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詩經》中的科技
中國古時五金為金銀銅鐵錫五種,自然界中有天然金、銅和隕鐵存在,人類首先使用的是這些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金、銅、和隕鐵。后來才發現用礦石冶煉還原加工金屬,銀和錫的熔點較低,冶煉方便,取得較容易,所以這五種金屬是人們最早發現并應用的材料。
一、《詩經》中對于金屬材料的提及:
《詩經·衛風·淇奧》中有“如金如錫,如圭如璧”。這是形容有文采的君子如金錫般的精粹,如璧玉般的純凈。這里提到了金和錫。
《詩經·小雅·車攻》中有“赤芾金舄,會同有繹”。說的是那些貴族們圍著赤色的裙(裳),穿著金黃色的鞋,在一起朝會。這里的“金舄”,就是金黃色的鞋。這種鞋可能是金黃色的面料做成的,也可能是木頭鞋底邊上裝飾著銅片,總之,是一種普通老百姓穿不起的鞋。
古時,銅被稱為赤金,《漢書·食貨志·下》有“金有三等,黃金為上,白金為中,赤金為下”的記述。其中,黃金為金,是大家公認的,白金為銀,赤金為銅,這也是大家認可的。在“赤芾金舄”中的“金”我認為是作為裝飾的銅片較為可信,因為當時金子貴重,不可能用在鞋上,作為鞋底的木板上裝飾一點薄銅片倒是可行的。夏商以來,青銅器已經大量出現,銅的使用已經是奴隸主好貴族階級的日常需要,在鞋上裝飾黃銅片已經不是什么稀罕事。
總之,金屬在夏朝以后,就廣泛地被應用了。
二、金屬制造的生活用品
夏朝以后,由于金屬的使用,用金屬制造生活用品的范圍不斷擴大,使原來使用陶器、木器的生活用具,逐漸被用金屬代替。也使生活用具更加結實耐用,美觀大方,
1,鍋:《詩經·召南·采蘋》中有“于以湘之,維錡及釜”。這句話是說采來的水草,把它們放到鍋里煮。錡和釜都是用來煮食的,原來都是用陶器,現在都用青銅器了,后來就是鐵器。“錡”是有腳的鍋,“釜”是無腳的平底鍋。原來只有祭祀用的禮器才能用青銅制造,現在,金屬使用普遍了,普通生活用具都可以用金屬制造了。
《詩經·檜風·匪風》中有“誰能亨魚,溉之釜鬵(xin)”,這里的釜是小鍋,鬵是大鍋。大鍋小鍋都要洗干凈,準備烹魚。
2,保溫“鎬”:《詩經·小雅·六月》中有句“侵鎬及方,至于涇陽”,是說玁狁侵犯了鎬京及其北方,一直到了涇陽。這里的“鎬”是指“鎬京”,是地方名字。但是“鎬”還有一個意思是加熱和保溫的,所以,如果單單一個“鎬”字,它也是一種生活用具。
3,馬嚼子:《詩經·秦風·駟驖》有句“輶車鑾鑣,載獫歇驕”,是說駕輕車的馬兒的嘴里含著馬嚼子,車兩邊還掛著鈴鐺,,車上還載著獵狗。這里的“鑣”是馬嚼子,嚴粲解釋為“馬銜外鐡也”。“鑾”是車的的兩邊掛著的小鈴鐺。,這都是生活中用得著的東西,是用鐡或銅做的。
順便說一下這個“驖”字,朱熹解釋說:“駟驖”是四匹黑色如鐡的馬。雖然沒有直接出現“鐡”字,但是從比喻來看,“鐡色”之說,已經證明,西周時代鐡已是很普遍的東西了,不然,就不會用它來比喻事物了。
4,木底鞋:上面說過,《詩經·小雅·車攻》中“赤帶金舄”,“舄”是木底鞋,在木底的邊上裝飾銅片,即所謂的“金舄”,這也是生活中的一種現象,如果金屬使用不普及,哪里還能用銅片裝飾鞋呢?(也有說“金舄”是黃色的鞋,不一定用銅片裝飾,此說也可通。)
所以,不論從生活用具還是裝飾用品,金屬的普遍應用,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審美情趣。
三、金屬制造的樂器
《詩經》有關于樂器的記載多處,表明那時候的人民文明程度和生活質量。
1、鈴鐺:《詩經·周頌·載見》中有“龍旗揚揚,和鈴央央”,這里的“和”和“鈴”都是古代的車鈴。和在軾前,鈴在旗上。車子走起來時,旗幟飄飄,車輪滾滾,鈴聲鐺鐺。這些“和”和“鈴”都是用銅或其合金制造的。
《詩經·小雅···蓼蕭》有“和鸞雝雝”之句,“和”和“鸞”也是鈴。
2、鐘鼓:《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女,鐘鼓樂之”這里的鐘鼓都是樂器,鐘是金屬(銅和鐵等)制造的。描寫鐘鼓的詩句還有《詩經·小雅·彤弓》中“鐘鼓既設”、《詩經·小雅·鐘鼓》中的“鼓鐘將將”,《詩經·小雅·白華》中的“鼓鐘于宮,聲聞于外”、等等。
