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教案匯總十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勸學》教案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勸學》教案 篇1
教學要求
1. 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獲得良好教養的途徑。
2. 了解本文比喻論證的寫法。
3. 掌握積累課文中文言虛實詞、古今字和通假字。
教學重點
探究詞義,學習比喻論證等的方法
教學難點
第1段。這一段是全文的總綱,其起句學不可以已似易而難,因為全篇論述皆發源于此;其結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明確地表示了作者反對儒家生而知之這一先驗論的立場,聯
系荀子的基本哲學思想才能獲得比較透徹的理解。
教學過程:
1. 新課導入
同學們,也許我們有的同學不能真正理解學習的重要性;也許我們有的同學整天或冥思苦想,或埋頭看書,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沒有一個好的學習方法。今天我們學習荀子的《勸學》,它將告訴我們學習的意義和作用,告訴我們學習的方法和應有的態度,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鑒。
2. 解題
(1)《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么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后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么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為什么要勸學?
(2)作者介紹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人性惡之說,是作者勸學之因,學而知之,完善自我。
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獲得良好教養的途徑。
3. 整體感知
課前同學們通過自讀、查找相關資料、研討和交流等途徑,已經基本理解了這篇文章的大致內容。我們來大聲齊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朗讀要求:讀音準確、斷句正確、感情充沛。
學生齊讀課文,教師評價。
4.質疑,討論,分析
從朗讀這個角度看,同學們對這篇文章的內容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當然,盡管如此,我們還不能說我們已經讀懂了荀子的這篇文章。可能我們還有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下面請各小組把你們討論交流后把難以解決的字、詞、句方面的問題提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
生質疑。
師生共同討論解決。
(1) 實詞:勸、已、中、就、勵、疾、彰、假、致、絕、興、功、舍、一、躁;虛詞:于、而、焉
(2) 通假字:揉、知、暴、有、生
(3) 詞類活用:日、水、上、下、高
名詞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名詞用作動詞: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形容詞作名詞:登高而招
(4) 古今譯義:博學、用心、爪牙、寄托
(5) 句式:
判斷句:雖有槁暴,不復挺者,揉使之然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倒裝句:定語后置: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介賓短語后置: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5.問題探究
1) 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學不可以已。
2) 荀子在文章中是從哪幾個方面闡明學不可以已這個中心論點的?
明確:①從學習的意義方面。作者用了五個比喻論證,人如果要知明而行無過,就必須博學而日參省乎己,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第一個比喻青出于藍,不能認為它的意思是比喻學生超過老師。這是它作為成語后新產生的意思。本文中這個比喻和冰寒于水,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直木為輪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這樣,三個比喻分了兩層意思。作者在這基礎上,用故歸納上文,又用了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兩個比喻作為事例,進而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后面兩個比喻并列說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它們是對后面推論的有力襯托。綜上所述,本段是從總論學習的重要性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②從學習的作用方面。荀子用了5個比喻,論證了學習能彌補后天不足,并得到結論:君子的天賦本性和其他人并無異樣,而君子只所以能成為君子,是因為君子善假于物,善于利用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開頭作者用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先來闡說,接著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這個比喻,形象說明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系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為了把道理說得更透辟,作者順勢而下,連用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四個比喻,從見、聞、陸、水等方面闡明了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處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說明人借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結論,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學習。綜上所述,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③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方面。荀子用了十個比喻從正反兩方面論證學習要平時逐步積累,要堅持不懈,要用心專一。
作者先用兩個比喻,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說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接著又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兩個比喻從反面說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說明學習要積累。下面就分兩層說明如何做到積累。作者用四個比喻正反對照:先用騏驥、駑馬對比,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又用鍥而不舍,鍥而舍之對照,說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才會有所成就。這是本段第二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最后一個層次,作者用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說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后面兩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的兩點保證,兩者缺一不可。綜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個層次,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3)《勸學》全篇人文性很濃,從開篇到結尾始終講述人要怎樣。對此你怎么認識?
明確:全篇寫了兩種人:一種是君子,一種是吾。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善假于物,結果知明而行無過。
吾:吾嘗終日而思,跂而望得出不如須臾之所學。登高之博見,得出假物的好處,兩者相比,君子比吾高一個境界。
4)《勸學》這部古代作品為什么到今天還能有生命力?
明確:《勸學》是兩千多年前的著述,至今讀起來,仍覺得很有道理。雖然時代變了,學習的條件和環境都大大地變了,可是我們可以看出,荀子論述的基本規律,對今天的學習仍然有指導意義。而正因為它已經為兩千多年的實踐所驗證,所以更具有權威性。
5)本文是闡述學習道理的議論文,通篇設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既有說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設喻特點是什么?
