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花源記》課文理解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桃花源記課文理解
《桃花源記》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意愿。
一、整體把握
本文原是陶淵明《桃花源》詩前的序文,大約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時作者57歲,隱居農村已十余年。文中所說的桃花源似乎有實際根據,在今湖南桃源縣西南沅江之濱的桃源山腰上,有一個長約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認為就是桃花源。但課文所敘述的故事純屬虛構。
按作者的構想,桃花源跟桃花林僅一洞之隔,洞極狹,僅容一人進出;洞口在山上,其下正是溪的發源地,長達數百步的桃林恰好至此而盡。弄清這個背景再看故事,就會覺得頭緒很清楚。
故事頗有傳奇色彩,曾被列入志怪小說一類。首先是漁人入桃源的經過甚奇。漁人沿溪行而“忘路之遠近”,何以不返棹而一直走下去?究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了他?千百株桃樹夾岸,其中竟無一棵雜樹,這是自然生成還是人工所為?洞口僅容一人通過,且深不可測,不知其中有何怪異,而漁人竟敢孤身而入,亦奇人也。其次是桃源中人。若為仙,何以飲食起居、待人接物皆與常人無異;若為隱,何以憑一洞之隔便與塵世相去萬里?最后,這個“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漁人出洞后既已“處處志之”,何以再去找時竟茫然無所見?這樣看來,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間了!至于后來南陽劉子驥“規往”而“未果”,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個尾聲──有這位真實的歷史人物出來作證,故事就更顯得亦真亦幻,傳奇色彩也就變得更濃了。
作者虛構這個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東晉末期戰亂紛乘的環境里,中年以后他長期隱居農村,對農村的現實有更深的了解,對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體會,于是構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在這個社會里,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各盡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楚地看到,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的。因此在這篇文章里,他既通過漁人的眼睛把這個理想的社會標本展示出來,又以漁人的復尋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這個現實世界之中。要尋找它就只能飄然高舉,《桃花源詩》最后說的“愿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就是這個意思。不過這也僅僅是意愿而已,誰辦得到呢?由此看來,劉子驥之后而無人“問津”,似乎也表達了作者無可奈何的嘆惋之情。
讀這篇課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無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內容和寫法。
二、問題研究
1.作者社會理想的實質
“桃花源”是陶淵明理想中的社會。要弄清作者理想的實質,必須先看原詩,因為在某些實質性的問題上詩比記還要說得明確些。例如“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正是原始共耕社會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這種和平生活的寫照;“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說的是沒有君主統治,沒有剝削和壓迫的社會制度;“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則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會“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這一原則的具體化。概括起來說,這些描寫都表現了原始共耕社會的特點。記,則是先通過漁人所見來展示這個社會生活的風貌,從村落、房舍、良田、美池等一直寫到男女耕作、老幼歡樂的情形;后通過村人“自云”來揭示這個社會的由來,又通過接待漁人來表現他們的精神風貌。詩和記,二者相互補充,十分清晰地勾出了這個理想社會的輪廓。
應當指出,作者這一社會理想是對當時黑暗的社會的批判,在客觀上也反映了人民擺脫壓迫、擺脫剝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又帶有一定程度的復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也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2.關于層層設疑的寫法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過不少以游仙為題材的作品,如曹植的《洛神賦》、郭璞的《游仙詩》等,多是假托游仙抒發作者的不平感和對現實的不滿。《桃花源記》不是寫作者本人“游仙”,但漁人的桃花源之行頗與“游仙”相類(唐王維《桃源行》中就有“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的詩句)。為了把桃花源寫成一個似有若無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層層設疑的寫法。因此,開頭雖然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但并未確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說他是個漁人,不著姓名,這些都無從查考。接著寫桃林奇景,似為人間所有又似為人間所無,又不說出它的確切地點,因為漁人已“忘路之遠近”。寫桃林的通道更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極狹”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漁人進入桃源后,眼前出現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間生活的圖景。可是,后來漁人出而復尋,本已做好的標記卻又全部消失,桃源似乎又成了一個虛無縹緲的世界,無跡可尋。最后再虛寫一筆,說高士劉子驥“欣然規往”,給好奇的讀者帶來微茫的希望,但劉子驥又“未果”而“病終”。這樣一來,桃源這個虛實難定的境界就真的成為“千古之謎”了。這種層層設疑的寫法,表達了作者希望在現實中看到一個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也能激發讀者的興趣。
練習說明
一、熟讀并背誦全文,用自己的話敘述這個故事,可以適當地加進自己的想像。
設題目的是:①使學生當堂成誦,要求背得順暢,并能大體上敘述作者原意;②發展學生的想像力,能根據上下文意補充若干細節,作創造性的復述。答題方式要靈活,可以先熟讀成誦再作復述,也可以經過熟讀粗知課文大意后,先復述故事,最后練習背誦。為了激活學生的想像,在熟讀課文過程中,教師可以就故事情節提出某些問題,或要求簡答,或引而不發,讓學生放開去想,也可以加幾句點評。
二、作者在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樣的社會理想?這個理想在當時的條件下能不能變成現實?今天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樣的理想?
〔提示〕討論前要先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當時的社會狀況,以及一點社會發展史常識。
設題目的是讓學生結合學過的有關社會發展知識,正確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培養辯證思維。
此題可讓學生討論,形式不拘,或全班集中討論,或分組討論。前面“問題研究”已對此題所涉及的內容作了初步說明,但僅供教師參考。此題是開放性的,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能自圓其說即可,不要搞統一答案。
三、本文語言簡潔而含蘊豐富。請根據文意完成下面的練習。
1.在括號里填入被省略的字。
( )見漁人,乃大驚,問( )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 )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句話中沒有交代漁人的答語,試說說漁人是怎樣回答的。
3.“詣太守,說如此”這句話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內容?
