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讀后感

時間:2024-11-23 16:16:21 桃花源記 我要投稿

【通用】桃花源記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體會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記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通用】桃花源記讀后感

桃花源記讀后感1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世外桃源”這個故事吧。這個故事出自《桃花源記》這篇課文。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因為古時候人們多戰亂,沒有安定的生活,作者就想象出這樣一個理想的社會生活。沒有戰亂。貧困,有的只是幸福,快樂。作者通過想象,把“桃花源”這個地方的景致展現的淋漓盡致,其中幾處寫的非常好。

  第一處: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從這句中可看出這里的人已經很久沒有出去了,見到除了桃花源以外的.人非常驚奇。從這里還可以看出一個問題:為什么這里的人不愿出去呢?如果說是因為戰亂的話,那他們早就出去了,因為戰爭是不會一直停在一個地方的。

  所以說,他們留在這里,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這個地方仿佛人間仙境,樹木茂盛,芳草清香,土地肥沃,非常適合居住。再加之這個地方又極少知道,所以他們決定留在這里,自己創造一個理想的家園。

  第二處: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這段話讓我們心生猜忌:漁人不是去壹次了嗎?他應該還記得路的,假如他真的忘了,可是他也做了記號呀!再看下面一段內容:

  南陽劉子驥,高尚土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后來又有人去找了桃花源,可始終沒有找到,這是為什么呢?

  不過,這篇課文真的寫的不錯。把這個桃花源寫的亦真亦假,作者的這個結尾倒是提醒了我們,若我們也想有這樣一個真正的桃花源,就應該保護環境,不準濫砍濫伐,共同建造一個屬于我們的桃花源。

桃花源記讀后感2

  本文乃東晉名士、一代隱士陶淵明先生的名作。陶先生耳聞目睹東晉黑暗動蕩的現實,憧憬著一個環境幽雅無戰火煩擾、平等、自由、安寧祥和的人間仙境。于是,借一位武陵漁人“忽逢桃花林”“欲窮其林”“從口入”“豁然開朗”,一個人間仙境就呈現在他面前。源中人大概擔心從此外人會紛至沓來,打擾他們清靜、幸福的生活,臨別之余,諄諄叮囑;可不曾想,漁人怎能按捺住內心的狂喜激動?口里唯唯諾諾,但早已留心,一路細致的留下記號,立馬回郡報告太守。太守一聽有這么個好地方,立刻派人隨漁人前去,卻如墮迷宮,再也找不著去路了。

  這事馬上傳開了。一時間,全國各地人情振奮,人頭攢動,前來尋訪桃花源的人絡繹不絕,卻個個高興而來,失意而歸,根本就找不到所謂的桃林。南陽郡有一位名動天下的.讀書人,名叫劉子驥,也聽說了這回事,心想:天降奇寶,唯有德者方可居之。此等仙境,豈是凡夫俗子人人可到的?于是躊躇滿志,想趕往桃花源。哪知這仙境如人間蒸發了一般,再也找不著了。劉公不甘心,潛心尋訪,但終究入境無門,郁郁而死。

  列位看官,果真有這么一處“世外桃源”而世人遍尋不著嗎?非也,這本是陶老先生杜撰虛構的,當時何來這么好的寶地?倒是現如今,如這“桃花源中人”一般的生活享受,已比比皆是了。

  陶先生于亂世中還有這番夢想,很難得。但這夢想,單靠你陶先生是“隱”不來的。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來作結: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桃花源記讀后感3

  “世外桃源”在我心中究竟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在我心中,它就像影子一般模糊不清,在讀了作家陶淵明的作品后,對“世外桃源”這個名詞有了更深的理解。

  或許我們都曾幻想過自己也能像漁人一樣“忽逢桃花林”,到一個寧靜祥和的人間仙境,但現實并非如此,桃源外戰亂頻繁,生靈涂炭,陶淵明先生深知自己無法改變現狀,只能借自己僅有的能力,寫下了舉世聞名的《桃花源記》抒發自己的情懷。