明確:A.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為喻體。如說明學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靛青色的提取,車輪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為喻加以說明,充分表達了學不可以已而必須有所造就的道理。這樣化深奧為淺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悅誠服。
B.設喻方式多樣:①正面設喻,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輮木為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②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鍥而不舍,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說明的道理說得更具體明白。③反復設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
C.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①有的是將道理隱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鍥而舍之、鍥而不舍。②有的先設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連用五個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第三段第一層,作者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水流兩個比喻從反面進一步論證。
6)同學們學過了這篇哲理性很強的文章后,你對文章中哪些觀點比較認同,你不贊同哪些,談一談感想。
7.課堂小結
同學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在《勸學》全文中就精辟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論述了環境能夠影響人的道理。我們大家要進一步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才能分清善惡,選擇環境,以利于自身發展。但是,我們還必須有超越荀子的想法和膽量,也就是通過學習,還要改變環境。
《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懂得學習的重要性及學習的方法與態度。
積累一定數量的實詞,了解文言實詞在演變過程中詞義引申、擴大、轉移、縮小四種現象,提高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注重本文以喻代議、寓議于喻及從正反兩方反復論證的特點,注意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物質文明的進步。那么,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么?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于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辟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膾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紹荀子。明確荀子的生卒年代、歷史地位、政治主張和文學成就,重點介紹荀子散文的特點和文學地位,說明本文出處。
荀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他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說理透徹、氣勢渾厚、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綿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勸學》一文的這些特點較為明顯。而《勸學》一文最為突出的特點,還是比喻的運用,它多達20個,且形式靈活。巧妙有力地闡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及學習方法和態度。這些比喻的`含義及內在聯系是學習本文的重點、難點。因此只有準確理解比喻的含義,課文內容的理解、字詞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題。
從“勸”字入手,在比較古今詞義不同的同時,明確“勸”在此處應是“勸勉”的意思,與現代漢語“勸阻”語義不同。“勸”是手段,“學”是目的,明確本文主旨是勸勉人們學習。
四、:學習課文。
一、講解第一自然段。
提問: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確:①是全文的文眼。②統領全篇,開門見山,引起下文論述。
詞語:已。
二、講解第二自然段。
1請學生朗讀第二自然段。
2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
深寒曲
明確:藍→青,水→冰,木→輪,(金)鈍→利。以上四組都說明一個道理:在外力作用下都有
取為輮
不同程度的加強。對人而言,這個外作用力就是學習。君子因其博學而且經常反省,才能達到智慧清明、行無過錯的境界。
分解比喻句的含義,分析與中心論點的關系。教師舉例示范,用圖示法引導學生分析,目的在于教會方法。然后兩三個人一組用此方法解決其他句子的問題。此方法以訓練思維推理能力為主,提高學生認識事物、分析問題的能力。
以第二段為例作分析。本段用了五個比喻論述學習的意義在于能提高自己、改變自己。為此作者選擇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種事物進行設喻、論證。“青出于藍”,是講靛青從藍草中取出,但比藍草的顏色更青。“冰寒于水”,是說冰是由水凝凍成的,但比水更冷。這兩個比喻句可以歸納擴展,得出:客觀事物(如藍、水)經過一定的變化過程,可以有所發展(如青),有所提高(如冰)。又結合本文所論中心事情是學習,聯想一下,可得出同樣道理:人只要不斷學習,就會改變,就能提高。這一分析推理的過程用圖示可表示為:(略)
“輮木為輪”的比喻,說的是直木經過加熱可以做成車輪;“木受繩則直”,木頭經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金就礪則利”,金屬拿到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這三個比喻說明客觀事物(如直木、木頭、金)經過人工改造(如車柔、繩、礪),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況(如為輪、直、利)。根據同樣道理推論:人只有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煉才干,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可見學習的意義十分重大。這一分析過程,同樣可以用圖示表示:(略)
以上的推理過程其實是由具體→抽象→具體的過程,分析的目的是尋找規律,教給學生具體方法,啟迪思維。
3總結本段中心思想。
明確:論述學習的重要性。
4詞語:輮、槁暴受就中
三、講解第三自然段。
1請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
2請找出本段最能說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3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說明“善假于物”的?
明確:從四個方面說明,即:登高而招見者遠,順風而呼聞者彰,假輿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絕江河。最后一句是對以上四種情況的歸納總結,說明學習的作用在于彌補自身不足。
4詞語:浮≈隆假
四、課后作業:
背誦前面學過的幾段。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情況
二、講解第四自然段。
1請學生朗讀第四自然段。
2本段可分幾個層次,各說明什么道理?
明確:可分為三個層次。
①開頭至“無以成江海”,說明知識在于積累。
②“騏驥一躍”至“金石可鏤”,說明學習貴在堅持。
③“蚓無爪牙之利”至段末,從正反兩方面強調說明用心、專心的重要性。
3詞語:跬鏤一焉
三、總結全文。
提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分別從哪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明確:本文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從學習的意義、作用及學習的態度和方法三方面進行論述。
四、齊讀全文,體會本文善用比喻、說理透徹的特點。
五、完成習題
1、課后思考練習題
2、基訓上的習題
六、引導學生根據注釋讀懂原文,積累相關文言常用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在此基礎上,將背誦全文。
《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一、了解《荀子》寫作特點與編寫體例
二、掌握文本中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和通假字
三、掌握幾個文言句式
四、把握全文的中心論點與分論點之間的關系
五、學習荀子以大量比喻說理的藝術,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
一、學習文本語言,掌握文言詞匯及句式是本課的重點
二、體會荀子有關學習方法與道德品質之間的關系是本文學習的難點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作家作品簡介
荀子(約前298一前238),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當時人們尊稱他為茍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宜帝劉洵諱,稱為孫卿。曾兩度到當時齊國的文化中心稷下游 學,任過祭酒(學宮領袖),還到過秦國,拜見秦昭王,后來到楚國,任蘭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蘭陵。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
茍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為儒家中對立的兩派。
荀子認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但人類可以用主觀努力去認識它,順應它,運用它,以趨吉避兇。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在認識論方面,他認為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首先要通過感覺器一官和外界事物接觸,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有樸素的唯物思想。
在政治上,他針對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張應該適應當時的社會情況去施政,要選賢能,明賞罰,兼用“禮”“法”“術”實行統治。他的許多思想為法家所汲取。
在人性*問題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論,主張性*惡論,認為后天環境可以改善人的惡的本性*,所以他主張“明禮義而化之”。他很重視教育的作用,強調一教育功能的重要。
茍于的散文說理透徹,氣勢渾厚,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綿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他一生“序列著數萬言”,后人編為《荀子》,其中除絕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 品外,小部分是他門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內容涉及哲學思想、政治問題、治學方法、立身處世之道、學術論辯等方面,《勸學》是其中的第一 篇。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把握全文中心論點與分論點,掌握重點詞句
〖正音〗
輮(r6u)省(xǐng)臾(yǘ)輿(yǘ)楫(jí)跬(kuí)驥(j&igra一ve;)駑(nú)鍥(qi&egra一ve;)鏤(1&ogra一ve;u)
第1段,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包含兩方面的意思:1、學習的意義非常重要,不能停止;
2、對待學習的正確態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
第2段,論述學習的意義。
五個比喻,論證了學習的意義在于能夠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青出于藍”“冰寒于水”說明客觀事物經一定變化過程,可有所發展、有所提高。
直木“鞣以為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說明客觀事物經人工改造,可改變原來狀況。根據同樣的道理推論:
人只有經過“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煉才干,成為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
學習對改造人的品性*也起著決定作用。
茍子認為人的知識、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斷學習改造獲得的。
木要改造成為“中規”的輪,就要“鞣”;
金要利,就要“就礪”, 學習的意義十分重大
人要成為“知明而行無過”的君子,就要“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詞語〗輮槁暴礪省知
第3段,論述學習的作用。
五個比喻,論證了學習能夠彌補不足。
