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長沙的隨筆感悟

時間:2024-08-04 06:22:31 沁園春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沁園春長沙的隨筆感悟(精選10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說起隨筆,大家應該都有印象吧?隨筆可以觀景抒情,可以睹物談看法,可以讀書談感想,可以一事一議。那么,怎樣才能寫出好的隨筆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沁園春長沙的隨筆感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沁園春長沙的隨筆感悟(精選10篇)

  沁園春長沙的隨筆感悟 篇1

  中國古典詩詞大都悲秋。翻閱毛主席詩詞,覺得對秋天似乎情有獨鐘,大約是因為秋天寥廓、蒼涼、大氣,與戰士的胸襟和英雄的氣概較為吻合。毛主席詩詞的開卷之作,就是一首秋的贊歌,自由的贊歌,風華少年的贊歌。

  毛主席贊美的秋天,是一種“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秋天,“山”“林”“江”“舸”“鷹”“魚”這大自然中的“萬類”,均在這“霜天”中“競自由”,逍遙自在,得其所哉。“雖萬類之眾多,獨在人而最靈。”作為萬物之靈的人呢?他們卻沒有自由!于是詩人為之“悵寥廓”,在這“寥廓”的秋天,詩人的惆悵像秋天一樣“寥廓”,面對自由的“萬類”和不自由的人類,不禁像“天問”的屈原一樣: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屈原“天問”時,等待“天”的回答。而詩人設問時,答案是了然于胸的,那就是:他們這些風華正茂的書生,將喚起民眾來主宰沉浮。由于當時革命形勢不甚明朗,所以詩人“悵寥廓”。

  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毛澤東詩詞的開卷之作怎么沒提國家和人民?其實,那“問蒼茫大地”,不就是問我積貧積弱的中華大地嗎?詩人因不能“競自由”而為之“悵寥廓”的,不就是我那不自由的`國家和人民嗎?詩人愛國、憂國、報國的情結,與古往今來的志士仁人和歷代慷慨悲歌的青少年詩人是一脈相承的,并隨著時代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時代精神。

  再回到那些風華正茂的書生吧,他們是詩人的好友,是時代的弄潮兒,他們“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他們“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他們將為中華民族“競自由”,為蒼茫大地“主沉浮”!

  “糞土當年萬戶侯”,這一句是很有興味的。歷代青少年詩人,大多以“萬戶侯”為目標。愛國詩人陸游“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南宋杰出詞人劉克莊醉后仍感嘆“使李將軍遇高皇帝,萬戶侯何足道哉!”詩人毛澤東反其意而用之,表示與舊世界的徹底決裂。

  在毛主席的詩詞中,該詞是各方一致贊譽的,其藝術成就多有論述,下面講一點獨特感受。

  當我們品味該詞時,最初會覺得,從“獨立寒秋”至“魚翔淺底”是一幅湘江秋色圖,一位青年在湘江邊欣賞秋光,一切仿佛是靜止的,凝固的,青年仿佛千百年前就站在那里了。他是誰?在想些什么?他是被貶長沙的賈誼?在這“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的湘江憑吊屈原?想象的時空是無限的。而“萬類霜天競自由”一句如奇峰突起,使上述一切都動了起來,活了起來,那看似千年凝固的“萬類”和“霜天”,原來并沒有凝固,“鷹擊長空,魚翔淺底”,天上地下,它們都在“競自由”!動靜切換是這樣的自如,動靜反差是如此強烈,而這一切都由那看似信手拈來的“競自由”三個字完成了,說是“神來之筆”當不為過吧?作為對比,我們來看一下柳永的《望海潮》。其上闋鋪陳“錢塘自古繁華”,下闋描繪了一幅西湖秋色圖:“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釣叟蓮娃。”隨后是“千騎擁高牙”的達官出游圖。最后歸結為“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雖有人物動作,但只是靜態寫生,詞句華麗卻缺少靈魂。

