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全文劃分節(jié)奏
《木蘭詩》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也是一篇樂府詩。它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zhàn)沙場,凱旋回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
木蘭詩
朝代:南北朝
作者:佚名
原文: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蘭詩》全文劃分節(jié)奏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拓展閱讀:《木蘭詩》讀后感
北朝民歌《木蘭詩》,講述的是千百年前閨門女子花木蘭的故事。故事對我來說并不生疏,小時候聽父母講述過,后來上學時也學過。可我每次讀起《木蘭詩》的時候,都深受感動,今天再次讀它仍感觸頗深。
木蘭乃一名普通“當戶織”的勞動婦女。因為天子征兵,父親在被征之列。父親已年老,家中又無長男,木蘭于是決定舍棄女兒身,替父從軍。木蘭騎上戰(zhàn)馬,渡過黃河,越過燕山,經(jīng)過了重重困難才到達軍營。在夜晚,“凜冽的朔風傳送著刁斗的打更聲,寒光映照著身上冰冷的鎧甲。”將士們十年征戰(zhàn),歷經(jīng)一次次殘酷的戰(zhàn)斗,有的戰(zhàn)死,有的歸來。而英勇善戰(zhàn)的木蘭,則是有幸生存、勝利歸來。凱旋歸朝,木蘭放棄功名利祿,愿回家過耕織的生活。當她一身女兒妝出來和昔日戰(zhàn)友相見時,人們都十分吃驚。
詩中的木蘭毅然決然地超越社會習俗,女扮男裝,勇敢地替父從軍,表現(xiàn)了古代勞動婦女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精神。慷慨赴國難,不是為了功名利祿,而是為了孝順父母,報效國家。一旦戰(zhàn)火熄滅,刀槍入庫,她最大的愿望則是回到家鄉(xiāng),還其女兒本色,過自由自在的生活,享受家人團聚的天倫之樂等表現(xiàn)了木蘭的忠,孝、智、勇。詩最后:“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這句用兔子跑在一起,雄雌難辯的隱喻,說明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負的機會,她們的智慧,膽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遜色。在封建社會中,婦女是沒地位的。替父從軍,男人能做到的,木蘭能做到;男人不能做到的,木蘭也能做到。木蘭這一英雄形象的本身,就是對封建社會中歧視女性的傳統(tǒng)觀念的嘲弄。同時也說明了婦女一樣能夠為國家盡忠效力。
雖然時代不同,但木蘭的愛國與奉獻的精神永存,木蘭對國家的忠誠和熱愛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知道,人不能沒有祖國。祖國是子民生活成長的土地和搖籃;是民族繁榮昌盛的基石。我們知道,人不能沒有奉獻,奉獻是歡樂收獲的前提和社會的動力,奉獻是汗水和熱情澆灌的結晶體,是無私的給予和無價愛心錘打而成的閃光物。愛國,就要關心祖國的前途和命運,用生命去捍衛(wèi)祖國的尊嚴;愛國,就要主動承擔富國強民的義務和責任,能不畏千難萬險,全身心地投入振興祖國的偉大事業(yè)中,奉獻自己光和熱;愛國,就要把祖國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無條件地奉獻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新時代的我們,應該學習木蘭孝順父母、報效國家的高尚品質和純樸、善良、忠貞的美好品德。
木蘭詩的簡介