先用“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來說明學習的作用。
接著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情況組成四組比喻:
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
這些都能獲得良好的效果:見者遠,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
這種效果的獲得,并非人的本身固有條件有什么不同: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而是因為登高、順風、假輿馬、假舟楫的緣故,也就是“善假于物”,憑借外界條件的幫助才取得的。
根據這個道理可以推論:
君子的天賦本性*跟其他人并沒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為君子,是因為君子善于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詞語〗須臾跂加輿彰疾致水絕 生——性* 假
第4段,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十個比喻論證——學習要逐步積累,要堅持不懈,要專心致志。
1、學習要逐步積累
先從正面設喻:積土成山,可以興風雨;積水成淵,可以生蛟龍。所以有這樣的功效,全賴于“積”。同樣,人如果能積善成德,就能達到“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的境界。
接著從反面設喻,說明不積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河。
正反對照,說明“積”與“不積”效果完全不同。
人們掌握知識、培養品德的過程,也是一個逐步積累、逐步發展、由不知到知、由少到多、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2、從“舍”與“不舍”——論述學習持之以恒。
先用騏驥與駑馬對比,騏驥本身條件雖好,如果止于一躍,還達不到十步。駑馬本身條件雖差,如果能前進“不舍”,也可以跑得很遠。
接著用朽木與金石對比——說明“不折”與“可鏤”的`關鍵在于“舍”與“不舍”。
人們學習,如果一暴十寒,時學時輟,再簡單的知識也學不會;如果能持之以恒,即使是再艱深的知識也可學會。
3、用蚯蚓的用心專一,獲得成功和螃蟹的“用心躁”進行對比——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
〖詞語〗備跬步駑馬鍥鏤爪牙跪螯
三、朗讀,練習背誦,方法指導。
四、作業
1、背誦全文
2、課后練習二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討論課后聯系二,落實詞句知識,完成知識遷移
〖多義詞〗
疾
①強,猛。例:“聲非加疾也。”(《勸學》)
②快,迅速。例,“疾雷不及掩耳。”({三國志》)
③疾病。例:“君有疾在腠理。”(《扁鵲見蔡桓公》)
④厭惡,憎恨。例:“嘗問衡天下所疾惡者。”(《張衡傳》)
⑤妒忌。例:“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⑥痛苦。例:“問之民所疾苦。”(《史記·滑稽列傳》)
致
①送達,表達。例:“致殷勤之意。”(《赤壁之戰》)
②到,到達。例:“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勸學》)
③意志,情趣。例:“樹草栽木,頗有野致。”(《魏書·茹皓傳》)
④精致,細密。例:“案其獄,皆文致不可得反。”(《漢書·酷吏傳》)
假
①借,借助。例:“假舟楫者。”(《勸學))
②如果,假如。例:“假有斯事,亦庶鐘期不失聽也。”(《與王修書》)
③不真實。例:“乃悟前狼假寐。”({聊齋志異·狼三則》)
絕
①斷絕。例:“而絕秦趙之歡。”({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極,非常。例:“絕有力而甚舍人焉。”(《羆說》)
③橫渡,橫穿。例:“而絕江河。”(《勸學》)
〖通假字〗
(1)雖有槁暴(有一又)
(2)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一智)
(3)君子生非異也(生——性*)
(4)鞣以為輪(鞣一螟)
〖詞類話用〗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日”,名詞作狀語,每天。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上”下”,名詞作狀語,對上,對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名詞用作動詞,游水。
用心一也
“一”,數詞有用作形容詞,專一。
〖古今異義〗
參——古義:檢查,檢驗。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今義;加入,
疾——古義:強,宏大。例:“聲非加疾也。”今義:疾病,快。
假——古義:憑借,借助。例;“假輿馬者。”今義:與“真”相對。
跪——古義;腿或腳。例:“蟹六跪而二螯。”今義:跪下。
金——古義:金屬制品。例:“金就礪則利。”今義:黃金。
〖虛詞〗
于:
①介詞:從
青取之于藍 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
②介詞:比
苛政猛于虎 而青于藍
③介詞:向
告之于帝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者
①特殊指示代詞,組成名詞性*結構,表示“……的人或事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有蔣氏者
②表示略作停頓,并提示下面要說明原因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雖有槁暴,不復挺者,鞣使之然也
而
①連詞:并列關系
君將哀而生之乎知明而行無過矣
②連詞:修飾關系
潭西南而望吾嘗終日而思矣
③連詞:轉折關系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④連詞:順接關系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三、拓展創新,思考討論
1、本文在設喻上有何特點?
本文是闡述學習道理的議論文,通篇設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一入一淺一出,既有說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設喻特點。
①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為喻體。如說明“學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靛青色*的提取,車輪的制造以及水寒于冰而成冰等事例為喻加以說明,充分表達了“學不可以已”而必須有所造就的道理。這樣化深奧為淺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悅誠服。
②設喻方式多樣:
a.正面設喻,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鞣木為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
b.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 “鍥而不舍”,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說明的道理說得更具體明白。
c.反復設喻,如“肢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
③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
A、有的是將道理隱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鍥而舍之”、“鍥而不舍”。
B、有的先設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先連用五個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C、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后,再用比喻深入論證,如三段第一層,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細流”兩個比喻從反面深入論證。
2、說說本文語言上多用偶句的作用
(1)文中的比喻大都采取對偶、排比的句式,整齊和諧,增強了文章的氣勢,也使文章瑯瑯上口,便于誦讀。
(2)多用偶句兼用散句,既整齊對稱,又參差錯落,增強了文章的節奏感和表現力。還用了一些排比句,讀起來語氣暢達,有氣勢。
四、背誦課文,練習默寫
五、作業
1、《導學》能力訓練
2、結合本文,寫一篇三百字以上的談學習的文章
【教學反思】
(譯文)
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停止。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藍的顏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結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繩,如果給它加熱使它彎曲 做成車輪,它的彎度就可以合乎圓規,即使又曬干了,也不會再挺一直,這是因為人工使它彎曲成這樣。所以木材經墨線量過就筆直了,金屬刀一具在磨刀石上磨過就鋒 利了。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照檢查自己,就智慧明達,行動不會犯錯誤了。
我曾經整日思索,卻不如學習片刻收獲大;我曾經踮起腳跟眺望,卻不如登上高處看得廣闊。登高招手,手臂并沒有加長,但人們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喊,聲 音并沒有加大,但聽的人會聽得清楚;借助車馬的人,不是腳走得快,卻能到達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卻能橫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沒 有差別,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罷了。
堆土成山,風雨就從那里興起;水流匯成深淵,蛟龍就在那里生長;積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會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備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積累每一小 步,就不能遠達千里;不匯集細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駿馬跳躍一次,不能有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東西,中途停 止,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泉水,是因為它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 兩只大夾,然而沒有蛇鱔的洞穴就無處容身,是因為它心浮躁的緣故
《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荀子、《荀子》;掌握文言基本知識點。
2、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
教學過程:
【導入語】
提問:同學們知道哪些關于“學習”的名言?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呂氏春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劉向;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高爾基有“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名言,這都說明學習的重要性。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在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辟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應有的方法、態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膾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荀子介紹】
荀子:名況,又名卿,人稱荀卿或孫卿,戰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李斯和韓非都是他的學生。荀子主張性惡論,并且認為自然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有樸素的唯物思想。治理天下既要“禮治”,又要“法制”。
荀子與孟子的差異:“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惡;孟子重義輕利,荀子重義而不輕利;孟子專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專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梁啟雄《荀子簡釋》)
【《荀子》介紹】
《荀子》:荀子所著,共32篇,其中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內容涉及政治、哲學、治學方法、立身處世之道、學術論辯等方面。其文筆雄辯,說理透徹,氣勢渾厚,多用排比,又善比喻,有獨特風格。
【字詞、文言知識點和內容】
1、同學們,荀子特別強調教育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勸學》就闡明了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方法。請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學不可以已。
2、荀子從哪三個方面說明學習不可以停止?