  假若我穿越到當時漁人的身上過著和漁人一樣的生活,當我遇見桃花林時,我的內心也會狂喜,感嘆世上竟然會有如此美好之處,也會走進去探尋一番。但當回到自己的家,我只希望人們羨慕我所看到桃源處的景象,學習那里人的淳樸、勤奮和快樂,把自己的世界也建成一個桃花源。“桃花源”是一個世外桃源,所到之處皆是美好,這正是因為桃源人有顆善良的心,他們初遇漁人時,沒有戒備心,沒有冷漠對待,他們不管漁人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們有的只是見到陌生人的熱情好客,有的只有真誠,不然不會多余地說上那句“不足為外人道也”。

  但漁人辜負了桃花源人的真誠。在濁世的`泥潭里打滾了太久的漁人或許在桃花溪里也洗不干凈,他根本沒有相信桃花源人的真誠,所以才“便扶向路,處處志之”,企圖之后再帶大批人來桃花源。對漁人和太守的對桃花源的渴望和追尋,我們無可厚非,但漁人不該用欺騙的手段對付桃花源人,更不該伙同太守想把桃花源據為己有。他應該真誠地呵護桃花源。

  美好的事物往往是脆弱的,罪惡的事物往往是頑固的。當漁人以不真誠的態度對待桃花源,桃花源便必然地消失了。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其實處處都是桃花源,只要我們想去做,用心去做,努力地去做,所到之處又怎么不會美好呢?

  俗話說:以誠待人者,人亦以誠待我。你懷揣著一顆真誠的心來對待這個世界,它才會以美好回報你!

桃花源記讀后感4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細膩的筆觸和深遠的寓意,贏得了讀者的廣泛喜愛和深思。讀完這篇文章,我仿佛被帶入了一個與現實世界迥然不同的理想國度,感受到了陶淵明對美好生活的深深向往。

  文章開篇便描述了一個武陵的漁夫,在溪邊捕魚時偶然發現了一個隱蔽的桃花林。這里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與世隔絕,宛如人間仙境。漁夫的好奇心驅使他深入其中,終發現了一處神秘而寧靜的村落。這里的居民過著祥和的生活,男女老少都衣著整齊,黃發垂髫,怡然自樂。他們與外界隔絕,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知道魏晉的存在。

  這個桃花源的存在,無疑是對現實社會的一種反諷和批判。在現實中,人們為了名利而奔波,社會充滿了競爭和紛爭。而在這個桃花源中,人們過著簡單而快樂的生活,沒有世俗的紛擾和束縛。這種對比,讓人不禁對現實產生了深深的反思。

  陶淵明在文中,通過漁夫與桃花源居民的交往,表達了自己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對理想生活的向往。漁夫作為外界的代表,他的到來打破了桃花源的寧靜,但也讓桃花源居民了解到了外界的存在。這種交流,雖然短暫,但卻讓桃花源居民對外部世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而劉子驥的.出現,更是陶淵明自我情感的投射。劉子驥作為陶淵明的化身,他尋找桃花源的過程,也是陶淵明尋找理想生活的過程。他終沒有找到桃花源,也許意味著陶淵明對理想生活的追求并未實現,但這并不妨礙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讀完《桃花源記》,我深感陶淵明的胸懷大志和懷才不遇的處境。他通過這篇文章,表達了自己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對理想生活的向往。這種向往,不僅僅是對個人幸福的追求,更是對整個人類社會的期望。他希望人們能夠擺脫名利的束縛,過上簡單而快樂的生活,享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桃花源記讀后感5

  我喜歡讀書,讀各種各樣的書。有人會覺得奇怪,你把《桃花源記》和《哈利·波特》放一起,算怎么回事?桃花源是地名,哈利·波特是人名,能比嗎?

  我說能。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這么一個安靜平和美好所在,真乃人間仙境,可是我不太喜歡。我喜歡的世界在霍格華茲,那里才刺激,才好玩。

  在霍格華茲,這里的人會各種各樣的魔法,所有的一切可能都有生命,只是你不知道而已。還有充滿刺激的火炬杯,讓人厭惡的'“伏地魔”,當然還有哈利·波特。

  伏地魔壞事做盡,原本被封印了,后來被他的手下再一次復活,美好的世界將被黑暗吞噬。怎么辦?哈利·波特使出渾身解數,最終打敗了伏地魔,拯救了這個美好的世界。哈利·波特身上,有一種英雄本色。

