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莊子》散文范文(精選5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寫過散文嗎?散文的宗旨是文筆一定要優(yōu)美,文章一定要流暢。“形散而神不散”。相信很多人都覺得散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莊子》散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莊子》散文 篇1
《莊子》以豐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構成了瑰瑋的藝術境界,具有散文詩般的藝術效果,但《莊子》畢竟是哲理散文,和其他諸子說理文一樣,屬于議論文。只是它的說理不以邏輯推理為主,而是表現(xiàn)出形象奇詭的論辯風格。《莊子》常以寓言代替哲學觀點的闡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邏輯推理的'論述。較少直接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而是讓讀者從奇特荒誕、生動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體味、領悟其中的哲理。而在論辯過程中,往往又表現(xiàn)出作者精辟的思辨能力。莊子站在相對主義的立場上提出的一系列命題,如齊是非、等壽夭、合同異等等,從形式邏輯上來說,都近于詭辯。
《莊子》中一些比較純粹的議論文字,則注重邏輯推理,常運用演繹歸納等邏輯方法,層層推論。但若仔細考察其推論過程,在邏輯上并非十分嚴密。如《馬蹄》、《駢拇》、《胠篋》等篇,都以一個假言前提為基礎開始論述,但這些假言前提與推導出的結(jié)論,事實上并無必然的聯(lián)系。《莊子》的論辯,與其說讀者是被其邏輯推理所征服,不如說是被奇詭的藝術境界、充沛的情感所感染。如《逍遙游》末兩段,莊子與惠子辯有用無用,均為寓言。惠子先說大瓠“無用”,莊子認為他是拙于用大,又在寓言中再套寓言,以“不龜手之藥”,說明“所用之異”,無用即為有用。惠子再以大樗為例,說明莊子之言“大而無用”,莊子以貍牲跳梁,死于網(wǎng)罟為例,說明汲汲追求有用之害,然后是一段抒情意味十分濃厚的結(jié)束語:
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cè),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因苦哉?
不僅回答了惠子的“無用”之辯,而且十分形象,情感濃郁地描述出全篇所追求的心靈自由,精神無待的至人境界,真是得魚忘筌,大辯不言。這樣的辯論,超越了形式邏輯的規(guī)則,進入了“無言無意之域”。正因為這樣,莊子哲學充滿了詩意。
《莊子》散文 篇2
莊子在諸子里其實是最充滿理想化的一個人,沒有一個人能夠夠上他的高度。
在他的理想里,自己就是那一條北冥的魚,倏忽化而為鳥,飛上那蒼冥之天,倏爾化而為魚,潛入那蒼冥深深之中。青天和蒼冥啊,就是他那理想中翱翔和漫游的舞臺。“背負青天而莫能夭閼者”,藍天也,抑或蒼冥也。藍天和蒼冥,一個是何其高,何其大;一個是何其闊,何其深;對于漫游的魚兒和翱翔的鳥兒來說,無拘無束,無阻無遏,無邊無際,無弋無射,輕松往來,天馬行空,獨來獨往,就是無上的幸福。
故而對于這條始終都想自由飛翔的魚兒來說,他始終都保持著對高官厚祿的警惕性,故而他寧愿做一條在泥潭里拖著尾巴的魚,也不愿做一條在高貴的匣子里供奉的龜。他生怕匣子束縛了自己的鰭,讓自己變成了一條縮頭縮腦的'烏龜。在他看來,即使是泥潭里拖著尾巴的魚,也有可能游到廣闊的大海,也許只要一場大雨,一次河流的泛濫。因為在上古時期,林木豐茂,植被眾多,雨量充足,一條即使暫時受到困難的魚,也有隨時獲得馳騁大海的機會,只要到了大海,就可以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天馬行空,獨來獨往,何人可以約束自己呢?