明確: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態度。
3、文章通篇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怎樣論證的?
明確:論證方法——下定義、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比喻論證)、作比較、作詮釋、列圖表、分類別等。本文通篇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板書見后)
【藝術特征】
1、比喻論證的方法:本文是闡述學習道理的議論文,通篇設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既有說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設喻特點:
(1)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為喻體。如說明“學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靛青色的提取,車輪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為喻加以說明,充分表達了“學不可以已”而必須有所造就的道理。這樣化深奧為淺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悅誠服。
(2)設喻方式多樣:
①正面設喻,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輮木為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
②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鍥而不舍”,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說明的道理說得更具體明白。
③反復設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
(3)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
①有的是將道理隱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鍥而舍之”、“鍥而不舍”。
②有的先設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連用五個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第三段第一層,作者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水流”兩個比喻從反面進一步論證。
2、富有音韻美的語言:本文的語言形式整齊,音韻和諧,富有韻律美。文中的比喻大都采用對偶、排比的句式,整齊和諧,既增強了文章的氣勢,也使文章朗朗上口,便于誦讀。多用偶句,兼用散句,既整齊對稱,又參差錯落,增強了文章的節奏感和表現力。還用了一些排比句,讀起來語氣暢達,有氣勢。
《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借鑒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勸學》教案(教師中心稿)教案。
2、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于、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熟記“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從三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方法。
4、學習以喻代議、寓議于喻的設喻方法。
教學重點:
1、學習以喻代議、寓議于喻的設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虛詞和實詞。
教學難點:對荀子的學習觀的理解。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1、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2、介紹作者、解題;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文的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5、試譯難句。
教學過程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導入,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注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六、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1.對照注釋,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生xìng通性
2.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注,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結合“思考和練習”二,理解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的用法: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勸學》教案(教師中心稿)教案》。
5.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指出字音、語氣讀錯的地方。
七、布置作業。
1.認真閱讀注釋,正確理解課文中的通假字、重點文言常用虛實詞和難懂的句子。
2.書面作業:“思考和練習”二、三、四。
3.熟讀課文,初步自析課文,思考題:
(1)課文的三段各是從什么角度論述的?
(2)課文的每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們之間在意義上有什么內在聯系?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1、每組比喻的意義和內在聯系;
2、論述中心的三個角度;
3、設喻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二、研讀課文。
圍繞三個問題討論:
第一題: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二:題:本文的每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組比喻之間在意義上育什么內在聯系?
第三題:本文設喻有什么特點?
由學生分段試譯,試講,教師重點點撥。
1.結合課文段落層次分析,討論第一、二題: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接著圍繞這個中心論點分三段從三個不同角度進行論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
“青出于藍”、 “冰寒于水”,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
“直木為輪”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說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
——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本段是從總論學習的重要性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系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
“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四個比喻,闡明了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說明人借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學習。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勸學》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設喻論證的方法和“對舉”的行文方式,勸學(教師中心稿)教案。
(二)了解荀況關于學習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
二、難點、重點分析
(二)作者從哪幾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每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組比喻之間在意義上有什么內在聯系?
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接著圍繞這個中心論點分三段從三個不同角度進行論述:
第l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第一個比喻“青出于藍”,不能認為它的意思是比喻學生超過老師。這是它作為成語后新產生的意思。本文中這個比喻和“冰寒于水”,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直木為輪”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這樣,三個比喻分了兩層意思。作者在這基礎上,用“故”歸納上文,又用了“木受繩則 直”、“金就礪則利”兩個比喻作為事例,進而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后面兩個比喻并列說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它們是對后面推論的有力襯托。綜上所述,本段是從總論學習的重要性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2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開頭作者用“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先來闡說,接著就用“****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這個比喻,形象說明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系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為了把道理說得更透辟,作者順勢而下,連用“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四個比喻,從見、聞、陸、水等方面闡明了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說明人借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的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結論,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學習。綜上所述,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第3段作者用了十個比喻。作者先用兩個比喻,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說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接著又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兩個比喻從反面說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說明學習要積累。下面就分兩層說明如何做到積累。作者用四個比喻正反對照:先用“騏驥”、“駑馬”對比,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又用“楔而不舍”,“鍥而舍之”對照,說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才會有所成就,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勸學(教師中心稿)教案》。這是本段第二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最后一個層次,作者用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說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后面兩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的兩點保證,兩者缺一不可。綜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個層次,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二)本文設喻有什么特點?
分析:本文是闡述學習道理的議論文,通篇設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既有說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設喻特點:
(1)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為喻體。如說明“學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靛青色的提取,車輪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為喻加以說明,充分表達了“學不可以已”而必須有所造就的道理。這樣化深奧為淺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悅誠服。
(2)設喻方式多樣:①正面設喻,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木為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②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鍥而不舍”,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說明的道理說得更具體明白。③反復設喻,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
(3)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①有的是將道理隱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鍥而舍之”、“鍥而不舍”。②有的先設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連用五個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第3段第一層,作者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 “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水流”兩個比喻從反面進一步論證。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導入,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注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一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
《勸學》教案 篇7
文本解讀:
《勸學》節選自戰國后期最后一位儒學大師的作品《荀子勸學》。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勉勵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議論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旁征博引,娓娓說理。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中,運用比喻手法靈活自然,生動鮮明。運用鮮明的對比手法,強烈的反襯,增強了說理的分量。
教學設想:
根據學情和文本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擬以誦讀為主要活動,指導學生以學習小組合作探討交流的方式落實課文內容的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古文中的重點字詞;學習文本的主要觀點,領會學習的能力。
2、過程和方法:學習本文的比喻論證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體會課文所論述的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并運用到自己的學習生活中去。
教學重難點:
掌握文言文中的重點字詞;學習《勸學》的主要觀點,領會學習的能力;學習本文的比喻論證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
今天很偶然發現了一個有蘊味的句子,可惜它是殘缺的,大家可嘗試將它補充完整。(投影殘句:可以使人免除人生的`三大痛苦:貧窮、煩惱與孤獨。如工作、學習、奉獻等。)大家補充的都很有道理。對于同學們來說呢?關于學習的名言舉不勝舉,大家可以說說(指名交流),今天,我們一起來聆聽一下兩千多年前的儒學大師荀子關于學習的諄諄教誨。它的題目是:《勸學》。(激發興趣,啟發談話,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導入新課,使學生生產急于閱讀的欲望。)
二、美文品讀。
1.教師示范朗讀,掃清難點字音。提問學生題目的含義 。明確:《勸學》中的勸是勸勉之意,說明本文是一篇論說文,勸學即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
2.學生自由朗讀,整體感知。用筆畫出找出文章的中心論點。并根據你對荀子的了解思考文章為什么會提出這一主張?(同桌間交流)
(板書:性惡論 學不可以已)
3.背誦第4段,同桌相互檢查。提問:這段主要論證的內容是?