陶淵明的語言明凈如一泓清泉,沒有一點雜質,真正做到了將可有可無的字句一概刪去,這種語言風格很值得探究。三個小題要學生注意的是作者行文時的省略筆法各不同,只讓學生作答是不夠的,還要作一點分析,使學生懂得其中的道理,這樣才能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下面分別進行說明:
1.這是省略句子成分。在不妨礙理解的前提下,省略掉具體的指稱,可以使行文簡潔、流暢。這種省略不僅文言文中常見,在現代書面語和口語中也常見,只是在文言文中出現得更為頻繁罷了。在分析過程中,最好不使用“主語”“賓語”或“施事者”“受事者”之類的概念。
答案依次是:村人、漁人(可用“他”替代)、漁人、村人、漁人(可用“他”替代)。
2.這可見作者的剪裁功夫。村人問“今是何世”,漁人當答以“今是晉”;村人會接著問“秦之后即晉乎”,漁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漢魏,魏之后方為晉。”作者不正面地詳細敘述這一對話過程,卻用總敘的方式把它濃縮在“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句話里。這種省略方式最能反映出陶淵明的語言風格。
3.運用指代詞語,避免重復前文內容。“如此”,是指代語,指上文所說。漁人見太守的目的是告訴他武陵郡中有此“絕境”,希望他派人去探個究竟,因此他一定會談到自己發現桃源村的經過、村中的生活情狀,還會談到他歸途中做標記的事。
四、下面各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跟現代漢語里的不同,試作解釋。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3.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4.不足為外人道也
設題目的是提醒學生注意古今詞義的不同,讀文言文一定要根據上下文細究詞義,切勿望文生義。答案如下:
1.交通,這里指道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在現代漢語中,“交通”是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2.妻子,這里指妻子及兒女。在現代漢語中,“子”是詞尾,無義。
3.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在現代漢語中,“無論”是表示條件的連詞。
4.不足,不值得。這個意思仍保留在現代漢語的成語中,如“不足掛齒”(不值得一提)、“不足為奇”(不值得奇怪)等。
教學建議
本課擬用一個半課時教讀。
由于文章故事性強,語言淺顯易懂,學生學起來定會覺得興味甚濃,疏通文意決非難事。在此條件下,教師可以憑自己的經驗創造出有特色的教法來。下面提幾條建議,以供參考:
一、關于誦讀教學
本文共309字,用中速讀一遍約需2.5分鐘。假定學生在課前預習中已讀過兩三遍,課上再讀七八遍,必能基本成誦。再加上教師及個別學生的示范朗讀和檢查背誦,課上用于誦讀的時間不會超過35分鐘。這是學好這篇課文的基本保證,從長遠的眼光看,尤其應該如此,決不容忽視。
讀和講可以穿插起來進行。大致可分三個階段:(1)在掃清語言障礙的基礎上讀得順暢,主要是字音準確,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并通過多次誦讀熟悉故事;(2)對情節作一點分析,激活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具體地想像出故事的發展過程,能進行創造性的復述,并牢牢記住文章中所有重要的語句,能讀出一點“講故事”的味道;(3)分析課文的思想內容,能比較熟練地背誦全文。以上是就水平一般的教學班而言,在水平較高的教學班,也無妨先背下來,然后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式的學習。
二、關于想像力的培養
陶淵明的文章似淡而濃,似癯而腴,很值得品味。品味的方法之一就是運用想像來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細節。例如:
1.漁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無意?
過去的詩人對此就有不同解釋。唐代詩人王維曾寫道:“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桃源行》)按這種說法,漁人這天并非出來打漁,而是為了欣賞山光水色,在不知不覺間來到桃花林的。南宋詩人謝枋得的看法與此不同,他寫道: “飛花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慶全庵桃花》)這是說,漁人“沿溪行”恰好在溪的下流,桃林中既“落英繽紛”,自然有不少花兒落在水面,隨流而下,漁人是在看到這些花瓣后,逆流而上到達桃花林的。這兩種說法都有理,不必辨其是非,卻也無妨以此引起學生的想像。
2.漁人何以敢入洞?
漁人見桃林面積之廣(“夾岸數百步”),又是純一色的桃樹(“中無雜樹”),為人間所罕有,已有“尋仙”之意;待到行至桃林盡頭,發現了“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他以為這是“天外有天”的標志,便決意去追尋光源,滿心希望能由此而直達仙境。
3.村人聽漁人“具言所聞”后,為什么“皆嘆惋”?
桃源村人為“避秦時亂”而來此,至晉太元中已將近六百年。文中沒有提到漁人所說的具體內容,但從村人“皆嘆惋”的反應中,可以推知他說的是外界的人們在改朝換代的戰爭浩劫中所遭受的災難。
為培養學生想像力而提出探究性的問題不宜過多,更不宜瑣碎,要給學生留出自己發揮想像的余地,辦法就是要求學生創造性地復述故事。
【桃花源記課文理解】相關文章:
《桃花源記》課文理解04-21
《離騷》課文理解04-06
《鄉愁》課文理解03-22
課文《圓明園的毀滅》教材理解03-25
桃花源記課文要點03-25
課文《桃花源記》講稿04-19
《桃花源記》課文原文06-04
課文《桃花源記》原文05-22
桃花源記課文講稿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