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傳統文明,共筑完滿人生散文

時間:2024-10-03 16:44:57 散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學習傳統文明,共筑完滿人生散文

  隨著時代前進的步伐,生活節奏也變得越來越快。人們每天忙于工作,起早貪黑,朝九晚五。車水馬龍間,多少喧囂繁華隨塵起;多少日升月落伴風逐。

學習傳統文明,共筑完滿人生散文

  不記得已是多久無暇清閑,倚一窗陽光,閱一本好書,歷經春榮秋枯將近三十載,驀然回首,也不過彈指一揮間。偶有感慨,亦是唏噓這光陰的虛度。

  于是,每當夜深人靜無眠時,也將那落滿了灰塵的書籍翻上幾番,沒想到這幾近被人遺忘的傳統文化,竟也能撫慰這顆嘈雜浮華的心,帶給心靈不少沉靜與思考。

  其實,中國本就是具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知恩圖報,尊老愛幼,待人誠懇……這些優良的傳統從古至今都為人所熟知。在古代,《論語》《孟子》《道德經》等等這些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只因現代人大部分對古文生澀,覺得高深難解,所以研讀之人甚少。其中,《弟子規》便是相對較易解讀的傳統文化書籍,薄薄的一本書,卻關系到家國、人格。它是做人的準則,也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分,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它在每代人的虔誠閱讀和信奉中,嵌入了人類的精神史。即便在當代,仍然影響著很多人,教育我們如何規范言行禮儀,如何誠義做人,明理于孝、悌、禮、仁、忠。

  人這一生,從受生于世,到歸落于塵,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所謂欲做事,先做人。記得《紅樓夢》中有句話:“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無規矩不成方圓,凡事言行皆規范,方顯素質修養。只有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更是照耀心靈永恒的陽光。

  一直覺得,學習,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通過學習對自身產生的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相對容顏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卻是需要時間來沉淀。置身擾攘塵世,每個人為人處世必定有著各人不同的原則,并在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而學習傳統文化,就是要把圣人的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也許,是古人沒有現代人忙碌的節奏,紛繁的追求,所以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人生、思考未來、思考言談舉止、待人接物方方面面的行為規范。

  特別喜歡《易經》中的那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我經常用這句話去勉勵自己,告訴自己,做一個人,必要做好一個強者、智者。又想起溫總理在上任時說的那兩句話:“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摸索”。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那么今天倘若能對如此精深的文化精髓有所領悟,是不是也能足夠受用終生。

  現代的人多是浮躁,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亦是難免同化,倘若所有人都能專心學習傳統文化,讓曠久的時間,靜默的歷史浩瀚無聲的浸潤心靈,社會又將是怎樣一番景象?

  不敢說自己是個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后,我知道一個人要有著豁達的心胸才可以寧靜平和的心態去對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塵世的浮華與虛無,修心,便是一個提升精神家園的過程。

  自從品讀了《弟子規》之后,我就深切的體會到,做人要懂得感恩。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滴水之恩,要當涌泉相報。將別人的愛永記于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

  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最先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些都是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當今社會的我們,又有多少人還會將盡孝盡到如此細微之處?

  再比如說,《弟子規》里面講到待人接物要懷著恭敬之心。雖然當年李夫子把千年以來博大精深的融家思想融會貫通在這短短一千零八十個字里,但他卻把中國五千年的道德規范集大成為一體,正因為如此,我們在理解《弟子規》的時候,才不能只執著于文字的字面意思,更要解其深厚內涵。

  例如,《弟子規》中有講:“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雖然這個是描述人在入別人門的時候先敲門,或者是走入一個房間的時候,要出一點聲音或者打聲招呼,讓里頭的人知道有人要進來,以免打擾他人或者造成困擾。這一條講的是這個態度,但是在這個態度背后就反映了一個平時做人所需要注意的一種心態。我們真正要學習的更多是這個心態,而不是字面上的行為舉止。換句話說,那個心態我們擁有了,不管將來在任何的場合任何的時候,這個心態就能夠時不時地反映出來,而不一定是入門的時候或者是上堂的時候。這個態度就是厚道篤實誠懇,在平時的行為舉止中保持謹慎謙卑的態度,以禮待人,讓人有所知覺,感到舒服和尊重。不管自己是什么身分,平等待人,把對方放在心里,就能夠做到這個態度。包括下文中的“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表面上是別人詢問時,要告訴對方自己的姓名,而不是只是一個“我”,這個所表達出來的一種態度就是恭謹,跟他人應對的時候非常的恭敬謹慎。態度來自于平常的訓練,我們要注重對自己的要求,包括真誠心、恭敬心、篤實心的態度。

  佛法里說人有四種恩德必須報答:父母、師長、國家和眾生。上面已經提到了父母之恩;老師的恩德,啟發我們的智慧非常的大;今天如果沒有國家,沒有一切的施政,我們就沒有辦法生活在安定的社會里頭;我們今天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一切眾生努力才有的結果。所以我們不僅要常懷感恩之心,更要在與人相處之時,為人謙和有禮。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朋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讓別人喜歡與你相處,你的態度首先要恭敬,行動上要多為他人著想。“為他人著想是第一等學問”,“人情練達皆文章”,所謂做人難,不就是難在這里嗎?我們有時候會覺得敏感度不夠,其實是缺乏平日的訓練。“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弟子規》教育我們要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件小事上,人前人后,都要持有恭敬的態度,唯謙卑有禮,才是一個人自然流露的品質。

  《弟子規》中還教育我們要找準人生目標。人生就是一個過程,過得如何很大程度取決于選擇什么樣的目標。“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這句經文讓我明白了人這一生,要以“德學”和“才藝”為重。把“努力學習,積蓄力量,努力工作,貢獻社會”作為人生的目標。如果只是以外在的物質作為追逐目標,無論成就幾何都不能讓人感到真正長久的快樂。唯有精神富庶才可以充滿人生的每一個瞬間、每一個過程,這種快樂應該是可以帶入墳墓并影響后世的,能達到如此境界的人,想必一生都不會再覺遺憾。

  我覺得《弟子規》博大精深,意義深遠,它給予我們的是人生的方向,生活的向導,甚至是靈魂的升華與塑造。它能讓我們明白何謂修養,人生在世又如何知足常樂。通過《弟子規》的學習,用來反省自身不足,取長補短。正如荀子有云:“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因為無知,所以才更要學習前人的知識與智慧。就像春暖花開的人生,恰逢一場甘霖的澆灌潤養,但愿平凡的人生,可以活出不平凡的智慧與思想境界,伴你我共筑完美人生。

【學習傳統文明,共筑完滿人生散文】相關文章:

散文不完滿才是人生10-10

季羨林《不完滿才是人生》原文閱讀及賞析05-11

季羨林《不完滿才是人生》原文閱讀賞析09-09

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散文(通用6篇)06-19

誰與我共的散文08-25

傷感散文:以我心墻筑座孤橋11-05

人生的認知散文08-19

《命題人生》散文08-17

人生感悟散文07-27

人生的意義散文10-02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欧亚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日韩 | 天天影视综合网色综合国产 | 亚洲欧美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视色 |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夜夜嗨 | 中文字幕aⅴ日本欧美视频 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