明確: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4.齊聲朗讀第4段,讀后將開始學習小組學習活動。各小組任務:①借助工具書和書中注釋,疏通第4段字詞句的解釋與翻譯。② 各小組匯總難點字詞句,老師講解。
三、問題探究。
學生齊讀,教師點撥,思考問題:這一段論述關關于學習的方法和態度,用什么方法論述的?明確:比喻。
問:用了幾個比喻?分幾層論述?各是論述哪個方面的?明確:十個比喻。分三層論述,論述了(積累、堅持、專心)?
每一層的比喻之間是什么關系?明確:對比關系。板書:正反對比設喻
積 第一層:積累--寫積與不積達到的不同的效果,積從正面論證,不積從反面論證,以此比喻說明人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見識廣博
第二層:堅持--寫舍與不舍達到的不同的效果,先從反面論證,舍會怎樣,再正面論述,不舍又會如何。以此比喻說明人只有堅持才會有所成就
第 三層 :專心--寫專與躁分別達到的不同的效果。蚯蚓的專是從正面論述,螃蟹的躁是從反面論述以此比喻說明,人只有專心一意才會有收獲。
提問:三層都采用了對比設喻的方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呢?明確:使中心論點更生動鮮明,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聯系現實來小結: 去年我校高考狀元是洪漢寺,考取華中科技大學。他學習方法是什么呢?據他的班主任說:把平時做錯題目整理在一本很厚的本子上,及時抽時間認真思考這些錯題,找出原因,總結經驗,舉一反三地思考類似的題目。這種學習方法他堅持了三年,狀元就是這樣煉成了。之所以能成為狀元是因為他做到了荀子所提倡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不斷反思,積累,堅持
四、積累與提高。
我們很多同學喜歡在課外收集名人名言,詩詞對聯之類的,現在,我們就這積累、堅持、專心各舉出一句名言警句或者對聯來。(學生答,教師私下也作準備,以防學生答不上來)
(教師準備)積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泰山不辭小土,方能成其大。
堅持:貴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
專心:人生有三只兔子不可追,少年時,課堂外的嬉戲玩耍,這只兔子不可追,它會帶給你荒廢的人生;青年時,校園外的功名利祿這只兔子不可追,它會帶給你虛榮的人生;中年時,社會上的燈紅酒綠這只兔子不可追,它會帶給你墮落的人生。這也告訴我們要專心:少年時,專心于讀書,青年時,專心于學業,中年時專心于家庭事業。
現在我們分角色背誦一下第四段:男生讀正面設喻的句子,女生讀反面設喻的句子。
總結: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因為學習的方法和態度,積累堅持專心,所以,就是不能停。這樣,運用了大量的比喻,采用正面設喻,反復設喻,正反對比設喻的方法論證了中心論點。
五、作業:背誦第3段。
板書設計:
勸學
觀點:學不可以已 性惡論
第四段: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論證方法
積累 堅持 專心 設喻 對比(反襯)
《勸學》教案 篇8
一、導入新課(直接導入)
二、文學常識
1、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時人尊稱為“荀卿”(孔子為孔圣人,孟子為亞圣),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
荀子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官祭酒,后為楚蘭陵令。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對立的兩派。
①孟子強調“法先王”;荀子強調“法后王”,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
②孟子強調施仁政、行王道,強調以禮治國、民貴君輕;荀子主張選賢能、明賞罰,兼用“禮”、“法”、“術”實行統治;
②孟子認為“性本善”;荀子認為“性本惡”,所以要“明禮而化之”。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是韓非子的老師,他承認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實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2、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
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3、題解
《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勸”是“勸勉”的意思。《勸學》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三、語法總結
難點翻譯: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句中“神明”即“神靈”;“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關系的連詞。這句譯為:積累善行養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1、通假字(107練習三)
①輮以為輪,其曲中規
②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③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④君子生非異也
2、一詞多義(107絕、強、假、望、聞)
生:君子生非異也(生通“性”資質、稟賦,名詞)
蛟龍生焉(生長,動詞)
一:騏驥一躍(一,數詞)
用心一也(專一,形容詞)
利:非利足也(敏捷、快,形容詞)
“利足”──現在也有這種構詞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
金就礪則利(銳利,形容詞)=蚓無爪牙之利
3、詞類活用:
①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②名詞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③名詞用作動詞: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4、古今異義詞
①蟹六跪而二鰲 蟹腿,跪下
②蚓無爪牙之利 爪子和牙齒,幫兇、走狗;感情色彩變化
5、特殊句式
(l)判斷句
①青,取之于藍
②冰,水為之
③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⑤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
(3)定語后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四、分析課文(先完成106練習一)
第一段 提出學不可以已的論點
(1)課文中心論點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處?中心論點包括哪幾方面的意思?
點撥: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使觀點更具權威性。這個觀點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因為學習意義作用很大,所以學習不能停止;二是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學習。
第二段 學習的意義
第一步:弄清觀點
① 這段話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觀點的?(起句和結句。)
②開頭說:“學不可以已”,下面接著有一連串的設喻,這些設喻是證明這個觀點的嗎?
不是直接證明這個觀點,而是用來證明結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個觀點的。
③既然如此,“學不可以已”和結句所表述的觀點又是怎樣的關系呢?
后者用來證明前者──因為“博學而日參乎己”有“知明而行無過”的功效,所以“學不可以已”。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
④在“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這句話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
“博”──要“博”則“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設喻的內涵
1、這段話中的設喻可分幾組?
分三組:①“青,取之于藍……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繩……輮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繩……則利”。
2、這三組設喻從總體上看,都是為了論證“君子博學……行無過矣”這一論點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認為這是簡單的重復?
不是,因為三者的角度不同。
3、它們的角度不同表現在什么地方?
