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權勸學教案 推薦度:
- 孫權勸學優秀教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關于《孫權勸學》教案集錦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孫權勸學》教案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孫權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掌握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揣摩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重點難點
1.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2.刻苦治學,提高修養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一、導語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學海無涯。而智出學海。從古至今哪位能人智者不是從學海脫穎而出的?這就是說,一個人的才能是只有不斷地學習才獲得的,今天我與同學們一起探究一篇關于勸學的文章: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簡介
1.作者: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2.孫權(182~252)字仲某,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
3.呂蒙(178~219)字子明,三國時吳國名將。
4.魯肅:字子敬,三國時吳國軍師。
《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通史,以史實為緯,以年月為經,按時代順序記錄了上起戰國、下至五代長達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歷史,書名是宋神宗所賜,有鑒于往事,資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為皇帝提供統治人民的歷史經驗。
三、讀課文
1.教師范讀(或放錄音)。
2.重點強調下列字的讀音與寫法
卿qīng 豈qǐ 涉獵shè 孰shú
3.找學生朗讀課文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線詞所表示的語氣
①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反問語氣)
②但當涉獵,見往事耳。(限制語氣)
③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感嘆語氣)
教學生反復朗讀這些句子,指讀、齊讀、讀出這些句子的語氣。
4.理解課文大意
結合文下注釋,具體說說本文寫的一件什么事(翻譯)。大膽說,說錯了也不要緊,同學可以相互補充(學生解決不了的地方,教師指導進行)。
提示:①通假字:邪同耶,語氣詞。
②重點詞:權謂呂蒙曰(對說)
孰若孤(誰、比得上)
5.出自本文的成語:吳下阿蒙 刮目相看
四、精讀課文
1.整體感知課文
第一層:寫孫權勸學,呂蒙乃始就學。
第二層:寫魯肅與蒙議論,結友而別。
2.同學們自導自演三位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3.文中側面表現出呂蒙進步之快的`一句是: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4.閱讀全文,了解對比的寫法
5.此文對我們21世紀中學生有何啟發
五、小結
新一代的中學生們肩負著建設祖國的重任,要想建設出一個發達富強的國家,必須堅持努力長期刻苦學習,用才略去完成之。
板書:
勸學──不學(懇切)吳下阿蒙
又勸──就學(關心)刮目相看
議論──結友(驚贊)
《孫權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掌握幾個重點實詞、虛詞的含義;提高文言文的朗讀能力與水平。
2、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材、詳略得當,運用語言描寫和側面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
3、學習規勸的藝術----善勸,培養善納雅言的品質,明白學習的作用,重視學習,會學習。
【教學重點、難點】
1、積累孤、博士、見、但、乃等文言實詞、虛詞。
2、通過停頓、重音、語速、語氣、語調的朗讀訓練,提升文言文的閱讀能力與水平。
3、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材、詳略得當,運用語言描寫和側面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
【教學內容及過程】
第一課時
一、分享材料 。
1、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著有《司馬文正公集》《稽古錄》等。
2、《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鑒》,司馬光編纂此書的目的是為統治者治國提供歷史經驗和教訓。
二、熟讀全文。(學生齊讀,教師范讀,學生自由讀熟)
三、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內容。
第一部分:運用語言描寫詳寫孫權現身說法,從學習的必要性、重要性兩個方面勸呂蒙學習。第二部分:運用語言描寫從側面以魯肅大驚體現呂蒙的巨大變化,寫出吳下阿蒙接受勸說就學后令人刮目相待。從而突出了孫權“善”勸。
四、文言知識積累 。
1、成語:
① 刮目相待(看):指別人已有顯著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來看待。
例句:聽了少管所的“現身說法”報告后,小明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你對他可要刮目相待。
② 吳下阿蒙:比喻人學識尚淺。
例句:你還不知道嗎?小黃已貴為總經理了,可不再是吳下阿蒙了。
③ 士別三日:即讀書人分別后三天,或說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時間,特指有了明顯的長進,一般與“刮目相看”連用。也可以單獨使用,褒講久違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等等。
2、重要文言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歸類。
實詞:
(1)當涂---當權 (2) 辭---推辭 (3)孤---帝王自稱
(4)卿---帝王對愛臣的稱呼 (5)見---了解 (6)往事---歷史
(7)孰---疑問代詞“誰” (8)及---到了 (9)過---經過、到
(10)更---變換、改變、重新 (11)見事---了解事情的發展情況
(12)拜---拜見 (13)治經:研究儒家經典
虛詞:
(1)豈---反問副詞“難道” (2)但---只,只是
(3)乃、遂---于是,就 (4)大---副詞,非常
(5)即---副詞,就 (6)何---疑問副詞,怎么
通假字:
① 卿今當涂掌事(“涂”通“途”)你現在掌握軍國大事
②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問語氣,相當于“嗎”)我難道想讓你成為一個研究經書的博學之人嗎?
