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木蘭詩故事復述
《木蘭詩》是中國北朝的一首樂府民歌,是一首長篇敘事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木蘭詩故事復述,希望大家喜歡!
木蘭詩故事復述 篇1
夜,靜靜的,柔和的月光照在木蘭的哀傷的臉上,只聽見織布機的聲音從房間里傳出來,木蘭的嘆息也隨之傳出。
木蘭實在不能忘記白天在城墻上看到的文告,上面清清楚楚地寫著爹爹的名字。“蘭兒,你在想些什么呢?”木蘭聽見了母親的聲音,回過神來,說:“娘,真的不能讓我替父親上戰場嗎?”“蘭兒,你就打消那個念頭吧,難道你忘了你父親說的話嗎?‘你如果敢上戰場,就不認你這個女兒。’你可千萬別這么做啊!”母親著急地說,看到母親這樣,木蘭很是傷心,父親體弱多病,弟弟尚未成年,自己又是女兒身,哎!左右為難!
“大膽刁民,到了期限怎么還不去集合?”只見爹娘與姊弟從門里走出,見門外,一個身著開鎧甲的將士拿著長槍看著他們,四人害怕的連忙跪下。這一跪,木蘭可受不起,連忙扶起爹娘,說:“爹,娘,是我呀,你們認不出我了嗎?”爹娘看著眼前的將士竟是自己的女兒,都不敢相信。過了許久,木蘭想起自己的目的,便說:“爹,娘,你們是我最親的人,經過喬裝打扮,你們也認不出我,何況那些與我素未謀面的人呢?你們就讓我上戰場吧!”爹娘知道木蘭的性子,就說了一句:“走吧,路上小心,一定要回來!”
木蘭就這樣,萬里奔赴戰場,跨過一座座山,度過一道道關,穿著一件單薄的`衣服,在雪地里作戰,日子一天天過去,戰爭仍未結束,每到夜深人靜的時候,,木蘭的身軀似乎更小了。
雖然建功無數,可對于木蘭來說,家是最重要的,她放棄尚書郎的職位,回到了家鄉。
“回來拉,回來啦!”不知是誰看到了告示,在人群中喊了起來,爹娘兩人相互扶持,來到城外,用含著眼淚的眼睛向遠處望去。
“爹,娘!”看見父母,木蘭的臉上像綻放出美麗的花朵。三個人有說有笑的招待其他戰士回家休息。“妹妹!”見到妹妹回來,一直在門口等候的姐姐高興地喊著。“姐姐,弟弟呢?”木蘭欣喜地說。姐姐指了指后院,只聽見一陣陣的霍霍聲。
木蘭的房間沒有改變,一樣的擺放,一塵不染。當著窗戶,對著鏡子,木蘭理了理云鬢,貼上花黃,脫下戰袍,床上以前的衣裳。但一個美麗的女子出現大家眼前時,伙伴們都驚呆了,一起作戰十二年,從未發現木蘭是女郎!
木蘭詩故事復述 篇2
昨晚見到軍隊的文告,父親要去征兵,木蘭愿替父從軍。做好一切準備后,奔赴戰場。
戰場上已橫尸遍野,木蘭握緊了手中的兵刃,向將軍請示后,加入戰爭。可是木蘭初上戰場,并無經驗,只能勉強抵御敵人的猛烈進攻,無法攻擊。這時,敵方軍隊中沖出一名將士,且看此人身高八尺,眼中閃著凌冽的的寒光,騎在戰馬上,一股令人不敢接近的殺氣。
只見風中寒光一閃,木蘭面前已有幾名士兵倒地。眾人不禁倒吸一口寒氣,隊伍中站出一人,低著頭向將軍請示:“小兵愿上前與此人對戰!”將軍點了點頭,這位小兵虎背熊腰,看似力大無窮,他跨上戰馬,在塵土飛揚中,只聽見兵刃清脆的碰撞聲,一炷香未到,只留下了一攤血跡。那位將士毫發未損的在戰馬上待著。眾人大驚,這名將士怎如此厲害!又出一小兵,儀表堂堂,身體靈巧,三下五除二跳上馬,直直迎著那名將士就沖過去,那名將士絲毫沒有畏懼之意,手起刀落,小兵就與之前命歸黃泉的戰友做伴了。將軍此時也無法平靜了:“還有能人可上!”眾人你看我我看你,誰也不敢應,木蘭看了看周圍的人,握緊了拳頭,咬緊了牙冠,喊了一聲:“將軍,我去!”大伙目光齊刷刷往木蘭這投來,且看木蘭也是一臉正色,眼中閃爍著堅毅的光。眾人打量著木蘭,將軍也有些猶豫,思索一會,便同意讓木蘭上去迎戰。木蘭緊握兵刃,跨上戰馬,迎上前去,敵方的那位將士也揮舞著大刀沖過來,木蘭一個掉頭,使他措手不及,木蘭的長劍就刺了過去,那名將士一個翻身直撲而來,木蘭一低頭,閃過一招。一回合結束,雙方皆沒有占據什么優勢。第二回合,將士先發制人,大刀直接砍來,木蘭舉起長劍擋住,雙方陷入僵持狀態。木蘭一個轉身,把那名將士踢下馬,只聽“嗖”的一聲,那名將士就人頭落地了。
木蘭憑此戰,獲得了眾人的賞識,作戰之前,總要先讓木蘭策劃方案,漸漸地,咩打一場勝戰,木蘭就會得到將軍的夸獎。多年過去,木蘭已成為了將軍,她常常望著明月,仿佛故鄉的家人就在里面。終于,戰爭勝利了,木蘭拒絕了可汗的賞賜,回到了故鄉。家人都很高興,等她穿回舊時的衣服,去看戰友時,戰友們驚慌失措,一起打仗多年,不知木蘭是女兒身。
拓展閱讀:復述的含義
