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筆尖勾勒未來的散文
01
云淡風輕的故事來的巧妙,濃墨重彩的呼聲謂之高傲,秋千花上的風景一年又一年,那么多的故事免不了如花一樣凋謝隕落,總有一天,故事會淹沒的悄無聲息,連講故事的人都會一同消失。
知曉一些故事的發生似乎是一件很玄妙的意味體驗,就像是回頭走來時的路,因為是走過了一遭的緣故,總是有或多或少的一些印象停留在腦海里,憑借著記憶勾勒,路的曲折反而成為了一種美景。
小說里常用過目不忘去修飾一個人深刻的記憶,覺得記憶無論多深刻,總是要表現在方寸之間的紙上。很多個悲歡離合的故事最終都是因為紙上畫筆的妙招,勾勒出了一些人一些事,才讓故事峰回路轉,而說到底,勾勒故事的人在心里,還是得益于無邊的情誼。
情感的宣泄大概是文藝創作的一大源泉,據說狂書的張旭,每次都是豪飲之后才拿起筆,覺得心情澎湃之時才會順勢揮毫。不守章法,隨性走筆,因為沒有框條所限,自然筆走龍蛇。張公的狂草自成一家,收放自如,而在文字的橫豎勾勒提捺間,最為神韻。
其他文藝創作之道即是由此演化而出,所以但凡是文藝思想濃厚的人心性也突變異常。思緒的靈動驅使靈感光芒總是突兀而至,發自內心的狂喜會讓藝術變得特別瘋狂。我們大多數人扮演的,即是站在瘋狂的藝術身邊,而又安份觀望的角色。
肆意走筆的最高境界是對藝術爐火純青的把控,擅于山水國畫的大師們往往只用幾筆側鋒勾勒,潑墨,巧妙結合留白,便能收獲一幅佳作。看似簡單的畫筆,墨水,宣紙,蘊藏的是文化藝術不間斷的生生張力。
02
執著于山水風景的臨摹,多是真正歡喜藝術之人,遙想最燦漫的光景不過是留戀處的高山流水。故事本身的意境究竟是為路人所道,好像遇上了輕巧的故事,獨特的俗人便是一件多么賞心悅目的經歷一般。
二口古街的故事沒有被多少人記起,路人都是先來到二口,而后才知道古街的點滴故事和不老情懷。一張青石板,兩樽石獅子,屋檐自是沖天而立,墻角的苔蘚卻是深深扎入土中,歲月的痕跡正是用這樣的畫面凸現。
走過的阿婆仍舊是目無神色,多半是眼疾深重,她佇立的拐杖敲擊石板的聲響很脆,催的來往的年輕人,彬彬有禮,很遠就挺住腳步,相讓開來。阿婆的腳步在二口穩穩當當,直到映襯在路盡頭的古槐樹影子里才緩慢停當,踽踽而行。
樹的影子里是阿婆的佝僂的身形,大概是槐樹特有的香氣感染了她,她顫抖地抬起頭,興許看不見什么,也興許是在嗅著什么,蒼老的氣息一陣一陣。有只大花狗突兀而至,它也抬頭忘了下古樹,然后從阿婆身前走過,走動的沒有一絲聲響。
游人就是在這時候收起相機的,古樹,長者,狗,在灰色的天空下,菱角分明。二口的時光無論在哪個光景里都像是一幅鉛筆畫,素描或許不入目,油畫肯定是光彩不凡。但無論用什么筆觸,勾勒出的畫面都是沉靜的,都是來源至躍動的生命。
畫面是一種特立獨行的風景。
03
十古祠堂是二口街道里歷史最悠久的建筑之一,據說早就申請了文物保護單位,來往游玩的人因而經常從當地人口中獲知,年復一年,侃侃而談。有時候游人想不適應都不行,偶爾滿心好奇走來,又淡笑著走開。
祠堂最初是用來供奉當地的四方土地和繞有聲望人的衣鉑,傳到近代百年的時候便突然失去了功效。一段是動蕩年代,一段是人禍年代,雙重打擊下的十古,早就面貌全飛。一份是被焚毀的族譜,一塊是被征用的保護區,反正前前后后的時光壓來,十古早就不是二口人的了。
祠堂內的墻壁有很多遺跡石刻,說是有年代久遠的書法大家所留真跡,卻沒人瞧見過。有說真跡已經自然風化了,也有說被某些人拓去了,多少年的時間不見了,也沒有人真動手去尋找。
在本地人的眼里,來祠堂的人最多時候即是在春節和七夕節,一個是年長的人來的多,一個是年輕的人來的多。所有人來時的衣裝都是鮮艷異常,只有祠堂還是一幅青磚黑瓦,人們從祠堂高大古老的身軀前走過,總能感受到一股悠涼之意。
有一天,一位擅于作畫的人來到了這里,因為他的一幅幅油畫,讓更多的人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了二口和十古。游人慕名而來,反而更加愿意聽當地人絮絮叨叨,講述二口的歷史,雖然旁人并不知道,他所講的真實度有幾分。
往往肆意的幾筆,便能勾勒絕美的風景。
【筆尖勾勒未來的散文】相關文章:
情暖筆尖散文10-14
《未來》 勵志散文10-11
圈子決定未來散文10-15
精美散文:未來彷徨11-04
未來的模樣散文鑒賞09-05
生活在未來散文06-17
若情字沾染了筆尖終是抹不去的心念散文09-23
能夠勾勒起你傷感回憶的句子11-20
散文:讓過去的過去,讓未來的到來07-03
我那所謂的未來散文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