古今異義:
①孤 古義:古代王侯的自稱。 今義:“孤單”“孤苦”。
②博士 古義:當時專掌經學傳授的.官。今義:學位最高一級。
③但 古義:只。 今義:轉折連詞。
一詞多義 :
乃:乃不知有漢(竟) 蒙乃始就學(才)
見:見漁人(看見) 見往事耳(知道)
特殊句式:蒙辭以軍中多務(倒裝句---狀語后置)
3、譯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您現在擔任要職,不可以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務繁多為借口推辭了。孫權說:“我難道要您研究經典作品成為博士嗎!只要您廣泛閱讀,見識從前的事情罷了。您說事務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讀書,自己覺得有很大的收獲。”呂蒙于是開始學習。到了魯肅經過尋陽,跟呂蒙一道議論軍事,非常驚訝地說:“您現在的才干謀略,不再是當年吳縣的阿蒙!”呂蒙說:“讀書人離別三日,就應該重新另眼相看。大多數哥為什么這么遲才改變看法呢!”魯肅于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才辭別。
第二課時
五、課文賞析。
(一)齊讀課文,思考問題:
1、課文寫了哪三個情節?
(孫權勸學→→呂蒙就學→→魯肅贊學)
2、找一找:《孫權勸學》是一個著名的勸學故事。題目中最關鍵的詞是“勸”。請找出孫權“勸”呂蒙學習的語句。
① “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揭示學習的必要性)
②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學習的目的、方法)
③ “卿言多務,孰若孤?”→→(委婉的批評)
④ “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現身說法,讀書的益處)
3、品一品:魯肅贊學
①“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你今天的才干和謀略,已不再是過去在吳縣時的那個呂蒙!)→→語言描寫
②“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與讀書人分別多日,就要重新另眼相待,長兄你為什么看清事物這么遲呢?)→→語言描寫
③“遂拜蒙母,結友而別。”(于是拜見了呂蒙的母親,和呂蒙結為好友,然后分別了。)→→動作描寫
(二)朗讀課文,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① “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② “鄧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反問句,強調并不是要呂蒙研究儒家經典,
當專享經學傳授的學官,而是有別的目的。)
③ “卿言多務,孰若孤?”(反問句,否定呂蒙辭以多務的理由。要重讀強調。)
④ “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感嘆句,要讀出驚訝不解的語氣。)
⑤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反問句,指責中帶有自豪的語氣。)
(三)精讀討論:
1、本文是怎樣表現人物性格的?
(本文注重以對話表現人物。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于情味。僅寥寥數語,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2、為什么“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因為情況是在不斷變化,人也在不斷變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魯肅為什么與呂蒙“結友”?(魯肅之所以主動與呂蒙“結友”,是因為魯肅為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與之深交,表明魯肅敬才、愛才,二人情投意合。 )
(四)分角色朗讀,思考問題:
1、“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一句可見魯肅當時怎樣的神情和心理?說明了什么?
(十分驚奇的神態,呂蒙的變化判若兩人,使魯肅即吃驚,又情不自禁的發出贊嘆。這句話從側面反映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
2、“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表現了呂蒙當時怎樣的心情?
(并非對魯肅不滿,而是表現出呂蒙對自己才略長進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3、與方仲永的變化相比,呂蒙的變化對你有什么樣的啟示?
