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詳解: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時間:2024-08-19 11:47:59 三字經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三字經詳解: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是教育的第二條原則,家教與師教相結合,現代概念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下面是下面為大家整理的三字經詳解: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歡迎大家欣賞。

三字經詳解: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三字經詳解: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篇1

  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家中的長輩對子弟的教育,學校教育是老師對學生的教育,這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兩個方面。兩種教育的背景不同,內容也不一樣,有些話老師說不出口,有些話家長說不出口,所以老師教孩子要孝敬父母,家長教孩子要尊師重道,二者結合起來才能圓滿。

  家教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教育,叫做扎根教育,沒有家教的小孩子,即使學校教育再優秀,他一生都不會有大成,因為他沒根。小孩子在三歲以前,是離不開母親的,母親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孩子的活教材,小孩子都在模仿與記憶,這叫母儀、母教。《千字文》里就有“外受傅訓,入奉母儀”的話。“外受傅訓”是在外面要接受老師的教誨,“入奉母儀”就是在家里要向母親學習,以母親的儀表做為自己的行為規范。父母自己不自尊、不嚴格要求自己,你的小孩子將向你學習什么呢?

  根據古制,母親懷孕作胎以后就要開始對胎兒進行胎教,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不要認為,胎兒時期小孩子的感官在發育階段,還沒有感知功能。你怎么知道胎兒沒有感知能力?你怎么知道胎兒感知不到外界信號呢?現代科學研究證明,三個月的胎兒就開始有聽覺了,也就是從三個月開始就可以用聲音進行胎教了。聽神經元的發育在零歲到三歲時完成百分之六十到八十,三歲以內的兒童聽音樂,只要聽一遍終生都不會忘。父母想培養小孩子為音樂家的,一定要趁早。

  胎教的總原則就是一個正字,時時按“正”的原則去做就可以了。無論是行住坐臥、舉止言談都不能離開正字,站著不能歪,躺著不能歪,坐著不能歪。你外面有正,胎位才能正,小孩子的內心才能正,將來這個小孩子才能正,這是胎教的關鍵也是教育的關鍵。

  什么是正呢?正字的下面是止,上面是一,止于一就是正。一切專一、合一才有正。這是教育的'準則,如果只生養子女而不負責教育,這是父母的過失。人多生幾個孩子容易,但是個個都教育好,是非常困難的。父母要是怕麻煩就考慮好,少生幾個孩子,這樣既對孩子負責,也對人類負責。尤其是現代的母親,自己都有工作,教育子女既沒時間也沒耐心,干脆出錢請家教最省事。母儀母教必須自己來,外人代替不了。現在辛苦三年,將來你能省心一輩子,算算賬看看哪頭劃算?所以在教育問題上母親想大撒把是絕對不行的,女強人可以緩一緩再當,先考慮小孩子的教育,這是他一輩子的大事,將來他還會有后代,這個因果關系可絕不是一兩代人的事。

  如果師教有問題、老師教育的方法不對,那是老師的失職,同樣是大問題。傳統教育的師道,老師是絕對的犧牲者,一輩子辦教育默默無聞,視年長的學生為弟、年幼的為子。弟子們的地位再高,回來看老師也一定行大禮,感謝老師的大恩。現在搞教育的都是走投無路,迫不得已,用錢鐘書的話說,“這個人不是死了,就是教書去了”。

  傳統教育中的師,分為“經師”與“人師”兩類,傳道、教學生做人的是“人師”,授業、解惑的是“經師”,兩類老師的職責不同,家長一定要區分清楚。

  家教和師教都有了,但父母和老師教什么?這在傳統教育和現代教育中是截然不同的。傳統教育的第一步是幫助學生化性子,有的孩子生下來就擰種一個,脾氣大得很,非得依著他的性子不可。如果父母不幫助他化性,今后這個孩子的命就很難立起來。上學以后,老師如果不能幫助學生化性、立命,就是誤人子弟。當老師的必須詳細考察學生的天命、宿命與陰命,按學生命的大小來教育他,才算盡了師道。

  人的命如車輪,性如車軸,性子不正,命輪一定會跑偏,所以韓愈才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就是幫助學生化性立命,教他做人之道,比較起來老師的作用比父母還重要。為師者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就很可能誤人子弟,好材料也被你毀了,古人嘆曰:“我眼本明,因師故瞎”不正是對那些濫竽充數的“瞎師”的控訴嗎?

