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教學反思

時間:2024-09-06 08:51:35 桃花源記 我要投稿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記》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15篇)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1

  《桃花源記》這篇課文已經教過很多次了,這次重新再教,我又有了新的感悟,新的收獲:

  在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時,我用幻燈片出示了與課文語句相符的彩色圖片,學生非常感興趣,都被那優美的桃源之景深深吸引了,就連那平常上課愛開小差的學生都大聲地朗讀起來。我趁機讓學生練習朗讀,誰讀得好,誰就有機會開啟下一頁的美景,結果學生非常踴躍。而在教學之前,我還擔心這一教學設計是否幼稚,會不會讓學生只注意圖片,而忽略了對課文的學習。這一出乎意料的結果啟發我深思究竟什么才是以學生為主體?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備課時就必須想想學生希望以什么樣的形式學習,教師如何設計才是學生所喜愛的教學方式,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現在我校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生命課堂教學改革,其目的和宗旨也是希望通過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效益,朔造有終身學習能力的人,而我認為現階段我們所面臨的一個一直在提,但一直未解決的課題就是如何激發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上學期開始,我校在各班開展小組學習以來,應該說,我們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由于教師加強了對小組的評價,各小組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我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操作,發現有些時候小組的發言成了默認的那么幾個學生的事,甚至成了組長的任務了,一些學困生在歷經失敗后,又是興趣缺缺了。至此,小組學習已經陷入了流產的危機,該如何及時采取措施彌補、挽救?

  這一課的教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是否不要只盯著這一課的教學目標,能更多地去關注學生:學生的知識水平、知識結構、學生的`需求,然后著重思考采用什么樣的形式去教學,才是學生所能接受的,所喜愛的。教師的教學不是只要我的教學完美了就可以了,而是應該以學生學到了什么,學會了什么為標準。只要從這一目的出發,采用什么教學方式都是可行的。所以我認為我們不能只依賴于小組學習,還應該采用形式豐富的教學模式,讓我們的課堂豐富起來。特別是在語文課堂上,我們作為語文教師必須讓學生能夠在語文課堂上時時體會到語言的美,生活的美,要善于用美去感染學生。吸引學生樂于學習,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2

  讀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感覺很美,美得搖頭晃腦,佩服的五體投地;后來教《桃花源記》感到很爽,無論是通篇縱覽還是咬文嚼字,無處不感到其美美不勝收。究竟它美在何處呢?我反復品味,歸納出以下幾點:

  一、語言美,如歌

  1、敘事簡約,給讀者留下更多回味的余地。例如:漁人進入桃花源后,桃花源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漁人要回答的內容本來應該有很多,可是作者只用了一句話三個字“具答之。”作為回答,簡約至極。類似的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詣太守,說如此。”

  2、長短句相間。課文中長句、短句交替出現,錯落有致,形成一種節奏美。例如:“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3、《桃花源記》讀來瑯瑯上口,富有音律美。

  二、景色美,如畫

  在作者筆下,由于詩人的奇特的想象,桃花源的景色美麗如畫,試看課文中的兩次景物描寫:“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那潺潺的小溪流水,兩岸滿山遍野的燦爛的桃花又是何等的如畫美景。若是一對浪漫的情侶漫步其中將是何等的愜意?再看問、文中的另一幅畫面,不,我們不妨把他們看著一副徐徐展開的山水畫卷“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畫面由山水畫漸漸變成了風俗畫。

  三、意境美,如詩

  無論是桃花林景色還是桃花源景色都是風光無限,美麗如畫,一派迷人的自然風光。如畫的美景更多地是靠讀者的想象,讀者的藝術再創造。經過讀者的藝術再創造,在讀者面前徐徐展開一幅幅美麗的自然風光畫卷,有著詩歌般的意境。更何況文章本身就是《桃花源詩》的'序呢?