是將前后不同的狀態和性質加以對照,說明后者高于前者,用來比喻人們(經過學習,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學習之前,智力發達程度也高于學習之前。
說明事物的狀態、性質既經改變,則不會恢復到原來的狀態、性質上去,用“輮”來比喻學習可以改造人這一重大作用。
“受繩則直”“就礪則利”所強調的是改造的結果,照應下文“知明而行無過”;可見這一組設喻是前兩組設喻的總括,由此順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觀點。
第三段 學習的作用
1、本段有哪些設喻,先一一列舉出來。
①“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②“登高而招”則“見者遠”;③“順風而呼”則“聞者彰”;④“假輿馬”可“致千里”;⑤“假舟楫”可“絕江河”。)
2、這些設喻各有什么作用?
①用來說明“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強調學習的重要性。
②③④⑤用來說明“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3、“登高而招”“順風而呼”“舟楫”“輿馬”是不是簡單的重復?所假之物的性質是否相同?
不是。②③中所假之物“高(山)”“風”,都是自然物;④⑤中所假之物“輿馬”“舟楫”,是人的發明創造之物,二者有層次高低之分。
4、起句和結句是怎樣的關系?
“學”是前提條件,“善假于物”是結果——能利用自然可謂善,能創造可用之物,則是善之善者。
補充:作者在本文中所論述的觀點,跟他的“性惡”說是分不開的。因為“性惡”,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為善,“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就說明了這一點。改造的方法就是進行教育,“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說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為善。這種教育改造,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所以又說“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第四段 學習的態度和方法
1、課文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可以分為幾個層次?是如何正反設喻論證的?
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論述學習要積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設喻論述的。
第二層論述學習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設喻論述的。
第三層論述學習要專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設喻論述的。
五、鑒賞本文的論證藝術
(1)本文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
①比喻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有時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復說明問題,強調作者的觀點。例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積土成山,積水成淵。
有時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照,讓讀者從中明白道理。如將騏驥與駑馬對照,朽木與金石對照。
②設喻方式有時先反后正,有時先正后反,內容各有側重,句式也多變化,讀來毫無板滯之感。
有的比喻,單說比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讓讀者思考,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
有的先設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有的先設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作進一步論證。
(2)論證結構嚴謹,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后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先闡述意義,在點明方法,由為什么——怎么辦,層層深入
(3)語言特點:多用對偶,夾用排比,也是一個特點。排比句使文章氣勢充沛,說理流暢。本文中排比句與大量對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齊對仗、節奏和諧,又參差錯落、變化流暢,反映了荀文議論透辟、筆勢雄健的特點。
六、補充勸學名句: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不吃苦中苦,難做人上人。
只要有恒心,鐵棒磨成針。
眼里過千遍,不如手里過一遍。
千聞不如一見,百看不如一干。
書到用時方恨少,是非經過不知難。
莫享少年福,免受老來窮。
積財不如教子。
棒頭出孝子,嬌養忤逆兒。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不讀一家書,不知一家理。
教子不離書,種地不離豬。
學好三年,學壞三天。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棒槌鉆牛皮,雖慢窟窿大。
師打徒不恨,父打子不羞。
年怕中秋月怕半,一周單怕星期三。
獨牛難套,獨子難教。
三年荒個秀才。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平時不用功,考試叫老兄。
三天不練手生,三天不念口生。
先學做人之道,再習成材之法。
地種不好荒一年,兒教不好害一生。
活到老學到老,學一輩子學不了。
丈夫無技藝,虛活一世人。
五谷豐登不離豬,改門換戶靠讀書。
學者如禾如稻,不學如篙如草。
遺子黃金滿屋,不如教子一經。
大匠教人以規矩,良師正人以言行。
先生先生你莫尬,你給我寫個黿鼉龜鱉灶;先生先生你莫夸,你給我
寫個飛鳳家(均指繁體字)。
寒門生貴子,白屋出公卿。
師傅手藝不高,教下徒弟扭腰。
惜錢休教子,護短莫投師。
七、練習
(一)解釋下列多義詞:
1.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正通人和,百廢具興 漢室可興也
2. 學不可以已 人之為學有難易乎 今諸生學于大學
3. 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4.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二)說明下列加黑詞的意義和用法:
1.木直中繩 2.而絕江河 3.非利足也 4.上食埃土
(三)選擇詞義:
1.“疾”字有以下幾個常用義①小病,②苦痛,③痛恨,④快、迅速,⑤強、猛烈⑥通“嫉”,妒忌,⑦弊病,缺點。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 )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
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將恐深( )
(海瑞)素疾大戶兼并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
會長老,問人民所疾苦( )
2.“絕”字有以下幾個常用義:①杜絕、斷絕,②隔絕,③極、盡、窮盡,④停止、消失,⑤無路可通,⑥很、非常。
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
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
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
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
3.“致”字有以下幾個常用義:①達到,②送達,③表達、傳達④招引、引來,⑤歸還、交還,⑥意態、情趣、⑦盡、極。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 )
羅敷前致詞:使君自有歸( )
是我于花之未開,先享無窮逸致矣( )
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
4.“強”有兩個讀音:①qiáng,②qiǎng;有以下幾種常用義:①健壯、強壯,②強大、勢力過人,③優越、好,④有余、有多,⑤勉強,⑥強迫,使用強力。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 )
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壁( )( )
學有未達,強以為知( )( )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 )
……吾去去矣。將軍強留之( )
5.“用”字有以下幾個常用義:①任用,②使用,③采用,④用途、用處,⑤物資,財用,⑥因 、由。
用心一也( )
又備經年裹物之用( )
兵精足用,英雄樂業( )
愿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 )
皇上欲大用康先生( )
(四)區別下邊各句子里加黑的詞的用法:
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3.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五)翻譯下面三個句子,要特別注意加黑詞詞義的落實:
1.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2.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3.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六)填寫本文不同設喻方法的例句:
1.正反對照的形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復形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用比喻,再引出道理,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單說比喻,不提論斷,使道理隱含其中,如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先設喻引出道理,再用另外的比喻作進一步論證,如_______
荀況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疆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饑,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兇。本荒而用侈,則天下不能使之富;養略而動罕,則天下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則天下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饑,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兇。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與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
