首送別詩,寄寓著作者被貶以來的悲憤,字里行間流露出強烈的不滿情緒,首聯點明送別的時間和地點,抒發惆悵的情懷,二聯概括地敘述被貶的時間之久和地域的偏遠及孤苦悲慘的遭遇,激憤之情溢于紙上。三聯上句寫作者所在地的惡劣環境,下句設想宗一赴江陵途中將要見到的開闊景象,點明一留一去,此聯是景語,也是情語,采用了比興手法把詩人和行人的境遇加以渲染和對照。末聯是說分別之后,將會經常夢到宗一所居江陵一帶的煙樹。這是以委婉的措辭,表達對宗一別后的殷切思念

  3、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

  手種黃柑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

  方同楚客憐皇樹,不學荊州利木奴。

  幾歲開花聞噴雪,何人摘實見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還堪養老夫。

  [注]黃柑:司馬相如《上林賦》郭璞注:黃甘,橘屬而味精。皇樹:橘樹。《橘頌》:后皇嘉樹,橘徠服兮。楚客:指屈原。不學荊州利木奴:不學三國時丹陽太守李衡通過種橘來發家致富,給子孫留點財產的做法。噴雪:形容柑樹開花。垂珠:形容累累碩果。

  [鑒賞提示]

  這首詩寫于柳宗元被貶柳州時期,詩的內容是抒發種柑樹的感想。開頭二句敘述自己親手種植柑樹,并且已經生長繁盛。三、四句通過兩個含意相反的典故,表達了自己復雜的思想感情。五、六句說詩人從幼小的柑樹,遠想到它的開花結果。最后兩句說,將來能夠親眼看到柑橘長大成林,能以自己親手種出的柑橘來養老,這何嘗不是一種樂趣!這首詩表面看來詩人都在說種柑樹,實際上是抒發了詩人被貶的抑郁心情。不過整首詩的整個語調都是平緩的,而在平緩的語調后面,卻隱藏著詩人一顆不平靜的心。

  4、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剌史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颶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

  共來百粵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

  [注]柳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漳州:今福建省漳州市。汀州:福建省長汀縣。封州:今廣東封川縣。連州:廣東連縣。接大荒:指登樓遠眺,視線連接荒僻遙遠的地方。海天愁思:愁思如海深天闊。茫茫:漫無邊際。颶(zh6n):吹動。芙蓉:指荷花。薜荔:一種緣墻牽藤常綠蔓生的香草。重遮:層層遮蔽。江:指柳江。九:形容多數。回腸:曲結的愁腸。共來:指與作者一道貶到南方來的韓泰、韓曄、陳諫、劉禹錫等人。百粵:泛指五嶺以南的少數民族。文身:在身上刺花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習俗。猶自:仍然。滯:停滯,淹留。音書滯一鄉:指各阻一方。音信隔絕,懷念之情,難以通達。

  [鑒賞提示]

  柳宗元等人被貶永州司馬十年,于元和十年(815)召回長安,又遭打擊,出任柳州刺史。柳宗元到柳州,韓泰到漳州,韓曄到汀州。陳諫到封州,劉禹錫到連州。柳宗元初到任所,寫了這首政治抒情詩,寄給再次被貶的朋友們。詩從愁字著筆,層層下翻。首聯寫登樓縱目,愁思深曠,寄寓著對友人深切的懷念,點明題意。二聯寫近看盛夏景物,有感于花草被風雨摧殘,牽動愁腸。三聯寫遠望友人所在之地,嶺樹重遮,江流阻隔,加深了愁懷。末聯感嘆音信難通,以被貶萬里荒僻之地而愁怨作結。全詩用比興手法、表達對友人的深切懷念,寄托情懷。

  5、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柳宗元·唐

  海畔尖山似劍铓,

  秋來處處割愁腸。

  若為化得身千億,

  散上峰頭望故鄉。

  [鑒賞提示]

  柳宗元這首詩,通過奇異的想象,獨特的藝術構思,把埋藏在心底的郁抑之情,不可遏止地盡量傾吐了出來;它的抒情方式,是屬于嚴羽《滄浪詩話》里所說的“沈著痛快”一類。

  詩題標明“寄京華親故”。“望故鄉”而“寄京華親故”,意在訴說自己慘苦的心情、迫切的歸思,希望在朝舊交能夠一為援手,使他得以孤死首丘,不至葬身瘴癘之地。

  詩的第一句是寫登覽所見的景色,廣西獨特的風光之一是奇特突兀的山峰。蘇軾說:“仆自東武適文登,并行數日。道旁諸峰,真如劍铓。誦子厚詩,知海山多奇峰也。”(《東坡題跋·書柳子厚詩》)可見“海畔尖山似劍芒”,首先是寫實,是貼切的形容。不僅僅是形容,同時又是引起下句奇特的聯想的巧妙的設喻。劍芒似的尖山,這一驚心動魄的形象,對荒遠之地的逐客,真有刺人心腸的感覺。

