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最新《桃花源記》說課設計
【教材分析】
《桃花源記》是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選有五篇文言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語文書上已明確指出:學生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然后在反復誦讀中領會它們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并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短一ㄔ从洝肥翘諟Y明創(chuàng)作的一篇散文,陶淵明是我國東晉時期杰出的詩人,他的詩已成為我國古典文庫中的寶貴遺產,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桃花源記》乃《桃花源詩》的序文),已經成為我國人民雅俗共賞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記》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藝術作品,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陶淵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寫出這樣一個美好社會,同他本人的經歷也有密切關系。陶淵明平生厭惡晉朝朝廷上下統(tǒng)治階級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討厭官場上的舞弊營私的行為,他曾經三次因此辭去官職,隱居起來。陶淵明在農村過了幾十年的隱居生活,親自參加農業(yè)勞動,和農民交朋友,生活雖然窮一點,但和淳樸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淵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場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祿的人相處,心情要愉快得多。這些都說明了陶淵明對當時政治黑暗的社會極為不滿,對廣大農民有深厚的感情。于是構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它借助虛構的故事來表現作者的社會理想,給讀者展現了一個風景奇麗秀美,人民安居樂業(yè),豐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的.。讀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無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內容和寫法。根據新課標提出的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本篇文言文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知識目標:
⑴ 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
、 了解本文所描繪的理想社會,感受寧靜的田園生活,正確理解作者的理想。
⑶ 熟讀并背誦全文。
2、能力目標:
⑴ 加強朗讀訓練,提高誦讀能力。
⑵ 把握本文虛景實寫,實中有虛的寫作手法,要求學生運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細節(jié),培養(yǎng)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對作品的鑒賞能力。德育目標肯定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大膽追求,激發(fā)學生向著更高更遠的理想勇往直前。
3、教學重難點:
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對教法及學法的處理】
教學這篇名作,要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懂課文大意,然后在反復誦讀中領會它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并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教學中采用誦讀、討論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領會情感,學懂課文。由于本文故事性強,語言淺顯易懂,學生學起來定會覺得興味甚濃,疏通文意決非難事。同時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可持續(xù)學習能力。因此,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疏通文意、了解內容、探討主題、拓展延伸。在本課采用的教法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每個環(huán)節(jié)都盡可能的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學習,注重他們自身對知識的理解、領會和積累。對內容通過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學習,逐步完成本課既定的教學目標。而我在學習過程中充當的角色是:一個組織者,把握其學習的整體走向;一個引導者,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教會學生學習;一本百科知識全書,給學生提供必需的知識。
本節(jié)課需用兩課時。
具體的教法有:
1、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在本課中,它包含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完成目標時所需的學習方法和時間,對課文知識點的理解和質疑等。
2、自主探究法。是指學生在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題時通過注釋、工具書或參考資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學習。
3、交流合作法。是指學生在完成教學目標的過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討,以求得對知識點最準確、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學習的整體效應。
4、時空連線電視采訪情景創(chuàng)設的方法,注重激發(fā)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投身其間。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又富有個性的火花閃現。 本課的特點和教法指導思想決定了學生的學法,在本課中,學生將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動手、勤動口、勤動腦,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對教學程序的安排】
一、設置情景導入
現在請同學們欣賞一段音樂《天仙配》──(曲終)你從歌曲中聽見了什么?看見了什么?(待學生回答后歸結)歌曲描繪的是一副環(huán)境優(yōu)美、夫妻怡然自樂、男耕女織的社會生活美景。這種美景過去有嗎?現在有嗎?將來有嗎?(學生作出回答后)不會,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誰能用一個成語來比喻?──世外桃源。是的,這個成語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現在我們一起跟陶先生走進世外桃源吧。設計意圖:以音樂渲染情境,美好的音樂能吸引學生,激起學生對審美的感知和想象。引導學生感受自然美,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導入語可以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二、合作學文
1、朗讀課文:
先請一名學生朗讀,教師組織學生聽讀、評議,教師最后總結;再范讀,教師放伴有音樂的朗讀錄音并給予聽讀要求;最后學生齊讀,然后男女學生朗讀比賽。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文言文教學應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要達到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我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旨在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細讀課文、疏通文意:
、 小組交流、疏通文意: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著重翻譯前四段,每人一段,將翻譯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字、詞或句記錄在本子上,準備在全班交流中提出來。
、 集體質疑:學生提出疑問,由學生幫助解決,教師點撥,同時引導學生劃出本課的重點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見的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教師進行歸類板書。(課件展示板書)新課標要求學生 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我設計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在老師的指導下,掃清字詞障礙,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并積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見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通假現象,培養(yǎng)學生依據文脈推斷詞義的能力。
、 當堂檢測:發(fā)放印好的練習,要求學生在五分鐘內完成,(練習內容有文學常識一題,重點實詞、虛詞共10個,2個句子翻譯),做好之后全班校對?刂普摳嬖V我們,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因此我設計課堂練習,既檢查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果,又獲得了信息反饋,有效地達到了教學相長。
、 三讀課文,時空連線,深化理解。
師問:同學們,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們想不想到桃花源?
