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蘇軾《自題金山畫像》全文及鑒賞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過許多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蘇軾《自題金山畫像》全文及鑒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自題金山畫像
宋代:蘇軾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譯文
寂靜無欲的心,就像已燃成灰燼的木頭;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無法拴系的小舟。
有人問我平生的功業在何方,那就是黃州、惠州和儋州。
注釋
金山畫像:指金山寺蘇軾畫像,李公麟所作。《金山志》:“李龍眠(公麟)畫東坡像留金山寺,后東坡過金山寺,自題。”
心似已灰:即心如死灰。《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黃州惠州儋州:作者反對王安石新法,以作詩“旁訕朝廷”罪貶謫黃州,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在這三個地方,作者度過了長期的貶謫生活。
賞析
此詩以自嘲的口吻,抒寫平生到處漂泊,功業只是連續遭貶。詩人面對當年自己的畫像,撫今追昔,感慨萬千,既有對目前垂垂老矣的描述,也有對自己一生的總結,多重感情交織在一起。造語蒼涼,寓莊于諧,言有盡而意無窮。
蘇軾詩清新豪健,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一格。本詩更是語出驚人,開端便說自己心如死灰,乍看似與詩人一向曠達豪爽的性格很不相附,然了解了詩人的經歷、心情后,就不能不對作者這種心死之哀寄予深切的同情。
作此詩時,是蘇軾去世前兩個月,作者已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回首自己的一生,幾起幾落,失意坎坷,縱然有忠義填骨髓的浩瀚之氣,也不得不化為壯志未酬的長長嘆息。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嘆飄零。接下來的“身如不系之舟”指自己晚年生活的飄泊不定,抒寫羈旅漂泊的憂傷情懷。如果僅限于“入乎其內”的抒寫人生的苦悶,蘇軾也就不成為令人發出會心微笑的“東坡老”。他不會,也不屑在哀愁中沉淪。
且看后兩句“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一反憂傷情調,以久慣世路的曠達來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自我解脫力是驚人的。蘇軾認為自己一生的功業,不在做禮部尚書或祠部員外郎時,更不在閥州、徐州、密州(作者曾在此三地作過知府)。恰恰在被貶謫的三州。真是“滿紙荒唐言”,然而這位“東坡看”最能夠“白首忘機”。失意也罷,坎坷也罷,他卻絲毫不減豪放本色,真是不可救藥的浪漫。末兩句,語帶詼諧,有自我調侃的意味,卻也深刻地傳達了作者此刻的微妙心情。
整首詩莊中含諧,直中有曲。表現了東坡其人其詩特有的風格。讀之使人擊節可嘆,極易受感染。
創作背景
公元1101年三月,蘇軾由虔州出發,經南昌、當涂、金陵,五月途經潤州,在金山寺中,看到李公麟所繪蘇軾畫像,作《自題金山畫像》一詩于上。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謚文忠。
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后進。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歷史評價
岳希仁《宋詩絕句精華》:“這是詩人生命最后階段的作品。精煉概括了他一生的悲慘境遇。一代文豪。英才天縱。回首往事。唯存貶謫。其遭際之坎坷遂成千古傷心事。”
【蘇軾《自題金山畫像》全文及鑒賞】相關文章:
蘇軾《自題金山畫像》的賞析10-28
高中詩歌自題金山畫像賞析07-05
蘇軾《春宵》全文及鑒賞09-14
蘇軾《浣溪沙·端午》全文及鑒賞08-10
蘇軾《初到黃州》全文及鑒賞09-08
蘇軾《浣溪沙·春情》全文及鑒賞07-17
蘇軾《浣溪沙·荷花》全文及鑒賞07-21
蘇軾《浣溪沙·漁父》全文及鑒賞08-01
蘇軾《定風波·紅梅》全文及鑒賞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