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原文及賞析

時間:2024-08-29 14:58:50 詩詞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三峽原文及賞析

  《三峽》是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一篇明麗清新的山水散文,其記述了長江三峽的雄偉險峻,描繪出三峽各具特色的四季風光,展現出了長江萬里圖中一幀挺拔雋秀的水墨山水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峽原文及賞析相關內容。

三峽原文及賞析

  原文: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闕通:缺;重巖一作:重巒)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溯同:泝;暮到一作:暮至)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巘一作:山獻)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譯文

  在三峽七百里之間,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疊疊的懸崖峭壁,遮擋了天空和太陽。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時候,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

  等到夏天水漲,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時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擋了,不能通航。有時候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這時只要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上飛奔的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時候,就可以看見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山峰之間有懸泉瀑布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確實趣味無窮。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經常有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鳴叫,聲音持續不斷,非常凄涼怪異,空蕩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峽中漁民的歌謠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注釋

  自:在,從

  三峽:指長江上游重慶、湖北兩個省級行政單位間的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峽全長實際只有四百多里。

  略無:毫無,完全沒有。闕:通“缺”,缺口,空隙。

  嶂(zhàng):直立如屏障一樣的山峰。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

  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這里指太陽。

  襄(xiāng):上,這里指漫上。陵:大的土山,這里泛指山陵。

  沿:順流而下(的船)。溯:逆流而上(的船)。

  或:有的時候。王命:皇帝的圣旨。宣:宣布,傳達。

  朝發白帝:早上從白帝城出發。白帝:城名,在重慶奉節縣東。朝:早晨

  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

  雖:即使。奔:奔馳的快馬。御:駕著,駕駛

  不以:不如。此句謂和行船比起來,即使是乘奔御風也不被認為是(比船)快,或為“以”當是“似”之誤。(見清趙一清《水經注刊誤》)疾:快。

  素湍:白色的急流。素:白色的。綠潭:碧綠的潭水。

  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

  絕巘(yǎn):極高的山峰。絕:極。巘:高峰

  懸泉:懸掛著的泉水瀑布。飛漱:急流沖蕩。漱:沖蕩。

  清榮峻茂:水清,樹榮(茂盛),山高,草盛。

  良:實在,的確,確實。

  晴初:(雨后或雪后)天剛剛放晴的時候。霜旦:下霜的早晨。

  屬引:連續不斷。屬(zhǔ):動詞。連接。引:延長。凄異:凄涼怪異。

  哀轉久絕:悲哀婉轉,猿鳴聲很久才消失。絕:消失,停止。轉:通“囀”鳴叫。

  巴東:漢郡名,在今重慶東部云陽,奉節,巫山一帶。

  三聲:幾聲。這里不是確數。

  沾:打濕。

  裳(cháng):衣服。

  賞析:

  酈道元的《三峽》(選自《水經注》)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只用不到區區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寫了三峽錯落有致的自然風貌。全文描寫隨物賦形,動靜相生,情景交融,情隨景遷,簡潔精練,生動傳神。

  作者用“自三峽七百里中”起筆,既交代了描寫對象,又介紹了其總體長度。

  接著,作者先寫山,用“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寫山之“連”,“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寫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側面烘托,讓人進一步感到三峽的狹窄,寥寥數筆形象地勾勒出三峽磅礴逶迤、雄偉峭拔的整體風貌,使讀者很快被三峽的雄險氣勢所吸引。

  水是山的眼睛。作者按自然時令來寫水,先寫水勢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正面描寫水勢之險惡、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通過對比、夸張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漲后的水流之疾。再寫水勢減小的春冬,此時的三峽可用一“秀”字概括。“素湍”“綠潭”,兩種色彩、兩種情態,動靜交織,對比鮮明;“怪柏”“懸泉”“瀑布”,也是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山水樹木交匯其中,蔚為奇觀。“清榮峻茂”一句話四字寫四物:“清”字寫水,“峻”字寫山,“榮”字寫柏樹,“茂”字寫草。“良多趣味”,又摻入了作者的審美意趣,使得詩情畫意融為一體。寫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寫三峽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鳴來烘托蕭瑟的秋高,讓人不勝凄涼。

  作為描寫山水之作并非單純寫景色,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嘯”“凄異”托出秋季景色之涼),緣情入景(如開頭幾句體現了初賞三峽的總體之情,使人頓有雄偉奇險之感,以下再分寫時而悚懼,時而欣喜,時而哀凄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順序來布局謀篇。

