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課文賞讀

時間:2024-10-13 09:25:22 桃花源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桃花源記》課文賞讀

  《桃花源記》是作者及廣大勞動人民所向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想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

《桃花源記》課文賞讀

  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雖是《桃花源詩》的“序文”,然早已被人們視為精美的散文推崇備至。《桃花源記》是現實主義的,它有故事發生的時間與地點,有故事情節的發生、發展與結局,有故事主人公漁人身份的明確,有名實可稽的劉子驥合乎情理之反應的客觀交代,桃花源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生活無不藝術地折射出現實社會的種種風貌,啟迪人們嚴肅地思索社會思索人生。《桃花源記》又是積極浪漫主義的,它那仿佛真實的故事涂抹著一層神秘虛幻的色彩,亦真亦幻,撲朔迷離,激勵人們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作者以現實主義與積極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如椽神筆精心描繪了一幅理想社會的生活畫面,美妙神奇而又富有醉人魅力。

  作者起筆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晉太元中)、地點(武陵)與主人公(漁人),意在表明故事的真實性,暗示讀者“文生于情,情生于境”(清·尤桐《西堂雜俎》三集卷三《蒼梧詞序》),披文之時應不忘客觀現實。漁人既以捕魚為生,長期披星戴月,風來雨往,周圍一帶山川河流之形勝當會了然于心,然此次“緣溪行,忘路之遠近”,看似不可理解,實則既有現實的折射,又暗示故事的虛幻。或許是因為此溪魚兒既多且肥,良機難再,漁人遲遲不肯收手;或許是因為漁人一無所獲,若空手而返,難向家中饑兒餓婦交差,因而不甘死心,仍是一路撒下漁網去。漁人艱辛的生活,慘淡的家境于此當可想見。不惟“忘路之遠近”,漁船進入桃花林也是猛然之間才驚覺的。“忽逢”二字既寫出了漁人撒網之專注用心,又將桃花林點染得虛幻迷離,神秘飄忽。抬眼展望兩岸,漁人不禁驚奇于清一色的桃林,陶醉于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多姿多彩的優美環境中,漁人之“甚異之”、“欲窮其林”,固然是極寫此處桃花林芳香與色彩的神異,又何嘗不能傳達出漁人“此景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見”的慨嘆,進而折射出現實環境之蕭瑟、凄涼呢?

  與外界聯結的通道之幽深將桃花源渲染得更為神秘。不為人知的無名山洞竟閃爍出忽明忽暗之微光,勉強能通過一個人的小山洞延伸數十步之后竟然另有洞天,確乎神極!作者有意將桃花源涂上神秘的浪漫色彩,顯然是在暗示讀者:桃花源乃理想境界,并非客觀現實社會。漁人進得洞來,但見“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其間恰當地點綴著良田、美池、桑竹之類,好一派旖旎的田園風光!這幅靜美的畫面竟有“雞犬相聞”之聲飄來,撩人情懷。更有那“衣著悉如外人”之男女從從容容“往來種作”,老人們倚墻靜坐于陽光下閉目養神,間或悠然地拉扯家常,小孩們則或團坐說笑或追跑嬉戲,好一幅逍遙自在、恬靜安樂的生活圖景!漁人見此,不免將思維觸覺觀照士族勢力猖獗、戰亂不已、百姓涂炭之黑暗現實,于是禁不住艷羨起來,神思悠悠:來到這樣一個綺麗、和平的去處,莫非是在做夢吧。誠如清人劉熙載所說:“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藝概·書概》)這幅令漁人陶醉的生活畫面曲致地折射出現實的丑惡情形,充分傳達出作者徹底失望于丑惡現實,毅然歸耕田舍之后對平等勞動自由、幸福生活的熱切向往。