  沁園春長沙的隨筆感悟 篇2

  我深刻認識到第一單元所學的文章都是經典,它們的文學意境與精髓讓我不禁感慨。其中《沁園春長沙》讓我有許多感觸。

  這首詞上半闋著重寫景。"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一開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長天的廣闊背景之中。同時也把讀者帶進了一個高遠的深秋境界里。遠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作者不僅看到了眼前岳山的楓林,也可能聯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黃櫨,和祖國無數山岳中由綠變紅的烏柏、水杉、槭樹、槲樹、黃連木…那一重重山,一層層樹,讓自然之神彩筆一抹,暈染得一片嫣紅,比二月笑放的春花還要艷麗,比六月飄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觀:"漫江碧透,百舸爭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腳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瑩,如碧綠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競發,百舸爭渡,靜中有動,生氣勃勃。仰視,"鷹擊長空",萬里無云的秋空,雄鷹奮振健羽,自由飛翔。俯瞰,"魚翔淺底",因透明而清淺見底的江里,魚群擺動鰭尾,任意遨游。

  下半闋雖著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處。"憶往昔崢嶸歲月稠",以崢嶸形容歲月,新穎,形象,將無形的不平凡的歲月,化為一座座有形的`崢嶸的山峰,給人以巍峨奇麗的崇高美。"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也是一幅奮勇進擊、劈波斬浪的宏偉畫面。可以說,《沁園春長沙》的崇高美,是以情為經線,景為緯線,交織而成的它不僅使我們得到欣賞壯麗秋景的藝術享受,也使我們從詩人昂揚熾烈的革命情懷中,汲取奮發前進的信心和力量。 《生命本沒有名字》也讓我印象深刻。 "生命本來沒有名字"也許這碰撞著很多人的內心,我見過無數的人為他們坎坷的命運而哀嘆,包括我自己,而最終會明白這個道理也只有寥寥數人,或者明白卻又無法承認,因為這個世界實在是太吸引人。

  世上有很多不公平的事,但又兩件事是絕對公平的:出生和死亡。每個降于世上的人都是無名無姓的,赤裸裸地來,空蕩蕩地去,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猶如一張白紙。只在告知一個生命的降臨,一個生命的死去,與姓與名都是無關的生命就是這么簡簡單單、實實在在,而人們不同的遭遇、不同的悲哀

  沁園春長沙的隨筆感悟 篇3

  獨自,佇立在寒冷的秋季,往湘江望去,一片山河,盡收眼底。

  是何等的豪邁,在蒼茫大地,一主沉浮;是何等的柔情,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又是何等的才華,造就了世人傳頌的經典——《沁園春·長沙》。

  自古有之,春,才是萬物新生的時節,是新的開始,是新的希望。而《沁園春·長沙》,在當時硝煙彌漫的時代,在黑暗無盡的'世界,在寂寥蕭條的季節,卻以如此豁達,充滿希望的豪邁胸襟,猶如一盞明燈,引領中國,引領中華民族,跨越黑暗,走向那光明。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豪邁情懷與《沁園春·長沙》有異曲同工之妙。是啊,許多人都認為,秋天,代表的是衰弱,是蕭條,是悲慨,而《沁園春·長沙》一詩,道出了秋也勝過春的豪氣,秋天,也可以是頑強,是茂盛,是希望。

  《沁園春·長沙》中的爽朗秋景,感染力是不容置疑的。“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由遠而近,由高到低,簡直能與“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相媲美。

  俯仰生姿,景色自然是醉人的美,但更讓人難以忘懷的,是熱血方剛的青年同學們。“恰同學少年時,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一群英雄青年的颯爽英姿展現眼前,回憶往事,他們的凌云壯志和戰斗英姿,他們的滿腔熱血和愛國熱情,他們的義正辭嚴和嫉惡如仇,無不讓人感到欽佩,讓人感到自豪,催人奮進。

  直至詩詞末尾,依然讓人意猶未盡,沉醉在悠遠的遐思中。活在當下的現實,是否還有“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氣節,是否還有“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豪情?我們,不但需要“指點江山”,也更需要“激揚文字”,在科技進步的今天,讓我們的文化經典發揚光大。

  品讀《沁園春·長沙》,是讓人血液沸騰的,那種氣壯山河的氣勢,激昂而慷慨,雄壯而浩瀚,讓風華正茂的我們,也迸發“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豪情,去創造“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美好明天,讓我們青春無悔。

  經典的誦讀再一次縈繞在耳邊,“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沁園春長沙的隨筆感悟 篇4