  桃花源肯定是美好的,富足的生活,和諧的人際關系,熱情好客的桃花源村民,老有所養幼有所長的良俗公序,說是人間樂園也不過分。

  而霍格華茲這個地方,美與丑同在,善與惡為鄰,這也許才是生活的真實,雖然不免夸張了一些。如果我生活在霍格華茲,我一定可以成為哈利·波特的好朋友,我和他一起打敗伏地魔,一起開辦對抗黑魔法防御術的課程。在黑暗森林里探究未知的秘密,一起在火炬杯上贏得比賽的勝利,在大海里爭奪冠軍,用魔法打敗巨龍,與好朋友享受生活的時光。我覺得這樣的生活才是我所向往的,多姿多彩,燃燒青春。

  也許有人會罵我“熊孩子”,好好的生活不懂得珍惜不懂得享受,一天到晚老想些稀奇古怪的。沒辦法,誰叫我是男孩子,男孩子的腦袋里面裝點稀奇古怪的想法,應該也正常吧。

  你看,我讀《桃花源記》,讀《哈利·波特》,竟然讀出了這么多想法。

桃花源記讀后感6

  上天賦予的生命,就是要為人類的繁榮和平和幸福而貢獻。

  ——題記

  人間最美是田園,桃花源是我向往的地方,那里的人們生活富足,相處和諧,是一塊人間的樂土。

  先是漁人走到了一片桃花林,那里“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再是“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和平美景,最后是“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的其樂融融的景象,都讓我向往。

  漁人到了桃花源并得到了招待,那里的人告訴他,他們的祖先是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才來到這里的,后來再也沒出去過。這不禁讓人為戰亂感到唏噓,因為戰亂,讓原本安定的他們而來到了這里,并與世隔絕,這是多么殘酷的一件事!

  人本就向往平等和自由,所以桃花源中人才會義無反顧地帶著自己的妻兒和鄰居搬到桃花源去。我感到慶幸,我慶幸自己生在這個和平安定的時代,我慶幸我身處的國家沒有戰亂,我慶幸我們的`國家把我們保護的好好的。

  可是誰又不是苦盡甘來呢?我們的國家,難道就沒有受過戰亂嗎?

  中國是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但帝國的興衰,都建立在戰亂之上。古代有倭寇,匈奴的侵擾,近代有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抗日戰爭等一系列戰爭。走到了現在的中國,是多少將士用血與肉換來的啊!

  看啊!我們的世界是多么的美好,天空是蔚藍的,花兒是燦爛的,鳥兒是活潑的。假如我們不懂得珍惜,還這樣自相殘殺下去,后果將不堪設想。

  所以啊,為了我們和平的生活而努力吧!我們一定能守護好我們的幸福!

桃花源記讀后感7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深深地將我吸引,陶淵明將桃花源寫成一個若真似幻的仙境,描繪了一幅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的生活圖景。在當時那個能用“黑暗"形容的的社會,所有的人都會向往光明吧!

  腦海里浮現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畫面。公元405年秋天,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來一名官員來視察,這位官員是一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縣的地界,就派人叫縣令來拜見他。

  陶淵明得到消息,雖然心里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馬上動身。不料他的秘書攔住陶淵明說:“參見這位官員要十分注意小節,衣服要穿得整齊,態度要謙恭,不然的話,他會在上司面前說你的壞話。”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淵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長嘆一聲說:“我寧肯餓死,也不能因為五斗米的官餉,向這樣差勁的人折腰。”他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的縣令職位,從此再也沒有做過官。

  有骨氣,不趨炎附勢的陶淵明讓我震撼。陶淵明雖然放棄了官職,回到了家鄉,但是他得到了心靈上的解脫。我想這應該就是真正的光明吧!在現實社會中多少人為了利益何止是不擇手段。他們也不想想難道有錢就快樂了嗎?如果金錢名利與快樂成正比的話,那陶淵明豈不是一個十足的大笨蛋?其實一切的一切都起源于你的心底。其實你在金錢名利中表現出來的,只是你眼中的貪婪。

  有的人為民請命,鞠躬盡瘁,有的'人追逐名利,勾心斗角;有的人信奉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有的人恪守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我們可以做一個資歷平凡,家庭平凡的人,但是我們決不能做平庸的事。

  光明的人,會選擇平凡但是拒絕平庸!平凡的人,要做不平凡的事!