在自由漫游的那一刻,在自由飛到了極高的程度,不就可以由必然王國飛到自由王國里了嗎?而自己何必要做那奴性十足縮頭縮尾的王八呢?固然做烏龜有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有穿不完的綾羅綢緞,死后還可以以貴重的棺槨入葬,接收后人的供奉;但是錯了,莊子他看到的是匣子是和棺槨一樣的價值。他知道一旦自己接受了楚王的邀請,那么無異于就像把它裝進了一個棺槨里,死去的不僅是軀體,還有可以自由飛翔來自由飛翔去的思想——他的可愛的思想不就是那一條快快活活自自由由的飛魚嗎?享受了別人的俸祿,接受了別人的饋贈,自己還不就隨時變成了一條任他人宰割的魚了嗎?
莊子是透徹的,清醒的,他看到是俸祿是可怕的魚餌背后的魚鉤,是套住飛翔的翅膀的鳥籠。于是,他瀟灑地揮一揮手,做出一個讓許許多多的人都想不到的事情,甚至拒絕了一個讓許多人都夢寐以求的事情。于是,有人嘲笑他,認為他癡;有人諷刺他,認為他傻,甚至認為他是瘋子,于是楚王也放棄了對瘋子的戒備,回使的人也輕輕松松的完成了任務。其實誰也不知道,這位令當時人認為瘋子的家伙卻是一條實實在在自由快活的魚,他逃離了隨時都可以釣到他的魚鉤,隨時都可以觸到他的網(wǎng)。
他的老師老子雖然比他清醒,常常說到:“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看透了是看透了,但是卻沒有他那么輕巧,那么灑脫,那么自由自在,那么狂奔無羈,因為他畢竟是史官出身,說話還是著天靠地,依著對于歷史的高度總結(jié)而言,做起來總還不是那么自由奔放。而到了他的時代,他就無所羈縻了,無所羈絆了。因為那是一個昏聵的時代,是一個大混亂的時代,儒家的仁義之名被大盜竊奪,儒家所謂的仁義成為大盜們偽飾的袈裟,成為欺世盜名者追名逐臭的銳利武器。所以他恣意放肆,荒誕之言,荒謬之語噴薄而出。妻子死去,他鼓盆而歌,不僅不悲泣,反而敲盆而歌,還洋洋自得的解釋,彼從無中來,復到無中去,何言其有,何言其無,真是曠世一奇人!他把生和死看做一樣,即使是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的大椿,也有終結(jié)生命的時刻,更何況活了八百歲的彭祖呢?那么,只有什么不死,就是思想,就是他日日夜夜都想做的那一條飛魚,永遠想飛翔在人類的思想的長河里,至今而鮮活騰躍的自由思想。
而今莊子,那一條會飛的魚,不是世世代代都飛翔在熱愛自由,熱愛理想的人們的心中嗎?
《莊子》散文 篇3
人在得意的時候,是不會想到莊子的。一旦失意,這才把莊子想起來,感覺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了一根稻草一樣。其實對于那個溺水的人來說,這根稻草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但在心理上,起碼有那樣一點安慰,覺得自己抓住了一點什么,可能還是有救了。
人其實是很勢利的。人對莊子的愛,其實就包含著這樣勢利的成分在。我是個愛莊子的人,我對莊子的愛,其實也是包含著勢利的成分的。而且現(xiàn)在提筆遙望莊子,說明我的人生,可能又落回到某種低谷吧。
人其實不僅勢利,有時是很容易灰心的。我覺得這是人性中難以抹掉的弱點。人一旦灰心了,就會想起《莊子》里那個“心如死灰,形若槁木”的經(jīng)典形象來。其實莊子是非常詼諧風趣的一個人物,談鋒甚健,精力充沛,絕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種“半死不活”的形象。
所以,在我灰心的時候,我是提著一個水桶來到莊子身邊的。莊子應該是一口井,雖然他說過,“甘井先竭”,他怕自己是一口井,特別是一口盛滿甘甜井水的井。可是,對天下那么多失意的人來說,也許根本談不上失意,只是對暫時灰心的人來說,莊子就是這樣一口井,人們需要從這口井里,汲取一點甘甜的井水,來潤潤干枯得發(fā)苦的喉嚨和靈魂。
莊子雖然說“甘井先竭”,仿佛一個小氣鬼的口吻,但莊子從靈魂深處,是喜歡別人提著木桶來到他的身邊的。莊子有著大海般磅礴的氣勢,他的文筆,就像大海一樣的汪洋恣肆,他瞧不起坐井觀天的青蛙,自然是不會顧忌人們到他的井中打水的。莊子這口井的井水,是像大海一樣永不枯竭的,就像《秋水》里寫的大海一樣,“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莊子是那么大氣磅礴的一個人,他怎么會計較幾個精神萎靡的人到他的井中去汲幾桶水呢?
