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之《客至》鑒賞

時間:2024-07-19 02:21:49 惠嘉 唐詩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唐詩三百首之《客至》鑒賞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接觸過古詩吧,古詩的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仗、聲律。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唐詩三百首之《客至》鑒賞,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唐詩三百首之《客至》鑒賞

  原文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離呼取盡余杯。

  【鑒賞】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是杜甫在成都草堂落成后寫的。詩人在久經離亂,安居成都草堂后不久,客人來訪時作的這首詩。全詩流露詩人誠樸恬淡的情懷和好客的心境。

  首聯“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先從戶外的景色著筆,點明客人來訪的時間、地點和來訪前夕作者的心境。“皆”字寫出春江水勢漲溢的情景,給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鷗鳥性好猜疑,如人有機心,便不肯親近,在古人筆下常常是與世無爭、沒有心機的隱者的伴侶。因此“群鷗日日來”,不僅點出環境的清幽僻靜,也寫出詩人遠離世間的真率忘俗;同時也說明:親友云散,交游冷落,只見群鷗,不見其他來訪者,閑逸的生活不免有一絲單調、寂寞。“舍”,自稱其家為舍,這里指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頷聯“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詩人把筆觸轉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與客談話的口吻,增強了賓主接談的生活實感。上寫花草遍地的庭院小路,還沒有因為迎客打掃過;用蓬草編成的門,因為你的到來,今天才打開,表現了詩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誠。對仗頗具匠心:花徑不曾緣客掃,今始為君掃;蓬門不曾為客開,今始為君開,上下兩意,互文而足。“緣客掃”,為了客人而打掃,古人常以掃徑表示歡迎客人。“蓬門”,茅屋的門。

  頸聯“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因為居住在偏僻之地,距街市較遠,交通不便,所以買不到更多的菜肴,宴席不豐盛。家境貧寒,未釀新酒,只能拿味薄的隔年陳酒來招待你。以上虛寫客至,下面轉入實寫待客。作者舍棄了其他情節,專拈出最能顯示賓主情份的生活場景,重筆濃墨,著意描畫。主人盛情招待,頻頻勸飲,卻因力不從心,酒菜欠豐,而不免歉疚。我們仿佛聽到那實在而又親切的家常話,字里行間充滿了融洽氣氛。“盤飧”,盤中的菜肴。“飧”,本指熟食,這里泛指菜。“兼味”,菜肴一種叫味,兩種以上叫兼味。“舊醅”,舊釀的隔年濁酒。“醅”,未經過濾的酒。古人好飲新酒,所以詩人因以舊醅待客而有歉意。

  尾聯“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寫足,如果再從正面描寫歡悅的場面,顯然露而無味,然而詩人卻巧妙地以“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馀杯”作結,把席間的氣氛推向更熱烈的高潮。詩人高聲呼喊著,請鄰翁共飲作陪。這一細節描寫,細膩逼真。可以想見,兩位摯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濃,越喝興致越高,興奮、歡快,氣氛相當熱烈。就寫法而言,結尾兩句真可謂峰回路轉,別開境界。是說客人肯不肯與鄰家的老翁相對而飲?如果肯的話,我就隔著籬笆,招喚他過來,一起喝盡這最后的幾杯。尾聯以邀鄰助興的精彩細節,出人料想地筆意一轉。這令人想到陶淵明的“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無須事先約請,隨意過從招飲,是在真率純樸的人際關系中所領略的絕棄虛偽矯飾的自然之樂。

  這首詩自然渾成,一線相接,如話家常,把居處景、家常話、故人情等富有情趣的生活場景刻畫得細膩逼真,表現出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和人情味。這是一首工整而流暢的七律。篇首以“群鷗”引興,篇尾以“鄰翁”陪結。前兩聯寫客至,有空谷足音之喜;后兩聯寫待客,見村家真率之情。在結構上,作者兼顧空間順序和時間順序。從空間上看,從外到內,由大到小;從時間上看,則寫了迎客、待客的全過程。銜接自然,渾然一體。劉克莊《后村詩話》說:“此篇若戲效元白體者。”

  注釋

  ⑴崔明府:邵寶說:“公母崔氏,明府,其舅氏也。”明府,唐人對縣令的稱呼。相過,即探望、相訪。

  ⑵舍:指家。

  ⑶但見:只見。此句意為平時交游很少,只有鷗鳥不嫌棄能與之相親。

  ⑷花徑:長滿花草的小路。

  ⑸蓬門:用蓬草編成的門戶,以示房子的簡陋。

  ⑹市遠:離市集遠。無兼味:謙言菜少。兼味,多種美味佳肴。

  ⑺樽:酒器。舊醅(pēi):隔年的陳酒。古人好飲新酒,杜甫以家貧無新酒感到歉意。

  ⑻肯:能否允許。這是向客人征詢。

  ⑼余杯:余下來的酒。

  白話譯文

  為崔明府的到訪而感到高興

  草堂的南北漲滿了春水,只見鷗群日日結隊飛來。

  不曾為客掃過花徑,今天才為您掃;柴門不曾為客開過,今天為您打開。

  離市太遠晚餐中沒有好菜肴,家底太薄只有陳酒招待。

  若肯與隔壁的老翁一同對飲,就隔著籬笆將他喚來!