  四、人文美

  桃花源作為一個理想世界充滿了人文之美。在這個理想世界里,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們過著自由、快樂、祥和、安寧的生活。“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完全是一個中國的烏托邦。這兒的人民熱情好客,民風淳樸;桃花源人富有同情心,對漁人所言世人之不幸給予了極大的同情“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五、結構美

  1、層層設疑,引人入勝。(詳見教參)桃花源如夢似幻,飄渺若無,若幻似真,撲朔迷離,充滿神秘色彩;

  2、結構自然,脈絡清晰。按照漁人的發現桃花源——進入桃花源——訪問桃花源——離開桃花源——重訪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

  除了上述眾“美”之外,如果我們用心去仔細分析品味肯定將會有更多的收獲,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桃花源記》完全可以看做一篇唯美主義的力作。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3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品味語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3、訓練語言思維,強化朗讀背誦。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感受桃源勝境,理解作者表達的社會理想。

  【教學方法】

  1、自主探究式學習。

  2、導練結合,充分體現“練為主線”,培養思維和創新能力。

  3、誦讀法。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展示目標

  “記”是古代一種文體,本文原是《桃花源詩并序》中的“序”,“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就出自本文。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結合注釋,理解課文大致內容,對學習中的疑問作出標記。

  2、聽課文范讀,注意字音、斷句,理清課文思路,文章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寫了哪些情節?

  3、你能用最簡潔的詞語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體印象嗎?

  (美、樂、奇)

  (解說:這一環節的設計從課文的整體入手,在導語的鋪墊和撩撥之下,學生帶著興趣進入課文,體現自主精神,教師可利用課件進行檢測,如字音、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幫助學生在自讀中理解大意,掃除障礙;通過范讀,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對桃源作出初步評價。)

  三、分步品味

  (一)想象桃源之“美”

  1、找出描寫桃源外部環境美和內部環境美的句子,朗讀并背誦。

  2、桃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了怎樣的畫面?你能選一個景點用下面的句式描繪一下嗎?

  句式:這里的------美,你看(聽)------

  3、教師點拔,發現描述者對詞句理解不正確的地方予以指正,對有創造性的予以肯定,注意以下字詞:鮮美、開朗、交流

  4、小結:聽了大家的描繪,我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面,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風景秀麗,美在靜謐祥和,更美在民風淳樸。

  (解說:這一環節的設計著眼于想象力、表達力和培養、訓練。入情入境,展開豐富的想象,繪聲繪色,進行創造性的描繪,并在課文內容的串聯下,點撥字詞。這樣既激發了學生深入探究課文的'興趣,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和創造能力。)

  (二)理解桃源之“樂”

  1、桃源是美麗的,也是充滿歡樂的,那么“樂”表現在什么地方?

  2、自讀2、3段,以其中一類人的身份和口吻說說,那些人為什么樂?

  3、教師點撥,引導學生對桃源內社會生活的描寫,并調動歷史知識,得出桃源之樂的根本原因。

  4、學生小結:桃花源樂在民主平等,樂在和平安定,樂在豐衣足食,樂在民風淳樸。

  (解說:這一環節的設計在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桃源之樂,并結合古代社會的黑暗現實,理解桃源之樂的社會根由。力求突出“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特征,加深理解課文,進行思維訓練。)

  (三)評讀桃源之“奇”

  1、桃源的美麗歡樂令人神往,桃源的離奇神秘更是引人入勝。桃源廳在何處呢?

  2、評說桃源之“奇”,指導朗讀。

  評:桃林之奇

  山洞之奇

  人們之奇

  結局之奇

  讀:讀出驚奇語氣,讀出重音。

  3、小結:全文曲折回環,懸念迭起,虛虛實實,引人入勝。桃源似有而無,似真而幻。作者的描繪令人心馳神往。

  (解說:這一環節放手讓學生發現和評論,將思維訓練、語言訓練和朗讀訓練繁密結合。由評讀桃源之奇到探索詩人引人入勝的寫作技巧。)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4

  這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文章,即使是文言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讀起來依然不應該有多大困難,《桃花源記》教學反思。但不管怎么說,它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字解句意的工具性必須放在首位,怎樣讓學生在感受文章語言美意境美的同時又能識記理解文章的字解句意,我還是使用一貫用的方法:多讀。