——荀子《天論》
《勸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
2.背誦全文。
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2.掌握“絕、強、假、望、聞”五個多義詞的義項,積累四個通假字,三個文言虛詞。
德育目標
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教學重點
1.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系。
2.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掌握全文比喻代議,寓議于喻及從正反兩方面反復論證的特點。
教學方法
1.提綱式教學法。以板書為提綱帶動各個教學環節,利于學生背誦、理解。
2.點撥法與討論法相結合。分解比喻句含義,分析與中心論點的關系,教師示范分析第二段,用圖示法教會學生方法,然后以三人為一組用此方法解決其他句子的問題,訓練學生的思維推理能力,提高他們認識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設計一些探究性思考題目,如:“《勸學》到底勸人們學什么?”“有人說,《勸學》是一篇具有濃厚人文特色的,始終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進行論述。對此,你是如何認識的?”等等,訓練學生探究思維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教具準備
錄音機、教學磁帶、投影儀、多媒體CAI。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預習提綱
1.朗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掌握重要詞語的音、形、義。
2.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作者簡介,解題。熟讀課文,把握文意。師生共同研習第1、2、3段,背誦1、2、3段。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高爾基有“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名言。那么,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么?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在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辟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及學習應有的方法、態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膾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板書文題)
二、荀子簡介
學生讀注釋①,教師補充(多媒體顯示):
荀子,名況,當時人們尊稱他為荀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到齊國、秦國、楚國游學,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為儒家中對立的.兩派。他對儒家的復古保守傾向有所揚棄,強調后天學習的重要性,注意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重視教育的作用,強調教育功能的重要,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進步。
荀子的散文說理透徹,氣勢渾厚,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綿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
三、解題
《勸學》中的“勸”起統領全篇的作用。“勸”是“勸勉”的意思。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數有“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的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四、熟讀課文,把握文意
1.聽錄音或教師范讀
2.檢查學生字詞積累情況
投影: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請注明。
(1)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2)吾嘗跂而望矣
(3)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4)其曲中規
五、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1.研習第2段
(1)學生齊讀第2段
(2)要求學生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
(3)上面提到的五個比喻都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于提高自己、改變自己。它們是平行并列的,還是依次排列的?請分析說明。
學生思考、討論。
明確:從論證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分兩層:①人只要不斷學習,就能得到發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煉才干,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這兩層非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拓展的。
(4)學生齊讀第2段,以詞語提綱為線索背誦第2段。
教師提示應重點掌握的詞語:①②有③就④中。
2.研習第3段
(1)學生齊讀第3段。
(2)要求學生找出本段最能說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提問:作者選哪些比喻來論證這一觀點的?在段落提綱的基礎上擴展增附詞語提綱。
明確:跂而望 登高博見
登高招 見者遠
順風呼 聞者彰
假輿馬 致千里
假舟輯 絕江河
(3)要求學生模仿第2段的思維推理模式,前后桌四人為一組討論分析本段的推理過程。
學生討論。
教師引申: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每個同學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環境和條件,有順境,有逆境。關鍵在于每個人自身的努力,發揚主觀能動精神,不但會利用現有的條件,而且要學會創造條件改造環境。英國首相丘吉爾本來口吃,后來成為演說家,就是把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條件的一個典型例子。
(4)學生齊讀第3段,對照詞語提綱,嘗試背誦。
教師強調應重點掌握的詞語:①跂②致③絕④假
3.學生朗讀2、3段,背誦1、2、3段。
六、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練習二、三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師生共同研習第4段,背誦第4段;歸納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進行探究性訓練,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分類歸納文言知識,小結全文。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
學生齊背一遍,再抽查兩名學生獨立背誦。
二、師生共同研習第4段
1.學生齊讀第4段。
2.請學生列出本段的詞語提綱,并用圖示法展示本段的推理過程。
學生討論分析。
教師明確
3.借助詞語提綱、思路推理圖示,學生按圖索驥,嘗試背誦。
教師提示應重點掌握的詞語:①跬②鏤③一④焉⑤至
對“至”作重點分析:下面兩個句子中的“至”和“致”有何區別?
①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②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至”在《說文解字》中本義是“鳥飛從高下至地也”,引申為“及,達到”,①句強調指出自身積累“跬步”達到的結果,用“至”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致”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送詣也,送而必至其處也。”含有“使……達到”的意思,②句強調“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當地表達了語意。
4.學生齊背第4段。
三、分析歸納本文的寫作特點
提問:本文作為一篇議論文,寫作特點是什么?
學生從課文中選擇相關句子作答。
明確:①比喻說理,形象透徹;②正反對比論證,靈活而富于變化;③氣勢充沛,說理流暢,多用對偶、排比句式。
要求學生在朗讀中反復體會。
四、探究性閱讀訓練
1.提問:荀子主張“學不可以已”,這個“學”當然指“學習”,但是他到底“勸”人們學習什么呢?
學生可能會回答:學習文化知識。
教師否定,點撥并引申:課文中,荀子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從上句的“故”字看,這是荀子通過一組比喻得出的結論。從這一點看,荀子勸學是“勸”人們首先要學習做人。另外,“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備焉”這一句同樣著眼于品德的養成。在荀子看來,學習可以改造人惡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養。所以,學習的對象是明確的,也就是品德的學習。
《勸學》中未選入本文的語句有“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這些語句也可以證明荀子勸勉人們學習就是讓人們完善自己,最終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歷史和現實無數的事實證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國。時至今日,先賢的宏聲巨音仍回響在現代都市和鄉村的上空,引領著人們求美、求善。以德治國,公民道德規范的實施不正印證了這一點嗎?劉海洋傷熊事件確實值得我們深思,讓我們深刻地領悟到現代教育的些許缺憾。
當然,荀子講學習要積累、堅持、專一的方法和態度,對我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也具有啟發意義和指導作用。
2. 提問:有人說,《勸學》是一篇具有濃厚人文特色的,從開篇到結尾始終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進行論述,“人”實質上是本文反復詠唱的主旋律,透過文字,我們可以發現文中寫了哪些人呢?