復述,即將所讀材料的內容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復述課文是指在理解原文重點內容的基礎上,自己組織語言,按一定的順序清楚、連貫地敘述課文中所描寫的人物、事件、情節、環境等內容的教學形式。它是中低年級很重要的一個學習要求。《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口語交際)中要求:“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精彩情節。”在第二學段(閱讀)中要求:“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前者是較為基礎的訓練,主要在口語交際方式中呈現,后者是在低年階段教學目標及要求上的進一步發展,也是對中年級學生的閱讀提出的更高要求。
復述不同于背誦,它要求在遵循原文的前提下,可以發揮學生一定的自主性,既鼓勵“用自己的話講”,又提倡恰當運用課文中優美的詞句(教師應該重點把握,適時引導,反對背誦);背誦則需要一字不落地還原文本,不允許個人有自由發揮的空間。但復述必須在能熟讀課文,了解課文敘述順序,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
現實的情況是,教師要么覺得學生的復述啰里啰嗦,不得要領;要么覺得太浪費時間無法深入進行,加上沒有有效、合適的方法加以引導,進行訓練時也只是做做樣子便草草收場。長此下去,教師的教學效果得不到有效反饋,學生的表達能力、概括能力也將大打折扣。如何快速、恰當地用語言復述,本人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以下方法:
一、以線索為軸,橫向展開。
不管記敘的文章有多么復雜,大多都由一條(或多條)線索向前推進。我們只要記住了這條線索,就如同抓住了一條登山的繩索,順藤摸瓜,就能抓住文章概貌。然后在這條線上找出分支,明確詳略和重點,加以敘述,這好比數學中的`由線及面,由面及體,課文原有結構及內容就凸現出來了。如《中彩那天》(人教版第八冊以下課例均為要求復述或講述內容的課文;講述,即用自己的話說出道理或事情),“我”的父親將中獎得來的一輛汽車還給了它真正的主人,伴隨著車的得而復失,“我”的思想情感發生著一系列的變化(從第3自然段開始):聽到和看到父親中了獎,“我”很高興——看到父親冷落自己,“我”“悶悶不樂”——母親說起父親正面臨道德難題時,“我”迷惑不解——明白真相時,“我”激動、辯解。課文正是按這條線來敘述故事的,抓住這條線索展開復述就很輕松。此外,許多游記類文章的景物介紹,或以地點為序,或以游綜為序,也可以用“導游詞”的方式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如《記金華的雙龍洞》(人教版第八冊),以溪水為線索,《頤和園》(人教版第七冊),以觀察點的變換(游覽的順序)為序。
二、以關鍵詞連綴,擴充成文。
課文的講解中,重點字詞的挖掘、講解能夠很好地幫助理解課文內容,理清作者的思路(板書中的諸多內容都是關鍵詞)。復述中只要根據這些關鍵詞的提示,如同是接力跑,一站站接下來,效果自然不錯。如《飛向藍天的恐龍》(人教版第八冊)中,有條理地復述恐龍演變成鳥類的過程,學生有一定困難,可以借助表格,圖畫,也可以按照重點詞句來復述。比如先說第一代恐龍的大小、形態;接著講數千萬年后,從生活習性上看,有些……有些……有些……從體態上看,有些……有些……;后來,一些獵食性的恐龍在形體、生活習性上又發生了眾多變化,如身體,骨骼,前肢,腦顱,體表,生存地點等用恰當的詞句一一擴充,直觀的條理更有助于學生想象的發揮,這一演化過程就很明了。《桂林山水》(人教版第八冊)作者先用別處的水同漓江的水作比較,然后得出靜、清、綠的特點,對照板書,復述起來就很方便,寫水的方法和山完全相同,掌握了方法,可引導學生自行練習。
三、以敘述的先后順序展開復述。
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對于復述及語言訓練顯得尤為重要。在動口之前,還可以先引導學生列出提綱。一方面可以避免學生敘述時順序混亂,條理不清,另一方面也能養成良好的用語、寫作習慣(以說促寫)。
事情的發展都是前因后果,但在作者的敘述中,或是為了吸引讀者,或是便于敘述,方法就不盡相同。復述中,我們同樣可以借鑒,可以按照故事的發展推進,如《盤古開天地》(人教版小語第五冊),課文脈絡清晰,對照 “盤古睡醒后——天和地分開后——盤古倒下后”的順序復述,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先由精彩的過程入手,如《給予是快樂的》(人教版小語第七冊),文中每次制造出的懸念,相當吸引人,由此入手,效果較好;也可以由故事的結尾推進,即倒推法。顧名思義,從故事的結果中去探尋故事發生的依據。牢記故事結尾,再一點點地找到故事生發和經過,抽絲剝繭,故事就會越來越清晰。如《漁夫的故事》(人教版第八冊),漁人意外地遭遇了兇惡狡猾的魔鬼,又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戰勝了魔鬼,解救了自己。他是怎樣做到的呢?