  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也常聽說熟能生巧。文章讀熟了,好多意思自然而然就悟出來了,試想,一個同學文章都讀的不通順,想讓他理解是不大可能的。

  于是我抓住早讀課時間,讓同學充分預習,反復的讀,先把課文讀通順,然后找到自己感覺優美的句子,再反復讀,能成誦最好。

  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疏通這篇課文文意時,我沒有采用串講的.方式,因為我發現串講的效果不大好,班級除了幾個好學生能認真聽講記筆記,其他的同學堅持不了幾分鐘,也不能完全怪他們,因為串講確實比較枯燥乏味,一節課講下來,老師講的口干舌燥,學生聽的昏昏欲睡,一節課基本就是填鴨式,效果甚微,教學反思《《桃花源記》教學反思》。于是我想了一個辦法,就是一小節一小節疏通文意。先把這一小節的重點字詞劃給同學,因為理解文言句意時,關鍵字詞非常重要,關鍵字詞解決了,這個句子的意思就差不多了,然后我再讓同學根據注釋,同桌或前后桌分組討論,實在討論不出來的字詞先放那兒,然后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實在解決不了的,老師再加以指導。這樣,他們的積極性比較高,而且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機會,甚至是成績很差的同學都能回答對問題,因為好多詞意注釋上都有,只要他們“有意注意”了,就能回答出來。即便是如此,我在講到文句優美的地方,還是放一定的時間讓他們在理解的基礎上再反復讀,我覺得這個很有必要。

  第二課時,由于時間緊張,很多第一節課該有的環節到這節課上都沒有了,學生讀的不夠充分,自己展開也不多,因為緊張好多原來想好的過程都亂了,加上自己“功力”不夠,所以感覺不好。因為很多文言字詞,在已學過的多篇文言文中反復出現過,幫助學生找規律,讓他們學會“舉一反三”非常重要,這樣可以增強他們閱讀課外文言文的能力。但在第二課時這方面我做的很不夠。好在由于文章的內容比較簡單,所以在分析文章思想時,學生配合的比較好。文章的寫作順序,桃源的美景,桃源人的幸福生活,桃源的神秘,桃源人對外界的戒備,及陶淵明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學生都找到關鍵句子理解回答,這點讓我感到比較欣慰。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一定要把課堂的細節做好,在平時的教學中,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也要鍛煉自己的心里素質,同時還要不斷學習,增強自己的教學水平。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5

  今天上了《桃花源記》的第二課時,由于這篇文章的內容相對比較簡單,所以需要老師講解的比較少,而我就采取記者穿越時空,采訪漁人和陶淵明的方式來進行一個擴展。我希望通過這個形式,學生能形成一種思考,同時學會語言的表達,學會傾聽。

  活動首先在二班展開,二班的同學基本上圍繞漁人與記者的談話進行,但是訪談的問題不外乎幾點而已,一直局限在一個框架內。而在訪問過程中,其他同學不是大吵大鬧,就是說別人說的不合理,不是說不合理,就是直接置身事外。我原本以為很具有吸引力的形式,卻沒能讓他們積極參與,挺大的失敗。

  緊接著在一班的時候,我就事先將要求告知大家,并做好了充足的準備。這樣下來,一班的同學思維明顯開闊很多,口頭表達能力還是強許多。但是還是會有隨意發表議論的同學,還是會有哄堂大笑的結果。一班的孩子在課文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許多自己的'想法,雖然很多想法很世俗,但是這樣是他們思維活躍的一種表現,無可厚非。不過今后在舉行這樣的活動的時候,一定要學會控制整個場面,需要預想到將會出現的種種情況,并事先做好準備。

  語文,是培養一種能力,我現在著重于這樣的教學理念,而對于學生的題海戰術,以及死記硬背的要求在慢慢淡化。但愿我走的這條道路會有所收獲。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6

  本次《桃花源記》的教學設計,我根據單元教學要求,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 學情制定了明確合理的教學目標。并精心設計課堂的細節來突破重點難點。整個課堂設計有許多可取之處:

  1、積極將新課改理念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相 信學生的學習能力,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體驗學習樂趣,提升語文素養。

  2、運用名師的教學經驗,優化課堂結構,豐富教學內容。我將課堂流程設計為三大板塊。辯讀文字板塊,析讀文意板塊和品讀文情板塊,這種設計理念源自于我省名師余映潮。在課堂實施的許多重要環節如話題的設計,活動的編排、導語的鋪墊、朗讀的穿插等。有許多也是受余映潮老師的'影響。教師作為課堂的 引領者,引導學生積極參入到語文實踐中去。

  3、課堂體現了語文教學的特點,文言文教學特點。組織多種形式的朗讀,逐層深入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積累知識,體驗情感,發現問題,這樣既活躍了課 堂,也保證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從長遠看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能力。

  但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也有部分不如人意的地方。

  1、雖然安排了不同層次的讀數活動,但因課堂容量大,文言文誦讀積累本 身比較枯燥,所以學生讀書的激情不夠,讀得比較被動。

  2、學生對課堂上設計的辯論、訪談活動很感興趣,積極參入,但組織紀律 性不夠好。多體現在急于表達自己的見解,任意打斷別人的發言。

  針對上述情況,我決心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1、在課堂上引入競爭機制,組織多種朗讀競賽,調動大家讀書的興致,讓 課堂形成良好的讀書氛圍。

  2、注重教學細節。教育學生學會傾聽,尊重別人的表述。又提高自己組織、 管理課堂的能力,使課堂充實活躍的同時井然有序。

  3、從長遠看,我要繼續向名師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綜合素質。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7

  今天上了《桃花源記》一課,在課堂上我采用質疑引導的方法,沒料到效果出奇的好。這不由引起了我許多思索。學生的思維一旦得到啟發,將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節課反思如下:

  1、漁人發現桃花源上有意的還是無意的?

  我首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到依據。很快就有學生提出從“忽”字可見,漁人發現桃花源是無意的。我反問到有沒有不同看法呢?剛開始沒有學生吭聲,不一會就有學生站起來說:“漁人是特意去尋找桃花源的。”我問:“你有什么依據嗎?”這位同學站起來說:“漁人是緣溪行,他緣溪行并不只是為了捕魚。”我被這一回答吸引住了,隨口問道:“那他還為了什么呢?”那位學生接著說:“文中提到落英繽紛,桃花漫天飛舞,就有可能飄到小溪中,漁人有可能是順著小溪一路追尋桃花從而到達了桃花林。”我問別的同學他的看法有無道理?同學們說:“有。”可見這位同學讀書時動腦思考了,我們大家今后在課堂上也應開動自己的大腦,力爭讀出自己的獨特見解。

  2、源中人為何會“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讓學生自己質疑課文。有學生提出:“桃源中人自秦朝就進入桃花源到晉朝,這么多年一直沒有外出,為何他們的.衣服會和漁人的一樣?我國每個朝代的衣服都有各處的特點的?”有同學站起來說:“可能他們中間有人外出過。”馬上有人反對說他們沒有外出過,從文中“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可見他們確實沒有外出過。“那何這樣寫呢?”我趁機問道。有的學生思考后說:“本是文陶淵明慮構出來的,到底是不是完全一樣?為什么完全一樣誰也說不清楚。”我說:“說的很好,可見你也動腦思考了。”桃源中人到底為什么會“男女衣著悉如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3、你怎樣看待漁人的行為?(他的對外人道。)

  這一問題,一提出馬上有學生說:“漁人是個不講信譽的小人,人家桃花源中人好好把你招待,你卻出賣人家。”馬上又有學生站起來反駁說:“漁人不算言而無信,因為漁人并沒有答應村中人要求。”我趁機又問:“那漁人為何又要再尋桃花源呢?”學生齊聲說:“為了追求桃花源中的美好生活。”“那他為什么不帶著自己的一家人去,而要詣太守呢?”有同學說:“漁人行為高尚,想讓別人也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又有人反駁道:“漁人詣太守說明他熱衷功名利祿,他想讓別人過上幸福生活為何不帶上村中人去呢……”這許多問題都是我備課時沒仔細考慮的。我隨口又問:“那漁人沒找到桃花源,太守會怎樣做?如果漁人順利找到并再次帶入進入了桃花源會怎樣呢?請同學們下去想像一下,構思一簏作文,題目是《漁人再入桃花源》。

  4、怎樣看待桃花源中人?

