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詩詞創作時候的尷尬
盡管中華古典詩詞曲賦曾經有過許多令人驕傲的絢爛與輝煌,然而在今天,詩詞創作卻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尷尬。那么,詩詞創作為何會處境“尷尬”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詩詞創作時候的尷尬,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詩詞創作時候的尷尬
無庸諱言,傳統詩詞的創作仍處于回暖初期。一方面,騷人墨客、官宦商賈總喜愛用傳統詩詞呤風弄月、言志抒懷;對于草根階層,傳統詩詞也是廣為使用的傳揚禮樂、承載情感的載體。另一方面,傳統詩詞的創作又處于十分尷尬的境地,讀者眾而寫者寡,與傳統詩詞在實際生活中廣泛應用的狀況極不相適應;而在創作上,一些朋友也走入了岐途,重古風而輕格律,寫出的所謂古風不過是幾句既無格律又無意境的大白話。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呢,這不能不引起我們深入思考。
傳統詩詞為什么會有那么頑強的生命力?比如格律詩詞,經歷了宋詞、元曲、民間戲曲、白話小說和五四后新詩的沖擊,為什么還能在現代社會廣泛流傳和應用?這就要從漢語本身具有的規律中去尋找答案。大致說來有以下幾點:
一、漢語是表意文學
漢字的表意性,使漢字的字形、字義具有很強的穩定性。這是我們一千多年后不需要有古漢語專業知識就能讀懂唐人寫的詩詞的語言學基礎。
二、漢語是音節文字
漢字一個字代表語言里的一個音節,并且組詞能力強,描寫同樣的事物,相對其它語言,所用的語音少和占用的時間短,所以漢語的語言效率是非常高的。這就是漢語能用幾行詩句表現豐富復雜的思想情感內涵的原因。
三、漢語是聲調語言
聲調再加上語言里的語調,以及漢語的對稱性和節奏性,使得漢語說起來富有抑揚頓挫的音樂美。“一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字之中,或用平聲,或用仄聲;同一平聲、仄字,或用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則音節迥異。故字句為音節之矩。積字成句,積句成章,積章成。合而讀之,音節見矣;歌而詠之,神氣出矣!保▌⒋罂墩撐呐加洝罚
四、漢字有同韻性
漢字完全以韻母(Finals,元音結構)結尾,同音一定是同韻的,漢語的這個特點形成了詩詞的押韻。
五、漢語語匯豐富
語匯單位的形成不受形態的束縛,非常靈活、方便。語素組合成詞,詞組合成短語、俗語等,非常容易。漢語語匯的各種成分中,成分越小,多義性越大,與不同的成分組合就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意思,使得詩才豪家能一展文采風流。
六、漢語語法組合簡便
漢語的各級語言單位之間只要符合語義、邏輯事理,符合漢民族的語言習慣,就能組合到一起。漢語有自己的語法規則,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可選擇性。特別是古代漢語中的使動用法、意動用法以及詞類的活用,能使詩詞的創作較少地受到語法的束縛。
傳統詩詞根植于漢語血脈中,同中華文化呼吸與共,這是任何民族虛無主義者都抹殺不了的。
當然,與古代漢語相比,現代漢語語音、語法和修辭手法都有很大的變化。比如雙音詞的大量使用、詞匯含義的確定化、書面語口語化,進而帶來的語法結構的格式化,這都帶來了文學表現手法的差異。實際上這也是新詩的發韌。新詩從一出生就在民間語言的巨大活力和詞匯含義的確定化、語法結構的格式化的束縛中摸索前行。傳統詩詞如何適應現代語言的特點,新詩如何借鑒和吸收傳統詩詞的表現手法,這是詩界正在熱烈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
如何評價散文詩在當代的尷尬地位
詩歌的意義、詩歌的真理是一個很大的題目,我輩業余作者妄談這一話題多少有些貽笑方家。談論這一話題需要認真深刻的思考與對詩歌本身歷史的研究與思考,還須詩人本身具備深厚的詩歌理論修養。
有人說詩歌是為自己寫的,我不太贊同,但也不全然反對——人是社會的人,詩人也一樣,具有社會性,詩人永遠是社會的一分子,沒有詩人不食人間煙火竟能寫出絕世華章。水、沙粒、云霞,只是大;蛘咝∠械囊坏嗡衬械囊涣I常焐系囊黄。詩人是社會的,同時也是他自己,是個體,有個人獨特的生命體驗,與這個社會有共性的東西也有本身的特質,一粒沙子有大小,有質地的分別。這些都可以在某位詩人的詩歌中得到展現——“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边@首詩在我理解,純為個人心靈與對現實生活的體驗,它的社會價值并不積極,在這里也無客觀體現,但這絲毫不影響它作為優秀詩留傳后世。“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尋找光明。”純粹而簡潔的現代詩,類似真理的詩歌,于社會的價值卻同樣在這首詩中沒有徹底展現,對靈魂的啟示作用倒是不容忽視。對比二者,到底是古詩出色還是現代詩歌優秀,誰能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無論詩人是孤獨無比,靈氣非凡還是高瞻遠矚放眼未來鐵肩擔道義,從本質上說,仍然屬于這個社會,同時屬于個人。