  從美學上講,崇高美表現于外在方面,體現為高大、遼闊、巍峨、宏偉等壯麗景象。德國哲學家康德把崇高分為兩類:數學的崇高,如高山的體積;力學的崇高,如暴風雨的氣勢。俄國著名文藝批評家車爾尼雪夫斯基也說:“一件事物較,之與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與崇高聯系起來,贊嘆:“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這種巍峨、博大、壯闊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詩詞中,以對山川景物的描繪體現得最為鮮明。《沁園春長沙》就是其中最優秀的篇什之一。

  風華正茂一段崢嶸歲月

  崇高美表現于內在方面,則為偉大高尚心靈的反映。古羅馬的朗吉弩斯在《論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偉大心靈的回聲”。這首詞的下半闋著重抒情,正是這種偉大心靈回聲的.抒發。這種抒發,首先是通過回憶引出的。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作者想起曾和當年的同學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帶散步,游泳,暢論天下大事的情景,回憶起那一段難忘的崢嶸歲月。

  這首詞寫于1925年深秋。大約是在毛澤東同志離開湖南前往當時革命活動的中心廣州時所寫的。毛澤東同志從1911至1925年,曾數度在長沙學習、工作和從事革命活動。這期間,國內外發生了許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十月革命、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等,都是影響世界形勢的巨大變革。這樣的歲月,如歷史群山中聳峙的一座又一座崢嶸的高峰。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在這崢嶸歲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學如蔡和森、何叔衡、張昆弟等立志救國的知識青年。

  沁園春長沙的隨筆感悟 篇5

  汪國真說過:“凡是到達了的地方,都屬于昨天。”那么如今,我們站在歷史的彼岸,站在一個新的起點,回眸過去的崢嶸歲月和盛世年華,以史為鑒,時刻準備出發。

  “中國”,一個響當當的名字,“中國”,一個堅挺有力的名詞。每當我寫到這兩個字的`時候,都覺得筆畫橫有橫的鏗鏘,豎有豎的莊嚴。不論是中國還是中國人都如漢字一樣,一筆一劃都是書寫正氣,蒼勁而恢弘地續寫傳奇。江山是先人打下來的,在無數偉人中,我格外敬佩毛澤東主席。他的文才武略、壯志雄心點燃了我內心的火把。或許是因為看過《恰同學少年》,我無比熱衷于《沁園春。長沙》這首詞。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一群有志于報國的熱血青年萌動著,他們的影響力勢不可擋,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向著天空伸展,朝著最亮的星星伸展,他們試圖摘下它,他們要改變中國!

  “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字字句句都張揚著不凡的生命力,讓我心潮澎湃,這也許是一種根植于心的民族情感亦或是中國人對于漢字心靈上的一種共通性。也難怪海外游子日思夜想、魂牽夢縈的都是我們的祖國,一個可以依靠的地方。他們在異地,哪怕只是看到大街上招牌里有些許漢字,也會感到十分暖心,十分親切。“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到這兒便是吶喊,面對天地的吶喊,這種霸氣和膽魄注定:中國將被這樣一群人改變。

  我曾經很“沖動”地想過要打破平靜的生活,創造一種屬于自己的年輕景致,可毛澤東主席說:“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這群青年考慮的是抨擊黑暗,宣揚真理,激濁揚清。我似乎有了些醒悟,原來我以前所謂的“創造一番景致”只是追隨新潮,虛度青春。我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奮斗。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站在這端回首,我隱約有了一股壓力,又有了一股動力,我找到了生活的意義、讀書的價值,不禁自豪地會意一笑。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沁園春長沙的隨筆感悟 篇6

  整篇詞上闋寫了作者重回橘子洲頭,在橘子洲看到的的湘江之景,下闋作者回憶了青年與同學們游玩橘子洲,抒發了自己的抱負與感慨,表現了作者的豪邁之情。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這一句表明作者獨自來到橘子洲觀看到這漫妙之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句用了比喻、夸張的修辭手法,寫出了秋天的山上,楓葉紅透漫山。

  “漫江碧透,百舸爭流。”八個字,動靜結合,既寫出了在紅山映襯下的`湘江美景,有表現湘江邊的生機勃勃,欣欣向榮之態。而在柳永的《雨霖鈴》中,同樣是寫江面景色,柳永卻用“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毛詞寫得氣勢如此之恢弘、強硬,而柳詞卻顯得婉轉、傷感。毛詞與柳詞風格之軟硬、深淺立現。