  同學們很快就說出,從文中“便要還家,設灑殺雞作食。余有捐款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等句子可看出村中人熱情淳樸等。“還有別的不同見解嗎?”我問。“他們為何不足為外人道也”“不想讓外人打擾他們的生活。”有人站起來說。“還有別的嗎”?又有同學說:“源中人在一定程度上有自私心。”這一點大出我的意料,“為什么?”這位同學說:“村中人和漁人的談話已讓他們明白,外面的生活,他們應當接納外人讓他們也過上幸福生活。”又有人反駁說:“如果外人都進入桃花源,那就沒有凈土了,不能單因為不讓外人進入就說他們自私。他們自私就不會熱情款待漁人了。”

  5、你向往桃花源的生活嗎?為什么?

  有同學回答向往,因為那里環境優美,民風淳樸,沒有戰爭、沒有壓迫。也有同學站起來說不喜歡,因為那里原始落后,沒有現代高科技的文明。我趁機又布置了一道作文,你能把桃花源中的人勸出桃花源嗎?以《給桃花源中人的一封信》為題,構思一篇作文。《桃花源記》只是記托了作者的一種理想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當課進行到這時,我認為已完了,隨中問:“還有別的問題嗎?”沒想到還有人問“桃花源洞口才通人,牛是怎樣進去的?”同學們又議論開了。

  一堂課下來讓我感慨迫多,原以為這是熟課了,自己也教了七八年,課已不用再備了,沒想到還是有很多地方想的遠不如學生。由此我想到了,新型語語文課堂的評價標準之一就是看學生的思維是否打開?這節課可見學生思維打開了,課也好上了,學生也活躍了。我想這樣的課堂也許才是真正的語文課堂。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8

  本文的教學我的設想是以學生朗讀與自學為主,教師點拔為輔,“學、問、講、練、創”為教學理論支撐。在教學中我先帶著學生疏通文中的字詞句,再借助幻燈片把桃花源記的美景與文字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去探討本文的思想內容和主旨。這節課上有大多數學生能積極投入到教學中,對本文比較感興趣。只有一些后進生還不能進入狀態。還有給學生朗讀的時間不夠充裕。

  如果學生能主動就課文思想內容作更進一步地探討,結合現實社會進行反思,那就錦上添花了。

  范例十二《桃花源記》一文已教了N次了,每次教時,都有不同的感受.這次重新再教,我又有了新的體驗,新有感悟:

  1、應該是一條曲折的小溪。教第一段時,課文對于發現桃花林這段景物描寫較多,也比較細致,摻合著溪流,有小船,有兩岸,有桃花林,最后發現洞口.這個過程要如何再現,才更有說服力?

  于時,我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想像,把發現桃花源這個過程中的景物,畫出來!一聽說語文課可以畫畫,久違了的學生,興致被調得老高。你一言我一語:這是兩岸,這是桃花林。這是小船,船不要畫出來,只要畫船蕩漾開去的水圈,就能證明說是有小船,上次老師教我們深山藏古寺就是這樣畫的……最后,由美術功底較好的燕南同學上臺一展畫技:平整的兩岸,整齊的桃花林,小船在溪的中間,一位漁人在劃槳……

  當包含我在內的所有人沉浸在這幅圖畫的構思中時,超勁同學代表另一部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這小河不應是平行的整齊劃一的,而應是曲線的,由小到大,彎曲而來,從美術的角度講,更富有直觀感,更富有曲線美!