北朝長篇敘事民歌。它的產(chǎn)生年代及作者,從宋代起,就有不同記載和爭議。始見于《文苑英華》,題為《木蘭歌》,以為唐代韋元甫所作。《古文苑》題為《木蘭詩》,以為“唐人詩”。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據(jù)詩中“可□大點兵”語,認為木蘭“生世非隋即唐”;而南宋嚴羽《滄浪詩話》則認為“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之類,“已似太白,必非漢魏人詩”。此后,歷代都有人持“隋、唐人作”之說,但宋代黃庭堅已指出此詩并非韋元甫所作,而是韋“得于民間”(《題樂府〈木蘭詩〉后》)。《樂府詩集》列入《梁鼓角橫吹曲》,亦題《木蘭詩》,云是“古辭”,并引陳釋智匠《古今樂錄》說:“木蘭,不知名。”按《舊唐書·韋元甫傳》載,韋曾任浙西觀察使、淮南節(jié)度使等職(黃庭堅謂韋任朔方節(jié)度使,誤)。又據(jù)《舊唐書·音樂志》所載,可知梁代和北朝樂府歌曲中都存有“燕、魏之際鮮卑歌”,且多“可□之辭”。因此,《木蘭詩》原先也可能是一首鮮卑歌。流傳江南,譯為漢語,曾入梁代樂府,后又散落民間,而到唐代為韋元甫重新發(fā)現(xiàn),并擬作《木蘭歌》1首(《文苑英華》)。至于“朔氣”二句這樣的對偶詩句,齊、梁詩中已經(jīng)習見,自是文人加工痕跡。所以現(xiàn)代學者大多認為《木蘭詩》產(chǎn)生于北魏,創(chuàng)作于民間。
《木蘭詩》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在戰(zhàn)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團聚的故事。詩中熱情贊揚了這位奇女子勤勞善良的品質,保家衛(wèi)國的熱情,英勇戰(zhàn)斗的精神,以及端莊從容的風姿。它不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風氣,更主要的是表現(xiàn)了北方人民憎惡長期割據(jù)戰(zhàn)亂,渴望過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它對木蘭的謳歌,顯然也沖擊了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偏見。它“事奇詩奇”(沈德潛《古詩源》),富有浪漫色彩,風格也比較剛健古樸,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詩中用擬問作答來刻畫心理活動,細致深刻;用鋪張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tài),神氣躍然;而運用精練的口語,不僅道出一個女子口吻,也增強了敘事的氣氛,更顯民歌的本色。它代表了北朝樂府民歌杰出的成就。
《木蘭詩》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技巧,對后世都有深遠影響。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載,黃州黃岡縣(今湖北黃岡)有木蘭山、木蘭鄉(xiāng)、木蘭廟,并引杜牧《木蘭廟》為證。其后,據(jù)地方志所載,在今安徽亳縣、河南商丘、河北完縣等地,都曾立廟奉祀木蘭,反映出《木蘭詩》的深刻影響。直到今天,舞臺銀幕上的木蘭形象仍然激勵人們的愛國情操。同時,早在韋元甫擬作之前,杜甫《草堂》詩抒寫遷居草堂的歡欣情景,已明顯汲取了《木蘭詩》描述全家歡迎木蘭歸來的表現(xiàn)手法。至于元稹《估客樂》“出門求火伴,入戶辭父兄”,以及白居易《戲題木蘭花》“怪得獨饒脂粉態(tài),木蘭曾作女郎來”,都可見出《木蘭詩》在中唐已膾炙人口。
木蘭詩的賞析
開頭兩段,寫木蘭決定代父從軍。詩以“唧唧復唧唧”的織機聲開篇,展現(xiàn)“木蘭當戶織”的情景。然后寫木蘭停機嘆息,無心織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問一答,道出木蘭的心事。木蘭之所以“嘆息”,是因為天子征兵,父親在被征之列,父親既已年老,家中又無長男,于是決定代父從軍。
第三段,寫木蘭準備出征和奔赴戰(zhàn)場。“東市買駿馬……”四句排比,寫木蘭緊張地購買戰(zhàn)馬和乘馬用具;“旦辭爺娘去……”八句以重復的句式,寫木蘭踏上征途,馬不停蹄,日行夜宿,離家越遠思親越切。這里寫木蘭從家中出發(fā)經(jīng)黃河到達戰(zhàn)地,只用了兩天就走完了,夸張地表現(xiàn)了木蘭行進的神速、軍情的緊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緊張的戰(zhàn)爭氛圍。其中寫“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之聲,還襯托了木蘭的思親之情。