呂蒙-――當涂掌事 乃始就學→→年長乃學、學有所成
方仲永――― 五歲能詩、文理皆有可觀、賢于材人遠矣→→少年不學、一事無成
六、 作業:
1、完成練習冊中相關內容。2、背誦全文。
【教學反思】
《孫權勸學》教案 篇3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開卷有益”這個成語是說讀書對人們大有益處。本文講了一個有關讀書的故事。三國時,孫權手下的名將呂蒙大字不識幾個。孫權勸他,你現在當權,不可以不讀書。呂蒙聽了孫權的勸告,開始學習,后來果然大有長進。
二、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資治通鑒》,題目是編者加的。《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來政治家,史學家。
三、閱讀分析
1、朗讀課文(老師范讀或聽錄音后,學生朗讀)
2、請學生翻譯。(一人譯一句)
3、課文注釋補充。
謂……曰:對……說。掌事:掌管國家大事。但:只不過。多務:事情多。孰若:與……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讀課文,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完成目標1)
(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2)“鄧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反問句,強調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經典,當專享經學傳授的學官,而是有別的目的。)
(3)“卿言多務,孰若孤?”(反問句,否定呂蒙辭以多條的理由。要重讀強調。)
(4)“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感嘆句,要選出驚訝不解的語氣。)
(5)“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反問句,指責中帶有自豪的語氣。)
5、提問:孫權如何以現身說法,勸呂蒙學習?
討論并歸納:“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6、提問:呂蒙讀后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通過誰的所見所語來寫?
討論并歸納:“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通過魯肅所見所語來寫。
7、提問:為什么“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討論并歸納:因為情況是在不斷變化,人也在不斷變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問:請解釋“吳下阿蒙”并造句。(目標3)
討論并歸納:“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意思是說人沒有學問的意思。現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例句)你還不知道嗎?小黃已貴為經理,可不再是吳下阿蒙了。
9、提問:請解釋“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標3)
討論并歸納:“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來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別人,要估計到別人的進步。
(例句)聽了少管所的“現身說法”報告后,小明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你對他可要刮目相待。
10、當場背誦全文。
四、教師小結
本文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后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對話為主,用不多幾句話,就使人受到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五、布置作業
1、課后練習一、二、三。
2、背誦全文。
3、寫寫這篇文章給你的啟示。
《孫權勸學》教案 篇4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分析文中人物對話時的口吻、神態、心理,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3、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旨,明白學習的重要性及對現實生活的指導意義。
一、復習:
1、《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字君實,陜州夏縣人,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2、翻譯下列句子:
①、蒙辭以軍中多務。
②、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③、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④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二、試一試用自己的話表演,用課文的話表演
分角色朗讀或表演:
朗讀要求: a、由全組討論出朗讀處理方案。能充分體現出文中人物對話時的口吻、神態、心理和情味。
b、朗讀者按照小組意見朗讀。
表演要求: a、根據文章的情節結構安排幕次、場次
b、注意詳略的分配
c、情節可以課文為藍本作適當的想象
可按圖發揮想象表演:
再次朗讀課文,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反問句,表反問,隱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責備意味。)
(3)“卿言多務,孰若孤?”(反問句,否定呂蒙辭以多務的理由。要重讀強調。)
(4)“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感嘆句,要選出驚訝不解的.語氣。)
(5)“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反問句,指責中帶有自豪的語氣。)
三、理清思路:
(一)
1、孫權與呂蒙對話的目的是什么?勸學
2、呂蒙接受了孫權的建議嗎?就學
3、課文是怎樣表現呂蒙的學習效果的?議論
4、魯肅與呂蒙交談以后有何舉動?結友
找出兩個詞來概括呂蒙的變化: 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提問:孫權是怎樣勸勉呂蒙讀書學習的?
“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勸 堅定有力 不急不惱 推心置腹 現身說法 循循善誘
提問:孫權勸說的效果怎么樣?
魯肅 大驚 呂蒙 自信 書中多閱歷胸中有丘壑
四、分小組討論問題
1.本文是怎樣表現人物性格的?
2.為什么“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魯肅為什么與呂蒙“結友”?
4.呂蒙的變化對你有什么啟示?
討論后明確
1.本文注重以對話表現人物。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于情味。僅寥寥數語,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2.因為情況是在不斷變化,人也在不斷變化,不能拿老 眼光看待人。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魯肅之所以主動與呂蒙“結友”,是因為魯肅為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與之深交,表明魯肅敬才、愛才,二人情投意合。
4.(1)讀書學習非常重要。
(2)讀書給人以樂趣,給人以光彩。
(3)一個人即使基礎差,只要端正態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學到東西,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和辦事能力。
(4)求知可以改進人的天性。
(5)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讀書有益于人的發展和完善。
簡單分析一下人物形象:
孫權:關心下屬,循循善誘。
呂蒙:勤奮好學,自信
魯肅:慧眼識人
五、尋找知識點
一、語氣詞的運用
二、成語集錦
三、古今異義
四、情節處理上的特點?