  是啊,我恍然大悟,彎曲的小河才更有說服力。

  2、結合語境理解翻譯。文本第四段中的“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翻譯。“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對于這句話,很多學生有不同的`看法:按照朝代更替的順序,先有漢朝,才有魏晉,桃花源的人不知道有漢朝和魏晉,很正常,但他們之間構不成遞進關系啊!課堂一度停留。這句翻譯是不是錯了啊!

  其實,學生的這個發現,作為老師,如果沒有認真思考,也會走入這樣的死胡同的。我讓學生思考之后,讓學生把自己當作桃花源的人,來想這個問題,這不會錯了!學生三五個討論起來,才理解到:按我們現在的角度,是錯的。但是按桃花源人的角度來看,他們不知道漢朝,不知道魏晉。這當中漢朝離他們近,魏晉離他們遠。而我們學生,我們的理解剛好相反。魏晉離我們近,而漢朝離我們遠。理解了這一點,就沒有什么問題了。

  3、應該是時間順序。《桃花源記》進行課堂小結時,關于這篇課文的順序,稍有波瀾,討論有致,分析有理,可謂恰到好處:我提問學生,本文的順序,蘇璇香同學立即反映:時間、空間、邏輯等三種順序。但是本文是什么順序呢?璇香同學認為是“空間順序”?

  旁邊的燦培同學站起來說:“時間順序”!“理由呢”我順勢追問,燦培同學理由充分:本文是按“發現桃花林”(第1段)--“進入桃花林”(第2段)“做客桃花源”(第3段)“離開桃花源”(第4段)),“再尋桃花林”(5段)的順序來寫,所以是時間順序。

  那什么樣的寫法順序才是空間順序呢?空間順序一般有這些特征:從遠到近,從小到大,由物及人等較為明顯的空間概念.

  完全正確,我心里只有折服。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9

記》是文言文教學中的名篇。文言文教學有著過分重視文言知識傳授的傾向,同時,又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使本來意蘊豐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詞、句,這顯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結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見其“言”而不見其“文”。我用充滿詩意的導語自然地把學生引入課文優美的意境,簡明地作了一句文學常識介紹后便進入了課文的學習。

  一、首先,我讓學生結合書下注釋,自行朗讀課文。

  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由老師帶感情朗讀,配合優美的樂曲,一下子便把學生帶到課文的意境中,然后再由學生仿讀,邊讀邊體會,讀中導,讀中悟,在兩遍三遍的朗讀中,學生大多對文章有了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數同學都能流暢自如并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反復誦讀,才是學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別是如《桃花源記》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學過程應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

  文言文是一種知識載體,它承載著傳授知識的任務,但又絕不是惟一的任務,更不是根本任務。記得在第一次給學生上文言文課時,我就讓學生討論過為什么學習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務是讓學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漸染,提高人文素養。這樣面對一篇文章,如果肢解開來讀,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韻味,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在整體中去解讀語言,真正實現學生與古人的對話,學到活的知識而不是孤立的字詞。于是第二個環節就是弄懂文意。依據新的課程標準,文言文閱讀可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我大膽地刪節了過去串講這一環節,完全讓學生借助注釋來讀課文,若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再拿到課堂上大家共同討論解決。實踐證明,有了前面品讀的基礎,學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決文意串講這個問題的`。

  三、教學過程品味佳句。

  如果說前面的讀是在為品做準備,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學生對文章優美佳句的欣賞上,要求學生仔細品味自認為文中寫得好的語句。這一環節我首先讓學生自行找出自己喜愛的地方,然后說明喜愛的原因。這既是一種對課文的理解,又是一種知識的遷移。文章的寫作順序,桃源的美景,桃源人的幸福生活,桃源的神秘,桃源人對外界的戒備,及陶淵明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學生都找到關鍵句子理解回答,學生深深體會到了那種簡潔、典雅的古代散文魅力所在。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10