  三字經詳解: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篇2

  這些年,有一種現象不說普遍,也非個別:只要學生出了“問題”,不是老師埋怨家長,就是家長埋怨老師。要是出了“問題學生”,這種相互埋怨還會升級。自身查找原因的,好像少之又少。就拿學生出現學習問題來說,本來就是教學常態,可誰也不愿“扛”。于是,老師“請”來家長,要求還得死“盯”。此時,家長已經無語:作業已悉數簽字,卷子經當面改過,全家已“戒”掉電視,孩子已校外有班兒……本來雙方的共同追求,卻變成了雙方的共同糾結。

  分析其中原因,說復雜也復雜,說簡單也簡單。就拿《三字經》這蒙學讀物來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半文半白的短短兩句話,每句六個字,就“點”到了兩類教育的要害之處,既淺顯易懂,更精辟深刻。作為兩條古老的教育“原理”,確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有人說,“養不教,父之過”和“教不嚴,師之惰”,不僅揭示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一些基本規律,還建構了彼此之間的內在聯系。這種“學術”評價是高是低,尚可百家爭鳴。然而,它能夠成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共識,并且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地傳承下來,已經足以體現這兩條古老教育“原理”的現實意義,確實值得深思和研究。

  “養不教,父之過”講的是家庭教育缺失,問題在于家長。這是經過長期實踐的傳統判斷。現實雖也如此,但現實又很不同,因為“養不教”的現象已經成為歷史。尤其是進入“獨生子女時代”以來,家長對子女教育可謂重視到了極限。有人做過調查,絕大多數家長認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絕大多數家庭期待“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你想,有誰還會犯“養不教”的低級錯誤,又有誰還愿背“父之過”的社會罵名呢?

  越不是問題的問題,往往偏要出現問題。家庭教育同樣也陷入了這樣的“怪圈”。時下,家庭教育的越位、錯位和缺位現象,似乎隨處可見。所謂“越位”,是指父母本來不該“教”的,卻拼命“教”;所謂“缺位”,是指父母本來應該“教”的,卻沒有“教”;所謂“錯位”,是指孩子本來可以做的,父母偏要代替。如果說,這些問題是因為“養不教”,真是冤枉了他們。可是,由此而導致的“父之過”,眼睜睜又明擺在那里。只要稍加分析,不難得出結論,那就是誤讀的“教”而導致了“過”。現在,讓學前的孩子學小學的知識,讓小學的孩子學初中的知識,已經見怪不怪。一門心思“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回過頭來一看,連起跑線到底在哪都不知道。世上確有“天才”兒童,但絕對是個例。相反,超前學習之后的超前逆反,似乎絕對不是個例。如此“越位”,就屬于揠苗助長。可惜連孩子都熟知的寓言,父母卻沒有參透所“寓”之“言”。再說,家庭教育需要“教”的東西本來很多很多,諸如生活習慣、學習心理、是非判斷、處事原則等,都是關乎一生的素質,必須“教”而“養”之。特別是學前和小學,更要讓它在孩子心里扎下根兒。可是,父母“教”的熱點沒在這里,自然造成“缺位”。等到孩子大了,哪兒不是哪兒了,即便還能亡羊補牢,哪如那時一步到位?其實,孩子天生就愿意模仿,你擇菜他也要擇,你洗碗他也要洗,不讓干就跟你“鬧”;孩子從小就喜歡創造,用彩筆瞎涂亂畫,拿積木瞎擺亂搭,完了事還能給你講得天花亂墜。可是,父母總嫌孩子“做”得不好,總要代替他們求得“完美”。殊不知這種“越位”,使孩子多了依賴,少了獨立。最可怕的是,他們此時“少”的“獨立”,正是“獨立思考”,而這些一點一滴的“獨立思考”,恰恰是想象和創造的原動力。

  現實生活中,家庭教育的越位、缺位和錯位,還常常“混搭”,負面作用尤甚。就說孩子的注意力和責任心,一直令人頭疼。誰都知道,這是“情商”的兩個關鍵要素。它們對于孩子能否獲得成功至關重要。可是,家庭教育的越位、缺位和錯位,在這里同時“發力”,使問題更為復雜。難怪有人說是此題“無解”。當然,這只是戲謔之言。其實,原本孩子無論“做”什么,起初都能聚精會神。這是先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然。所以,誰也不該打擾他們。說白了,他不找你,你別“招”他。原因很簡單,這是“注意力”的自我訓練和“責任心”的自我積累,甚至還有“想象力”的自我開發。但是,咱們經常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父母為了“找樂兒”,享受“好玩兒”,總是想方設法“招”他。不管你怎樣解釋,反正“注意力”非常集中的情境、“責任心”正在形成的環境、“想象力”非常活躍的意境,都被你破壞了。其樂融融的背后,孩子的先天優勢不知不覺被不良習慣所替換。入學以后,因為孩子“上課坐不住”“學習不認真”,老師一而再、再而三地和你“溝通”的時候,你能不鬧心嗎?顯然,由于家庭教育的越位、缺位和錯位造成的“父之過”,有時還要甚于“子不教”的后果。