  自永貞革新失敗,“二王八司馬事件”接踵而來,革新運動的骨干均被貶在邊遠之地。十年后,這批人有的已死貶所。除一人先行起用,余下四人與柳宗元被例召回京,又被復出為邊遠地區刺史。殘酷的政治迫害,邊地環境的荒遠險惡,使他有“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別舍弟宗一》)的感喟。雖然回不到京國,不由他不想念它和那里的親友。他曾寫過“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的詩句,這與此詩的“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都是觸景生情,因景托喻,有異曲同工之妙。

  “割愁腸”一語,是根據“似劍芒”的比喻而來,由山形產生的聯想。三、四句則由“尖山”進一步生出一個離奇的想象。前面已談到,廣西的山水別具風格,多山峰;山峰又多拔地而起,不相聯屬。韓愈詩云“山如碧玉簪”即由山形設喻。登高遠望時,無數山峰就像無數巨大的石人,佇立凝望遠方。由于主觀感情的強烈作用,在詩人眼中,這每一個山峰都是他自己的化身(“散向”一作“散作”亦通)。又使他感到自己只有一雙眼睛眺望京國與故鄉,是不能表達內心渴望于萬一,而這成千的山峰,山山都可遠望故鄉,于是他突生奇想,希望得到一個分身法,將一身化作萬萬千千身,每個峰頭站上一個,庶幾可以表達出強烈的心愿。這個想象非常奇妙,它不但準確傳達了詩人的眷念故鄉親友的真摯感情,而且不落窠臼。它雖然離奇,卻又是從實感中產生,有真實生活基礎,不是憑空構想,所以讀來感人。

  此詩與《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一樣,都是寄懷之作,通過登臨所見,觸景傷情,抒發懷念友人和故鄉之情,只是在表現形式和手法上有所不同。《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是七律,詩中托景抒懷,曲折傳情,意在言外。這首詩是七絕,詩中熔情入景,用淺顯的語言來描寫內心中隱情,表現得鮮明突出。二詩異曲同工,各臻其妙。

  這首詩中詩人跳動飛濺的情感波瀾無法抑制,恰如“山洪陡發,瀑布奔流”,奔迸而出,因而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6、漁翁

  柳宗元·唐

  漁翁夜傍西巖宿,

  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

  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

  巖上無心云相逐。

  [鑒賞提示]

  這首小詩情趣盎然,詩人以淡逸清和的筆墨構畫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并從中透露了他深沉熱烈的內心世界。

  這首詩取題漁翁,漁翁是貫串全詩首尾的核心形象。但是,詩人并非孤立地為漁翁畫像,作品的意趣也不唯落在漁翁的形象之上。完整地看,構成詩篇全境的,除了辛勞不息的漁翁以外,還有漁翁置身于其中的山水天地,這兩者在詩中留下了按各自的規律特點而發展變幻的形跡。但同時,詩人又把兩者渾然融化,漁翁和自然景象結成不可分割的一體,共同顯示著生活的節奏和內在的機趣。由夜而晨,是人類活動最豐富的時刻,是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的時刻,本詩即以此為景色發展的線索。因此,漁翁不斷變換的舉止行動和自然景色的無窮變幻便有了共同的時間依據,取得極為和諧的統一。

