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蘇軾的文學成就
在我們平凡的學生生涯里,不管我們學什么,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識點,知識點有時候特指教科書上或考試的知識。為了幫助大家更高效的學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于蘇軾的文學成就,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于蘇軾的文學成就1
蘇軾對文藝創作,傾注了畢生精力。他重視文學的社會功能,反對“貴華而賤實”,強調作者要有充實的生活感受。他認為為文應“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要敢于革新獨創,“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書吳道子畫后》)。蘇軾重視文藝創作技巧的探討,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進一步“了然于口與手”來解釋“辭達”(《答謝民師書》),已經觸及了文藝創作的特殊規律。蘇軾的創作實踐體現了他的文藝觀。他是有多方面創作才能的大家,在詩、詞、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獨到的成就。
蘇軾今存詩2700多首,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采。同情人民、關心生產是蘇詩的一個突出內容。但更多地方則針砭了新法的流弊。部分關懷生產的詩歌,如《次韻章傳道喜雨》、《答呂梁仲屯田》、《石炭》、《秧馬歌》、《游博羅香積寺》等,表現了人民的痛苦,針砭了時弊,情真語摯,樸實無華,對前人很少涉及的社會題材,多所開發,取材廣泛,命意新穎。蘇軾的寫景詩和理趣詩,藝術價值最高,最為膾炙人口。《游金山寺》、《望海樓晚景》、《望湖樓醉書》、《飲湖上初晴后雨》等詩,描繪了長江夜色、江南晴雨、西湖勝景;《登常山絕頂廣麗亭》、《百步洪》、《登州海市》等詩,則逼真地描繪了江北的地方風物和名勝。蘇軾不但善于觀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不同特點,而且以欣喜愛悅的感情描繪了農村環境的清新樸厚。在嶺南所寫的農村景物詩,體現出作者同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關系。蘇軾善于從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發人所未發,寫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詩。如《題西林壁》、《琴詩》、《泗州僧伽塔》等篇,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盡。還有些詩常常滿涵著爽朗樂觀的情趣,體現出不畏逆境,傲視磨難的精神。此外,蘇軾寫過不少品詩、題畫、鑒賞書法的詩歌,如《讀孟郊詩》、《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石蒼舒醉墨堂》等。蘇詩奔放靈動,逸態橫生,才思四溢,觸處生春,藝術上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蘇軾體察敏銳,詩筆爽利,無論描寫風光、物態和人情,都可做到寫物傳神,頗饒情韻。蘇詩想象豐富,奇趣橫生,比喻新穎貼切,引人入勝。蘇詩有時直抒胸臆,議論英發,文思如潮,極富氣勢。蘇詩的議論化,固然有助于抒寫的自由和格調的流暢,但對詩的形象性和韻律美則不無影響,又由于應酬賡和,某些和韻詩近于文字游戲;矜才炫學,某些作品有用典過多或粗率冗長之弊,這些都影響了他的創作成就。蘇軾對古近各體均能駕馭自如,但更長于古體和七言。他的七古波瀾壯闊,變化莫測,最能體現奔放的才情,妙筆馳騁,奇氣橫溢。五古則寫得樸厚無華,詞清味腴,以自然入妙見勝。蘇軾的七律也很出色,氣韻天成,格調流麗圓轉,略與白居易、劉禹錫詩風相近,而更為奇警。蘇軾對五言近體用力較少,五律五絕不多,而七絕則寫得精美明快,有不少傳誦頗廣的名篇。
在北宋詞壇上,蘇軾突破詞必香軟的樊籬,創作了一批風貌一新的詞章,為詞體的長足發展開拓了道路。從今存三百四、五十首東坡詞來看,蘇軾對詞體的革新是多方面的。蘇軾擴大了詞反映社會生活的功能,不僅用詞寫愛情、離別、旅況等傳統題材,而且還用詞抒寫報國壯志、農村生活、貶居生涯等,擴大了詞境。他以健筆刻畫英氣勃勃的人物形象,來寄托立功報國的壯志豪情,如(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等篇。蘇軾在詞中,更多地傾入自我,表現個性。(滿江紅)“江漢西來”即景懷古,用禰衡的遭遇暗寓憤懣不平的感慨;(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處的生活態度。而在徐州寫的五首(浣溪沙),則以清新雋秀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農村生產和生活小景,描繪了黃童、白叟、采桑姑、繅絲娘、賣瓜人等各式各樣的'農村人物。可以說,凡能寫進詩文中的生活內容,蘇軾都可以用詞來表達。蘇詞在筆力和體制上有所創變。他以寫詩的豪邁氣勢和勁拔筆力來寫詞,格調大都雄健頓挫、激昂排宕。如(八聲甘州)“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筆勢如突兀雪山,卷地而來。