人們需要莊子,就像在沙漠中長途跋涉的旅人需要一口井,哪怕是一口苦井咸井。而事實上,莊子這口井的井水,是多么清澈甘甜呀,每一個在精神上經(jīng)過長途跋涉而顯得疲憊不堪的旅人,都會貪戀這甘甜而清涼的井水,何況這井水在靜夜中,還要倒映出那么美那么圓的一輪精神的月亮——莊子美麗的臉龐。
事實上,在精神的靜夜中(是精神的靜夜,也許在喧囂的白晝,只要心靜下來,就會進入那精神的靜夜之中),每個人都能在這口井中看見莊子美麗的臉龐,帶著葛巾的滿月一樣美麗的臉龐。一個在生活中受到點委屈的人,自然也有受盡委屈的人,一看到這張月亮般清明溫潤的臉龐,就會像受到委屈的孩子投入媽媽的懷抱一樣,幸福的淚水像清泉一樣奔涌。當所有的委屈都化為盈盈的`淚水奔瀉而出的時候,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會升起一輪最盈滿的月亮。
莊子,是一個能夠掏出我們內(nèi)心的委屈和灰心就像掏出我們眼底的淚水一樣的人類精神的母親。
所以我說,會有那么多精神上失意的浪子,圍攏莊子像圍攏一口井,像凄涼的冬夜圍攏一堆篝火,像除夕夜所有的親人圍攏一桌熱氣騰騰的團圓飯。莊子是一口美麗的井,這口井掘得很深,一直聯(lián)通到每個人靈魂的最深處。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在精神上,還是一個哺乳期的嬰兒,每個人都需要這口井甘甜的乳汁來哺育自己,特別是在自己精神上失意苦悶的時候。
汲取了莊子甘甜的井水之后,我們渾濁疲憊的眼睛一下子重新變得清亮,我們站在大地上,但我們的靈魂已經(jīng)超拔于大地之上,我們變成《莊子》里那只“摶扶搖直上九萬里”的大鵬,我們把疲憊與灰心從羽毛上抖落,干凈利落地全部卸落到大地之上,正如莊子這眼井呼嘯著,從大地的深處直沖而上一樣,我們這只大鵬,也從大地的表面直沖而上,大地迅速收縮,最終變成一顆泥丸,任你團弄。莊子的氣魄與驚魂,就在這時附著在你的靈魂之上,真是“十日并出”,好不壯觀的景象呀!