  全詩共六句,按時間順序,分三個層次。“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這是從夜到拂曉的景象。漁翁是這兩句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他夜宿山邊,晨起汲水燃竹,以忙碌的身影形象地顯示著時間的流轉。伴隨著漁翁的活動,詩人的筆觸又自然而然地延及西巖、清湘、楚竹,西巖即永州西山,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記》一文中曾極言探得西山的歡悅,并描述了西山的高峻:居于西山之巔,“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而流經山下的湘水“至清,雖深五六丈,見底”(《湘中記》,見《太平御覽》卷六十五)。詩中的“清”字正顯示了湘水的這一特點。再加以永州一帶(今湖南零陵等地)盛產湘竹,于是,山、水、竹這些仿佛不經意地出現在詩句中的零星物象,卻分明在讀者腦海中構成了清新而完整的畫面:輕紗般的薄霧籠罩著高山、流水、湘竹……司空圖在《詩品》中有言:“是有真跡,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正可概括此詩首二句的藝術表現特點。這兩句既設制了一個秀麗悅目的空間畫面,又以夜幕初啟、晨曦微露這樣流動的時間感引出了下面對日出的描述,可以說在時空兩方面奠定了全詩活躍而又清逸的基調。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這是最見詩人功力的妙句,也是全詩的精華所在,若從內容上給予整理,這兩句描寫的是以下情景:一方面是自然景色:煙銷日出,山水頓綠;一方面是漁翁的行蹤:漁船離岸而行,空間傳來一聲櫓響。然而,詩人沒有遵循這樣的生活邏輯來組織詩句,卻從自我感受出發,交錯展現兩種景象,更清晰地表現了發生于自然界的微妙變異。前一句中“煙銷日出”和“不見人”,一是清晨常見之景,一是不知漁船何時悄然離去的突發意識,兩者本無必然的聯系,但如今同集一句,卻喚起了人們的想象力:仿佛在日出的一剎那,天色暗而忽明,萬物從朦朧中忽而顯豁,這才使人猛然發覺漁船已無蹤影。“不見人”這一驟生的感受成為一個標志,劃開了日出前后的界限,真實生活中的日出過程得到藝術的強化,以一種夸張的節奏出現在讀者眼前。緊接著的“欸乃一聲”和“山水綠”更使耳中所聞之聲與目中所見之景發生了奇特的依存關系。清晨,山水隨著天色的變化,色彩由黯而明,這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但在詩中,隨著劃破靜空的一下聲響,萬象皆綠,這一“綠”字不僅呈現出色彩的功能,而且顯示出一種動態感。這可與王安石的著名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相比較。王安石借春風的飄拂賦“綠”字以動態,而柳宗元則借聲響的驟起,不僅賦之以動態,而且賦以頃刻轉換的疾速感,生動地顯現了日出的景象,更顯神奇。德國啟蒙運動時期的文藝理論家萊辛在指出詩與畫的區別時曾說:“一切物體不僅在空間中存在,而且也在時間中存在。物體也持續,在它的持續期內的每一頃刻都可以現出不同的樣子,并且和其它事物發生不同的關系。……詩在它的持續性的摹仿里,也只能運用物體的某一個屬性,而所選擇的就應該是,從詩要運用它那個觀點去看,能夠引起該物體的最生動的感性形象的那個屬性。”(《拉奧孔》)柳宗元沒有靜止地去表現日出的壯麗輝煌,或去描摹日出后的光明世界,他正是充分發揮語言藝術的特長,抓住最有活力,最富生氣的日出瞬間,把生活中常見的自然景象表現得比真實更為美好,給人以強大的感染力。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日出以后,畫面更為開闊。此時漁船已進入中流,而回首騁目,只見山巔上正浮動著片片白云,好似無心無慮地前后相逐,詩境極是悠逸恬淡。對這一結尾蘇東坡認為“雖不必亦可”,因而還引起一場爭論,一時間,宋嚴羽、劉辰翁,明胡應麟、王世貞,清王士禛、沈德潛等人各呈己見,眾說紛紜,但是他們的爭論都局限在藝術趣味上,卻沒有深入體會柳宗元作此詩的處境和心情。柳宗元在詩文中,曾多次言及他被貶后沉重壓抑的心緒,在《與楊誨之第二書》中,他寫道:“至永州七年矣,蚤夜惶惶”,理想抱負和冷酷的現實產生了尖銳的矛盾,在極度悲憤的情況下,他“但當把鋤荷鍤,決溪泉為圃以給茹,其隟則浚溝池,藝樹木,行歌坐釣,望青天白云,以此為適。”在《始得西山宴游記》中,柳宗元表露得更明白:“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可見他并非以一顆平靜恬淡的心徜徉于山水之間,而是強求寬解,以圖尋得慰藉。但是,正如他在《游朝陽巖遂登西亭二十韻》中所嘆的那樣:“謫棄非隱滄,登陟非遠郊”,事實上,他并沒有獲得真正的解脫,有時候,他因一山一水的遭遇而想及自己的不幸,于是不勝悵惘感慨,有時候他在登陟跋涉中意有所感,情不自禁地顯露出不平和抗爭,正因為如此,他更強烈地希求擺脫這種精神的壓抑。所以,與其說《漁翁》以充滿奇趣的景色表現出淡逸的情調,不如說更袒露了隱于其后的一顆火熱不安的心。這是熱烈的向往,是急切的追求,詩中顯示的自由安適的生活情趣對于處在禁錮狀態的詩人來說,實在是太珍貴太美好了。于是,在寫下日出奇句之后,詩人不欲甘休,以更顯露地一吐自己的心愿為快,化用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云無心以出岫”的句子,宕開詩境,作了這樣的收尾。只有真正體會柳宗元的現實處境,才能理解他結句的用心。詩人自始至終表現漁翁和大自然的相契之情,不僅出于藝術表現的需要,同樣體現著他對自由人生的渴求。這也說明,要深入領會一篇作品的藝術風格,常常離不開對作者思想感情的準確把握。