  驚喜于眼前勝境的漁人還未緩過神來,桃花源人已經發現了他這個不速之客。桃花源人始而“大驚,問所從來”,繼而熱情相邀,“設酒殺雞作食”以待。“聞有此人”到來,一村人喜氣洋洋,奔走相告,紛紛涌來探詢消息。聽了漁人的一番介紹,桃源人不由得“皆嘆惋”起來。嘆甚惋啥?何以如此深沉嘆惋呢?自秦以來,外界朝代更替之頻繁,令他們驚訝莫名;“自先世避秦時亂”“來此絕境”之后“遂與外人間隔”,外界發生了多少大事小事奇事怪事,竟聞所未聞,令他們嘆息不止。桃源人在這里流露出來的,既有對自己能夠遠避動亂之時代、頻繁之戰亂的慶幸,又有對外界百姓慘遭戰爭之苦、飽受階級壓迫剝削之深的同情。慶幸也好,同情也罷,桃源人依然視漁人為嘉賓貴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招待得十分殷勤、周到;桃源人依然深愛自已這個平等勞動、和平自由、充滿真誠的溫馨社會。他們特別叮囑漁人“不足與外人道”,他們誰都不希望因為漁人的到來而破壞自己的平靜生活。如此淳樸敦厚的民風該是多么美好,這正是作者虔誠思慕的,熱切追求的,而狡詐兇險、貧富懸殊之丑惡現實是與之格格不入的。作者將深厚的現實內容自然地融入到對桃花源神妙美麗生活的描寫之中。

  對漁人來說,在桃花源那些天的生活正賽如天堂神仙的快樂逍遙生活,因此桃源人對他的的叮囑早被他拋到九霄云外,他在歸途中“處處志之”,以期能重返桃源。不僅漁人如此,堂堂太守在聞知漁人這番經歷之時,也“即遣人隨其往”,高尚之士劉子驥“聞之”,也“欣然規往”。他們對桃花源也是感慨系之,心向往之,也是迫不及待地想尋到桃源去。現實社會之令人失望,遭人厭棄的程度昭然于此,自不待言。只可惜結果是“遂迷,不復得路”,“后遂無問津者”。故事寫到這里嘎然而止,留給讀者以深長的回味。

  陶淵明將桃花源描繪得如此神奇美麗而又飄忽迷離,深深感染讀者情緒,強烈振撼讀者心靈,關鍵在于“情融乎內而深且長,景耀于外而真且實。”(清·方東樹《昭昧詹言》)它融入了作者全部的人生體驗,全部的思想情感,寫出了他對黑暗丑惡現實的強烈不滿,對自己濟世壯志難酬的深沉憤慨,對誠實勞動、和平幸福生活的由衷贊美,對“抱樸含真”美好社會的熱情向往。他以飽蘸現實色素的筆墨描繪出桃林去處之神秘,桃林景色之神異,桃源環境之神奇,桃源民風之神美,桃源出而不可復得之神怪,給人留下深刻而鮮活印象,令人好生陶醉。正如鐘嶸所評“文體省凈,殆無長語。篤意真古,辭興婉愜,每觀其文,想其人德。”(《詩品》)陶淵明以飽蘸陶醉喜悅之情的簡約文筆真切描繪出蘊含著厚實的社會人生內容的優美畫面,確令人深為感佩。

  拓展閱讀:《桃花源記》練習題

  一、給下列劃線字注音

  1、晉太元中()

  2、緣溪行()

  3、便舍船()

  4、豁然開朗()

  5、屋舍儼然()

  6、阡陌()

  7、黃發垂髫()

  8、便要還家()

  9、遂與外人間隔()

  10、不足為外人道()

  11、及郡下()

  12、詣太守()

  二、翻譯下列句子,并解釋劃線的詞語

  1、漁人甚異之。

  2、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4、問所從來。

  5、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6、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7、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三、解釋劃線字的含義,并指出它們的詞性

  1、便舍船

  2、屋舍儼然

  3、處處志之

  4、尋向所志

  四、區別下邊幾個詞古今意義的不同

  1、阡陌交通

  古義:

  今義:

  2、妻子邑人

  古義:

  今義:

  3、無論魏晉

  古義:

  今義:

  4、來此絕境

  古義:

  今義:

  五、選用原文句子,概括漁人在桃花源所見的景和人

  景:

  人:

  六、簡要回答下列問題

  1、課文結尾處寫道:“尋向所志,遂迷”,“劉子驥欣然規往,未果”說明什么?

