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中心思想與段落大意

時間:2024-08-20 20:21:25 勸學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勸學》中心思想與段落大意

  《勸學》是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文學家荀子創(chuàng)作的一篇論說文,是《荀子》一書的首篇。這篇文章分別從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態(tài)度以及學習的內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論說了有關學習的問題,較為系統(tǒng)地體現(xiàn)了荀子的教育思想。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勸學》中心思想與段落大意,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勸學》中心思想與段落大意

  《勸學》的主題思想是通過論述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tài)度,來勉勵人們努力學習。

  1、學不可以已;

  2、用心一也;

  3、學也者,固學一之也。意思是學習首先需要修養(yǎng)品德氣質,保持專一的品質,專門學習一門技術才能速成(學一速成),然后保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是正確的學習方向;要善始善終,切忌半途而廢,以期達到完全而純粹的精神境界。

  《勸學》內容分析

  全文共分四段:

  第1段,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這句話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說學習的意義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說對待學習應該采取的正確態(tài)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第2段,論述學習的意義。作者用了五個比喻,論證了學習的意義在于能夠提高自己,改變自己。“青出于藍”“冰寒于水”說明客觀事物經(jīng)過一定的變化過程,可以有所發(fā)展、有所提高。直木“以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進一步說明客觀事物經(jīng)過人工改造,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況。根據(jù)同樣的道理推論,人只有經(jīng)過“博學”(廣泛地學習)才能增長知識,培養(yǎng)品德,鍛煉才干,成為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學習對改造人的品性也起著決定作用。荀子認為人的知識、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斷學習改造獲得的。木要改造成為“中規(guī)”的輪,就要“”;金要利,就要“就礪”,人要成為“知明而行無過”的君子,就要“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學習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

  第3段,論述學習的作用。作者用了五個比喻,論證了學習能夠彌補不足。先用“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來說明學習的作用。接著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情況組成四組比喻: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這些都能獲得良好的效果:見者遠,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種效果的獲得,并非人的本身固有條件有什么不同: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而是因為登高、順風、假輿馬、假舟楫的緣故,也就是“善假于物”,憑借外界條件的幫助才取得的。根據(jù)這個道理可以推論,君子的天賦本性跟其他人并沒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為君子,是因為君子善于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第4段,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作者用了十個比喻論證學習要逐步積累,要堅持不懈,要專心致志。先從正面設喻:積土成山,可以興風雨;積水成淵,可以生蛟龍。所以有這樣的功效,全賴于“積”。同樣,人如果能積善成德,就能達到“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的境界。接著從反面設喻,說明不積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河。正反對照,說明“積”與“不積”效果完全不同。人們掌握知識、培養(yǎng)品德的過程,也是一個逐步積累、逐步發(fā)展、由不知到知、由少到多、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其次,從“舍”與“不舍”來論述學習貴在堅持不懈的道理。先用騏驥與駑馬對比,騏驥本身條件雖好,如果止于一躍,還達不到十步。駑馬本身條件雖差,如果能前進“不舍”,也可以跑得很遠。接著用朽木與金石對比,說明“不折”與“可鏤”的關鍵在于“舍”與“不舍”。人們學習,如果一暴十寒,時學時輟,再簡單的知識也學不會;如果能持之以恒,即使是再艱深的知識也可學會。荀子認為“積”必須是日積月累,非一朝一夕之功,一定要堅持不懈。最后,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進行對比,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心專一,才能獲得成功。

  荀子《勸學》賞析

  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諸子的哲理散文一樣,也是獨具風格的。它既不像《老子》那樣,用正反相成、矛盾統(tǒng)一的辯證法思想貫穿始終;也不像《墨子》那樣,用嚴密、周詳?shù)男问竭壿嬤M行推理;既不像《莊子》那樣,海闊天空、神思飛越,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樣,語言犀利、氣勢磅礴,具有雄辯家的特點。他是在老老實實地講述道理。他的文章樸實渾厚、詳盡嚴謹,句式比較整齊,而且擅長用多樣化的比喻闡明深刻道理。這一切構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有人曾將《荀子》一書概括為“學者之文”,這是十分恰當?shù)脑u論。

  《勸學》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書開宗明義的第一篇。全文共由兩大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論述學習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論述學習的步驟、內容、途徑等有關問題;而以“學不可以已”作為貫穿全文的中心思想。從《勸學》前面部分節(jié)選的幾個片段,解放后一直被選為中學語文教材,是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的傳統(tǒng)名篇之一。

  《勸學》各段的條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闡述一個具體問題。而且總在文字的開頭、結尾部分作出明確的交代。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寫道:“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這既是全文的一個中心論題,也是第一段所要開始闡述的內容。而在段的結尾部分則歸結道:“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就明確而有力地照應首句,收束了上文,并且清楚地點明了該段的中心思想。又如第二小段,先用“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來說明個人獨自冥思苦想遠不如學習有益。而在列舉了“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等幾個生活中十分常見而又極有說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結道:“君子生(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在這里,荀子從他的“性惡論”觀點出發(fā),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惡的,其所以不同于眾人,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師益友學習嘉言懿行,以改變自己的不良天性。這個“物”字就從“舟楫”“輿馬”之類,變成了學習的內容,文字也就逐漸深化了。這里舉的兩個例子,都是首尾相互照應的,也有一些段落,只在段首揭示該段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適當概括。總之,目的相同而方式則并不死板。先秦諸子的哲理散文,一般都比較難讀,荀子這種謹嚴、樸實的寫作方法,對幫助讀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內容,是十分有效的。