第四段,概寫木蘭十來年的征戰(zhàn)生活。“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概括上文“旦辭……”八句的內(nèi)容,夸張地描寫了木蘭身跨戰(zhàn)馬,萬里迢迢,奔往戰(zhàn)場,飛越一道道關口,一座座高山。“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描寫木蘭在邊塞軍營的艱苦戰(zhàn)斗生活的一個畫面:在夜晚,凜冽的朔風傳送著刁斗的打更聲,寒光映照著身上冰冷的鎧甲。“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概述戰(zhàn)爭曠日持久,戰(zhàn)斗激烈悲壯。將士們十年征戰(zhàn),歷經(jīng)一次次殘酷的戰(zhàn)斗,有的戰(zhàn)死,有的歸來。而英勇善戰(zhàn)的木蘭,則是有幸生存、勝利歸來的將士中的一個。
第五段,寫木蘭還朝辭官。先寫木蘭朝見天子,然后寫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再說到木蘭辭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木蘭不用尚書郎”而愿“還故鄉(xiāng)”,固然是她對家園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兒身。天子不知底里,木蘭不便明言,頗有戲劇意味。
第六段,寫木蘭還鄉(xiāng)與親人團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別、年齡的舉動,描寫家中的歡樂氣氛;再以木蘭一連串的行動,寫她對故居的親切感受和對女兒妝的喜愛,一副天然的女兒情態(tài),表現(xiàn)她歸來后情不自禁的喜悅;最后作為故事的結局和全詩的高潮,是恢復女兒裝束的木蘭與伙伴相見的喜劇場面。
第七段,用比喻作結。以雙兔在一起奔跑,難辨雌雄的隱喻,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十二年未被發(fā)現(xiàn)的奧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橫生而又令人回味。
木蘭詩的木蘭形象
如果讓我想象一下替父從軍的木蘭形象,我愿意把她想象成這樣一位女子:頎長的身材,小麥色健康的皮膚,五官則是略帶英氣而又不乏嬌柔與憨態(tài)。她是一位美得特別的女神。正如《木蘭辭》中塑造的那樣,她的身上齊聚了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的所有女子共性的美點:美麗可愛、孝順活潑、機智勇敢而又堅韌頑強。她在人們口中、心中出現(xiàn),穿越千年,美麗不減,也正是因為她是中國人心目中理想女人的化身,她并非人們崇拜的女英雄、女漢子,而應該是一個真切的、令人溫暖的真女人,舊時代的女神。
且看木蘭從軍的原因:軍書十二卷,卷 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不思機杼唯有嘆息的木蘭,坐在織布機前,冥思苦想,小小而柔軟的內(nèi)心被愁填滿。那是一種怎樣的愁?爹爹年歲已高、弟弟尚是幼童,還有別的辦法嗎?征兵的人會考慮她們家的現(xiàn)實處境嗎?苦悶、憂傷、矛盾、糾結,我想當時的木蘭的內(nèi)心是有掙扎的。她是女兒家,她并不想奔赴戰(zhàn)場,她知道那是男人們的事。一句“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我沒有讀出擔當重任、保家衛(wèi)國的豪情,我倒是讀出了一縷女兒內(nèi)心淡淡的幽怨、些許的無奈和大大的孝心。替父從軍,一個“替”足以說明一切。
相比普通的女子,木蘭一定是多了太多的豪邁氣概的,這是毋庸置疑。但這種氣概的背后,盛著幾多心酸與不甘,又有幾人能夠體會?當我們被木蘭的豪情萬丈的表現(xiàn)刺激著神經(jīng),沉溺于“巾幗不讓須眉”的自我滿足和自我驕傲的情緒中時,我們又何曾想過木蘭是否真的想過要證明自己并不比男人差?我可以肯定的說,她絕對沒有像我們所一廂情愿認為的那樣,她根本就沒想過去戰(zhàn)場,去到那樣一個充滿著血腥的地方,去和男人比什么“不讓須眉”,她也不需要。她的“替爺征”,是無奈之舉,是“孝大動于天”的感人肺腑。