  7、重別夢得

  柳宗元·唐

  二十年來萬事同,

  今朝岐路忽西東。

  皇恩若許歸田去,

  晚歲當為鄰舍翁。

  [鑒賞提示]

  這首詩寫臨岐敘別,情深意長,不著一個愁字,而在表面的平靜中蘊蓄著深沉的激憤和無窮的感慨。“二十年來萬事同”,七個字概括了他與劉禹錫共同經歷的宦海浮沉、人世滄桑。二十多年來,他們在永貞改革的政治舞臺上“謀議唱和”、力革時弊,后來風云變幻,二人同時遭難,遠謫邊地;去國十年以后,二人又一同被召回京,卻又再貶遠荒。共同的政治理想把他們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造成了這一對摯友“二十年來萬事同”的坎坷遭遇。然而使詩人慨嘆不已的不僅是他們個人出處的相同,還有這二十年來朝廷各種弊政的復舊,劉禹錫深深理解柳宗元的這種悲哀,所以在答詩中抒發了同樣的感慨:“弱冠同懷長者憂,臨岐回想盡悠悠。”他們早年的政治革新白白付之東流,今朝臨岐執手,倏忽之間又將各自東西,撫今追昔,往事不堪回首。“今朝”二字寫出了詩人對最后一刻相聚的留戀,“忽”字又點出詩人對光陰飛逝、轉瞬別離的驚心。“西東”非一般言別套語,而是指一去廣東連縣,一去廣西柳州,用得正切實事。

  由于是再度遭貶,詩人似乎已經預感到這次分別很難再有重逢的機會,便強忍悲痛,掩藏了這種隱約的不祥預感,而以安慰的口氣與朋友相約:如果有一天皇帝開恩,準許他們歸田隱居,那么他們一定要卜舍為鄰,白發相守,度過晚年。這兩句粗看語意平淡,似與一般歌詠歸隱的詩歌相同,但只要再看看《三贈劉員外》中,詩人又一次問劉禹錫:“今日臨岐別,何年待汝歸?”就可以明白詩人與劉禹錫相約歸田為鄰的愿望中深蘊著難舍難分的別愁離恨和生死與共的深情厚誼。身處罻羅之中而向往遺世耦耕,是封建知識分子在政治上碰壁以后唯一的全身遠禍之道和消極抗議的辦法。因此這“皇恩”二字便自然流露了某種譏刺的意味。“若許”二字卻說明目前連歸田亦不可得,然而詩人偏偏以這樣的夢想來安慰分路的離愁,唯其如此,詩人那信誓旦旦的語氣也就更顯得凄楚動人。

  這首詩以直抒離情構成真摯感人的意境,寓復雜的情緒和深沉的感慨于樸實無華的藝術形式之中。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憤而憤意自見。語似質直而意蘊深婉,情似平淡而低徊郁結。蘇軾贊柳詩“發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澹泊”,這也正是這首小詩的主要特色。

  8、溪居

  柳宗元·唐

  久為簪組累,

  幸此南夷謫。

  閑依農圃鄰,

  偶似山林客。

  曉耕翻露草,

  夜榜響溪石。

  來往不逢人,

  長歌楚天碧。

  [鑒賞提示]

  《溪居》表面是寫在此生活的愜意自適,其實是強寫歡愉,將被貶的郁憤之情隱晦寫出。

  詩人被貶謫永州,應該是有滿腹牢騷的,卻在詩的開頭將其稱為幸事:“久為簪組柬,幸此南夷謫。”詩人認為他長久地為在朝中做官所累,幸虧貶謫南來這荒夷之地,可以讓他過上閑適的生活。此兩句正話反說,將不幸之事說成是幸事,表達了對朝中當權派的不滿。

  “閑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這四句是強調在此生活的閑適之情。閑暇時與種菜的老農為鄰,有時還真像是在山林隱居的人。一大早帶著露水就去鋤草,晚上乘船沿著溪水前進。“閑依”表現詩人的閑散之態, “偶似”是故作放曠之語,自我安慰。詩人少有才名,胸懷大志,可是仕途不順,一再遭貶。這次更是被貶永州,遠離長安。他滿腔的熱情得不到施展的空間,有志而不得伸,有才而不被重用。于是,在此貶所,只好強寫歡愉,故作閑適,稱自己對被貶感到慶幸,假裝很喜歡這種安逸舒適的生活。