學生明確:“君子”“吾”。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知明而行無過”“善假于物”;吾“嘗終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須臾之所學”“登高之博見”,知道“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的效果,是“知假物”的人。但“吾”比“君子”低一個境界。
教師適當引申: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主張用教育來陶冶,用禮法來約束,才能抑“惡”揚“善”,避“惡”就“善”,所以文中向我們展示了兩種不同境界的人,突出學習的重要性。
3.請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兩句插到本文各自最適合的段落中去,并簡要說明理由。
學生思考。
教師略作解釋:冥冥:精誠專一,埋頭苦干。昭昭:明顯的樣子。惛惛:同“冥冥”。赫赫:顯著盛大的樣子。
應從詞語的照應關系來著手解答問題。“蓬生麻中”點出外部環境,與“善假于物”的“物”是合拍的,而且《勸學》第3段論述“善假于物”的作用,故應放在第3段末尾。第4段中的“積”“鍥而不舍”“用心一也”同“惛惛”相呼應,故第2句應放在第4段段尾。
(這樣分析,把課文內容的理解上升到哲理美的層次,讓學生接受美的熏陶)
五、分類歸納文言知識
1.多媒體逐題顯示:
(1)選出古今義相同的一項( )
A.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B.蚓無爪牙之利
C.用心一也
D.先帝不以臣卑鄙
(2)從下列四句中,找出與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項( )
A.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B.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C.求人可使報秦者
D.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選三名學生回答。
明確:(1)B(A.寄托:托身、寄居,今義多指把理想感情托付于具體的人或物。C.用心:指思想意識的活動,今義指讀書用功,遇事肯動腦筋。D.卑鄙:指地位卑賤,見識短淺,今義多指品質、道德敗壞)
(2)B(4句都是變式句,A、C、D都是定語后置句,B為狀語后置句)
2.選五個學生完成課后練習二,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
六、課堂小結
本文是先秦時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荀子的一篇名作,連用20個比喻,反復論證學習的意義、作用。妙語連篇,具有激蕩人心的力量,不愧是語言大師。春秋戰國五霸七雄迭起,諸子百家活躍于政壇、文壇,不但留下了他們光耀千古的思想理論,也同時留下了他們語言藝術的名篇精萃。同學們要發揚好學不倦的精神,把視野投向古今中外,從大千世界中吸收豐富的營養滋潤自己。
在學生的背誦聲中結束全文。
七、布置作業
1.結合荀子的《勸學》,寫一篇讀后感,題目是:學貴有恒——讀《荀子勸學》有感。
2.完成課后思考練習三。
《勸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 借鑒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
2. 掌握并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3. 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 學習以喻代議、寓議于喻的設喻方法。
教學重點:
1.學習以喻代議、寓議于喻的設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虛詞和實詞。
教學難點:
對荀子的學習觀的理解。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鍥而不舍”是同學們早已熟悉的兩個成語,這兩個成語的含義是什么呢?和學習有什么關系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荀子·勸學》一文,領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勸學”的。
1.介紹《荀子》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時人尊稱為“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官祭酒,后為楚蘭陵令。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
2.題解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勸”是“勸勉”的意思。《勸學》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二、課文誦讀
1.教師范讀課文
學生糾正自己預習時的讀音錯誤及斷句不當之處。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檢查學生字音掌握情況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
(2)吾嘗跂而望矣( )
(3)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
(4)其曲中規( )
(5)雖有槁暴( )( )
(6)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
(7)君子生非異也( )
明確:(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
4.指名2~3名學生朗讀課文(分節讀)
教師提示:
為了突出強調,有時需重讀,有時還需讀后稍作停頓。例,第一段:“學不可以已”,應重讀“學”“不”“已”,并且“學”后稍作停頓,即:“學/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據文意自己確定重讀,停頓情況。第四段,應注意一組一組的對比句,要把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態度讀出來——嚴格按標點符號的停頓來讀。
5.分組齊讀課文(通過讀、聽,強化記憶)
三、課文分析
1.討論、分析全文的思路結構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這個觀點的?
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教師總結、點撥: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三個方面來論述的。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后,接著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恒、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2)引導學生理清全文思路結構
組內討論,全班交流,教師歸納板書
四、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整理、歸納文中的多義詞、活用詞、特殊句式
第二課時
1. 檢查背誦
2.整理、歸納文中重要文言知識
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教師列出要歸納的項目,小組內相互交流、補充,教師投影提示強調,其中難句理解、特殊句式等應讓學生動手翻譯,以訓練其翻譯技能。
A.字詞解釋
(1)通假字
輮以為輪,其曲中規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君子生非異也
(2)詞類活用
①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②名詞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③名詞用作動詞: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詞用作動詞: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3)一詞多義
B.特殊句式(學生口譯,教師重點點撥翻譯注意點)
(l)判斷句
①青,取之于藍
②冰,水為之
③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⑤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
(3)定語后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3.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小組討論,小組推薦發言人,以組為單位提問、交流)
(1)課文中心論點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處?中心論點包括哪幾方面的意思?
點撥: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使觀點更具權威性。這個觀點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因為學習意義很大,所以學習不能停止;二是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學習。
(2)在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么問題?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什么問題?
點撥:“青”“冰”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改造人的品性。這五個比喻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達,不犯過錯。
(3)在論述學習的作用時,“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個比喻是論述什么觀點的`?(引導學生用課文原句回答)
點撥:這個比喻是論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這個觀點的,強調了學習的作用。
(4)“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為什么要強調“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點撥:這就強調了“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異功能,而是因為憑借了外界條件。這就與文章的推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絲絲相扣,有力地論證了學習的作用,學習可以彌補人的不足。
(5)課文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可以分為幾個層次?是如何正反設喻論證的?
點撥:可分為三層。第一層論述學習要積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設喻論述的。第二層論述
學習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設喻論述的。第三層論述學習要專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設喻
論述的。
4.鑒賞本文的論證藝術
引導學生回憶初中學過的比喻的有關知識,明確比喻的表達效果。引入對本文論證藝術的最大特點——采用大量的比喻進行說理的藝術特色的鑒賞。
點撥:
(1)本文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時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復說明問題,強調作者的觀點。例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有時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照,讓讀者從中明白道理。如將騏驥與駑馬對照,朽木與金石對照。設喻方式有時先反后正,有時先正后反,內容各有側重,句式也多變化,讀來毫無板滯之感。有的比喻,單說比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讓讀者思考,如“青出于藍”“冰寒于水”。有的先設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有的先設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作進一步論證。
(2)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后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后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于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后反,有時先反后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3)語言特點:多用對偶,夾用排比,也是一個特點。排比句使文章氣勢充沛,說理流暢。本文中排比句與大量對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齊對仗、節奏和諧,又參差錯落、變化流暢,反映了荀文議論透辟、筆勢雄健的特點。(引導學生通過誦讀體會這一特點)指導學生齊背課文,進一步體味本文的語言特點和論證藝術。
5.小結
本文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理論為基礎,旁征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其中闡述的關于學習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同時,本文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勸學》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關鍵在于,它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
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仿佛信手拈來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說的深刻道理。所有這些,也是很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
6.課下作業:
1. 學生交流搜集到的名言警句、詩歌文章。編輯《勸學名言錄》。
2.學生交流學習體會,寫一篇以“學習”為話題的詩歌或散文。
【《勸學》教案】相關文章:
《勸學》教案12-28
《勸學》教案10-09
《勸學》的教案07-22
《勸學》的教案07-02
勸學 教案08-07
《勸學》 教案09-13
《勸學》詳細教案06-10
《勸學》標準教案09-18
《孫權勸學》教案10-28
《勸學》優秀教案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