看,“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漸漸遠去的溫暖的背景,是爺娘的聲音,迎面而來的是陌生的境地,是蒼涼的畫卷。為什么要這樣一詠三嘆,為什么要這樣反復訴說?你能聽出來木蘭內(nèi)心對漸漸遠去的爺娘呼喚的眷戀與不舍嗎?你感受不到木蘭疾走路上一路踉蹌的惶恐嗎?漠漠黃沙,滾滾長河,鬼魅似的青山,野蠻而彪悍的胡騎……這些是何等陌生的場景和聲音?身居幽閨的女兒家,面對這些,可能是豪情,還是可能是惶恐?沒出過遠門的爺們此時此刻也不會有多么豪邁的感想吧?但是,她隨在軍隊里(注意,這里的木蘭是不可能只身一人奔赴疆場的吧?),她只能器宇軒昂,她只能豪情萬丈。這里的木蘭,不敢肝腸寸斷卻已柔情百轉,那是女子的憂傷,那是女子的擔當。
十年征戰(zhàn)的場景,《木蘭辭》中是一筆帶過的。“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短短二十字,給我們不盡的想象。木蘭英勇頑強、木蘭驍勇善戰(zhàn)、木蘭矯健颯爽……而我更愿意想象:多年的軍旅征程,木蘭的生活該是多么兇險、多么蹩腳、多么煎熬。一個女子,與一大幫最粗獷的爺們廝磨多年,若不是干脆暴露身份得到諒解和集體保護,該要闖過多少個難堪與尷尬的夜晚?那是英勇還是煎熬?當然,木蘭一定是機智英勇的,但我們也該想到的是木蘭內(nèi)心的折磨。所以,這不是史實,這只是人們的美好想象,是一段值得歌頌的傳奇。
《木蘭辭》中最讓人高興的,還當是木蘭還家,榮歸故里的情節(jié)了。“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斬釘截鐵的拒絕,心急萬分的渴盼。一拒一愿之間,木蘭終于回歸真我,還回女兒妝。不用尚書郎,不僅僅是怕暴露身份,同行十二年,都能與眾弟兄安之若泰,還怕繼續(xù)入朝做官嗎?憑木蘭的智慧,接著做一輩子官而不被發(fā)現(xiàn)身份,也是完全可能的吧。再者,既然建功卓著,即使索性暴露身份求一個富貴,也并非不是不能。但是,顯然這些都不是木蘭所想,戰(zhàn)爭終于結束了,終于完成了替父從軍的使命,于木蘭而言,唯一也最重要的結果是——她終于可以回家了,她終于可以堂堂正正的做一回女人了,不是嗎?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每一道門都要進去看一下,她要找尋什么?找尋曾經(jīng)的溫馨時光;每一個床都要坐一下,她要感覺什么?她要感覺一下舊日女兒家的心事。何等的興奮,何等的嬌俏可愛啊!對著鏡子梳妝打扮,這是征戰(zhàn)多年在夢里常做的事吧,終于今日如愿,怎么能夠不興奮?怎能不激動?有人說:木蘭愛武妝,更愛紅妝。我想說:木蘭不愛武妝,只愛紅妝。這幾句話中的女兒情態(tài)是溢于言表的,是藏也藏不住的啊!十多年的征戰(zhàn),若她是一個女漢子,那她早就應該習慣了武妝了,她該是和家鄉(xiāng)父老炫耀一番自己的英姿的嘍。但是,沒有,她匆匆地脫下戰(zhàn)時袍,是那樣迫不及待;她欣欣然著上舊時裳時,定是笑靨如花。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這應該是一段符文了。這并不是故事的結局,更不是木蘭說的話。這里洋溢著的自豪與驕傲,是后人為木蘭自豪替木蘭驕傲,并非木蘭本人的驕傲。若能讓木蘭自己選擇,我想,她寧愿不要這樣的驕傲吧。
《木蘭辭》在民間口口相傳,再加上后期文人的修飾,呈現(xiàn)給我們這樣一個故事,這樣一般規(guī)模。不難看出,這里代表了北方勞動人民世世代代的美好愿望—對戰(zhàn)爭的冷淡和遠離,對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正是這樣,它讓我們看到了戰(zhàn)爭對一個美麗女性身心的戕害,它讓我們看到了木蘭重做女兒身重返家園的圓滿。而,木蘭征戰(zhàn)多年,最終卻不忘初心、不該紅妝、美麗依然,也正是向我們呈現(xiàn)了一位敢擔當卻不扭曲,真性情又機智勇敢的女神形象。
所以說,我們愛木蘭,愛的是一個女神,而不是女英雄,更不是女漢子。
【《木蘭詩》全文劃分節(jié)奏】相關文章:
木蘭詩全文節(jié)奏劃分06-10
木蘭詩全文劃分節(jié)奏08-17
木蘭詩的節(jié)奏劃分09-13
木蘭詩劃分朗讀的節(jié)奏09-06
木蘭詩節(jié)奏劃分09-10
木蘭詩節(jié)奏劃分正確06-18
木蘭詩節(jié)奏語氣劃分08-31
木蘭詩朗讀節(jié)奏12-02
木蘭詩劃節(jié)奏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