  凡景語皆情語,初學寫作者,寫景狀物要做到寫出其特點,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三峽》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來往的船只都被阻絕了。“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雪白的激流,碧綠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麗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贊嘆“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則“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那凄異的叫聲持續不斷,在空曠的山谷里“哀轉久絕”。三峽的奇異景象,被描繪得淋漓盡致。作者寫景,采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峽萬千氣象盡收筆底。寫春冬之景,著“素”“綠”“清”“影”數字;寫秋季的景色,著“寒”“肅”“凄”“哀”數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了出來。文章先寫山,后寫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寫水則分不同季節分別著墨。在文章的節奏上,也是動靜相生,搖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洶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哀轉的猿鳴,悲涼的漁歌,構成了一幅幅風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面,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引用的詩句表現了突出山高水長的特點同時渲染三峽秋色悲寂凄涼的氣氛。

  擴展:

  酈道元(466年~527年),字善長,范陽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時期官員、地理學家,青州刺史酈范的兒子。

  酈道元以父蔭入仕,襲封永寧伯。遷都洛陽后,出任尚書郎、太傅掾,升任治書侍御史。受到尚書仆射李沖所彈劾,遭到免職。歷任御史中尉、北中郎將,外任冀州長史、青州刺史、魯陽太守、東荊州刺史、河南尹等職。執法嚴峻,頗有威名,招致一些宗室怨恨。

  孝昌三年(527年),鎮守雍州的齊王蕭寶夤出現反狀,拜關右慰勞大使,負責監管蕭寶夤,遭到殺害。武泰初年,獲贈吏部尚書、冀州刺史、安定縣男。著有《水經注》四十卷,成為中國游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后世游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均已失傳。

  人物生平

  少年經歷

  酈道元少年時期,與母親跟隨時任青州刺史的父親酈范居住青州。他隨父游歷,得以觀察各地山川風物,也因之激發了其對于大好河山的熱愛。

  步入仕途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489年),酈范去世,酈道元承襲永寧侯爵位,依照降等承襲的慣例襲伯爵。

  太和十七年(493年)秋季,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任命酈道元為尚書郎。

  太和十八年(494年),跟隨孝文帝出巡北方。御史中尉李彪認為道元執法公正嚴明,向朝廷推薦他,酈道元自太傅掾升任治書侍御史。

  太和二十二年(498年),李彪被尚書仆射李沖所彈劾,酈道元也被免職。

  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年),酈道元被下放為冀州鎮東府長史。酈道元在那里為官三年,為政嚴酷,人們非常敬畏他,以至于奸人盜賊紛紛逃往他鄉,冀州境內大治。后來酈道元又擔任魯陽郡太守,上表朝廷建立學校,推崇教育,教化鄉民。朝廷下詔說:“魯陽原本是南部邊境的地區,沒有設立過學校。現在可以在那里設立學校,使魯陽像西漢文翁辦學那樣成為有文化教養的地區。”酈道元在魯陽郡的時候,山寇佩服他的威名,不敢違法。

  延昌年間(512年-515年),酈道元任東荊州刺史,期間保持和在冀州一樣的嚴猛為政的作風。當地百姓到朝廷向宣武帝告狀,告酈道元苛刻嚴峻,請求前任刺史寇祖禮回來復任。等到寇祖禮回來,并派遣戍邊士兵七十名送酈道元回京時,兩人都因為犯事被罷官。

  罷官期間,酈道元開始著手為《水經》注疏事宜。

  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起復,酈道元擔任河南尹,治理京城洛陽。

  邊塞行軍

  參見:六鎮起義、裴邃攻魏之戰

  北魏自孝文帝遷都洛陽后,之前受到重視的北方邊陲六鎮軍民的地位逐步下降,引起不滿。正光四年(523年),六鎮部分地區爆發起義。魏軍和起義軍相持不下。正光五年(524年)八月,孝明帝決定采用懷柔政策,把沃野鎮、懷朔鎮、薄骨律、武川鎮、撫冥鎮、柔玄鎮、懷荒鎮、御夷鎮等地都升級為州,名稱沿用。令酈道元為持節兼黃門侍郎,急速前往北方各鎮,與大都督李崇籌劃整編官吏,籌備軍糧,裁剪機構事宜。但不久以后,各鎮盡數反叛,裁減之事沒有結果,便返回了。

  九月,梁朝派遣裴邃等攻打壽陽,裴邃夜襲得勝,攻克外城,隨后因援助不力而撤退,另派別將攻擊淮陽。朝廷一面授酈道元為大軍行臺、持節兼侍中,依照仆射李平的先例行事,與都督、河間王元琛救援壽陽,一面派安樂王元鑒救援淮陽。同月,元琛、酈道元軍到達渦陽,解除渦陽之圍。