  在說理文中,巧妙地運用大量比喻進行論述,這是《勸學》另一個十分突出的特點。有時作品集中了好些并列的比喻,從同一角度反復地說明問題。這種手法,在修辭上叫做“博喻”,不過一般大都是用來輔助景物描寫。而荀子作品中的博喻都是用來說明事理。

  有時作者又采用對比的方法,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對照,以增強文字的說服力。例如,在強調學習必須持之以恒、用心專一時,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舉了“騏驥一躍 ,不能十步”和“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以及“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的蚯蚓,竟能在地下來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卻連一個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這就表明,“積”與“不積”所產(chǎn)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在荀子哲學思想中,“積”字是一個重要觀點。荀子認為,要學有所成,必須堅持不懈地進行積累。一個人長期耕田(“積耨耕”),就會成為農(nóng)夫,長期砍砍削削(“積斲削”),就會成為工匠;長期販賣貨物(“積反貨”),就會成為商賈;長期學習禮義(“積禮義”) ,就會成為君子;圣人也只不過是“人之所積”。這就好像越人安越,夏(中原)人安夏那樣,習慣成自然而已。了解了荀子這一思想觀點的重要意義,我們就不難懂得,他為什么要費那么大的力氣,選擇那么多比喻,不憚煩地對讀者進行諄諄教導。

  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還善于通過比喻,將議論逐步引向深入。忽視了這一特點,我們就會被眾多的比喻弄得眼花繚亂,而理不清文字的脈絡。

  試以第一段為例。全段除首尾各有一句論斷性的話外,其余全部由比喻組成。作者先用“青出于藍”和“冰寒于水”這兩個比喻,說明后天的影響可改變事物本性,并能使之有所發(fā)展。接下來又提出另一個比喻:中繩的直木,經(jīng)改造后,變成了“其曲中規(guī)”的車輪;以后即使曬干枯槁,也不可能再回復到“直”的狀態(tài)。這就說明,后天的影響,對改變事物本性來說,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這樣就把道理的闡述向前推進了一步。然后再用“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兩個比喻,引出結論“博學而日參省乎己”的重要性。這一段以比喻為主的文字,從提出問題到進行小結,邏輯性是很強的。

  再以前面提到過的“積”字一段為例。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和“積水成淵,蛟龍生焉”是比喻,“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才是正意。對一個人來說,“積善”要達到了“成德”的境界,才能改變氣質,具備圣人的思想感情。緊承這一論斷,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四組比喻,它們闡述了前后相承的兩層意思。前面三組論述了“積”字的重要性:“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從正面說明,不“積”就將一事無成;“騏驥”與“駑馬”、“朽木”與“金石”這兩組對比的比喻,則著重表明,“積”與“不積”必將產(chǎn)生兩種不同的結果。前一組對比,偏重主觀條件的分析,后一組對比,偏重客觀情況的分析。三組比喻的結合使用,把道理講得十分清楚。后面部分的另一組,以“蚯蚓”和“螃蟹”的對比為喻,指出“用心專一”是“積”的關鍵,將論述進一步引向深入。至此,有關“積”字的基本內容已經(jīng)談清,于是作者緊扣“用心專一”進行小結。

  荀子這種用比喻說理的寫法,在其他先秦諸子散文中也是罕見的,應當說這是他的一種獨創(chuàng)。

  《勸學》的第三個重要特點,是句式整齊,讀時瑯瑯上口。但作者又注意在排偶中適當夾進散句,使文氣流暢而不呆滯。

  由于具備以上一些風格特點,荀子的哲理散文,有它好讀的一面;但是,這并不是問題的全部情況。就以這篇《勸學》為例,通假字就用了十幾個之多,而且其中有些是不很常見的。

  有了這么一大批攔路虎,《荀子》當然又有它并不易讀的另一面了。

  荀子簡介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趙國猗氏(今山西運城臨猗縣)人,時人尊而號為“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華夏族(漢族),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曾三次出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后為楚蘭陵(今山東蘭陵)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fā)展,提倡性惡論,其學說常被后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說’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勸學》中心思想與段落大意】相關文章:

《勸學》中心思想07-19

圓明園的毀滅段落大意05-09

《琵琶行》段落大意08-03

《老人與海》段落大意09-05

《琵琶行》譯文及段落大意09-17

《勸學》08-13

《木蘭詩》中心思想07-30

《游子吟》中心思想09-03

浣溪沙晏殊中心思想10-24

晏殊浣溪沙的中心思想11-25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丝袜 | 亚洲日本成本人观看 | 中文字幕日本一区二区 | 亚洲福利国产精品合集在线看 | 亚洲欧美日产综合在线网性色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久久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