  “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有時整日獨來獨往碰不見一個行人,于是放聲高歌,聲音久久地回蕩在溝谷碧空之中,多么清越空曠。這閑適瀟灑的生活,讓詩人仿佛對自己的不幸遭貶無所縈懷,心胸曠達開朗。這里詩人看似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但畢竟也太孤獨了。這兩句恰恰透露出詩人是強作閑適,無人問津時自娛自樂,也只是一種無奈的調侃。

  縱觀全詩,詩人似乎已經淡忘了遭貶的痛苦,詩中把被貶謫的不幸稱之為幸,將孤獨冷靜的生活詮釋為飄逸閑適的生活。實際上這全都是詩人激憤的反語,在這種被美化了的謫居生活的背后,隱蘊的是詩人內心深深的郁悶和怨憤。表面的平淡所蘊含的激憤,更讓人為之怦然心動。全詩清麗簡練,含蓄深沉,意在言外,耐人尋味。

  9、零陵早春

  柳宗元·唐

  問春從此去,

  幾日到秦原。

  憑寄還鄉夢,

  殷勤入故園。

  [鑒賞提示]

  “問春從此去,幾日到秦原”,詩人生于長安,秦原即指他的家鄉。這位身處南荒的游子,早早就聽到了春天的腳步;春天的腳步從南而北,一定是向著故鄉的方向去的,但不知道要多長時間才能到達詩人魂牽夢系的故土秦原。作者以擬人手法開篇,將春天視為可見可感可交流的人,一方面便于引起下文,另一方面也可見作者對故土的思念之深,連無形無跡的春天都被他賦予了生命,以寄托鄉戀。

  “憑寄還鄉夢,殷勤入故園”,詩人將回鄉的夢境寄托在春天的身上,渴望馬上就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詩人遷謫邊地,無望回鄉,然而愈是這樣,思鄉之情就愈發熾烈。夢回故鄉,本不必依托他物,但作者將這個夢托付于春,是因為春天代表著希望。

  古來游宦士人的思鄉之作多有佳篇,這首小詩就是其中之一,有獨到之處。作者以春歸為線索,貫穿全詩,負載濃濃的思鄉情。此詩的構思可能借鑒了盛唐詩人岑參的《西過渭州見渭水思秦川》:“渭水東流去,何時到雍州?憑添兩行淚,寄向故園流。”岑參以水寄淚,柳宗元以春寄夢,情意正同。

  10、夏晝偶作

  柳宗元·唐

  南州溽暑醉如酒,

  隱幾熟眠開北牖。

  日午獨覺無馀聲,

  山童隔竹敲茶臼。

  [鑒賞提示]

  詩寫永州夏日的一個生活片斷,宛然“一幅山居夏景圖”。

  詩的首兩句,謂暑氣催人欲眠,于是詩人便靠著案桌沉沉睡去。后兩句則言詩人日午時分獨自醒來,周圍一片寂靜,只聽見竹林那邊傳過來的山童敲擊茶臼的聲音。內容簡而意境妙。詩中先展現的是“醉如酒”的溽暑季節,但讀罷卻呈現一片清境。

  藝術表現上也有可稱道處。“醉如酒”,喻南方暑熱,用詞生新穩切;“開北牖”,看似隨意,實暗含精到的詩心:惟開窗,空氣通暢,才能在暑氣逼人的環境下酣然熟睡,也才能聽到遠處傳來的山童敲擊聲。詩的末兩句,以有聲襯無聲,益發展顯了“無馀聲”的靜謐氣氛。這種手法在古代詩歌中常常見到,如王藉之“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入若耶溪》,杜甫之“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題張氏隱居二首》),都是用聲響來襯托一種靜的境界。這種有聲的寧靜不僅賦予大自然以生機和靈氣,更給人一種靜美、和諧的詩意。

【柳宗元的詩歌鑒賞】相關文章:

詩歌鑒賞早梅柳宗元08-31

柳宗元《重別夢得》詩歌鑒賞09-20

柳宗元的詩歌01-26

柳宗元《江雪》鑒賞11-22

柳宗元《讀書》全文及鑒賞08-23

柳宗元牛賦的鑒賞09-19

柳宗元《梅雨》全文及鑒賞08-03

柳宗元《漁翁》譯文及鑒賞10-30

柳宗元的詩歌風格06-22

柳宗元《溪居》全文及鑒賞07-19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2020最新视频在线 | 乱子伦国产对白在线播放 | 日本亚洲精品视频 | 免费一级a一片久久精品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 | 欧美精品剧情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