  2、課文按照漁人行動的順序,記敘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見所聞。分析說明哪些詳寫、哪些略寫,為什么要這樣安排?

  3、舉例說明文章的前后呼應之處。

  七、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有錯誤的請改正

  1、“落英繽紛”指的是秋天草木凋零。

  2、“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指的是與世人的衣著有很大的差異,仿佛另一個國度,另一個民族的服飾。

  3、“皆嘆惋”說明村人是因為聽漁人敘述自漢至晉的歷史變化而嘆惋。

  4、文章結尾沒講清“遂迷”是怎樣發生的,是作者的失誤。

  〖參考答案〗

  一、給下列劃線字注音

  1、jìn

  2、yuán xī

  3、shě

  4、huò

  5、shè yǎn

  6、qiān mò

  7、tiáo

  8、yāo huán

  9、suì jiàn

  10、wèi

  11、jùn

  12、yì

  二、翻譯下列句子,并解釋劃線的詞語

  1、捕魚人對此感到非常詫異。異:對……感到詫異。

  2、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豁:開闊。

  3、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

  4、問(漁人)從哪里來。所:處所。

  5、村子里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咸:都。

  6、帶領妻子兒女及鄉鄰來到這與人世隔絕的地方。邑人:同鄉人。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7、這個人(為他們)詳細的介紹了自己所知道的事。具言:詳細地說出。

  三、解釋劃線字的含義,并指出它們的詞性

  1、舍棄、離開。動詞

  2、房屋。名詞

  3、做記號。動詞

  4、標記。名詞

  四、區別下邊幾個詞古今意義的不同

  1、交錯相通。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2、妻子和孩子。專指妻子。

  3、不要說,更不必說。不論,表示條件關系的關聯詞。

  4、與人世隔絕的地方。沒有出路的境地。

  五、選用原文句子,概括漁人在桃花源所見的景和人

  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人:衣:悉如外人貌:黃發垂髻行:往來種作神:(見人)大驚情:怡然自樂。

  六、簡要回答下列問題

  1、這篇文章帶有傳奇色彩,而非實事實記。作者生活于東晉末期,當時社會政治黑暗,動亂不安,民不聊生。文章中描繪的桃花源景象,只不過是作者想象中的理想社會。課文結尾的幾句話,說明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下,這種幸福美好的生活是絕對不可能實現的。

  2、文章的主要意圖是通過桃花源中的生活情形來表現作者的社會理想,所以中間部分寫得詳細,無論是寫村落的概貌還是寫人物的交談,都有一些動人的細節,使人如臨其地,如見其人。開頭和結尾只跟故事的傳奇性質有關,所以寫得簡略。

  3、舉例說明文章的前后呼應之處。

  ⑴“忘路之遠近”跟下文的“處處志之”是相互照應的,說明漁人此前沒有到過這個地方。

  ⑵從“問所從來”可以看出,通向桃源的路一向不為“外人”所知;從下文“遂與外人間隔”也可以看出,在此之前的確沒有“外人”來過。

  ⑶漁人離開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下文重尋桃源的行動埋下伏筆。“處處志之”是指做了記號,“尋向所志”,尋的正是這些標記。

  七、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有錯誤的請改正

  1、錯。“落英”指落花,寫的是暮春季節。

  2、錯。“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3、正確。

  4、錯。作者的意圖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所以用模糊語言來敘述漁人復尋而不可見的原因。

【《桃花源記》課文賞讀】相關文章:

課文《離騷》賞讀01-07

桃花源記課文要點03-25

課文《桃花源記》講稿04-19

《桃花源記》課文原文06-04

課文《桃花源記》原文05-22

桃花源記課文講稿03-27

課文桃花源記教學03-25

《桃花源記》課文講稿03-27

《桃花源記》課文解讀04-08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日本有码中文字幕第二页 | 日韩精品福利片午夜免费观看 | 中文在线字幕第一页 | 天天看天天爽国产 | 日本特级婬片免费 | 亚洲国产激情一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