元祐詞人以詩文句法入詞,始于蘇軾。蘇軾把陶淵明《歸去來辭》改寫成(哨遍),將韓愈《聽穎師彈琴詩》,括成(水調歌頭),在詞體上也堪稱創制。以前詞家于調名外極少立題,蘇軾不少詞作不但始用標題,有的還系以小序,小序長者達數百字,文采斐然,頗能引人入勝。蘇軾以詩為詞,擴大了詞體的表現力。蘇詞具有鮮明的理想色彩。有些作品浮想聯翩,逸興遄飛。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憑高眺遠”、(滿庭芳)“歸去來兮”等,這類篇章在精神上上承屈原、李白,下開辛棄疾的某些清曠奇逸之作。在語言和音律上,也體現了蘇軾的創新精神。蘇詞語言多吸收詩賦詞匯,兼采史傳、口語,以清雄見稱,對以前詞人鏤金錯采的風尚有所改變。他重視音律,但不拘泥于音律。蘇軾詞風呈現出多樣化的特色,除了“大江東去”一類壯麗詞外,另一些作品,或清曠奇逸,或清新雋秀,或婉媚纏綿,都各具風韻。如(江城子)悼念亡妻,一往情深;(水龍吟)詠唱楊花,幽怨纏綿;(蝶戀花)寫佳人的歡笑攪動了墻外行人的春愁,風情嫵媚動人。
蘇軾對散文用力很勤,他以扎實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發展了歐陽修平易舒緩的文風,為散文創作開拓了新天地。談史議政的論文,包括奏議、進策、史論等,大都是同蘇軾政治生活有密切聯系的作品。其中除有一部分大而無當帶有濃厚的制科氣外,確也有不少有的放矢、頗具識見的優秀篇章。如《進策》、《思治論》、《留侯論》等,見解新穎,不落窠臼,雄辯滔滔,筆勢縱橫,善于騰挪變化,體現出《孟子》、《戰國策》等散文的影響。敘事紀游的散文在蘇文中藝術價值最高,有不少廣為傳誦的名作。記人物的碑傳文如《潮州韓文公廟碑》,記樓臺亭榭的散文,如《喜雨亭記》。其寫景的游記,更以捕捉景物特色和寄寓理趣見長,如《石鐘山記》、前后《赤壁賦》,即地興感,借景寓理,達到詩情畫意和理趣的和諧統一。蘇軾的記敘體散文,常常熔議論、描寫和抒情于一爐,在文體上,不拘常格,勇于創新;在風格上,因物賦形,汪洋恣肆;更能體現出《莊子》和禪宗文字的影響。書札、題記、敘跋等雜文,在東坡集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所寫書札尺牘如《上梅直講書》、《與李公擇書》等,大都隨筆揮灑,不假雕飾,使人洞見肺腑,最能顯現出作者坦率、開朗、風趣的個性。蘇軾寫了不少題記、序跋、雜著,品詩評畫,談論書法,總結創作經驗。如《南行前集敘》、《書吳道子畫后》、等。此外,蘇軾還有一些記述治學心得的雜文,如《日喻》、《稼說》等,寫法上能就近取譬,深入淺出,內容上也有不少獨得之見。蘇軾還有流傳較廣的筆記文《東坡志林》,此書東坡生前已提及,但未完成,今傳本實后人編輯。《稗海》所收《志林》,內容較多,史論而外,還有不少隨筆、雜感、瑣記,寫人記事,言簡而明,信筆揮灑,頗饒情致。如《記承天寺夜游》、《記游松風亭》,隨手拈來,即有意境和性情。此類文字,實開晚明小品文一派。另有《仇池筆記》,亦系后人輯錄而成。蘇軾的作品具有廣泛的影響。他熱心獎掖后進,培植不少人才。他的作品在宋代廣為流傳,對宋代文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蘇詩受到金代詩人、明代公安派作家和清代宗宋派詩人的推崇。蘇文長期沾溉后學,其小品隨筆更開明清小品文的先聲。蘇詞直到清代,仍為陳維崧等詞家所宗法。蘇軾的大量作品,是他留給后人的珍貴遺產。
蘇軾才華橫溢,詩詞文賦而外,對書畫也很擅長。他于書法遍覽晉唐諸家,轉益多師,自成一家,長于行書、楷書,筆法肉豐骨勁,跌宕自然,同蔡襄、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傳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帖》、《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帖》、《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賦卷》等。蘇軾論畫卓有所見,主張“神似”、“傳神”,提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畫史上很有影響。他善畫竹石,學文同而又自具風格。蘇軾畫真跡,今僅存《古木怪石圖》等。蘇軾在學術上的著作有《易傳》、《書傳》等。