  “魚翔淺底”雖在寫魚。卻又更襯托出了湘江水之清澈。與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中的“皆若空游無所依”有異曲同工之妙。

  沁園春長沙的隨筆感悟 篇7

  1925年的中國,革命形勢蓬勃發展,作為湖南農民—運動直接領導者的毛澤東,又將去廣州主持全國農民—運動講習所,國家前途和個人前途是一樣的光明。因此雖然他已經32歲,過了青春時期,不再有虛幻的感情爆發,但他骨子里依然流淌著詩人之血,當他在離開長沙去廣州之前,重游橘子洲,我們不難想見他內心的喜悅和高昂的激情。穿過80年的漫漫時光,我們似乎依舊看到,這個瘦高個子的偉人在略有寒意的秋日午后,用濃重的湘音吟唱的樣子。

  他是一個人來的,我們從開頭的“獨立寒秋”就知道了。至于他為什么是一個人來,這個問題雖然觸及了詩歌創作的某種背景;但對我們賞讀詩歌來說似乎不是很重要。而從詩人的創作過程來說,“獨”字起著關鍵的作用。

  我們習慣將這首詞分為“獨立寒秋”圖、“湘江秋景”圖、“崢嶸歲月”圖和“中流擊水”圖,重點分析本詞“景中顯情”的生動表達和“化悲秋為樂秋”的高邁境界。的確,這樣的文本分析解決了詞的基本內容和基本手段,尤其是遠近仰附的視角變換和鮮明的色彩對比,很好地彰顯了詩人的開闊胸襟,拓展了秋詞的內容范疇。

  但是,當我們進入詩人的內心,就會發現“獨”字貫穿了全詞。我們可以將本詞中的幾個關鍵動詞拿出來,“立”“看”“問”“憶”;因為這幾個動詞串起了本詞的主要內容,所以有“領詞”之稱。“獨立”,他才強烈感覺到寒意,而這個寒不是心寒,相反,他的內心是高亢的;因為“獨”,他才“看”得細,慢慢瀏覽體會風景的細節,靜靜觀看遼闊江面的船只和高曠青天的雄鷹,才可以看到水底的魚兒,看到秋天中亮麗的色彩;“獨問”,他才會攬景興懷,自言自語直抒胸臆,噴發內心的喜悅和高昂的激情;而最后,是因為“獨”才“憶”的,正是一個人來的,他才會懷想故人往事,才會展望未來。可謂是抒盡襟懷一“獨”字埃

  我們設想一下當時是詩人和他的眾多朋友一起來的,那會怎么樣呢?他應該把一部分心思放在朋友身上吧?因為他離別了,所以必須和朋友交流、對話、論辯、祝福,他就不會那樣專注地看風景、想往事、發幽思,那么,他也許會記載下當時的場景,而我們也許就會讀到另外一種版本的《沁園春·長沙》了。

  是的,特定的寫作場景會影響寫作者的創作心理和創作風格,分析文章的時候想一想自己就是作者,揣摩一下寫作者的寫作姿勢、寫作習慣、寫作氛圍,那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我們也許可以從這里窺見寫作的奧秘。

  所謂“感”

  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諷刺。讀后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于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于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后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后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讀好原文

  “讀后感[1]”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了解,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么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啟發,還要弄清論據和結論是什么。如果是記敘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以及故事發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敘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樣的精神品質,反映了什么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使人受感動,為什么這樣感動等等。

  第二,排好感點

  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后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后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后感。總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內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能寫成讀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來,這樣才能寫好讀后感。

  第三、選準感點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后感里只能論述一個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著便是對這些眾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為讀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論證成文。

  第四、敘述要簡

  既然讀后感是由讀產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敘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敘述自己聯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話,讀后感中少不了“敘”。但是它不同于記敘文中“敘”的要求。記敘文中的“敘”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后感中的“敘”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學寫讀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敘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復述了。這主要是因為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第五,聯想要注意形式

  聯想的形式有相同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相似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寫讀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聯想與相似聯想這兩種聯想形式的運用。

  編輯本段如何寫讀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寫法

  讀后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后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后感》;還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兩個詞語)做題目,下一行是——《讀有感》,第一行是主標題,第二行是副標題。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后感的關鍵。

  三、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后感的重要內容。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五、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六、要審清題目。

  在寫作時,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七、要選擇材料。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后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