古體詩詞與現代詩歌,形式上的區別是最明顯也是最根本的區別,尤其是在平仄的講究上。計較形式,也就是說,固執地以為,寫詩一定要精通格律并按照規定的格式字數完成它,是有害的,弊大于利,F代詩歌緣何興起,是值得我們思考的話題,F代詩歌創作,是這個時代乃至更遠的將來詩歌創作的主流,這從我們在網絡與傳統刊物中所發表的詩歌比例中可以看得出來。另一方面,如果沒有古體格律詩主流地位的約束,只怕現代詩的水平早已超過古體詩了。細說的話,我想古詩與現代詩沒有內容上的時代意義與歷史意義之分,喜歡古體詩還是精通現代詩,與作者個人的愛好與創作方式有關系,與詩歌質量本身沒有關系,或者說關系不大,與詩歌創作要求沒有沖突(格律詩和現代詩都要求具備音樂美、跳躍性、辯證法、可以觸摸得到的生命體驗)。
現代詩歌在中國古代已有萌芽,屈原《九歌》之《惜頌》、《懷沙》《離騷》、《橘頌》,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蜀道難》,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哪一首又講究了格律了呢?其中無論是內容還是音樂韻律同樣是非常出色的。格律的無所限制影響了它們作為千古名的地位嗎?究其原因,無外乎是這些詩歌所傳達的精神內涵成就了其偉大。為何我們對此卻一直視而不見還自以為是,沾沾自喜于中國古詩詞的博大精深?遺憾的是,中國古代這樣的不為形式所限的詩歌在唐代后受風潮的影響直接沒落了,沒有得到深化和發展,這與當時的政治以及文人思想的禁銦以及他們所受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律詩在中國長期的統治地位,極其殘酷地限制了現代詩的發展,以至于中國自由詩歌的創作最終沒有形成氣候,幾近絕跡,被中國古體格律詩的成規制約并扼殺,及至到了清代,幾乎完全走向了沒落,落日的余霞也見不到。近代,怏怏文明古國,現代詩居然需要從國外引進,足見其貽害之深,可是,這一點,上世紀三十四年代前有誰看到過?當代中國詩壇真正的詩歌創作者已經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當然,從另一個角度講,我們不能否認,中國古體詩歌創作有利于中國古體詩歌的發展,它的嚴格與風格的確為全世界別的國家難以望其項背,并使之成為一座不可撼動和超越僅僅只能仰望的高峰,不能否認它的歷史價值和地位,更不能主觀想當然否認它的歷史意義和社會價值,但我們又不能不說它不是中國詩歌藝術的悲哀,它使中國現代詩歌的發展遲滯了至少一千多年,沉默了至少一千多年。當代詩人創作的古體詩幾乎無人問津,并不是因為質量問題,也不是因為缺少優秀詩,它深刻地反映了詩歌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無可抗拒的歷史趨勢,畢竟詩歌需要發展。
我們可以有自己的特別愛好,但我們不能因為不喜歡某種類型的詩歌,或者覺得它晦澀難懂個人單方面主觀認為它只是個人的東西而對不負責任地橫加指責,有時直接點不到要害,或者認為詩歌創作純粹是吃飽飯沒事干的家伙們在無病呻吟,這是要不得的,最起碼,那不是對作者嘔心瀝血的創作的一種尊重。當然,在對待創作態度不嚴謹的詩歌上,我們可以置之不理,或者,指出其詩歌本身存在的不足,畢竟這有利于交流與提高。
至于不同讀者對某一作者的同一作品眾說紛紜,我以為是讀者層次與解讀詩歌的態度,或者個人生活經驗之間的差別所造成的,我記得某位詩歌大師在不同時期讀自己的同一首詩歌的時候,告訴我們說,他的理解完全不是一回事,詩作者本身尚且如此,何況他人。至于前些時日有朋友告訴我說某位獲一等獎作者的作品不敢恭維,幼稚的說法,我想是不是可以在對他獲獎的作品徹底理解之后,再談其它。
同樣是文學作品,詩歌、散文、小說有著很大的區別,甚至是本質的區別。簡單的說,散文表達的是作者的一些感受、思緒以及對外部世界的看法,小說是角色的經歷,而這些東西都是通過文字表達出來的,一串串文字本身并不具有意義,當它們被組合起來并被讀者整體感知后,才獲得了價值,這時文字成了作者的工具,成了承載意義的載體,所以在評判散文和小說的時候,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作者寫要表達的價值是什么,是什么樣的構思,然后才是作品是通過什么樣的詞語被表達出來的。好的構思加準確、優美的詞語構成了好的作品,意識是作品根本的目的。
現代詩歌也是由一個個作者覺得好看好聽的文字組成的,每個字都給人美好的感覺。也許他們背后也有著被人們賦予的各種價值和意義,但這巧妙的組合并不是靠意義支撐的,同時,它們組成的整體也不代表某個意義或價值。這又如同一首歌曲一樣 ,音符組成了美好的旋律,但它不指向某個特定的意義,關鍵在于好聽。這也難怪詩和歌被別人組成了一個詞:詩歌。很顯然,文字本身就成了現代詩的目的。
所以,評價一首現代詩,我們要看的是它是否能夠給我們自然的美感,然后它的意義和價值,讀者可以自由的賦予。
【詩詞創作時候的尷尬】相關文章:
李商隱古詩詞《錦瑟》的創作主旨06-29
古時候感謝恩師的詩詞06-06
《勸學》創作背景10-16
辛棄疾創作特色07-29
沁園春雪創作背景06-08
蘇軾的水調歌頭創作背景06-05
季羨林的散文創作思想08-15
邊城創作背景及鑒賞08-09
駱駝祥子創作背景05-31
徐志摩詩歌的創作特色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