生:美,我沒想去。師:那好。現在啊,這間教室就是桃花源,你們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我們下面穿過時空隧道,來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東晉時代的桃花源中,現在我對村民現場采訪。
然后教師以主持人的身份采訪了以下問題:
1、能為觀眾朋友介紹一下你們桃花源的自然環(huán)境嗎?(我們這里土地平整開闊,房屋正氣,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塘,正是山清水秀,人杰地靈!)
2、請問你們是怎么來到這里的?(我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戰(zhàn)亂,逃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時間長了,我們就不再出去了。)
3、你能對我們觀眾朋友說說你們桃花源居民的風俗習慣嗎?(我們這兒的人都很勤勞,很樸實,還有,我們很好客。
4、在節(jié)目的最后,請?zhí)一ㄔ吹拇迕裼靡痪湓捀爬ㄒ幌绿一ㄔ吹奶攸c或你們的感受。⑴我們桃花源風景優(yōu)美。⑵我們桃花源民風淳樸。⑶我們桃花源居民生活幸福。⑷我們桃花源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新課標指出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我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既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多得。
5、四讀課文,品位研讀、與陶源明對話,精讀感悟,體會以景寫情的寫法:
、 師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暢說優(yōu)美景色給人的感受:如果你也進入桃花源,會有什么感受?
⑵ 深入探究,走進柳宗元: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面對如此優(yōu)美景色,作者卻是情愴幽邃。請結合寫作背景,說一說你的理解?(可以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新課標要求學生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而且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我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三、師生共同總結本課學習
1、這堂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知識?
2、通過對課文的分析及對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啟發(fā)?教師引導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師做總結發(fā)言。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我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一方面為了讓學生回顧本節(jié)課學習的要點,另一方面能夠培養(yǎng)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拓展延伸。
四、布置作業(yè)
請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為題寫作。這個作業(yè)的布置讓學習不再停頓在課堂內,能讓學生學以致用,使學到的知識得到延伸。新課標要求學生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fā)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
板書設計目的:
課堂教學的縮影,提示課文中心的導讀圖,是教學重點、難點的輻射源。它溝通了作者寫作思路、教師教學思路、學生學習思路的橋梁,是提示舊知與新知之間的內在聯系,體現新知的生長點,激起學生的探求新知的欲望。是課堂教學的集成塊,它集教材編者的編路、課文作者的文路、教師的教路和學生的學路于一體,是當代微型技術的妙用。
【最新《桃花源記》說課設計】相關文章:
桃花源記說課教案10-12
桃花源記獲獎說課10-18
《采薇》說課設計08-13
《圓明園的毀滅》說課設計稿10-10
《贈汪倫》說課設計07-18
《桃花源記》最新教學設計09-21
初中語文《背影》說課設計08-25
《背影》公開課說課設計09-24
《錢塘湖春行》說課設計06-20
《春夜喜雨》說課設計及反思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