桃花源記讀后感8

  世間果真有桃源嗎?陶淵明并未挑明這個問題的答案,又或許連他自己也不知道。可無論是榮華富貴的太守的“遂迷,不復得路”亦或是好游山澤之劉子驥的“未果,尋病終”都好像在說“世間是沒有桃花源的”。這一切都不過是漁人所臆想的理想世界罷了。

  在那理想的桃花源中,人人平等,和諧融洽、人民生活幸福,卻似乎忘記了外界,連今是何世都不知。也只是在說到外界戰亂紛多時而露出些許兔死狐悲的惋惜。自秦至東漢,漫漫時間長河,沖刷了桃花源人對戰亂的不安和恐懼、淡忘了動蕩生活的悲疾離苦,只在書本上看見那短短二字十六畫,而無那數年奔波的.思苦!那數百步的桃林,隔絕了桃花源人原本長遠的目光,阻斷了人們思想的奮發,卻成為一個個沉淪于溫柔鄉而無法自拔的是樂不思蜀之人!

  因為那片桃林,而無了秦一掃六合、一統天下之軒昂大氣;因為那片桃林,而無三分天下,亂世英雄之寫意風流;因為那片桃林,也將更無千年以后中國的繁榮昌盛!在那屈辱的近代史中,我們不也曾固步自封嗎?可后來呢?《南京條約》、《辛丑條約》,刮分中國狂潮……溫柔鄉已被打破,曾經太平人已不太平,曾經只為安樂者已不安樂,曾經嘆惋者已成被嘆惋者。于是開始“避秦時亂”,可哪里還有桃源,現實就在眼前,只怕他們在臨死前仍要大喊一聲”天要亡我!”。

  就在這九州無太平時,有人領著我們塑和平!平息戰火、重建房屋、造大路,為民謀!他們不是求富貴的“太守”,游山水的“高尚士”,為己謀的“桃源人”或不誠信的“漁人”,而是人民中的一員、是革命的先驅者,時代的推進者,更是“新桃源”的締造者。他們將理想的生活付諸于實踐,將“桃林”換成歷史,只為了有一天能真正的無憂無慮,可以放心看那柳綠花紅、炊煙裊裊,可以安心閉眼聽那歡聲笑語,瑣碎小事。

  世間是有桃源的,無論是現在的萬家燈火,抑或是以后的溫馨小家,都是。

桃花源記讀后感9

  讀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我在心里嘆道:哎,世上竟有人可以描繪出如此美好的小世界。

  陶淵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禍連年的東晉末年,他看到人民生活困苦,百姓流離失所,處處一片哀戚,心中的良心促使他哀民不幸,從而對那時黑暗的現實極為不滿。因此,在他心中,漸漸形成了一個寡國小民、民風淳樸、寧靜安樂、風景優美的小世界。

  文章第一段寫了漁人遇見桃花林,描寫了桃花林“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美麗景色,暗示漁人即將到往一個美麗的去處。

  文章第二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看到寧靜喜樂的.景象。寫老人幼童“黃發垂髻,并怡然自樂”。男女往來種作,村內雞犬相聞,一片和樂融融之景。漁人生活在東晉末年的現實社會,亦是看到民生疾苦,自己也是窮困潦倒,如今看到眼前一片和平景象,不知心內作何感想?

  第三段寫村中人與世隔絕已久,“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又寫村內人“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見村內人的熱情好客,友善溫情。村內人若想到放漁人離開桃花源,很可能會給桃花源內的人帶來災難,但是他們只是提醒漁人說:“不足為外人道也。”村里人也可能和樂已久,心地純善,料不到世外人心險惡,故而縱虎歸山。

  第四段寫漁人背棄諾言,“處處志之”,將自己所見桃花源說與太守聽。這真是可惡極了。但是時代如此,或有內里詳情,漁人何辜!

  結尾寫品德高尚的南陽人士劉子驥尋桃花源,“未果,尋病終”。自他以后,桃花源再無人問津了。即使是現在,世人雖然不知道桃花源如何去,也心向往之。

  中國現在是個和平的國家,但是社會上仍然會發生讓人咬牙切齒的惡事,尤其現在校園欺凌、社會欺凌事件時有耳聞,自殺者不可數之。法律也心有余力不足,而道德又不足以約束良心已經被蒙蔽的人。這種時刻,就更加向往民風淳樸、寧靜喜樂的桃花源啊!