《孫權勸學》教案 篇5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了解有關文學常識;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詞語。
過程與方法:1)能在熟練朗讀的基礎上,正確斷句和停頓;
2)通過理解文意,體會對話中的不同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活動,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學習呂蒙虛心接受意見、努力學習的精神。
2)讓學生懂得學無止境,學有益于人的完善和發展。
2、教學重點:
品味人物語言的語氣特點,并說出其中表現的人物形象特點。
3、教學難點:
聯系生活,讓學生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于人的發展和完善的道理。
4、教學方法:
討論法、講授法
5、教學工具:
PPT、錄音、圖片
6、課時安排:
一課時
7、教學過程
Ⅰ 導入: “吳下阿蒙”的故事理解
Ⅱ 作者、作品簡介:
司馬光(1019-1086),字 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神宗以其“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鑒》,即為統治階級提供政治借鑒。
Ⅲ 檢查生字詞
卿 qīng 豈 qǐ 邪yé 孰shú 遂 suì 更gēng
Ⅳ 聽課文錄音,注意朗讀節奏。
Ⅴ 學生齊讀課文
朗讀指導:注意文章中出現了三個人物,他們說話的語氣也不盡相同,在朗讀時要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 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
(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讀出責備的語氣
(3)“卿言多務,孰若孤?” 語重心長。要重讀強調。
(4)“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讀出驚訝不解的語氣。
(5)“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讀出自豪的語氣。
Ⅵ 疏通文意
初,權 謂呂蒙 曰:“卿今當涂掌 事,不可不學!”蒙 辭 以軍
當初 對……說 當權 推辭 用
中多務。權曰:“孤豈 欲卿治經為 博士 邪!
事務 難道 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 通“耶”,語氣詞
但 當 涉獵, 見 往事 耳。卿言多務,孰 若 孤?孤常讀書,自
只 應當 了解 歷史 罷了 誰 比得上
以為大有所益。” 蒙 乃 始 就學。 及 魯肅 過尋陽,與蒙論 議,
以(之)為,認為這樣是 于是、就 從事 到了……時候 討論 議事
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 更刮目相待,大兄 何
重新 為什么
見事 之晚乎!”肅遂 拜蒙母,結友而別。
認清事物 遲 于是 拜見 表順接,然后
譯文: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管事了,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多來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研究經書當博士嗎?只應當瀏覽群書,了解過去的歷史罷了。你說事務多,誰比得上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認為讀書很有益處。”呂蒙于是開始學習。到了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議論,十分驚奇地說:“以你現在的才干、謀略來看,你已經不再是原來那個吳下阿蒙了!”呂蒙說:“士別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長兄知道這件事多么晚啊!”魯肅于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就分別了。
Ⅶ。合作探究
1、孫權如何以自身說法,勸呂蒙學習?
"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2、呂蒙讀書后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3、為什么"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阿蒙由不學到就學,經過自身的努力使當初的吳下阿蒙變得有勇有謀,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讓人刮目相待。反映出在現實生活情況在不斷變化,人也在不斷變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Ⅷ。體驗反思
1.你覺得呂蒙是一個怎樣的人?謙虛、聽從勸告,好學、
2. 呂蒙由不學到學有所成,這個變化給你怎樣的啟示?
A 讀書學習是非常重要的,讀書可以改變人生,非學無以成才。
B:一個人即使基礎差,只要端正態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學到東西,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和辦事能力。
C;讀書給人以樂趣,給人以光彩,給人以才干,“開卷有益”是良言。
Ⅸ。延伸拓展:比較《孫權勸學》和《傷仲永》 ,談談兩文內容和寫法上的異同
板書:
勸學 就學 贊學
孫權 ————— 呂蒙 ————— 魯肅
【《孫權勸學》教案】相關文章:
孫權勸學教案08-15
《孫權勸學》的教案08-18
孫權勸學教案07-03
《孫權勸學》優秀教案07-15
關于《孫權勸學》教案06-19
孫權勸學教案范文08-03
孫權勸學的優秀教案09-20
【薦】《孫權勸學》教案07-24
【熱】《孫權勸學》教案08-14
《孫權勸學》教案【薦】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