  孝昌元年(525年)正月,裴邃攻占了新蔡郡,懾于裴邃的威名,元琛、酈道元軍駐扎在城父,數月不前進。

  同月,刺史元法僧在彭城反叛,朝廷派遣酈道元等率軍討伐,多有斬獲。而后元鑒討伐,先勝后敗,但元法僧自認為無法長久,所以向梁武帝請降,請求南下。

  結怨豪強

  孝昌二年(526年),酈道元被授任安南將軍兼御史中尉。酈道元執政平素嚴厲,不避豪強和皇族,使得他們的聲望受損,因此酈道元頗遭權貴忌恨。但酈道元是朝廷命官,他們難以報復。

  宗室元徽誣陷叔父元淵,酈道元力陳事實真相,元淵得以昭雪。元徽因此忌恨酈道元。司州牧、汝南王元悅非常寵愛侍從丘念,在選任州官時,大多聽取他的意見。丘念也經常藏在元悅的宅邸中,酈道元不便闖進汝南王家中去捉拿此人。有一次丘念返回家中,酈道元秘密查訪得知此事,逮捕了丘念,并將其關進監獄。元悅上奏胡太后,請保全丘念之身,胡太后便詔令赦免丘念。酈道元搶在命令下達之前就把丘念處死,并用此事檢舉元悅的不法行徑。元悅從此懷恨在心。

  不屈而死

  孝昌三年(527年),齊王、雍州刺史蕭寶夤圖謀反叛的行跡日益明顯,為了安定長安地區,孝明帝與眾大臣商議,決定派一名得力的大臣前往長安巡視安撫,并探明蕭寶夤的虛實。城陽王元徽等平素忌恨酈道元,便使出借刀殺人之計,暗示朝廷且竭力慫恿胡太后任命酈道元為關右大使,去監視蕭寶夤。蕭寶夤顧慮到酈道元可能對自己不利,就派遣部下郭子恢在陰盤驛亭圍住酈道元。

  亭在岡下,并有井水,而山岡上沒有水源,酈道元指揮人員掘井十多丈,都沒有發現水源。因為極度缺水,酈道元等人無力抵抗,于是被跳墻而入叛軍殺害,享年約五十九歲。酈道元死前怒目而視,大聲斥責叛軍。他的弟弟酈道峻、酈道博,長子酈伯友、次子酈仲友也被殺害。同年十月,蕭寶夤在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發動叛亂。

  武泰元年(528年)春,魏軍收復長安,酈道元歸葬洛陽。后被朝廷追封為吏部尚書、冀州刺史、安定縣男。三子酈孝友承襲爵位。

  主要影響

  政治

  酈道元終身仕于北魏,為官期間嚴猛以治,不避權貴:

  延昌四年(515年),酈道元任東荊州刺史之時,遇到宣武帝去世,胡太后臨朝的變故,國勢每況愈下。但他卻不顧時勢艱危和個人得失,采用“威猛為治”的方法,不因權勢而改變規章制度,使蠻夷服其威名,不敢為寇。他同時又建立庠序,樹立向學風氣,意圖從文化上改變魯陽這個落后地區的面貌。

  司州牧、汝南王元悅嬖幸小人丘念,作惡多端,酈道元將丘念入獄。不懼胡太后的權威,搶先處決丘念,并揭發汝南王的奸惡而加以彈劾,可謂剛正勇敢。

  軍事

  孝昌年間,徐州刺史元法僧在彭城反叛。酈道元受朝廷的派遣,指揮了這次平叛的軍事行動。軍隊到達渦陽后,叛軍戰敗撤退。酈道元追逐討伐,多有斬殺俘獲。

  此外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記載了歷史上各地發生的大小戰役戰斗不下三百次,而且對作戰雙方不容忽視的地理條件,如山岳、關隘、河川、渡口、橋梁、倉儲等進行了詳細描述,后人評其“開兵要地理之先河”。專家指出,地理諸因素中,山和水是冷兵器時代影響戰爭勝負的兩個最重要的地形條件,尤其是山地中的隘口更往往是必爭之地,《水經注》重點記載了各地的重要關隘一百四十多處,為唐以后的地理志書所效仿。并且明確提出了“關依人而固”的軍事觀點,堪稱精辟。

【三峽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三峽》課文原文08-09

酈道元《三峽》課文原文07-05

余秋雨《三峽》原文08-27

[詩經木瓜原文及賞析] 木瓜詩經原文賞析04-16

《浣溪沙》原文賞析09-10

背影原文及賞析07-22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05-06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09-15

浣溪沙原文賞析08-23

《水調歌頭》原文賞析05-16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天堂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中文字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亚洲国产欧美久久香综合 | 亚洲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 | 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久跳舞 | 亚洲国产婷婷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