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送朱大入秦》賞析
賞析是欣賞并分析(詩文等),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孟浩然《送朱大入秦》賞析,僅供參考。
《送朱大入秦》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原文:
游人五陵去,寶劍值千金。
分手脫相贈,平生一片心。
作品注釋
⑴朱大:作者友人,生平不詳。姓朱,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稱。秦:指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
⑵游人:游子、旅客,此詩指的是朱大。
⑶五陵:長安、咸陽(咸陽市)之間有五個漢代帝王陵墓: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平陵,故稱。多富戶名家遷居,豪俠之風頗盛。
⑷值千金:形容劍之名貴。值,價值。
⑸脫:解下。
作品譯文
朱大游覽武陵地去,身佩寶劍價值千金。
分別時刻解下相贈,表達終生一片真心。
創作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作年代已不詳。《孟浩然集》有《峴山送朱大去非游巴東》詩一首,可知朱大名去非,學術界大多認為朱大應為作者同鄉。又詩中有“蹉跎游子意,眷戀故人心”句,陶翰《送朱大出關》云:“楚客兩上書,十年不得意。平生相知者,晚節心各異。長揖五侯門,拂衣謝中貴。······拔劍因高歌,蕭蕭北風至······努力強加餐,當年莫相棄。”可見朱大仕途不遇、心懷激憤,是位任俠豪巖的義士。而《送朱大入秦》和以上之作一樣,是一篇贈送給朱大這一“入秦”“義士”的作品。
《送朱大入秦》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朱大名去非。
首句“游人五陵去”“游人”,強調其浪游者的身份。“五陵”本為漢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都在長安,詩中用作長安的代稱。京華之地,是游俠云集之處。“寶劍值千金”,惜別贈別乃知之所為這句詩本為曹植《名都篇》詩句,這里信手拈來,不僅強調寶劍本身的價值,而且有身無長物的意味。這樣的贈品,將是無比珍貴,不可等閑視之。詩中寫贈劍,有一個誰贈誰受的問題。從詩題看,本可順理成章地理解為作者送朱大以劍。而從“寶劍”句緊接“游人”言之,似乎還可理解為朱大臨行對作者留贈以劍。在送別時,雖然只能發生其中一種情況;但入詩時,詩人的著意唯在贈劍事本身,似乎已不太注重表明孰失孰得。這反而耐人尋想。
千金之劍,分手脫贈,大有疏財重義的慷慨之風。不禁令人聯想到一個著名的故事,那便是“延陵許劍”。《史記·吳太伯世家》載,受封延陵的吳國公子“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季札掛劍,其節義之心固然可敬,但畢竟已成一種遺憾。“分手脫相贈”,痛快淋漓。最后的“平生一片心”,語淺情深,似是贈劍時的贈言,又似贈劍本身的含義——即不贈言的贈言。只說“一片心”而不說一片什么心,妙在含渾。卻更能激發人海闊天空的聯想。那或是一片仗義之心,或是一片報國熱情。總而言之,它表現了雙方平素的仗義相期,令人咀嚼,轉覺其味深長。浩然性格中也有豪放的一面。唐人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稱他“救患釋紛,以立義表”,“交游之中,通脫傾蓋,機警無匿”,《新唐書·文藝傳》謂其“少好節義,喜振人患難。”那么,這首小詩所表現的慷慨激昂,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生了六子。詩與王維并稱“王孟”。其詩清淡,長于寫景,多反映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編詩二卷。
【孟浩然《送朱大入秦》賞析】相關文章:
孟浩然古詩《送朱大入秦》賞析08-16
《送朱大入秦》孟浩然10-16
孟浩然《送朱大入秦》全詩及賞析09-27
《送朱大入秦》(作者:孟浩然)唐詩賞析08-24
孟浩然《送朱大入秦》鑒賞09-16
孟浩然《送朱大入秦》淺析06-26
《送朱大入秦》孟浩然唐詩09-13
孟浩然《送朱大入秦》全詩翻譯賞析07-14
《送朱大入秦》孟浩然唐詩鑒賞09-16
孟浩然《送朱大入秦》譯文及注釋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