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乞巧

時間:2024-09-16 02:14:30 詩歌 我要投稿

古詩乞巧

  七夕節本名叫做“乞巧節”,源起于漢代。乞巧,既是乞求女子心靈手巧,也是祈望生活美滿智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古詩乞巧相關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詩乞巧

  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盡紅絲幾萬條。

  【注釋】:

  ① 乞巧:古代節日,在農歷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意思】:

  一年一度的七夕節又來到了,牽牛織女再度橫渡喜鵲橋來相會。家家戶戶的人們紛紛情不自禁地抬頭仰望浩瀚的天空,挨家挨戶的巧手女子都穿起紅絲,至少有幾萬條。(比喻)

  七夕節,也被我們成為“乞巧節”。在古代,人們在這一天不僅有著牛郎和織女在鵲橋相會的傳說,還有很多豐富色彩的民間傳說。

  那么,乞巧節是如何由來的呢?在民間又有著什么樣的傳說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乞巧節的由來

  乞巧節又被稱為“七夕節”起源于民間故事《牛郎織女》,相傳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鵲橋相會就是在農歷7月7日,又因為織女有一雙能織云霞的巧手,民間的少女們希望能到織女的靈氣,所以在七夕節那天“乞巧”,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少女節”。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少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舊時風俗,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饃饃、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紙、彩繡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亦是乞巧風俗的延伸。

  乞巧節傳說:

  第一則: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要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后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后,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們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準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乞巧習俗]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從古到今,演繹多少美麗動人的故事,然而,在“西節東漸”的今天,傳統節日似乎正在變異抑或慢慢消逝。

  其實,七夕節本名叫做“乞巧節”,源起于漢代。乞巧,既是乞求女子心靈手巧,也是祈望生活美滿智巧。這個七夕,新民圖視繪為您擷取那些大多已不為人知的乞巧習俗,一起去回溯佳節內涵,重溫民俗傳統。

  明清·【投針驗巧】

  穿針風俗的變體,盛行于明清兩代。七夕前一天,取井水、雨水各半盛于碗中,先在露天過夜,再等正午暴曬,直至水面結上一層塵灰。這時,將繡花針放在水面,浮而不沉,即可觀察水底針影,“有成云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

  唐·【染甲應巧】

  “七月七日為乞巧節,童稚以鳳仙花染指甲。”美好民俗至今延傳:取鳳仙花瓣和明礬放入碗中搗碎成糊狀,取少量覆于指甲蓋,先用透氣的樹葉包裹,再以棉線包扎。翌日拆開,指甲便是紅色。

  漢·【穿針乞巧】

  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東漢。七夕夜,女子手持五彩絲線,向著月光比賽穿七孔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至南朝,齊武帝興建一座城樓,每逢七夕宮人登樓穿針,稱為“穿針樓”。

  唐·【蘭夜斗巧】

  農歷七月古稱“蘭月”,因而七夕又稱“蘭夜”。“斗巧”相傳是唐朝宮廷游戲,巧手宮女將菱藕雕琢成各種奇花異鳥,七夕夜將這些小工藝品擺上桌角,宮女們摸黑尋找,“以多寡精粗為勝負,謂之斗巧”。

  南北朝·【喜蛛卜巧】

  稍晚于穿針乞巧,約興起于南北朝。當晚,捕小蜘蛛置于盒中,次日打開,細看是否結網。至唐朝,依據網之稀密判斷巧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到宋朝,則將蛛網形狀圓滿、美觀作為巧的預兆。

  清·【種生泡巧】

  七夕前,將綠豆、小麥等浸于瓷碗中,新生長的豆芽即稱為“巧芽”,等待過程則稱“種生”或“泡巧”,發芽后,以紅藍絲繩扎成一束,用以拜神乞巧。而有些地區,則在七月初一泡好巧芽,七夕當日剪芽做湯。

  宋·【蜜果食巧】

  七夕的應節食品,隨歷史更迭不斷更變。兩漢以前多為嘗黍,唐朝則流行斫餅,至宋朝出現“巧果”,在街市有售。巧果用油、面、糖、蜜制成,款式極多,原料有麥面、米面之異,做法上有爐烤、油炸之別,形式上有圓形、棱形之分。一些糕點鋪還會制作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

  古詩乞巧創作背景

  幼年時的林杰,對乞巧這樣的美妙傳說也很感興趣,也和母親或者其他女性們一樣。仰頭觀看那深遠的夜空里燦爛的天河,觀看那天河兩旁耀眼的兩顆星,期待看到這兩顆星的相聚,于是寫下了《乞巧》這首詩。

  古詩乞巧賞析

  《乞巧》是唐代詩人林杰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詩。農歷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少女節”。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

  “七夕今霄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碧霄”指浩瀚無際的青天。開頭兩句敘述的就是牛郎織女的民間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來到了,家家戶戶的人們紛紛情不自禁地抬頭仰望浩瀚的天空,這是因為這一美麗的傳說牽動了一顆顆善良美好的心靈,喚起人們美好的愿望和豐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后兩句將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簡明扼要,形象生動。詩人在詩中并沒有具體寫出各種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愈加體現了人們過節時的喜悅之情。

【古詩乞巧】相關文章:

乞巧的古詩08-30

乞巧古詩03-11

古詩乞巧教學設計08-30

關于乞巧節的古詩10-08

七夕乞巧古詩08-06

古詩《乞巧》原文翻譯賞析06-06

有關乞巧節的古詩句09-23

古詩乞巧配畫圖片大全10-26

有關乞巧節的詩句06-11

描寫乞巧節的詩句(精選115句)06-05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综合另类在线A∨ |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专区 | 日本精品视频区 | 欧洲亚洲国产精品 | 午夜福利理论片中文字幕 | 一本久久亚洲综合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