  沁園春長沙的隨筆感悟 篇8

  古往今來,凡志趣超群、報負高遠之士,常常覽物抒情,慷慨言志。特別是在簦高放眼天地之間時,長時間積蘊的關于生活的艱辛、社會的憂患、天地之巨變等方面的感觸,就找到了最佳的突破口,或誦于口頭,或瀉于筆端。如曹操之『短歌行』,抒發自己的雄心壯志;陳子昂簦上幽州臺,萬端感慨化成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名句;杜甫簦高吟唱“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嘆時運之不濟、人生之短促。這類名篇佳作舉不勝舉。毛澤東創作的這首詞,與古人的佳作相比,境界更為開闊,氣勢梗為恢宏,哲理梗為厚重,達到了美與力的最佳融合。詞的上段,勾勒出無比壯美、充滿生氣的秋天圖畫。首三句“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好似猛地推出的電影特寫鏡頭:我站在橘子洲頭,身軀被清寒凝重的氛圍所籠罩,腳下是向北流去的湘江。既點明了時節、地點和環境,又為下文的描寫作了非常自然的墊鋪。

  后面的詞句由“看”字領起,連貫直下,一氣呵成。遠望:萬山紅遍;近看:漫江碧透;仰視:鷹擊長空;俯察:魚翔淺底。遠近高低,全收眼底。

  這是一幅充滿了強烈動感、強勁力度、濃烈色彩的立體的秋色圖。這是主客觀的統一,更是獨抒性靈的個性色彩的濃重鋪染!一“爭”一“擊”一“翔”,充盈著劇變之動、拼搏之力。眩目的秋色也化靜為動,透視著頑強的生命動力。首先是程度之深,:山紅是“紅遍”,江碧是“碧透”;其次是數量之多:山以萬計,林以層數,舸以百論;第三是情緒之烈:紅綠兩種顏色爭輝,船只競相前進,鷹與鷹較量,甚至連水里的魚也要與雄鷹比試。當然,這是詞人將自己的激情注入萬物,使筆下的景物染上了作者的個性色彩。特別是“萬類霜天競自由”一句,化實為虛,兼類而及,將意境升華為深邃莫測卻又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識,閃射出哲理的光輝。文人對四季的變演極為敏感,但各人對同一自然現象觀察的角度、觀察的方式等等都千差萬別,因此所發出的感慨也不一樣。歷代文人對秋的.描寫大多是悲秋、傷秋的意蘊,唯獨劉禹錫的《秋詞二首》唱出了新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然而相形之下,毛澤東這首詞更其壯美,更其闊大。他不僅狀寫了秋色秋韻,更揭示了秋力求魂-到底是偉人。縱觀全詞就足以看出毛澤東學古不泥古,繼承更超越的稟賦和情懷。走筆至此,詞人的筆陡一轉彎,化景物為情思;“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個問題你想過嗎?他想過嗎?其他的偉人想過嗎?沒有。但毛澤東想了,也問了,這是“天問”,是主宰歷史命運的世紀之問,要知道,毛澤東當時僅32歲!

  上段寫的是“今日之游”;描述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下段則是回憶“昔日之游”,表述的是小“我”同一個激進的群體發生的關系。一個人獨游多少有點孤寂感,當年同朋友結伴來游,生活是多么充實多么豐富。長沙,在詞人的人生旅程中,是社會生活的初始舞臺,又是革命斗爭的壯麗舞臺。“崢嶸歲月稠”正是對昔日學習、戰斗審核的高度藝術概括。詞人的注意力不在游戲山水,而在對歷史使命的指點,在對當時革命形勢的判斷,對中國革命領導權的等問題的思考。在憶起往昔歲月時,感情之水頓時形成了拍天的江潮,因而接下來是以“恰”字引起的六個短句:“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隨著詞句的展開,情感越來越激越,迸出了一句驚天動地、振聾發聵的強音:“糞土當年萬戶侯”!!讀到這里,我們不難看出詞人的氣慨多么的豪邁,氣勢多么的磅礴。而詞的結尾則意味深長。“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這一問句,呼應了上片的一問,也回答了上片的問題:正是這些“到中流擊水”的英豪,代表著“主沉浮”的新生力量。全詞至此,令人思索不已,回味無窮。

