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梨聽書散文

時間:2024-11-03 12:52:15 散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紅梨聽書散文

  今天在松陵書場參加民間文藝家協會體表大會,是繼08年之后的換屆會議。會后,王林(凌)老師邀請我去他凌寒軒書畫藝術工作室坐坐。盛澤好幾年不去了,哥哥雖在那邊定居,平時忙于工作也難得去。

紅梨聽書散文

  遂欣然接受邀請,隨幾位老師回盛澤聚談,算是會后的花絮和延續吧。同車去的除王凌、張靜蕓老師認識外,還有兩位老師沈亞民、謝海榮,今日是第一次見面。剛才午餐我們同桌,聽他們自我介紹,沈亞民從事木刻、謝海榮則從事磨漆畫。

  對于手工藝,自我06年加入民文(民間文藝家協會,下文簡稱)起,曾接觸過幾種,為編寫《吳江區民間工藝集成》,參與寫過幾篇小文,蛋畫、壁掛、青云木梳、通草堆畫等。

  木刻,我有印象,因工作關系走過幾處文保點,所見的明清老宅,無處不是畫棟雕梁。沈老師解釋,他的木刻,主要是匾額、楹聯、手卷等多種幅式的木板刻字刻畫。沈老師以前插隊盛澤紅星大隊,做過6年木匠。因有這份手藝,三年被派去嘉興冶金廠做木工。

  木刻什么時候學的?他笑說,小學的時候,60年代學雷鋒,用磚頭刻過雷鋒頭像。磚頭最普遍,隨處可見。在木板上刻過毛主席題字,獲贊許,從此激發他對木刻的興趣。在上勞動課時,把平時的木刻當作業交給老師。

  那你的畫畫一定很優秀吧?沈老師答,喜歡而已,曾有習作在學校展出。童心未泯,相隔二十多年的藝術夢,始終在他心中縈繞,不曾放棄過。1996年,他的好朋友在盛澤開金魚店,請他刻店招,重又讓沈老師提起了他的畫筆,木刻技藝不減當年,更趨成熟了。

  沒隔多久,一位路人經過他朋友開的金魚店,停步不前,也不進門買魚,徘徊很久。朋友問這位路人,原來他相中了沈老師刻的招牌,居然想買下來。這可難煞他朋友,店招可不是什么隨便買賣的商品,那是用來撐門面的,又不是不開店了。朋友見路人纏著不走,只得領他去見沈老師商談,直接定貨。

  刻字小插曲聽來有趣。據沈老師說,路人也是位盛澤書畫愛好者,圏中的朋友書法高手不少,他就將好友的書法刻字送人,很受歡迎。沈老師的知名度越來越高,求字者絡繹不絕。同里風景區請他刻“林家鋪子”店招、旅館招牌等。盛澤人,省書協會員陳隆奎求書齋匾額、畫家姚玖薌書齋請他刻字。

  王凌老師笑說,他現在的“凌寒軒”工作室匾額也是出自沈老師之手。而那三個字由吳昌碩的曾孫吳民先題寫。你的書齋名是何用意?說“凌”是他的姓,“寒”生于寒冬臘月,我想王老師是崇尚梅的品性吧。我走出工作室,抬頭望去,很難相信線條流暢、透逸的“凌寒軒”三字,是經沈老師精雕細琢的手繪品。他不愧是盛澤絲綢文化節的歷屆元老。

  近連續三年來,沈老師被盛澤一中、二中學校邀請去授課。看著學生在他的指導下,動手都能刻出精美的石膏作品,仿佛看到了他童年的自己,很是欣慰!

  大家談興頗濃,沈老師知曉我是分湖人,說張舫瀾老師,曾請他制過三塊匾額,眠橋老師書“清河書屋”和華建平書“水村草廬”的書齋。另外,他將眠橋老師書“分湖詩社活動基地”字,木牌刻字。盛澤回來后,我問張老師,他說沈老師制的三塊匾額,他分文未取。

  不僅如此,沈老師除主攻木刻外,還涉獵石刻。王凌老師家的陽臺有塊文化石,沈老師為他刻下“清風明月”四字。大家交談甚歡,不覺已有后半晌,品茗著午后茶,金色的秋日在指縫中靜靜地流淌。張靜蕓老師時尚年輕,時不時地走動,用手機把王凌老師工作室的古玩一一掃遍拍攝,傳微博,將精彩瞬間和朋友分享!

  談到分湖,定居盛澤的蘆墟人王凌老師不得不提家鄉,他問我,沈莊去過嗎?答,沒有。他說自己去過一次。在他看來,沈莊原本是個古村落。否則,不會有那么長的老石駁岸。位置據他稱在荷葉圩,一個很好聽的名字。

  為說明,王老師在紙上為我畫了一張草圖,說荷葉圩四面環河,中間有一個湖蕩,和三白塘隔湖遙望。現居住人家以“潘”姓居多,不知什么原故?關于沈莊,我聽說過金家壩有個沈莊,有關沈萬三的傳說。搜百度,沈萬三祖籍是蘇州吳江桃源鎮和湖州南潯鎮交接的吳江桃源鎮,那里還有沈莊漾以及沈莊等很多關于沈萬三家沈莊的事跡。之后,沈萬三舉家遷移到吳江蘆墟,娶了吳江蘆墟分湖陸氏,后來又從吳江分湖遷移到吳江周莊。