  “教不嚴,師之惰”講的是學校教育缺失,問題在于教師。但是,原意是“嚴格”的“嚴”,不知何時開始被“異化”了,變成了“嚴厲”的“嚴”,于是出現了體罰,諸如罰站、罰寫,甚至打手板兒等。大概這正是咱們反復強調杜絕體罰現象、尊重學生人格的原因吧。即使如此,“嚴厲”也未根除,變相體罰一直深為社會詬病,乃至被媒體冠以“冷暴力”。反正不管什么理由,這里的“嚴”也絕非嚴厲之意。如果結合現代教育,這里的“嚴”,倒應該賦予一個新的詮釋:“嚴格”要求同時,還要“嚴謹”實施。說白了,“教不嚴”可能還有學校教育的實施過程不夠嚴謹之意,而且究其原因也屬“師之惰”。只是這種“惰”性,不僅限于工作層面,還應包括精神層面,比如自覺的學習態度、積極的進取意識和主動的創新思考等,因為它確實直接影響著學校教育的思想和觀念、過程和方法。

  當今,精神層面的惰性真不可低估。尤其是只記“結果”,不記“過程”,可能更不記“后果”的應試教育,仍然還有“市場”,這種惰性就更容易形成慣性。就拿自覺的學習態度來說,一旦惰性形成慣性,那么培養目標就可能出現偏差,教育規律就可能很難遵循,先進成果就可能無法推廣。其實,在現實中這種“惰”性并非沒有滋生,只是環境不同,程度各異而已。對此,大家也不是沒有察覺,而且有人還在思考。無論是關注,還是漠視;無論是反感,還是理解,反正存疑多多。所以,切實把引導教師自覺學習作為師資隊伍建設的關鍵環節,學校教育的改革舉措應該是對這一教育“原理”的發展。

  引導教師自覺學習的內容很多,目前主要是國家政策、先進理論、成功經驗。但是,由于一些人所共知的原因,這三個方面的學習情況確實有冷有熱。比如,學習先進理論,總體來看態度還算“自覺”。當然,不能排除“任務”驅動,做課題、寫論文就離不開理論支撐,而且網上也好找,拿來也好用,給學習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所以,就是不大“自覺”的,也總能找點兒、看點兒,甚至抄點兒。不管是國內的、國外的、傳統的、現代的。是不是屬于急用先學,能不能做到立竿見影,反正“鋸動就掉末兒”。可是,學習成功經驗的態度,“自覺”程度就相對少些,有時一種觀點還會形成一定干擾。比如,“別人的畢竟不是自己的,再說自己的也順手了”,“你說他成功,咱也沒失敗”。就這樣,本校、本區的研究、實驗、總結、獲獎的成果,也很難學習“起來”,還是大家各干各的。盡管這種極端現象并不多,但也不容忽視。成功經驗屬于教育改革的稀缺資源,應該在自覺學習中充分利用,在積極實踐中不斷完善。至于學習國家政策,真能“自覺”的,可能未必很多。有人曾經說過,政策講的是大事兒,老師做的是小事兒,教學還忙不完了,哪還顧得上政策。這絕對是一種認知誤區。其實,無論咱們的哪項工作,都涉及培養什么人和怎樣培養人的問題,這些問題又必須在國家政策的框架內實施。如果不知道教育方針,不理解改革策略,不了解法律法規,不掌握工作原則,就很可能因此而偏離正確的方向,失去質量保證。推進素質教育之所以如此艱難,不是沒有這個因素。所以,學校教育應該把教師自覺學習國家政策作為當務之急,避免由于這個方面的“師之惰”而導致“教不嚴”的后果。

  此外,“養不教,父之過”和“教不嚴,師之惰”這兩條古老的教育“原理”,還定位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彼此聯系:既不可替代,又密切相關。特別是兩條教育“原理”的前后排列,在一定意義上,早已明示眾人:家庭教育先于學校教育,而且重于學校教育。尤其基礎教育階段,大概都有切身體會。應該說,這個觀點與現代教育思想高度吻合。當然,咱們也不能因此而推卸學校的責任。盡管學校教育不能代替家庭教育,但也不能遠離家庭教育。鑒于二者之間內在的一致性和協調性,學校很有必要對家庭教育進行及時的指導和幫助,甚至是面對面、手把手的指導和幫助,這樣才從源頭杜絕家庭教育的越位、缺位和錯位。所以,咱們在保證自己的學校教育不失嚴格要求、盡力嚴謹操作的同時,一定要把學校和班這兩級家長委員會和家長學校,作為這種指導和幫助家庭教育的重要平臺,組織學習、交流,促進協同、合作。誰讓咱們總比這些“第一任教師”要“專業”得多呢?