  沁園春長沙的隨筆感悟 篇9

  整篇詞上闋寫了作者重回橘子洲頭,在橘子洲看到的的湘江之景,下闋作者回憶了青年與同學們游玩橘子洲,抒發了自己的抱負與感慨,表現了作者的豪邁之情。“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這一句表明作者獨自來到橘子洲觀看到這漫妙之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句用了比喻、夸張的修辭手法,寫出了秋天的山上,楓葉紅透漫山。“漫江碧透,百舸爭流。”八個字,動靜結合,既寫出了在紅山映襯下的湘江美景,有表現湘江邊的生機勃勃,欣欣向榮之態。而在柳永的《雨霖鈴》中,同樣是寫江面景色,柳永卻用“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毛詞寫得氣勢如此之恢弘、強硬,而柳詞卻顯得婉轉、傷感。毛詞與柳詞風格之軟硬、深淺立現。“魚翔淺底”雖在寫魚。卻又更襯托出了湘江水之清澈。與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中的“皆若空游無所依”有異曲同工之妙。“萬物霜天競自由”一切生物都在競相呈現自由的生命狀態,可見作者對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宇宙如此之大,但卻不知誰來掌握其命運。“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雖在問讀者,自己卻已經回答了。表明了作者以天下為己任的偉大志向。同樣,在上文中的“萬、盡、漫、百、擊”等字中都可看出作者的豪邁氣概和宏偉的'理想。

  下闋作者回憶了青年時與同學們來此地游玩,意氣奔放,用文字來抨擊丑惡的現象,贊揚美好的食物。“糞土當年萬戶侯”表現了作者志并不在獲得高官厚祿,而是為了拯救當時的中國和人民,為振興中華而努力。最后一句,顯示出了作者勇于向困難挑戰,不畏懼困難的精神。

  沁園春長沙的隨筆感悟 篇10

  他獨自站在北國的寒秋中,沿著湘江一路向北。橘子洲的盡頭,千千萬萬座山連綿起伏,一層層楓葉經霜染紅,映得人移不開眼。向遠處眺望,滿江碧透,支著桅桿的帆船爭著駛過渡口。雄鷹在廣闊的天空中自由飛翔,魚在清澈的水底暢游。萬物都在秋光中競相自由地生活著。他看著大好河山,廣天闊地,無人作為,豈不荒廢。不禁感嘆:“這曠遠迷茫的大地,誰來主宰呢?”

  仿佛又回到了那個與朋友游玩湘江的盛夏。少年的他,氣宇軒昂,風華正茂,擁有敏捷的思維評論國家大事,寫出激濁揚清的文章;擁有強健的體魄,踏遍江山來到湍急的江水中拍騰細浪。

  只可惜他的眼前景已非彼時人。如今的他已不再是是年少輕狂愛自由。他肩負著中華民族的未來,如今的他,沒有退路,唯有向前。

  毫不留情的風,大張旗鼓地吹刮著湘江邊的'藤蔓,也一次次吹冷他對期望。嫩綠的垂枝全亂了線條,當拋舉在空中的時候,卻出奇的有骨氣,在剎那間僵直了身子,隨即就撲撒下來。略帶寒意的風,扶著雨絲飄灑。漫天的雨紛然又漠然,漸漸大了聲勢,細密的雨點在空中墜下,抱作一團的花苞與華枝向下傾斜著,顫抖著。一陣雨打過后,顫顫巍巍的花朵又重新立起身子,仿佛跌倒的孩童笑著從泥濘中爬起,一次次地嘗試,哪怕只為了霎那的昂揚挺立。

  風雨終于偃旗息鼓,曙光燦爛地照耀中國的大地。他終于喜笑顏開,雖然無數的未知在等待著這群以天下為己任的青年,但黎明的破曉已經來到,待嶄新的五星紅旗升起,再一起暢游湘江,浪遏飛舟。

【沁園春長沙的隨筆感悟】相關文章:

沁園春·長沙03-07

沁園春·長沙12-28

沁園春 長沙06-25

沁園春·長沙鑒賞03-21

《沁園春·長沙》的賞析06-11

沁園春 長沙 課件05-15

沁園春 長沙教案03-29

沁園春 長沙 賞析03-29

《沁園春長沙》賞析04-06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最新国产在线理论免费观看 | 亚洲日韩国产中文字幕 | 尤物视频在线国自产视频 | 欧美三级欧美一级在线视频 |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一区 | 在线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