桃花源記讀后感10

  前段時間學的課文《桃花源記》,無疑是我讀過最特別的文言文了。它是東晉詩人陶淵明的名篇。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繪了一個理想中的世外桃源,這里“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這里沒有戰爭,沒有壓迫,所有人在此安居樂業。這個幸福的世外桃源,是陶淵明的理想。美麗的桃源,桃花翩翩飄落,夢幻縹緲。這里的人們,人比花更嬌,淳樸熱情,善良友好。

  在讀完整篇文章時,我的內心是向往的,這個世界太理想化了!再后來,知道它是個虛擬世界,心中不免唏噓嘆惋。仔細一想,從古至今,社會總是動蕩浮躁的,人們一直只為了某個目標而奔波,腳步匆匆,哪里會有時間創造這樣的世界?

  試想,在如此吵雜躁動的21世紀,誰人不在奢望也有一個“桃花源”,誰人不希望住在這樣一個“桃花源”。我們身邊聲音吵吵嚷嚷,空氣混混沌沌。誰曾幾何時,我全身上下每個細胞都叫囂著:“離開這里!去找一個安靜的地方!不要留在這里!快走!”可惜,紛亂的世俗,養出紛亂的性格,如今沒幾個人能安靜的在陽光燦爛的午后捧著一本書;沒幾個人能耐心的.傾聽別人的的故事。是的,你有多久沒和別人說過你的內心了?你又有多久,沒聽過別人的內心了?陶淵明所在的東晉是動蕩的,是黑暗的。可如今生于和平社會的我們,心中的圣土又在哪里?我羨慕桃花源世界里的人,能有一顆純潔安樂的心,守得住本心、善心、寧靜心。

  現在的我們,請平息躁動,在心中自己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天地,心靈需要有一個能寄托愿望的小世界,那里有自己,有夢想,有寧靜,有獨享其樂。既然我們不能尋到陶淵明筆下落英繽紛的“桃花源”,那我們就塑造自己風格的“桃花源”,因為精神世界燦爛盛大,守得住本心,方能讓其在寧靜中開出一朵朵圣潔的小花,花香四溢,堪比桃源!

桃花源記讀后感11

  前段時間我們學了文言文《桃花源記》,讀完這篇文言文,我不禁想起了在外婆家無憂無慮的好時光。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桃花林,中有一河,河上有漁。雖然是文言文,但意思很明確,它讓我們跨越千年的光陰,感受這桃林的美。桃花林中并沒有生長著其他的樹,這是僅屬于桃花的天地,只有各色各樣的粉,純凈,沒有一絲雜質;“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簡簡單單的十七個字,卻描繪出了桃花源里的場景。場地開闊,房子沒有外面的世界那般東歪西倒,田地很肥沃,偶爾會看見幾只田鼠在里面穿梭自如;池塘很干凈,沒有什么爛樹枝爛葉,池塘邊上放著幾個漁網,桑樹長得很茂盛,可以看見幾只鳥兒在上面張望;竹子有很多,一支支又粗又高,沙沙作響;“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這多像外婆家的情景啊!老人們坐在門口,享受的著日光浴,眼神慈祥地看著在那忙著抓蝴蝶的孫子孫女。人到晚年,還有著兒孫陪伴,這應是最幸福的事了吧!

  桃源代表著人們內心對世間美好的'向往,抱有對世間的期待,是精神世界中為自己對世界保持陽光心態的一片小天地,一個伊甸園,在現實社會的丑惡和黑暗下,這片桃源更像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仙境。我的媽媽心里就有這片不染的桃園,我曾問她:你看過無數疾苦與病痛,經歷各種痛苦與不公,無奈,你怎么還能這么樂觀,單純?媽媽說她心里有伊甸園,這是一種精神上的向往,無論經歷多少磨難,總會想到伊甸園里是美好的,完美的。我們雖然身處在各種不幸與痛苦中,但只要我們的精神處在心中的桃源,就不會感到絕望,這是一根精神支柱,可以讓我們活得更加樂觀,自在。

  我愿在外婆家的桃花源里不長大,享受兒時的一切。也愿我和我的媽媽心中都有不謝的桃花園!

