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三線建設歲月散文
一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一個寒冷的臘月天,我冒著冬季的清冷,從廈門取道湖南、路經湖北,終于到了中原大地河南南陽。那時候南陽還是一個農業城市,尚未開發,保持了古樸典雅的風格。一下火車,我們就打聽“化工部第二膠片廠”在什么地方。路人指著那些汽車說:“你看,這些汽車上寫著130的,都是你們工廠的汽車。那是一個保密工廠。”我呵呵笑了:“這還能算保密嗎?連路人都知道了。”
我的派遣通知書上寫著“化工部第二膠片廠干部處。”于是我攔住一輛130大客車,它把我們帶到“……駐南陽辦事處。”南陽辦事處的一位女同志接待了我們。她帶著嘲笑的口吻說“你們是到總廠去報到啊,總廠在山溝兒里呢!”他故意拉長聲音說那個“溝兒”的字眼,讓我直觀地感覺到,她厭惡那個地方。
是個什么樣的“山溝兒”呢?難道和《林海雪原》中的“夾皮溝”一樣?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一行三人乘坐著進山班車開始出發了。一開始公路平坦而筆直,兩邊還是姿態婀娜的垂柳,走著走著開始進山了,婀娜多姿的垂柳被枝桿如鐵如銅的松柏樹代替了。車子在盤山公路上怒吼著爬行,一路加油上坡。經過十幾個小時的爬行,在下午天黑之前到達山里的總廠。辦公大樓已經下班了,我們只好住在招待所里。還好招待所有熱水、暖氣,距離公用浴池很近,我們洗了熱水澡,感覺還挺舒服。
趁著夜色,我們參觀了這個地處深山里的現代化工廠,整個工廠隱藏在東西長七八里、南北寬2里地的狹長地段,根本上依著山溝而建設。每一塊磚頭都是從山外運進去的,成本太高了。何況還遠離原材料基地和銷售市場,怎么能賺錢呢?我們憂心忡忡。回到招待所,聽招待員說:“這個工廠是江青和周恩來總理親自批準建設的。”我們更是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8點多,我們來干部處報到。接待我們的是一個河南籍的專業軍人,他的'家鄉話里夾雜著普通話。她向我們介紹了工廠的情況,然后說:“小張分配到勞資處工資科,小胡去計劃處統計科。”于是我們就分別去報到了。還有一個人不用分配,他是我們的同學,應該到油田去報到,是來我們工廠玩的。當時我怎么也沒想到,他后來會成為我的男朋友。更想不到的是他在三年后也來了二膠廠,而且成為財務處的骨干力量。
按照廠子的規定,大學生來廠里要先下基本生產工藝車間實習三個月,了解電影膠片生產的基本工藝,然后再去工作崗位上崗。在下車間實習之前,生產技術科的邢科長給我們上了一天的課,講解了本廠的基本生產工藝。她說:“本廠有四個基本工藝車間——片基車間、實驗室(也稱小涂布)、大涂布車間、洗印車間。片基車間是第一個車間,它的基本工藝,就是將滌綸樹脂經過加熱和擠出工藝,生產出長度為320米,寬度為1.18米的滌綸薄膜,這種薄膜在膠片工藝上叫做片基,因為后面的工藝就是在這個基礎上涂上感光材料。因此它是感光膠片生產的基礎,對厚薄公差的要求很高……”
這時候,我才注意到,工廠內部很多片基的影子,邢科長說:“那些片基都是廢品,因為厚薄公差不合格只好做其他用場,或回收利用。”
而我們的肉眼根本看不出這些丟在一邊的片基有什么不合格之處。接著邢科長給我們講了實驗室,主要是放小樣生產一些新產品,等實驗室小批量生產過關,才放到大涂布成批生產,首先是在片基上涂一層明膠,然后是涂三層感光材料,他們是黃、品、青,三種顏色,每一層中間都涂隔層,總共有九層原料。烘干,卷起,送整理車間。整理車間是把這些膠片用特殊的道具切成35毫米寬、320米長的電影膠片的“生膠片”。“生膠片上面沒有影像”。需要送到洗印車間進一步加工。
洗印車間就是將拍攝好的電影底片,印在電影正片上,這時候出來的片子就可以放電影了。洗印車間有六間標準放映室,那里的工人就是每天看電影,檢查電影膠片的質量。質量合格的電影膠片成為“電影拷貝”,電影拷貝就發往北京的電影總公司,由他們發送到全國各個影院上映。