還有一種大鐘叫“鏞”,《詩經·大雅·靈臺》中有“賁鼓維鏞”,賁鼓就是大鼓,鏞就是大鐘。
3、鐋鑼:《詩經·邶風·擊鼓》中“擊鼓其鏜,踴躍用兵”,鼓和鏜都是樂器,鏜在現在稱為鐋鑼,也叫鏜鑼,是銅制品。
樂器是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文化程度提高后的必然追求,從最初的草木絲竹,到石琴石罄,再發展到使用金屬制品,人類的樂器家族越來越大,水平也越來越高,樂器生產的難度也越來越復雜。
四、金屬制造的生產工具
生產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生產就沒有生活來源,人們為了生存,必須時時搞好生產。因此,生產工具就是必須要精心準備的。人們從手工摘取果實,到木石工具在生產中的應用,再到用金屬工具生產,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階段,到了商周時期,金屬工具已經非常普及,涉及到生產的方方面面!对娊洝防锏脑S多詩歌都有生產場景的描述,,也提及了不少生產工具。
1、鍬和鐮刀: 《詩經·周頌·臣工》中有“痔乃錢镈,奄觀铚艾”,就是說把鋤和鍬都藏起來,拿起鐮刀收麥子吧。因為要收麥子了,用不著鋤和鍬了。詩中“錢”(讀jian剪音)就是鍬,“镈”就是鋤,“铚”就是鐮刀。都是生產用的農具。
2、鋤和犁:《詩經·周頌·良耜》有“其镈斯趙,以薅荼蓼”。就是用鋤頭鋤去雜草的意思。“镈”是鋤,上面已經說過。這詩的題目“良耜”,“耜”是犁,同樣是農具
3、斧頭和鏨子:《詩經·豳風·破斧》有“既破我斧,又缺我銶”。“銶”是鏨子或者是鑿子,斧和銶都是生產工具。
《詩經·豳風·七月》中有“二之日,鑿冰沖沖”,這里的“鑿”就是鑿子。是用鑿子打孔破冰以便取冰。
4、鍛石、碫石或砧石:《詩經·大雅·公劉》中有“涉渭為亂,取厲取鍛”。這里的“厲”是石頭,“鍛”也可以理解為粗石頭,同“碫”;也可以解釋為打鐵的砧子,或者叫砧石?傊,“厲”和“鍛”都是生產用的工具。
5、錯(磨刀石):《詩經·小雅·鶴鳴》中用“他山之石,可以為錯”這里的“錯”是磨刀石的,磨刀石是使更鋒利的磨具,也是生產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總之,不論是農具還是手工工具,這些生產工具都是勞動人民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發明的,生產工具的進化,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提高了社會的文明程度。
五、金屬裝飾品:
隨著金屬制品的應用增加和使用范圍的擴大,人們對于生活用品的美化也越來越重視,人們從應用自然界的天然用品美化自己的生活,到用各種制成品來美化生活,就成為生活必需和生活常態。用金屬制品來美化生活,也就越來越多了。
1、銀環:詩經·秦風·小戎》中有“游環脅驅,陰靷鋈續”。是說韁繩穿過活環,以便控制住奔馬;銀圈兒把引車的皮條牢牢地扣住。這里的“環”有很大的可能是金屬環,那“鋈”就是銀環或銀圈。按鄭玄的解釋:“鋈續,是白金飾續靷之環。”那“鋈”就是白金即白銀了!掇o源》中“鋈”解釋為“白銅,以銅鍍器物。”我認為,在先秦之前,用銅作為表面鍍層來裝飾器物,難度較大,還是直接用銀或銅來制造器物更方便。
2、金銀飾馬具:《小戎》中還有一句“俴駟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鏤膺”。是說披著薄金甲的四匹馬,威風凜凜,三隅矛桿下裝飾著白銀鐏。盾牌上畫著羽毛花紋,虎皮做的弓囊上裝飾著金色飾物。你看,從馬匹、長矛、盾牌、弓囊,處處都有金屬裝飾物。 “俴”,鄭玄的解釋為:“俴,淺也,謂以薄金為介之扎,介,甲也。”可見,俴就是薄金做的甲,或者就是用薄金裝飾馬甲。“鋈錞”,就是銀鐏,是安放在矛或者戟柄端的裝飾物。“蒙伐”就是畫羽毛于盾牌之上。“鏤”就是雕金為飾的馬帶。