桃花源記讀后感12

  《桃花源記》出自陶淵明的《陶淵明記》,其中令我感觸最為深刻的的是陶淵明寫這篇文章所表達出來的感情。第一類是普通的漁人,他誤打誤撞的進入桃花村;第二類人是桃花村中淳樸的村民,;第三類人是像劉子驥一樣的高尚人士,他們是作者的化身。

  閱讀時我很好奇,陶淵明是懷著怎樣的心情描繪出了桃花源中的小山莊?他們都向往桃花源村中那種與世無爭的生活,但是陶淵明在創作時的處境并不樂觀,陶淵明卻在作品中將桃花源村寫的如此的令人神往。

  真令人為之敬佩。當我真正的深入文本后,結合他的.時代背景,我漸漸明白了,此文并非寫景之文,而是透過桃花源來表現出自己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我們身邊也有種種不如意的地方,但是我們也在向往著一個像桃花源村那樣無憂無慮的樂土。對于我們而言,可能更多的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對于陶淵明而言,也許這種復雜感情是我們所不能想象的,在他心里胸懷大志是她他的夢想,懷才不遇是他的處境,世外桃源是他想要去的地方,所以作者把劉子驥幻化成自己的化身,去尋找這方樂土。但是劉子驥沒有找到桃花源村,也說明作者筆下的桃花源村可能并不存在。

  我曾也遇到過許多人,許多事,看見過很多因為生活不順而選擇放棄自己夢想的人。我也時常遇到這種想要放棄的時刻,但每當此時,我都會想起桃花源村,我希望那個安靜而又祥和的地方是現實,而不是作者的一個幻想。于是我把這座令人安詳的小山村放在了自己的心中,我告訴自己,只要心里有桃花村,那么桃花村便每個地方都是。每當想到這個時候,我總會堅持自己的夢想,向著美好的生活去努力。

  桃花源村的樸實著實令所有人向往,在我們今后的學習生活中,一定不能被現實打敗,即使心里再難受,也不要忘了像陶淵明一樣,心里裝有一個桃花村,“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讓桃花村的美麗永遠在我們心中,讓桃花源的桃花永遠在我們心中盛放。

桃花源記讀后感13

  今天我讀了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是田園詩歌的鼻祖,也就是自嘲“好讀書,不求甚解”那位。

  《桃花源記》是作者晚年的一大作品,講述了一位打漁人誤入桃花源,那里與世隔絕,山清水秀,人們生活安康幸福,漁人出洞后試圖去找桃花源蹤跡不見,從此再沒看到那個美麗的地方。

  作者以虛構的方式,描繪了一個沒有戰亂,沒有剝削,平等自由,道德淳樸,安寧富裕的理想社會圖景。這里“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展示了作者的社會理想,也代表當地人民對太平社會的向往。

  其實我們身邊也有很多類似桃花源一樣的地方,山清水秀,風景如畫,不比桃花源差。但是它們遭受到了垃圾的侵害和嚴重的污染,使那些桃花源變成一處處垃圾場。而且有些過分的游客,亂摘花草,踩踏草坪,這樣即使是桃花源哪能長久?就像我的.家鄉,聽爸爸說以前就是他們的桃花源。在那里你能親身體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還能親手“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或與農民親身對話,驗證“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爸爸小時候每天都生活在花海里,感受那花兒真實的清香;能生活在竹林里,品嘗鮮筍質樸的味道;可以在水中游玩,發現魚兒游泳的技巧,每天都能回歸自然。但是現在就不一樣了,到處建起了工業區,濃煙滾滾,彌漫在空氣里的盡是令人窒息的灰塵,蒙蔽著你的眼睛。竹子開始黃了,河水開始黑了,空氣中飄滿塵土,就連那一朵朵五彩繽紛的花也慢慢凋謝。如果陶淵明看到此情此景他會想什么呢?這就是大家再也找不到桃花源的原因吧!

  人口的急速增長,環境的快速污染就會使一處處世外桃源慢慢消失,因此環境的保護和人民素質的提高是現在的當務之急。

  我多希望中國的未來到處是桃花源,但未來還會有桃花源嗎?