擁抱莊子,像擁抱一口井。擁抱一口井,像擁抱莊子。
《莊子》散文 篇4
莊子的《秋水》(節(jié)選)雖然只是一篇自讀課文,但我還是把它當作一篇講讀課來處理,這也許是我對莊子這位大師特喜愛的原因吧。
說到莊子,就不能不說他那一切順應自然的生活態(tài)度和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具體地說,不能不說他的性情率真,胸襟博大,汪洋辟闔,如鯤鵬展翅擊水三千里,遠離滾滾紅塵,又如蝴蝶款款而飛,悠游自在,心有所適,自得其樂,行之所安;不能說他一心向往逍遙之游,不為外物所拘,不為俗議所限,風流倜儻,瀟灑自在,視名利榮華為生命之枷鎖,故棄之如糞土;不能不提他拒意識形態(tài)于千里之外,因為他認為,那是自由思想的羈絆。一切順應自然,雖然不免有些絕對化,也不免太過于消極,但生活在滾滾紅塵的人們,都不得不承認,現(xiàn)實生活中,萬事萬物,本來就如此。
正如莊子所說的:“巧者勞,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游,泛若不系舟。”你能說生活,人生不是如此。確實,誰心靈手巧,誰的一生就注定了是勞累的一生;誰的智慧超群,誰的.一生就注定了各種憂愁和煩惱將永遠伴隨著他(她)走完漫漫人生路。什么人活得最開心,最瀟灑,就是那些無能者,就是我們這些文明人所指的那些愚昧無知的人。
我半開玩笑地對我的學生們說,教室里在座在的青年男女,要想真正地活得瀟灑,活得開心,活得無憂無慮已經(jīng)不可能。我說他們現(xiàn)在的處境是騎虎難下,或者說已經(jīng)叫上了“賊船”,想金盆洗手,已經(jīng)不可能。因為他們已經(jīng)在有意和無意中,卷進了蔽于人欲而不知天道,爭名奪利,樂生惡死,斤斤于是非之爭,汲汲乎仁義之辯,最終難以逃脫人性的喪失的競爭漩渦之中。那該怎么辦,只有克服重重困難,迎接各種挑戰(zhàn)。結(jié)局就是,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這是唯一的選擇。
要知道,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越豐富,見識越廣,知道的東西越多,憂愁與煩惱就會越多。別的不說,僅就求知而言,那是學到的越多,越覺得有更多的東西要去學,正如孔子所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求無涯,殆也。”活到老,學到老,這就夠煩一輩子,夠苦一輩子,夠累一輩子。
在激烈的競爭中,你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看到別人的成功而自己仍一事無成而“望洋興嘆”;在艱難的求知生涯中,你無論你有多大的成就感,你都不能自滿,要不然就會“貽笑大方”。這也是莊子《秋水》一文告訴我們的道理。
讀完高中,有的被迫走入社會。是農(nóng)村的,不可能再向父輩一樣心甘情愿地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生活,盡管那種生活無所謂太多的憂愁和煩惱。進城吧,但是你這個農(nóng)家子弟與城市的生活之間還有好大的距離,幾年拼死拼活地奮斗,又有幾個能成功,又有幾個能衣錦還鄉(xiāng),又有幾個能真正溶入城市的生活。是城鎮(zhèn)的,拿著一張高中文憑,找份工作,同樣是何等地不容易,要想生存,同樣需要不停地學習,不停在動腦筋想辦法。
再拿上大學的來說吧,別以為他們一躍成了天之驕子就可以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了,船到碼頭,車到站了。如果高中生活是虎口,那么大學生活就是狼窩。只能是出了虎口又進狼窩。
大學畢業(yè),又是人生的一個轉(zhuǎn)折點。四年的風風雨雨,四年浪漫,四年的苦讀,換來的是什么呢?一是面對各種各樣激烈的競爭,一是考研再深造。不論是哪種結(jié)局,都不得好過。再往后,那才是莊子所說的“巧者”和“智者”,那才叫做不“勞”就“憂”。這就是文明時代的人的生活。
《莊子》散文 篇5
莊子的《秋水》是一篇很美的散文,全文通篇設喻,實質(zhì)上是莊子在敘述故事并借助它講明一個哲學上的道理。高一語文(必修)教材中節(jié)選了全篇的第一節(jié),可謂言簡意賅。在教學中,教師常會走二個極端,有的把它作為一篇先秦散文大講其詞語活用及其句式特點,有的僅僅抓住文章的比喻,脫離故事中的形象大談其寓意、提煉其中心思想。我認為這樣二者的做法都是有失偏頗的,前者未免枯燥,后者未免抽象。
既然是故事,那么就要從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入手理解其內(nèi)容,然后聯(lián)系社會生活抽象出故事給我們的啟示。這樣的教學思路在理解《秋水》一文的思想內(nèi)容是很有意義的。