《詩經·周頌·載見》中有“鞗革有鶬”,鞗革就是馬的韁繩或者是轡首,鶬就是轡首上裝飾的金屬。
馬、馬車是古人主要的交通工具,也是人們身份的象征之一,更是王公貴族的儀仗。所以人們千方百計地去裝飾它,美化它。
3、獵犬的裝飾:《詩經·齊風·盧令》中有“盧重鋂,其人美且偲”。是說獵狗脖子上套著的環上還套著環,那個獵人漂亮又能干。“重鋂”就是環上套著環。這個“鋂”是金屬環是無疑的了。獵狗脖子上套了那么多金屬環,裝飾的意味夠濃的了。
4、馬車和馬的裝飾:《詩經·大雅·韓奕》中有“玄袞赤舄,鉤膺鏤鍚。鞹鞃淺幭,鞗革金厄。”意思是身著袞龍衣,腳穿紅色的鞋,馬頭馬身上裝飾得金光閃閃。車軾上蒙著虎皮,金環裝飾著韁繩。你看,整個馬和馬車,都用金子(或銅)裝飾得閃閃發光。
5、鞋的裝飾:生活當中的裝飾,上面已經引用了““赤帶金舄””,還有“赤芾金舄”等都是裝飾鞋子的詩句。
裝飾品的使用,是人們文化品位發展、審美意識提高的表現,人類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有審美意識的萌芽,到了商周時代,人們的審美意識達到了相當高度,金屬制品的應用,更使人們的生活質量大大提高。
六、金屬制造的武器:
人類初期為了生活是只有生產工具和生活,沒有武器的概念。隨著私有制的出現,,爭奪社會財富越來越激烈,產生爭斗和戰爭也越來越多,于是許多工具演變成武器,并且發明了許多新的武器。到了商朝以后,金屬制造的武器越來越多,這是社會發展的一個標志。所以《詩經》中對于金屬制造的武器也有反映。
1、弓箭:弓箭是人類最早發明的武器,《詩經·大雅·行葦》第三章中有:“敦弓既堅,四鍭既鈞。舍矢既均,序賓以賢。”“敦弓”就是堅弓,也叫雕弓。“四鍭”就是四支箭。“鍭”是箭。弓箭乃是古人最常用的武器,打獵時可以遠距離射殺野獸,作戰時可以遠距離殺傷敵人。
2、刀、佩刀:《詩經·大雅·公劉》第二章中有“維玉及瑤,鞞(bi)琫(beng)容刀”“鞞琫”是裝飾著玉飾的刀鞘,這里明明白白說是刀鞘里面裝著佩刀。
3、長矛、劍、大斧和其它:《詩經·大雅·公劉》第一章中還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啟行”。短短十二個字中,就有弓、矢、干(長矛)、戈(短劍或劍)、戚(斧)等多種武器。
4、弓箭的附屬物——弓囊:《詩經·秦風·小戎》中有“交韔二弓,竹閉緄縢”。韔是弓囊,兩張弓交叉放在弓囊中,用竹子保護它,用繩子捆緊它。弓箭這種武器在《詩經》中頻頻出現。
5鉞——大斧或王斧,《詩經·商頌·長發》中有“有虔秉鉞”,就是很莊重威武地舉著斧鉞。這里的斧鉞是部隊的儀仗,當然也可作為武器使用。
七、金屬制造的禮器:
慶典和祭祀,是古人兩項非常重要的活動,對于權力的崇拜,使慶典活動十分隆重。對于先祖和鬼神的崇敬與畏懼,使得祭祀活動十分神秘和詭異。因此,對于祭祀和慶典都非常重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條例和規矩(即程式)。什么情況下奏什么音樂,用什么器皿(禮器),盛放什么祭品,都十分講究。用錯了,被視為不恭。不但要受當政者的懲罰,也要受到眾人的詛咒,因為這樣的不恭,是會殃及眾人的。
既然祭祀和慶典對于古人非常重要,所以使用的器皿也十分講究。有了金屬后,用金銀銅等金屬制造禮器就十分合理及普遍。用玉石珠寶制造的也不少。
1、鼎: 鼎、簋等都是祭祀的禮器,相傳,黃帝鑄鼎于荊山。如果傳說真實,中國鑄造技術就不止5000年了。不管傳說真實與否,人們把“鼎”作為禮器是很久遠的事。
詩經·周頌·絲衣》中有“鼐鼎及鼒,兕觥其觩。”其中“鼐”是大鼎,“鼒”是小鼎。《絲衣》這首詩,是專寫祭祀情況的,顯得非常隆重,祭祀的主持穿得十分講究,是絲質禮服。用的禮器也非常豪華:盛祭品的禮器是銅鑄的大鼎小鼎,盛酒的用的是角爵。祭品之酒是綿軟的旨酒,肉是牛羊肉······一切都慎重其事,不能有一絲馬虎。
2簋:簋是生活用品,也是祭祀時用的禮器。《詩經·秦風·權輿》有“於我乎,每食四簋”是說這個貴族每餐要吃四大碗。因為他是貴族,所以這個“簋”也可能是金屬做的碗。也作為祭祀用。