蘇軾詩文集合刻本有明成化程宗《東坡七集》本。包括附錄的《年譜》,共112卷。有清末端方校印本、《四部備要》鉛印本。從宋代開始,蘇軾作品的注本不斷出現,較著名的:詩注有查慎行《補注東坡編年詩》,馮應榴《蘇文忠詩合注》,王文誥的《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中華書局1982年出版的由孔凡禮點校的《蘇軾詩集》。文注有南宋邱曄編注的選本《經進東坡文集事略》,明末茅維的《東坡先生全集》,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的孔凡禮點校的《蘇軾文集》。詞注有近人朱祖謀的編年本《東坡樂府》和今人龍榆生的《東坡樂府箋》。
關于蘇軾的文學成就2
蘇軾在文學創作上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這些成就,成為北宋詩文的革新運動成功的標志,并使他取得當時文壇領袖的地位。
他的散文,平易自然,文從字順,反映了宋代古文運動的基本要求和發展方向。他的歷史論文和奏議,如《上神宗皇帝書》、《賈誼論》等,明晰透辟,富于雄辯。他的山水游記,如《超然亭記》、《石鐘山記》等,把描寫、敘述、議論三者融合為一體,結構工巧,筆致凝煉,姿態橫生。他的賦,如《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等,對傳統手法靈活運用,文情酣暢,舒卷自如,像優美的散文詩。他的書札簡貼也寫得親切有味。蘇軾又是個杰出的詩人。他的詩題材極為廣泛。最主要的,一是反映民生疾苦、抨擊社會流弊,表現了“悲歌為黎元”的可貴精神。二是寫景詠物,抒發情懷。寫景詩往往寥寥數語,勾勒出誘人的景色,給人以生機盎然的情趣。詠物詩如《紅梅》、《雙石》等,借物抒懷,真摯感人。
在藝術上,蘇軾的詩有獨到之處。不少詩用浪漫主義手法,以奇妙的想像、出人意表的夸張,把形象描繪得傳神生動。有的詩,在司空見慣的事物中,揭示出深刻的哲理,使人豁然開朗。
在詞方面,蘇軾更有特殊貢獻,蘇軾創立了豪放詞派。在他以前,詞壇是婉約派的'天下。蘇軾以廣闊的視野、曠達的性格、精博的學識和真摯的感情,揮灑巨筆,寫出了為數眾多雄豪俊爽的名篇,若破空的驚雷,震動詞壇,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藩籬,為詞的發展開拓了廣闊的空間。
在內容方面,廣闊的社會人生成了蘇軾詠唱的題材,山川景物、感舊懷古、詠物思人、農村風光等被他大量寫進詞中。在形式方面,蘇軾富于創造精神。他既注意詞的音樂性,又能出語清新樸素,流利暢達。《念奴嬌·赤壁懷古》成了千古絕唱,《水調唱頭·中秋》膾炙人口。
關于蘇軾的文學成就3
1、詞作: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后,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
2、詩作:蘇軾對社會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思考都毫無掩飾地表現在其文學作品中,其中又以詩歌最為淋漓酣暢。在二千七百多首蘇詩中,干預社會現實和思考人生的題材十分突出。蘇軾對社會現實中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抱著“一肚皮不入時宜”的態度,始終把批判現實作為詩歌的重要主題。更可貴的是,蘇軾對社會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對封建社會中由來已久的弊政、陋習進行抨擊,體現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識。
3、文章:蘇軾的文學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韓愈和歐陽修對古文的貢獻,都是兼從文、道兩方面著眼的。但是蘇軾的文道觀在北宋具有很大的獨特性。首先,蘇軾認為文章的藝術具有獨立的價值,如“精金美玉,文章并不僅僅是載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現功能便是人類精神活動的一種高級形態。其次,蘇軾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規律。所以蘇軾主張文章應像客觀世界一樣,文理自然,姿態橫生。他提倡藝術風格的多樣化和生動性,反對千篇一律的統一文風,認為那樣會造成文壇“彌望皆黃茅白葦”般的荒蕪。
【關于蘇軾的文學成就】相關文章:
分析蘇軾的文學成就06-10
柳宗元文學成就07-19
白居易的文學成就06-29
李商隱文學成就09-02
杜甫的文學成就05-08
蘇軾《蝶戀花·春景》文學賞析07-29
蘇軾《觀潮》原文及文學賞析06-24
紅樓夢的文學的成就07-20
辛棄疾生平及文學成就06-24
《離騷》作者的文學成就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