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留侯論蘇軾讀后感范文(精選3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留侯論蘇軾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留侯論蘇軾讀后感1
讀了蘇軾《留侯論》感慨頗深,特別是“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更是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我想就這一點談談自己的粗淺的感受。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大勇的人能面對意外事件不慌亂,面對無緣由的侮辱不惱怒,這是因為他心胸寬廣,志向高遠。可見,志向高遠的人必能承受過程的.艱難。
古之成大業者,不惟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這志向既指處亂不驚又指臨辱不亂。正像蘇軾所說的,像子房一樣心胸寬廣、志向高遠的人,才能承受過程的種種艱難。“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這段精辟的論述,告訴后人,有大志者不畏艱險,視挫折為財富,砥礪磨難,終成偉業。“自古引胸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所以清華大學把“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作為校訓。
遇險則驚,臨辱即亂,那是庸人的表現。驚慌失措,睚眥必報的人修養太差,志向甚低,其結果是小事亂大謀,小羞阻大業。他們根本就不能擔當重任,挑不起大梁。成大業者韓信忍胯下之辱,終成驍勇大將;子長遭宮刑未墮志,卒修信史照塵寰。可以說危難和屈辱是英雄的試金石,古往今來的偉人無不是砥礪危難和屈辱,志而彌堅,走向成功。
今天,我們要弘揚古人之長處,心中自有鴻鵠志,不畏屈辱與危難,風雨不動安如山,愈挫愈奮,潛心鉆研,創出自己的一片藍天。
留侯論蘇軾讀后感2
又讀了《留侯論》,對這位流芳百世的大文豪更是崇拜不已。
文章開篇,便以“忍”之一字作為出發點,然后以“忍小忿而就大謀”為線索貫穿全文。張良能忍,所以輔佐劉邦擊敗項羽,建立漢朝;鄭襄公能忍,所以保全了自己的國家;越王勾踐能忍,所以一舉擊敗吳王差,重振越國;漢高祖劉邦能忍,所以建立了漢朝,又除了韓信。可見,“忍”,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一門需要不斷學習、鉆研的學問。
《留侯論》所帶給我的,不是文章本身的形象生動、流暢自然,而就是那一“忍”字。作為高中生的我,或許談這一字還時候尚早,功力尚淺,即便是說了,也不過是把他人的觀點再重復一遍,所以這篇文章,我更樂意由“古之忍者”進化為“今之忍者”。再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哪一個成功者不是一個“忍者”?我只是一個X凡的學生,卻也知道商場上的爾虞我詐,每一個成功的商人都懂得如何為自己的`公司取得最大的利益。這里,我對他們所懷有的,只是敬佩。我敬佩他們敢于在社會中開拓屬于自己的一片天,更敬佩他們忍的功夫。排除自身的本領,我想在商業談判中“忍”就是決定勝負的關鍵了吧。不論是合作還是吞并,誰更能忍,誰就能為自己盡可能的多爭取一些利益。比爾·蓋茨曾說過“這世界在你有成就前不會在意你的自尊”,可見他在成功之前也經歷過很多,忍耐過很多。由此可見,“忍”是現代商人的必修課。
其實,在我看來,生活中有很多情感是由“忍”發展而來的。當被家長誤會時,我們要心胸氣和的向他們解釋,不要爭吵,這其中的“心胸氣和”“不要爭吵”的本質不就是“忍”嗎?當學習上有問題時,不要氣餒,要堅持不懈的鉆研,這其中的“不要氣餒”“要堅持不懈”的本質不就是“忍”嗎?由此可見,“忍”是現代人的必修課。
留侯論蘇軾讀后感3
《留侯論》這篇文章告訴我:做每一件事情都要沉著冷靜,不能急于求成。受了侮辱,挺身而斗,這不算勇敢,真正的勇敢者受罵受辱也能忍耐,不能因小失大,只有這樣,以后才能成大事。這個美德的模范是誰呢?當然是漢朝的`開國大將軍韓信和開國名相張良啦!
韓信從小就想當大將軍,統一天下。有一天,他在街上佩著寶劍走著,一個人迎面而來,看不慣他天天佩著把寶劍,就侮辱他說,韓信如果你會武功,就殺了他,要不然就從他的胯下鉆過去。韓信知道殺人償命的后果,那以后還怎么當大將軍呢?于是就從他的胯下鉆了過去。這就是有名的“胯下之辱”。后來,韓信當上了大將軍,為統一漢朝立了大功。我們從小要像韓信那樣,那將來不就能成大事了嗎?
張良年輕時意氣方剛,想去刺殺秦王,結果失敗了。有一天,他在橋上遇到了一個隱居老者,老人知道他很有才華,但得知他刺殺秦王失敗了,便很痛惜,就故意侮辱他,讓他干下人的活。張良沒有生氣,忍住了。老人的教誨啟發了他,從那以后,張良就學會了忍,幫助劉邦統一了天下。同時,他還教劉邦要懂得忍。有一次,韓信立了功,想要在齊國稱王,管住齊國的土地,劉邦知道后,氣得暴跳如雷,這家伙!立了點功勞就想稱王!那如果立了大功,不就要當皇帝!那我不是被趕下臺了!張良悄悄地踢了劉邦一腳,劉邦馬上醒悟過來,轉口說要給韓信封真的王,沒有因這事與韓信決裂。
文章也告訴我們,當時項羽為什么沒有得到天下呢?是因為他以為自己能夠百戰百勝,從而驕傲自滿,輕用其鋒,最后輸給了劉邦。像他這樣取得一點成功就驕傲自滿,沒有正確對待事情的人,是不會成功的。
從現在開始就學會“忍”吧,將來你一定會成大事的。
【留侯論蘇軾讀后感】相關文章:
蘇軾留侯論閱讀答案08-19
魏禧《留侯論》與蘇軾《留侯論》的對比閱讀答案及翻譯11-11
蘇軾《留侯論》閱讀答案附譯文10-22
蘇軾留侯論閱讀答案2篇07-31
留侯論蘇軾原文翻譯注釋08-04
《留侯論 (宋)蘇軾 》文言文閱讀訓練10-11
《留侯論》節選閱讀練習及答案09-25
宋蘇軾《論書》06-22
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閱讀及答案10-24
論蘇軾的藝術創作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