需要注意的是,這只是一種用來復述的簡便方法,應根據材料的不同而取舍,不能單靠求新,求變,強行改變課文的順序來復述,使得學生的復述條理不清,層次不明。
四、給畫面配音法。
剛開始接觸復述時,學生會有一定難度,要么照本宣科地背誦,要么將文中內容張冠李戴。這時,只要給出一個畫面,由畫面內容去說就顯得很容易。如《盤古開天地》(人教版小語第五冊),故事的開頭部分學生很容易說清楚,后面部分“盤古用自己的身軀創造了美麗的宇宙”(他身體的各個部分均變成了現實的不同物體)很容易說錯,對照著畫面談變化就很容易。《酸的和甜的》(人教版小語第三冊),全文八個自然段,相應地配好了八幅插圖,只要將畫面完整地再現出來,狐貍、小松鼠、小兔子、小猴子們會想什么,做什么,說什么,學生們對照畫面講述,既提高了積極性,又與原文非常吻合。
五、情境再現法。
敘事性作品大多都有一定的故事性。每一個故事的發生都有一個特定的環境,只要我們將這個故事按一定程度還原,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神態等都會自然而清晰地再現。所以,創設情境也是快速復述的一個捷徑。如《尊嚴》(人教版小語第八冊),同一群饑餓的流浪者相比,年輕人(哈默)顯然具有和他人不同的地方,他雖然很餓,卻堅持要用勞動換取食物。復述時,只要借助其他幾個角色的配合——一群難民和鎮長杰克遜大叔的言行,就能很好地把握住中心。此外,情境再現,對于表演課文內容也必不可少。如《科里亞的木匣》(人教版小語第五冊),用一定的情景再現埋木匣和挖木匣,課文內容不但理解了,故事也敘述得很清楚。
六、段意疊加法。
這原本是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借鑒在這里也非常適用。許多課文看似很長,但分開來看,它是由幾部分合成的,各部分之間既相對獨立,又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將整篇課文化整為零,再將其合而為一,看似繁瑣,實際上,脈絡和結構更清晰了,復述也輕松了。如《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人教版小語第八冊)中普羅米修斯為人類盜取火種而受到宙斯的懲罰。課文主要寫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普羅米修斯盜取火種,與宙斯不屈不撓地斗爭(此為重點部分),被大力神所救。把每部分的故事連接起來就能較好地展開復述。《女媧補天》(人教版第六冊,),文中敘述了女媧為了拯救人類歷盡艱險、克服困難的奉獻精神。我們只要按照“女媧創造了人類——天塌后的情景(人們受難)——女媧救人、決心補天——尋找五彩石——冶煉補天”(其中尋找五彩石、用神火冶煉為課文的重點部分)這樣的順序和條理,就能很好地復述。
做好復述訓練,對學生的語言(語感)訓練、提高表達能力、第三學段了解事件梗概及習作都有很大幫助。值得指出的是,小學生的語言發展水平較低,必須保護學生表達的興趣,讓學生愿意說、樂于說,鼓勵學生進行語言交流,比如可以作為課后作業以講故事的形式講給身邊的人聽,或是以展示學生學習成果的方式展現;復述的語言可以用自己的話,也可以運用課文中的好詞佳句,一來可以提高語言質量,鍛煉口語能力,二來可以更好地內化吸收課文中的好詞佳句,促進詞句的理解和積累,擴大詞匯量。此外,同一篇課文的復述可以選取最得當的方式,教師應因人而異,引導學生選取最合適的方法。
【木蘭詩故事復述】相關文章:
木蘭詩故事02-21
木蘭詩編成故事02-04
有關木蘭詩的故事02-27
木蘭詩寫成故事02-29
把木蘭詩改成故事02-26
木蘭詩改編故事02-29
木蘭詩04-13
木蘭詩改編成故事(精選11篇)07-23
《木蘭詩》的木蘭形象賞析06-08
《木蘭詩》全詩賞析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