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到這里,做自己散文
20XX年9月21日,一個普普通通的周末。
坐公交到約定的海邊,發現早到了一刻鐘。天黑透了,秋風襲來,有微微的涼意。
一個人,在暗黃的路燈下,緩緩地兜著圈子。心中一無所思,一無所想,關于晚上要赴的讀書會,沒有任何期待。
路燈下,一個駕車人,在左右兩輛車的夾縫里,左挪挪,右移移,前進進,后退退,在這個狹小的空間里,他和他的車,行進自如,配合默契。倒是在一旁的我,看得心驚,替他和他的車捏一把汗。最后,車子完美地停到了兩車之間,車主滿意地下了車。我沖他笑笑:“車技真好啊。”他開心地回笑:“謝謝。”
他走遠了,看著他的背影,我想:“一個能守住界限的人,是無需擔心越界的。在自己的界限內,他可以游刃有余,收發自如。”
在這里,在這個狹小的空間里,他做了最好的自己。
迎面,約我的鄒老走來了,滿頭的銀發,在風中飛舞。認識鄒老,是在一個宴席上。鄒老年近七旬,是國家一級作家。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有一雙水亮水亮的眼睛,時時發出爽朗的大笑。席間,鄒老跟我說,周末會去參加讀書會。“免費的嗎?”“免費。”“真好。我可以去嗎?”“當然可以,歡迎啊。”
與鄒老一起,來到了海邊的一個酒吧。酒吧門臉不大,門口擺放著遮陽傘和休閑椅。酒吧名叫“音威塞堡”,英文“Invincible”的音譯,意思是“戰無不勝的”。門內,兩個金發碧眼的老外,手持酒杯,跟吧臺女主人聊著天。我們走進去,他們微笑著,用英文問候我們。心在剎那間變得柔軟,“nice to meet you”,微笑著回應他們,真誠的笑容,簡單的問候,讓溫暖的相遇在空氣中流動。
在這里,在這個陌生的相遇里,素不相識的老外,用真心的笑容,做了最好的他們自己。
早到了一刻鐘,便在酒吧里轉了轉。正門斜對過的墻上,貼著“常常喜樂,喜樂的心,乃是良藥”的布幅,地上擺放著古箏、吉他等樂器。墻下是一張大桌子,桌上鋪著五彩的棉麻布,擺放著精致的茶具。桌子四周是腿兒高高的木凳,人坐上去,感覺憑空高了幾許。
邊上有兩個側門洞,兩幅懸空的布簾,充當了門。近前,一幅布簾上,印著《圣經》詩篇第23篇的內容“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他使我的靈魂蘇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
在這幅布簾前站立良久,心,在頃刻間變得靜謐,安逸,有種靈魂回家的感受。
掀開另一幅布簾,迎面墻上,掛著一幅油畫,畫面上,一個骨瘦如柴的老人,赤體蹲坐著,眼神里,透露出無限的慈愛與哀傷。我的眼淚,瞬間淌了下來,仿佛,他便是我的爺爺,亦或是我世代祖先中的一位長者,在這里,我們不期而遇。微微地仰視他,任眼淚恣意地流淌……
在這里,在這幅窄窄的畫框里,這位讓我流淚的老人,也在做著最好的自己嗎?
簾外有人招呼,讀書會開始了。趕緊擦干淚,坐到了高高的凳子上。坐定后,發現參加讀書會的,只有八個人。之前跟我們熱情打招呼的老外,已經離開。主持讀書會的,是酒吧的男主人,四十上下,聲音渾厚,給我們分享民謠的發展。好客的女主人,為我們每個人,斟上了清香的茶水。
伴著氤氳的茶香,品味著男主人為我們精心奉上的民謠大餐,感覺時空似乎已經停滯,身心,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放松,放松。期間,男主人放了兩曲民謠,讓茶香相伴的我的放松起了變化。兩曲民謠分別是:李志的《李伯伯要當紅軍》,張瑋瑋的《織毛衣》。兩曲貌似調侃的民謠,讓第一次聽到的我,竟然聽出了徹骨的悲傷,那份悲傷來自心靈深處,很深,很深。我難以自抑,哽咽地出了聲。
藝術的價值便源于此吧,同一首歌,不同的人去聽,就會聽出不同的感覺。
男主人說,能夠聽出悲傷,說明你在用心傾聽。在這個傾聽里,你做了最好的自己。
讀書會結束,起身,離座,驀然發現,正門上方,赫然書寫著六個遒勁有力的大字:“到這里,做自己”。
【到這里,做自己散文】相關文章:
美到心碎的散文朗讀09-29
林清玄散文《月到天心》05-21
取悅自己散文06-24
贊美自己的散文05-29
活出最好自己散文09-06
張愛玲散文《自己的文章》05-14
把悲傷留給自己散文05-20
做自己的句子10-01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散文07-16
致自己的抒情散文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