桃花源記讀后感14

  武陵人發現了如同仙境般美好的桃花源,那里沒有剝削,沒有戰亂,沒有壓迫,人人平等,真是美如仙境。然而,當他再尋桃花源時,卻怎么也找不到了。于是“后遂無問津者”。這是《桃花源記》中講述的故事。

  讀完《桃花源記》后,雖明知故事是虛構的,但我的腦子里始終留著一個疑問——如果“武陵人”不放棄尋找桃花源,是不是有可能再一次找到那安樂和平的地方?再進一步,我們無法找到在現實中的桃花源,但我們是否可以在心中留下一塊美好的'“桃源”?的確,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桃花源”是不可能真正存在的,因為我們都不完美。但我們可以在心中保留一個純真的世界,我們不完美,但不是說我們不能追求完美。盡管世界在改變我們,我們卻還可以在心中留存一片純凈的天空。

  不知你有沒有看過電影《查理與巧克力工廠》,電影中的小男孩查理就有一顆純凈的心。即使一家六個人只能擠在一間小破房里,即使一年只能吃到一次糖,即使現實再慘,查理依舊保持著善良的性格,最后成為贏家。贏得了一整個巧克力工廠。而另外四個孩子,也許是受家長潛移默化的影響,也許是其他原因,他們的性格就沒那么惹人喜愛了——貪婪,傲慢,尖酸刻薄,不相信幻想,他們丟失了心中的純真,變得現實而冷漠,他們的下場也不怎么令人愉快,在此不多說。也許有人會說,這只是電影,但想想看,電影不是為反映現實而出現的嗎?

  即使現實再怎樣令人悲哀,我們卻可以在心中留住“桃花源”。那里包含著我們的理想,純真與幻想,是一個真正的美好仙境。記住:永遠不要放棄心中的桃花源。

桃花源記讀后感15

  懷著小小的激動心情,我閱讀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那么美麗、祥和的世外桃源,深深的吸引了我。

  跟著陶淵明的蹤跡,我們來到了充滿和平寧靜的桃花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好一幅和平寧靜的景象。土地平坦寬闊,肥沃的土地上種滿了莊稼,年輕的小伙子下田耕種,不畏炎熱,都在努力的為自己的生活播種著。‘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除了那可愛的桃花,還有一群群小動物,小魚和小蝦嬉戲著,來來回回,都好像在尋找自己的好朋友,有時候還朝著我們眨眨眼。啊!桃花源里的池塘真綠,仿佛是一塊無瑕的翡翠,漣漣秋水,給人幾絲涼意……

  瞧!‘黃發垂髫,怡然自樂’把桃花源人們的幸福生活表現的淋漓盡致。‘設酒殺雞作食’對于一個外來人,老百姓們熱情招待他,熱熱鬧鬧,并沒有覺得他是個外人,會給人們帶來傷害,他們那么淳樸,善良,可是這個武陵人卻不記恩德,恩將仇報,妄想打擾他們的安寧生活,以為可以得到一大筆財富。他們自私自利,見利忘義,只活在錢財之中。我們用心想想,在現實社會中,這種人有嗎?多嗎?確實多。多的數不勝數。社會上正是有了那么多這種人,社會才變的那么亂。如果現實社會中的人們,都能為他人著想,為他人考慮,不要只想著自己,那么‘桃花源’將不再是夢想,而是現實。

  想到這里美好的感覺戛然而止,黑暗已經籠罩了整個天空,籠罩了人們的`心靈。我們不應該讓黑暗繼續蔓延下去,作為現實社會中的一份子,我們應該擔當起保護家園的責任,創建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只有歡笑,沒有壓迫,沒有家破人亡,每家每戶都是如此的幸福,把那些邪惡,骯臟的思想通通從靈魂里清楚。

  作為現代的中學生,要好好學習,長大后為自己的祖國貢獻一份力量。

【桃花源記讀后感】相關文章:

桃花源記09-17

桃花源記原文07-13

桃花源記教案08-25

桃花源記陶淵明10-15

桃花源記 陶淵明08-16

陶淵明 桃花源記09-30

桃花源記——陶淵明06-05

《桃花源記》翻譯09-30

桃花源記 原文09-01

桃花源記 教案09-25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永久免费 | 五月综合激情国产 | 免费精品国自产拍在线 | 日韩亚洲欧美另类一区 | 性深夜福利免费网站 | 婷婷丁香五月六月综合激情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