八、金屬制造工藝方法:
金屬的發現和應用,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自然界的自然金屬或者隕石等的發現、應用,到各種金屬礦石的發現冶煉,都經過漫長的探索和實踐,其工藝方法的完善也是逐步形成的。銅、錫、鉛等金屬,由于其熔點較低,是人們最早應用的金屬,由于錫鉛等硬度較低,使用范圍不廣,直到銅的發現,才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再加上青銅合金的出現,使人類社會出現質的變化,人類進入到青銅時代。后來,更高熔點的鐵及其合金(鋼)出現以后,人類進入鐵器時代,人類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商周時代的金屬制造工藝基本上包括冶煉、鑄造、鍛造等!对娊洝分谐霈F的主要金屬制造工藝方法有:
1、鍛造:《詩經·大雅·公劉》中有“取厲取鍛”,這里的“鍛”雖然作為“碫”講,但是它的本義是鍛造的意思。我們從《詩經》中出現的武器、農具等狀況來看,鍛造技術在當時是非常普及的,不然就不會有那么多的大刀、鐮刀、斧頭等等。再比如,犁就是鑄造生產出來的,許多兵器(如箭頭、戈、矛等等)也是鑄造產品,所有金屬制品都用到金屬,這些金屬都是各種礦石冶煉出來的,這就涉及許多化學和物理知識,《詩經》中雖然沒有涉及到冶煉和鑄造等方面,但是從有關產品,我們也可以聯想出來有關技術。
2、鏤和鏤鍚:鏤,是雕刻的技術,《詩經·秦風·小戎》中有“虎韔鏤膺”,就是在虎皮做的弓囊上刻花。鏤刻技術,是在金屬或者石頭上都能雕刻的技術。有“金石可鏤”一詞可以證明。
《詩經·大雅·韓奕》中有“鉤膺鏤鍚”一句,鉤膺就是馬身上有金鉤等飾物,馬頭上也有鏤刻的飾物。這種“鏤鍚”,叫做當盧,是馬額上的飾物。
3、鋈,鍍:今天,鍍膜技術已經相當普遍,是保護易氧化金屬的重要方法。但是《詩經》中沒有鍍字,有一個“鋈”字,《詩經·秦風·小戎》中有“龍盾之合,鋈以觼軜。”畫著龍的盾牌,合在車前;觼軜是馬的韁繩上的環這環可能是金屬的,也可能是其他材料制成的,但是這里用了一個“鋈”字,《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為白色的金屬如白銅之類,或者是以白銅鍍器物,舉的例子就是“鋈以觼軜”?梢姡茸钟绣兊暮x。但是,考慮到商周之際還沒有現代意義上的鍍膜工藝,這個“鋈”字可以解釋為用白色金屬如白銅、白銀等延展性高的金屬,敲打成薄皮后包在環上,以作為裝飾。“鋈以觼軜”解釋為用白金包裹著韁繩上的環。
在這里,:鋈可以作為一種工藝方法來理解,無論是“鍍”還是延展,都是一種金屬加工工藝。
4、琢與磨:
古時,金屬的加工方法除去熔煉、鑄造、鍛造等方法以外,就是手工制作的方法,如磨制(包括銼(錯)、打磨、拋光等等)、雕刻(即琢)、鋸(即切)等。這些方法都是從加工石器、玉器、木器等演變而來的。《詩經·衛風·淇奧》中就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描述,這里是指對于玉器的加工來說的,這其中就包括鋸切、銼(磋)削、雕琢、打磨等工作。但是同時也是說的對于金屬的加工,因為該章后部就說“如金如錫,如圭如璧”,把金屬和玉器放在一起了。
金屬制造工藝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進步,發展出許多新工藝、新方法、新技能、為人類的社會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詩經》中的科技】相關文章:
《詩經》中的愛情11-04
詩經中的經典名句07-25
詩經中名句09-06
《詩經》中女性形象08-09
詩經中的關雎的意思08-10
談談《詩經》中的情詩10-14
《詩經》中的植物意象06-24
《詩經》中的多彩女子10-29
論《詩經》中的愛情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