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鄉野文化之我見散文
時代在向前邁進,人類對各類現象的認識也在發生著變化。比如:詞匯(短語),由產生,發展到死亡,生命力旺盛的會生存下來。有的詞義也在遷移,像老公,在古代是太監,今天演變為妻子對丈夫的稱乎。也有好多詞匯不停的在產生,像“杜甫很忙”,“爸爸去哪兒了”,“元芳,你怎么看?”“馬航去哪兒了”,“你懂得”等等,姑且稱作為網絡詞匯(短語)吧。它有時效性,時間一到,就馬上死亡掉。
一些現象也一樣,曾經活躍在特定歷史中,有鮮活的生命,是那個時代人們遵循的規則,而且是不約而同就遵守,沒有人去教,也沒有人去頒布規定,自然而然就確定了。
在很早以前,西北有的農村每到端午節,就休息一天,叫做“記霧”,如果誰那天去地里干活會把蟲子帶到地里。女人坐月子時,萬萬不能進入其房間,就是進去了,以后就不能到有神像牌位或者祖先牌位的堂屋去,那樣會“犯諱”,擾亂家神不得安寧。小孩子晚上常哭不停,時犯了缺“爹娘的煞”,在村里必須重新找個爹娘,作為“干爹干娘”來提攜。孩子或者大人們晚上走黑路,如果被啥東西給嚇著的話,會心神不寧,要在被嚇著的地抓一只蜘蛛,包在紙中“叫魂”,具體內容是“誰誰回來……”,呼應的人則說:“回來了……”,就這樣一呼一應,一直到家中,然后把紙包的蜘蛛用紅布包住后,在用針縫在衣服領上。“叫魂”必須是母親來叫,因為母親身上有種據說是能招魂的因素,隨從的人來呼應。孩子到了換牙的年齡階段,把換掉的牙必須放在門軸的凹面的窩窩中,說是長出了新牙很堅固,并且不容易在掉,更不能把牙隨意扔,要扔就扔到房頂上。天黑了不能大聲叫孩子的名字,這樣容易讓鬼聽見。在家盤灶不能把灶門對準房門,因為灶王神跟門神會不斷的打架,使家內部不得安寧。給房間安門必須要有門檻,有門檻容易停財。晚上走路要用柴火作照明,因為這是“陽火”,是人用的火,其余的光會被邪氣帶走。
這些在鄉野的一些繁瑣行為方式,或者是人們的生活形式,曾經活躍在鄉野,也左右著人們的行為習慣。雖然抓不住,摸不著,但是確確實實是那時人們約定俗成的規則,雖然沒人去驗證過他的正確性,但是就讓人們不由得就會自然而然的去遵守。彰顯著無窮的魅力,很神秘,很樸素,很隨便,很普及,也很講不清,道不明,到底有這么一會事嗎?沒有人去追究,也沒有人去證明。
就這樣代代相傳,復制,翻新,以致到死亡不見蹤跡。現在基本上找不到這種痕跡,已經沉睡在歷史的長河中,和這個階段的人的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也可以說是這個階段的人的生活和存在現象。就像易中天教授說的,“文化,就是人的生存和發展方式。或者說,就是人的‘活法’。”從這個角度來看,上面的林林總總就可以歸為文化現象,登不了文化的大雅之堂,暫且稱之為“鄉野文化”。
鄉野文化對鄉村的發展,維系鄉村的淳樸民風,發揮著應有的作用。憶起已經消失的鄉野文化,不由得使人感慨萬千。
【鄉野文化之我見散文】相關文章:
文化尋根散文08-16
鄉野的冬天詩歌(精選13首)09-13
汪曾祺散文文化價值09-11
漫步文化路散文05-14
正在消逝的文化記憶散文05-09
再談家庭文化-生活散文09-26
關于文明與文化思考的散文07-27
贊美古代文化情懷的散文07-03
關于家譜文化序的散文10-19
關于傳統文化的哲理散文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