有不少的教師在分析《秋水》中的人物形象時只注意到了河伯一人,其實不然。海神若也應該是本文中的一個重要人物,只是在節(jié)選的文中海神沒有具體的言語行動而已,但以河伯的目光看到的又何嘗不是海神的形象(汪洋恣肆,波譎云詭)呢?“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文章既然通過“百川灌河,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能把河伯的形象凸現(xiàn)出來,那么,在此就可以從河伯的驚嘆來把海神若的形象比較出來。智者不言,大者不言。莊子想真正表現(xiàn)的正是這樣一位睿智的海神,它無言地靜默著,只是以自己雄偉的形象向前來的河伯昭示著自己的廣博和豐富。這與老莊的“大象希形、大音希聲”的辯證思想是一致的。那么我們可不可這樣同學生理解:在文章中也正是沒有具體描摹海神若的形象,才恰好地賦予了海神無窮的形象呢?是的,在莊子的文章中,它常常與自然同化的形象來展示其形象的無窮性,“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是莊子在《逍遙游》中的理想境界,我們實在很難也不必要對這位作逍遙游的智者做出具體的描摹。
在中國文化中是十分講究個人的思想內(nèi)化的,《秋水》中的河伯也正是在這樣一位智者面前才悟出了什么叫天下之美、什么叫大智慧?與河伯開始的欣然自喜,后來的望洋興嘆相比,我們對這樣一位海神是不是多了一種敬仰呢?它似乎并不在乎河伯的自狂,也不在乎河伯的贊頌,它依舊是它,接納百河,吞吐吸納,在這里,我們難道不會想到這樣一位海神,它又何嘗不是莊子對自己理想的具體寫照呢?
“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這是《秋水》中海神聞河伯感慨之后一番話。“自多”和“自多于”說的是一個人應該不斷地汲取以成其“多”讓人覺得你“多”,而不應該以為“多”比某某“多”也。即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因為,一個人要是一旦覺得自己“多”了,就會滋生出驕傲自滿的情緒,就會停步不前,失去了原來的進取力。
其次,《秋水》中的河伯這一人物形象,學生一般都容易分析出他的驕傲自大和后來的知錯能改這樣一些特點,有的甚至還分析出他的狂妄無知這一特點,對后一點,本人實在很難茍同。如果他無知的話,又怎能發(fā)出“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這樣的感慨呢?其實,河伯這一人物形象的關鍵在于他的'虛榮心,是虛榮心使得他欣然自喜,以為天下至美已盡歸于己;是虛榮心使得他驕傲自大要東行親自和北海一比,對于這樣的虛榮心,我想我們是可以理解的。實際上,我們?nèi)诵灾械淖钇毡榈娜秉c也就在于此: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往往就沾沾自喜、情不自禁地妄自尊大了起來。當然,也正是這一東行,才使得他幡然醒悟,明白自己之小。這樣的人,我們用狂自無知來形容恐怕是不貼切的。
最后,在把握人物形象時,我們還應挖掘這樣一點東西:即一個人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前進,哪怕你認為老子天下第一了,你也應該學習,永保這個第一!《秋水》中河伯這一人物就有這樣的內(nèi)涵,如果他不去東行來到北海,那么,他和我們成語中的那個自大的“夜郎”又有什么區(qū)別呢?夜郎因為故步自封,不肯承認別人的“雄大、強大”才滅了國、亡了家,而河伯不是這樣,他雖自大,但沒停止探索,正是在這樣的探索中,他才明白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如果一個人不走出山,他又怎么能知道山外還有山呢?只有通過不斷地發(fā)展,不停地探索,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民族才能不斷地發(fā)現(xiàn)自己同別人(社會、民族)之間的差距,然后才能進步。就像海神若一樣,只有不斷地汲取,才能成其“多”成其“大”成其“美”。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我們對海神、河伯的形象才能更全面地把握,教學開展起來才能更得心應手,全面地駕馭。
【《莊子》散文】相關文章:
莊子經(jīng)典句子03-08
莊子的故事07-31
莊子經(jīng)典寓言故事10-19
李白與莊子的比較是怎樣的06-16
莊子寓言故事06-20
季羨林散文精選《漫談散文》01-25
經(jīng)典散文(精選)07-26
經(jīng)典散文07-01
散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