  創作背景

  據黃鶴《黃氏集千家注杜工部詩史補遺》,此詩是唐肅宗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五十歲時,在成都草堂所作。杜甫在歷盡顛沛流離之后,終于結束了長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頭蓋了一座草堂,暫時定居下來。在詩人久經離亂,安居草堂后不久,客人崔明府來訪,詩人心情高興,于是創作了這首詩。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后被尊為“詩圣”,與李白并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于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于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工部集》。

  關于杜甫生平的介紹

  年少優游

  杜甫因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志于“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杜甫在青年時代曾數次漫游。十九歲時,他出游郇瑕(今山東臨沂)。二十歲時,漫游吳越,歷時數年。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回故鄉參加“鄉貢”。二十四年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他的父親時任兗州司馬,杜甫遂赴兗州省親,開始齊趙之游。

  天寶三載(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陽與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相遇,兩人相約為梁宋之游。之后,杜甫又到齊州(今山東濟南)。四載秋,轉赴兗州與李白相會,二人一同尋仙訪道,談詩論文,結下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友誼。秋末,二人握手相別,杜甫結束了“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長安。

  仕途不順

  天寶六載,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于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 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科舉之路既不通,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等,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 年,奔走獻賦,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年正月,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寶九載冬天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因主試者仍為李林甫所以沒有得到官職。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 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余,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甫入門即聞哭泣,原來稚子餓 死。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戰亂流離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次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倉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是為肅宗。這時,杜甫已將家搬到鄜州(今陜西富縣)羌村避難,他聽說了肅宗即位,立即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靈武,途中不幸為叛軍俘虜,押至長安,同被俘的王維被嚴加看管,但因官小,未予囚禁。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儀大軍來到長安北方,杜甫冒險從成西金光門逃出長安穿過對峙的兩軍到鳳翔(今陜西鳳翔)投奔肅宗,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授 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不料杜甫很快因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詔三司推問,幸賴宰相張鎬救免十二月肅宗召回杜甫復任左拾遺。

  杜甫在唐肅宗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任華州司功參軍。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遺,因直言進諫,觸怒權貴,被貶到華州(今華縣),負責 祭祀、禮樂、學校、選舉、醫筮、考課等事。到華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悶和煩惱。他常游西溪畔的鄭縣亭子(在今杏林鎮老官臺附近),以排憂遣悶。他在《題鄭 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獨立》和《瘦馬行》等詩中,抒發了對仕途失意、世態炎涼、奸佞進讒的感嘆和憤懣。

  盡管個人遭遇了不幸,但 杜甫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時值安史之亂,他時刻注視著時局的發展,在此期間寫了兩篇文章:《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冠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 首》,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當討伐叛軍的勁旅——鎮西北庭節度使李嗣業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寫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的 詩,表達了愛國的熱情。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均在今河南省)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 (今河南安陽)之戰爆發,唐軍大敗。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 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并在回華州后,將其修訂脫稿。“滿目 悲生事,因人作遠游。”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夏天,華州及關中大旱,杜甫寫下《夏日嘆》和《夏夜嘆》,憂時傷亂,詠嘆國難民苦。這年立秋后,杜甫因對污濁的時政痛心疾首,而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西去秦州(今甘肅省天水一帶)。杜甫在華州司功任內,共作詩30多首。

  杜甫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 也稱“浣花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節縣。

  兩年后,離開奉節縣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唐代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詩人病死在衡陽市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間,他雖過著“生涯似眾人” 的生活,但卻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秋興》、《歲晏行》等一千多首詩。

【唐詩之《客至》鑒賞】相關文章:

唐詩《客至》原文賞析01-09

《客至》杜甫原文及鑒賞10-21

杜甫《賓至》唐詩鑒賞07-11

《使至塞上》王維唐詩鑒賞02-03

唐詩三百首之《落花》鑒賞11-10

杜甫《客至》賞析06-12

唐詩《詠柳》鑒賞11-16

唐詩三百首之《青溪》鑒賞11-17

《黃河》唐詩鑒賞11-10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日本中文字幕大片人成 | 日本在线视频中文有码 |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高清 | 日韩在线免费视频 | 日本三级手机在线播放线观看 | 亚洲精品乱码不卡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