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散文《故鄉高粱紅》

時間:2024-07-07 18:51:45 散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散文《故鄉高粱紅》

   “火紅的太陽湛晴湛晴的天,高粱曬米谷穗彎又彎。一年四季你說數上哪季好,咱社員最愛這秋景天。”一曲老電影《戰洪圖》中的歌聲,把我拉回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影片中那晃動的、紅紅的高梁穗鏡頭,不時的縈繞在我的腦海中,浮現在我眼前。
 
    高粱古稱“蜀黍”或“蜀”,因我國蜀地民族最先種植而得名。古書上還有叫“木稷”、“荻粱”、“烏禾”、“蘆”等名稱的,大都是以其生長形態來命名的。我國栽培高粱歷史悠久,《詩經》中就有“彼黍離離,彼稷之苗”、“彼黍離離,彼稷之穗”、“彼黍離離,彼黍之實”、“鼠,無食我黍”、“黃鳥黃鳥,無集于桑,無啄我粱” 的句子!侗静菥V目》中記載:“蜀黍北地種之,以備糧缺,余及牛馬,蓋栽培已有四千九百年”。
 
    高粱為一年生草本植物,葉子和玉米相似,但較窄,花序圓錐型。穗形有帚狀和錘狀兩類,穗生長在莖的頂端,子實紅色、橙、白或淡黃色,品種甚多,但以紅高粱最為著稱。高粱性喜溫暖,抗旱、耐,耐鹽堿,在瘠薄的土地上也能生長。
 
    我的家鄉地處海河流域的子牙河畔,“春旱秋”是這里最基本的氣象特征。農民早就有種植高粱的習慣。地勢低凹易的大洼口,更是以種植紅高粱為主。每年一到清明節,蹄聲的的,鈴聲聲,最先拉開春耕大忙序幕的就是高粱,因此有“清明高粱谷雨谷”播種方面的農諺。
 
    小小的一粒種子,播入土中,吮足了大地的養分,不幾日便鉆出嫩嫩的小芽兒。繼而,便長成頭頂著露珠,隨著春風輕輕擺動的小苗。盡管置身干渴的土地,但它那細如發絲的根須,還是掙扎著、拼盡全身的氣力——下扎——再下扎;以汲取大地深處的些許水分,支撐著弱的身軀——向上——再向上;以頑強的毅力向世人展示著自己生命綠色。
 
    吝嗇的一兩場春雨下過,便是“麥子剃了頭,高粱沒碌”的時節。伴隨著雨季的來臨,給高粱松土、鋤草,便提上了農人的勞動日程,此時也是高粱揚花、抽穗的時候。冒著滾滾熱浪的炙烤,鉆進一人多高的高粱地里,如入蒸籠,農民們揮舞著鋤頭,揮汗如雨的勞作著。高粱花和花粉,地落在了他們古銅色的脊背上;落在了他們淌著汗水的臉上;落在了他們的頭頂上;因此有人便把他們戲稱為“頂著滿腦袋高粱花子的人”,“頂著滿腦袋高粱花子”,也自此成了莊稼人的代名詞。
 
    秋水時至,百川河。家鄉經常發生一夜間傾盆暴雨,瀝成災的天氣事件。滾滾洪水襲來,此時的玉米、谷子、大豆等其他作物,便大都負了農人希望,無可奈何的“全族覆沒”,沉冤在洪水中。只有滿洼遍野的高粱,高高地昂起自己的頭顱、挺起自己的胸膛,在洪水中搖晃著、掙扎著、堅守著、頑強地搏斗著,表現出了“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堅韌性格。洪水稍退,它們便一棵棵恢復了勃勃生機,長穗、結實、曬米。在秋陽下,向人們毫不吝嗇地奉獻上自己沉甸甸果實?每眉t紅的高粱穗,象盞盞紅燈籠,象熊熊燃燒的火把,象燒紅了天邊的一抹,給人們帶來生活的勇氣和希望。這大也就是家鄉父老鄉親們,喜歡種植高粱的原因吧!
 
    高粱的籽粒去殼后稱“高粱米”,可以用來蒸飯、煮粥,磨成面可以貼餅子、蒸成窩頭,做成各種面食,曾是北方農民的主食。多少年來,人們就是吃著這種高粱做成的食品,長大成人。高粱除供人們食用外,還是牲畜的好飼料,是釀造白酒和制淀粉的上好原料。據說茅臺酒、汾酒、五糧液等名酒,都是以紅高粱為原料釀造的。民國年間,家鄉大多數村都有釀酒的作坊,所產的高粱酒,也曾一度遠銷冀南的城、交河一帶。此外,高粱米和殼是做醋的好原料。
 
    高粱的秸桿俗稱“秸”,穗下較長的那一段稱“桿兒”,脫粒后的穗叫“兒”,這些都是編織、制做生活用品的好材料。
 
    冬閑季節,村婦們用兒穿蓋簾,子。亦或是把挑選出好的桔、桿劈開,在村邊的坑塘中浸泡后,刮成長長的柔軟的子,村婦們則用一雙雙纖細的巧手,用它編織成席子、鍋蓋簾、囤簍、草帽。兒用來扎成帚,這些土產的生活用品,有的可以和工藝品美,除自家使用外,還互通有無,變成商品,拿到集市上出售。秸較堅挺,還曾一度被用來做鋪房頂的建筑材料。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冀中農村磚木結構的房子,大都是用秸來鋪房頂的。可以說,高粱的全身都是寶,和人們的生活有著息息相關、千絲萬縷的聯系。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河西山岡萬丈高,河東河北高粱熟了。萬山叢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紗帳里,游擊健兒逞英豪!”
 