  王凌老師是位多才多藝的才子,書畫、收藏、篆刻、葫蘆燙畫,雖年輕卻是民文前輩、理事,亦是蘇州美協會員,紅梨書畫會會長。涉獵很廣,到過不少地方,最近他去了趟金家壩,聽原中學王校長述說三白塘“蘆墟三白塘無風三尺浪,有風七十二個頂頭浪”的一個民間傳說,我一下子來了興趣。張舫瀾老師最近和我說他準備編寫一本《吳江民間故事》,正在搜集。

  傳說有一條官船,有一天經過蘆墟三白塘。在航行的過程中,一位王子不幸掉到河里溺死了。官員們大驚失色,亂了方寸,軍師獻策,提議召集當地幼童,讓他們不停地念“蘆墟三白塘無風三尺浪,有風七十二個頂頭浪”,造大聲勢。皇上痛失愛子,責問大臣問罪,大臣說,這三白塘可不一般,上代人就傳此說法,我們可不能輕舉妄動,違了天意啊!這是我聽到的三白塘“蘆墟三白塘無風三尺浪,有風七十二個頂頭浪”一個新版本,其他版本你問度娘就便知了。

  在紅梨(盛澤別稱)“聽書”,聽幾位老師娓娓道來,這樣的雅趣實是難得。一旁坐的謝海榮老師默默地在傾聽,難得發話。他從事的磨漆畫,還真沒聽說過。王凌老師讓他從《飛天》作品談起。

  謝老師從小也是喜歡畫畫,同樣是自學成才。1990年,他從吳江區原美協副主席張幸虧學五年素描。那年,盛澤百年老店松鶴樓請謝老師制作磨漆畫。他邀請恩師和盛澤同鄉蘇州工藝美術教授洪錫琪一起合作。洪教授負責構圖設計,恩師和他具體操作制作。《飛天》的題材取之于敦煌壁畫,畫作八平方大小。

  因對磨漆畫工藝很陌生,謝老師為我簡單地介紹一下工藝流程。首先用三夾板或雙夾板,中間襯木條。版面用面漆片好,打好復稿。再用蛋殼、蛋粉碎細塊和各種顏色的漆粉粘貼在畫作上,初步完成畫稿。然后上漆,磨平,再坯上漆,再磨平,循環反復五、六次才算完成作品。他們這件《飛天》作品,三人合作花了2個月時間才完成。一般的一幅磨漆畫只需10多天就可制作完成。

  《飛天》也是謝老師的第一幅亮相作品,從此盛澤家喻戶曉。聽得精彩,也想去見識一下盛澤松鶴樓這幅磨漆畫。遺憾的是,謝老師說這家百年老店如今已改換成服裝店,《飛天》作品已了無蹤影,不知流落何處?

  不過,畫藝是不會停頓不前的,他仍潛心于創作。1996年,謝老師先后有十多幅磨漆畫作品問世。去年盛澤成教中心選送他四幅作品《幸福鳥》、《櫻花》、《雙龍戲珠》、《江南水鄉》參加江蘇省“變廢為寶”環保主題畫比賽,一人囊獲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的全部獎項。去年他和沈亞民老師同時參加了在吳江博物館舉辦的吳江首屆民間藝術藝術節。謝老師深情地說對我說,他最喜歡創作水鄉題材作品。

  沒來盛澤前,就熟知盛澤的幾位老師周德華、沈瑩寶、蕭海銘。我雖沒有和他們時相往來,但還是比較熟悉的。他們都是盛澤名人,吳江地方文化的熱捧人物,很是欽佩!今日見到的幾位老師也是各有所長,心靈手巧,長了見識,盛澤同樣是個藏龍臥虎之地呀!

  不由人想到柳亞子為何留在盛澤小住不肯走,娶走盛澤閏秀鄭佩宜了。至此,他倆成了一對羨煞旁人的燕妮夫妻。王凌老師說,實際上盛澤(別稱:紅梨)和黎里(古稱:梨花村)有著千絲萬縷的淵源。南社印人蔡真著有《拊焦桐館印集》,書里就有好幾枚印章是紅梨書畫會人物。從這點可知,南社人物和紅梨書畫家時有文化交流。印譜由柳亞子寫序,鄭逸梅補白后記,著作更顯厚重。王凌有心,收藏此印譜。他對我說,黎里查文榮收集到印譜里的其中一張名人題跋手跡,很是珍貴。

  想起5日我赴蘇州參加的南社會議,聽王飚會長曾說過,江蘇有三個可賀,文化鼎盛、不乏研究者及不斷地風流之士涌現。楊天石教授在江蘇南社紀念會上也給江蘇八個字:“紅紅火火、生機勃勃”。第七次民文盛會,地址選在松陵書場,沒聽一回書。沒想到移步盛澤,紅梨“聽書”,卻別有一番風味和雅趣。

【紅梨聽書散文】相關文章:

紅手帕的經典散文09-14

立雪傳道譽臨風聽書聲散文隨筆07-22

散文:母親的高原紅08-15

周紅藝經典散文09-07

《紅鏡》短文散文10-06

紅,我的最愛的散文08-27

紅禪散文詩10-04

紅刺果的背后散文09-06

又見山里紅散文07-14

金剛臺上的紅現代散文07-02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首页 | 思思热精品在线视频 | 综合伊人久久在 | 色88久久久久高潮综合影院 | 亚洲乱码一区AV春药高潮 | 依人青青青在线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