  自從《三字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兒童道德教育讀物”之后,越來越火了。但是,過去它不只是一部私塾先生的“教材”,今天也不只是一部親子閱讀的讀本。能夠成為咱們的珍貴遺產,是因為它確實蘊含著厚重的教育智慧。這些智慧不僅巧妙地傳遞了豐富的知識和良好的品行,更深刻地闡發了如何引導孩子成人、成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咱們老師和家長共同組成的為人師者的群體,很有必要思考和理解它在現代教育中的重要價值,“誨人不倦”的同時實現“教學相長”,“古為今用”的同時不斷“推陳出新”。

  【拓展資料】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解釋】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啟示】養育子女,不僅僅是養,還有育。除了給子女吃穿,還要注意加強對他們的教育。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嚴師出高徒。父母和老師要對孩子嚴格要求。

  【注釋】

  養:生養。

  過:過錯。

  師:老師。

  惰:懶惰,這里指失職。

  【故事】以前有個強盜很狡猾,他做了許許多多的壞事,卻沒有被衙門抓到。終于,有一天他被捕快抓到了,被判了死罪。在處死之前,縣太爺問他還有什么話要說。強盜要求見他娘最后一面。縣太爺滿足了他的要求。當他們母子相見時,母親抱著強盜大哭。誰知這時強盜一把推開他娘,問道:“娘,以前你怎么不好好管教我,害我現在...連后悔都來不及。”估計這個母親會痛苦一輩子。

  關于《三字經》的作者

  原典作者

  像關于《三字經》的成書年代和作者歷代說法不一,但是大多數學者的意見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經》,以課家塾”。王應麟(1223—1296),南宋官員、學者。字伯厚,號深寧居士,又號厚齋。慶元府鄞縣(今浙江鄞縣)人。理宗淳祐元年進士,寶祐四年復中博學宏詞科。歷官太常寺主簿、通判臺州,召為秘節監、權中書舍人,知徽州、禮部尚書兼給事中等職。其為人正直敢言,屢次冒犯權臣丁大全、賈似道而遭罷斥,后辭官回鄉,專意著述二十年。為學宗朱熹,涉獵經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長于考證。一生著述頗富,計有二十余種、六百多卷,相傳《三字經》為其所著。王應麟晚年教育本族子弟讀書的時候,編寫了一本融會經史子集的三字歌訣,據傳就是《三字經》。

  關于《三字經》的作者及成書時間,還有其他說法。

  一說是宋代人區適子。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卷十一中記載:“童蒙所誦三字經乃宋末區適子所撰。適子,順德登洲人,字正叔,入元抗節不仕”,認為廣東順德人區適子才是《三字經》的真正作者。

  一說是明代人黎貞。清代邵晉涵詩:“讀得貞黎三字訓”,自注:“《三字經》,南海黎貞撰。”即以為明代黎貞撰。

  吳蒙校點《三字經》時,結合《三字經》中提到《四書》以及鼓勵仕進等的內容,指出該書“似當作成于元延祐年恢復科舉,規定考試程式中《四書》用朱氏集注之后”。同時又提及南宋陳淳用三字句寫成的《啟蒙初誦》疑似為《三字經》的先河,指出《三字經》從雛形到更定,經歷了相當長的時間。

  學者張如安根據南宋慈溪人桂氏《家訓》中的相關記載認為,《三字經》應成書于南宋紹熙(1190年-1194年)至嘉定,其時代要早于王應麟(1223年-1296年)和區適子。而寧波是目前已知的《三字經》最早流傳的地區。

  增改作者

  原典內容之外,后經章太炎等人多次增改,故三字經內容在“敘史”部分,也已包含元、明、清、民國時期。各版本題名也有差異,例如“三字經注解備要”、“重訂三字經”等。

【三字經詳解: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相關文章:

詳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06-05

《不教一日閑過》閱讀答案09-09

三字經全文詳解09-25

三字經詳解匯總06-29

三字經詳解:昔仲尼,師項橐。古圣賢,尚勤學。09-14

魯教版《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09-11

粵教版離騷課件08-09

讀寫結合教古詩案例10-18

尊師重教對聯01-25

離騷教案粵教版10-14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看 | 亚洲国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综合 | 亚洲午夜在线一区二区日韩电影院 | 亚州精品国产一线永久 | 亚洲欧美专区另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