    “月色微黃,映照著紅高粱……毛主席矚望著抗日戰場,看得見戰火紛飛的青紗帳……”
 
    這是革命現代京劇《平原作戰》里的唱詞。
 
    高粱因秸稈較高,是組成青紗帳主要成員。在那烽火連天的歲月,青紗帳是革命的搖籃;青紗帳是軍民的糧倉;青紗帳是掩護群眾和群眾武裝的天然屏障。青紗帳里布伏兵,青紗帳里舉刀槍,青紗帳里噴烈焰,青紗帳是埋葬敵人的戰場。敵人恨透了青紗帳,曾多次下令砍掉青紗帳,砍倒紅高梁。我英勇不屈的抗日軍民,為保衛青紗帳,為保衛紅高粱,也曾灑下鮮血,獻出生命,譜寫出了壯麗的篇章。正如現代詩人郭小川在詩中所說:“哦,我的祖國,我的同胞,我的故鄉……好象都是在北方的青紗帳里煉成純鋼!”
 
    根據莫言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紅高粱》,也從不同的角度,再現了抗日戰爭時期,北方農民的生活場景和歷史。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一場罕見的洪水席卷了我的家鄉。家鄉人民為了保衛天津,為了保衛津浦鐵路,遵照上級的指示,識大體,顧大局,舍小家,為大家,毅然扒開子牙河堤分洪,滾滾洪水,傾刻淹沒了祖祖輩輩用汗水筑起的家園,淹沒了一洼洼好莊稼。洶涌的洪水退后,在有的村莊,滿洼屹立不倒的,就是那昂首挺胸。正在曬米的紅高粱,高粱成了名副其實的“鐵桿兒莊稼”。自此,故事影片《戰洪圖》便應運而生。
 
    經過根治海河,現在的家鄉基本上從“春旱秋”中解脫了出來,農民大都種植高產的小麥和玉米,逐步減少了高粱的種植,或者干脆不種高粱了。高粱是典型的粗糧,除少數品種外,大都口感不太好。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昔日做為主食的高粱已經基本退出了餐桌,就象歲月的史書,被擱上了記憶的書架。
 
    有道是:“餓了吃糠甜如蜜,飽了吃蜜也不甜”。 今天,在我們品味各種美味佳肴,盡情享受現代化幸福生活的時候,從那個困苦年代熬過來的人,有誰會輕易忘記紅高粱的歷史功績。紅高粱的時代遠遠的逝去了,雖然留給我們的記憶是那樣的沉重,留給了我們太多的磨難、艱辛和苦澀。但是,紅高粱也養育了我們,救助了我們,伴隨著我們一路走來,不離不棄,從昨天走到了今天。
 
    每年金秋八月,是高粱成熟的季節。行走在故鄉的村路上,映入眼簾的是一片金黃。但也偶有少許的紅高梁點綴其間,就象一面紅色的旗幟在召喚。
 
    紅高粱是故鄉人民勤勞樸實、英勇頑強的象征;紅高粱是北方農民心中的圖騰!
 
    賦詩為證:
 
    先輩種下的紅高粱,
    是吃一頓飽飯的夢想。
    淌下了血和汗,
    收回的是一年的饑荒。
    辛酸苦澀的淚水,
    洗不去五千年的憂傷。
 
    爺爺種下的紅高粱,
    曾蕩起父輩胸中的激浪。
    母親叫兒打東洋!
    揮起大刀、長矛、紅纓槍。
    還我河山雪國恥,
    換來了長夜后的雄雞一唱。
 
    如今我們種下紅高粱,
    釀造出甘甜的玉液瓊漿。
    為民族復興與富強,
    炎黃子孫走在大路上。
    舉起紅紅的高粱酒,
    迎接那一輪更新更美的太陽。
 

【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散文《故鄉高粱紅》】相關文章:

抗日戰爭勝利70詩歌:中國夢組詩05-30

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詩歌(精選10首)04-24

汪曾祺散文《故鄉的食物》04-02

張抗抗散文《故鄉在遠方》05-18

汪曾祺《故鄉的食物》散文05-12

故鄉經典散文詩08-18

故鄉情懷散文05-21

描寫故鄉的名家經典散文(精選38篇)04-24

異鄉亦是故鄉散文(精選17篇)04-30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区第5页 中文字幕无吗热视频 | 在线深夜AV免费永久观看 | 在线免费国产久 | 五月天综合久久久 | 中文字幕成人乱码视频在线 | 亚洲欧美人成网站在线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