邢科長講課生動活潑,我們都聽得入迷了,于是第二天我就來片基車間上崗實習,親自看到了片基的生產過程;一周后去實驗室就是小涂布,看見技術員們兢兢業業地做實驗,我也參與其中,做一些簡單的勞動,兩周后去大涂布上班,大涂布車間整個是個大暗室,涂布生產都在黑咕隆咚的暗室中操作,只有紅燈和茶色的燈。我感覺比香港的紅燈區還要暗一些。
真的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那些戀愛的青年男女們就不用“談戀愛”啦。他們的戀愛是直奔主題的,用身體來戀愛的,所以未婚先孕的事情經常發生……
在大涂布工作兩周后,就去整理車間整理膠片,切片、檢驗、卷片都是在暗室中工作。這時候我才理會到當時建設廠區家屬宿舍的時候,經過周恩來總理特批,要設置每家一戶的陽臺是多么重要。那時候,北方的房屋住宅都沒有陽臺。周恩來總理說:“膠片工人在暗室中工作,對眼睛不好,給他們建一個陽臺,休息的時候可以曬曬太陽……”
最后一個車間是洗印車間,我在這個車間的實習主要是“看電影”,坐在標準放映室,光線柔和,音響是國際標準的,影像十分清晰,看電影就是一種享受,很多在露天影院看不見的細節,在標準放映室看得一清二楚。最后我是戀戀不舍地離開洗印車間的。那時候車間的拷貝任務是“王子復仇記”和“復活”兩部片子,都是我喜歡看的,百看不厭。
下車間實習結束后,我來到勞資科負責“工資的人事審核”和“學徒工的轉正定級”,還有“勞資統計”三項具體工作。由于在車間實習過,對工藝有一定的了解,我修改制定了“膠片整理包裝”的計時工資,收到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大大提高了生產力。收到廠長的嘉獎。
二
1979年,我和同班同學的戀愛關系明確了,領導征求了我的意見,將他從中原油田調到第二膠片廠。讓他干銷售工作。廠長對我們三個廈大的同學很重視,專門召集我們參加廠部生產系統中層干部會議,研究企業投產三年,年年虧損問題。我們用“投入產出法”對工廠的生產能力和物料消耗進行了分析,找出虧損的原因是“大馬拉小車,生產能力沒有發揮出來。”于是我老公“小張”出差三個月,代表工廠簽訂了1200萬米民用膠片合同,實現了扭虧為盈。由于他功苦勞高,廠長獎勵了他一個“雙工資。”
后來我的另一個同學“小楊”考上了研究生,“小張”代替了“小楊”的工作,成了財務科的成本組組長。我們工廠的盈利逐年上漲……成為河南南陽地區的交稅大戶。一直到電子產品代替了電影膠片,我們的工廠才成了夕陽產業。如今電影院放電影已經不用膠片了。第二膠片廠主要經營“印刷片”、“幻燈片”、“X光片”、“PX版”……日子過得很艱難……
由于膠片生產的土屬性,我們的車間是常年20度的恒溫,四季如春的,工人都是穿白大褂和拖鞋上班的,整個廠區一層不染,是南陽地區衛生最好的工廠。我工作累了,倦了,就去車間“看電影。”我們工廠主要生產彩色膠片,彩色拷貝,也有一些黑白的膠片和拷貝。
我離開第二膠片廠已經二十多年了。當時是應了煙臺被批為十四個沿海開放城市的召喚,來煙臺扎根生活的。回想起河南三線企業工作的歷史,心情格外不平靜。“三線建設”是中國特有的歷史,我們是紅旗下的一代,祖國的許多歷史上,都有我們的足跡。我們曾經上山下鄉,我們曾經“工農兵上大學”,我們也曾經“參加了恢復高考后的研究生考試,”當然,我們也參加了“三線建設……”能與共和國一起成長,一起經歷那些風風雨雨,我們很自豪……
【難忘的三線建設歲月散文】相關文章:
如花歲月散文02-12
席慕容關于歲月的散文12-05
等待歲月里的必然的散文10-04
淺淡歲月笑看紅塵散文11-20
用心去聆聽歲月散文10-06
關于青春歲月的隨筆散文10-21
拾起歲月的芬芳散文12-02
歲月的淚痕,早已沁骨散文10-05
事事無常,歲月催老散文10-02
歲月靜好,愿與君語散文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