  本文是陶淵明歸隱后的作品,作者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代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發的剝削和壓榨,國家瀕臨在崩潰的xxx歲月里。作者不滿當時的社會現實,決心不為五斗米而折腰,歸隱田園。本文他虛構了一個沒有戰亂、沒有壓迫、人人平等、豐衣足食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對于初二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所以教學的的重點仍然放在了積累文言現象并背誦全文上。具體教學過程是這樣: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能結合工具書以及課下注釋疏通文意,對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組討論完成,我再對重點進行抽考;疏通文意時,采用逐段式,每會譯一段根據情節背誦一段;在翻譯完課文后大多數同學能將課文背誦下來;對于課文理解,先介紹時代背景,主要抓住兩個問題,即:作者筆下描繪的世外桃源美在何處?這反映了作者怎樣的人生理想?最后讓分類積累各種文言現像。本文的文言現像中,古今異義詞是重點,所以這當成了考查的重點內容。

  這樣做的的收獲是:學生在背誦時能夠掌握一定的方法,根據故事情節理解的記憶降低了背誦的難度。沒有逐字逐句翻譯課文,對于那部分學習能力強的同學來說,不僅節省了時間,而且能有針對性的提高能力,但對于那一部分成績相對薄弱又不善問的同學來說,對知識一知半解,不能準確理解。不足之處主要是:給學生留的討論時間不夠充足,從中也發現學生組織語言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桃花源記》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桃花源記》為傳世佳作。我非常喜歡作者描繪的如真似幻的美好社會。對于這篇古文學習,我認為朗讀是首要的,更是必要的。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有道理的。那么這篇課文究竟能給同學們哪些知識和能力呢?我認為,通過對課文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學習:

  一、繼續鞏固同學們課外通過查資料預習的方式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對文章的總體感知能力。通過反復朗讀,感知課文大意。結合課文注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再通過對作者及寫作背景的了解,對課文有更深一步的理解。這時能發現問題,那就是學有所獲的表現。

  三、對古文知識點的識與記。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習文言文,必須進行一定數量的文言知識的積累。

  而這篇課文的文言知識點又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古今異義詞;

  其二,一詞多義;

  其三,文言句式中的省略句式,在本文表現突出,要在翻譯時根據意譯的方式適當補出來。

  我認為通過對全文的背誦,是對文言知點識記的最好方法。

  本文的教學我的設想是以學生朗讀與自學為主,教師點拔為輔。在教學中我先帶著學生疏通文中的字詞句,再把桃花源記的美景與文字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去探討本文的思想內容和主旨。這節課上有大多數學生能積極投入到教學中,對本文比較感興趣。只有一些后進生還不能進入狀態。還有給學生朗讀的時間不夠充裕。如果學生能主動就課文思想內容作更進一步地探討,結合現實社會進行反思,那就錦上添花了。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11

  教學《桃花源記》一文共耗時4課時,前2課時用于新授,解讀文本,領會文章主旨;后2課時用于拓展延伸,印發《桃花源詩》、《五柳先生傳》、《歸園田居》等文字資料及相關譯文(為降低難度),進一步了解陶淵明其人其事其文。資料發給學生預習,要求解決生字詞,并把幾篇文章中能表現陶淵明的性格特征的語句劃出來,形成自己的最初的思想。并結合《桃花源記》一文,再次走進人物內心,解讀人物形象。前3課時按預設沒什么“雜音”。

  這是第4課時前的休息時間,一些同學針對上節課我的“詩意的語言,失意的人生”這句話在交流心得,我含笑表示嘉許,這時學生A走過來,神秘地對我說:“老師,我發現了一些東西,要不要說出來?”我問:“有關什么,課文還是班級?”“課文。”“說來聽聽。”“陶淵明將主人公設計成漁人是有用意的,大有用意。”他拖腔拉調。我呆了呆,心想,這篇課文已上過好幾次,為何主人公是漁人而非獵人或其他身份這我倒是真沒想過。“你能說出個道嗎?”可這時上課鈴響,學生追著我:“老師,你看我還講嗎?”遲疑了片刻,我迅速反應,“講吧,盡情講。”

  于是,我簡單交代本節課內容,請學生A暢言發現:

  生A:漁人即愚人。(驚人發現)理由如下:

  1.入而復出。

  連年戰亂,社會腐朽黑暗,民不聊生,而世外桃源的生活如此美好,寧靜、平和、富足。這樣的境界,可遇而不可求,就連“高尚士”劉子驥也“欣然規往”,別說凡夫俗子那肯定求之不得,可漁人卻“停數日,辭去”。“辭”是主動要求離去,而且態度堅決,實在是個“愚人”。(有些同學點頭表贊同,我也暗暗叫好)

  2.去而作志。

  漁人既然要走那就走吧,可他“得船,扶向路,處處志之”,竟然到處留記號。他的目的當然是為了以后再來。可“世外桃源”是作者期待的一種理想境界,豈是你一個漁人想走就走想來就來的?這樣的想法和做法當然是愚蠢的。因此作者給他設計了一個“迷,不得路”的結局。(幾個學生干脆仰視生A,我忍不住點頭)

  3.言而無信。

  做人應當以誠信為本,村中人對他很真誠,設宴擺席,熱情款待,除了臨別前希望他“不為外人道”別無他求,想必漁人當時也信誓旦旦,可他一出桃花源,立即“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帶一班人馬“尋向所志”。這種出爾反爾的行為,也是愚人所為。(群情激動,誰說弟子不如師,“教學相長”啊)

  頭頭是道的分析博得滿堂喝彩。我從來沒發現的東西,學生居然發現了,而且這個發現無疑是正確的'。我不得不佩服。我毫不吝嗇地表示了我的欣賞:“聽君一席言,勝讀十年書。你是我的老師!我向你學習。”臺下學生大笑。

  我又引導學生結合手邊資料,順生A的思路,具體的分析了陶淵明設計“漁人”做主人公與作者的生活、性格、思想分不開,他寫此文的目的:不僅在于對沒有壓迫剝削、人人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的社會理想的向往,而且直接通過對“漁人”的含蓄委婉而又無情嘲笑表達作者對不守信用、出爾反爾、甚至有趨炎附勢之嫌的市井小人的強烈諷刺和批判。

  再次表揚了生A獨到的思想和精彩的發言后,我便想把課堂教學內容往我設計的方向拉,卻發現學生竊竊私語,意猶未竟,“難道你們還有高見?”生B很聰明地激將:“老師,你不是常教我們要‘于無疑處生疑’嗎,我可不可以有另類的疑問?”看來我的課是上不成了,索性就不上了。難得他們對一篇課文如此熱心。“歡迎啊,我洗耳恭聽。”

  生B馬上接:“老師,文章里說桃花源人‘為避秦時亂’‘來此絕境’已有五百年,那怎么會‘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這不是明顯有漏洞嗎?”一片附和聲起。

  生C不待邀請便大聲說:“還有,還有。”我請他說下去,“漁人與桃花源人怎么交流?相隔五百年,難道語言沒有發展嗎?溝通沒影響嗎?”“也是啊。”又一片附和聲。

  生D不甘示弱:“桃花源人與世隔絕五百年,怎么繁衍生息?近親結婚是不利于種族生存的。”“對啊,對啊,不能近親結婚,他們的種族怎么延續?”

  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向不靈光的他們怎么一下子開竅了。)一時間,教室里鬧哄哄的。

  “老師,老師,我們的發現對不對,精彩嗎?”

  此刻,班級同學情緒很激動,都為自己的獨到的發現感到驕傲。我分明聽到了花開的聲音。這正是我期待已久的啊,我應該高興,應該熱情洋溢地表示我的欣喜與贊賞。可是今天,我卻失語了。鼓勵他們不迷信權威、質疑文本是我一向的做法,學生正是深得我的精髓啊,可我卻一點準備都沒有!我不知道怎么引導他們。我想把“球”踢給學生,但我知道,一番唇槍舌劍后,他們還是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后,總要我引領他們找尋答案。以前我常常在尊重他們的同時,辨偽存真。可今天,我根本無法給他們一個確切的交代。這一刻,我覺得我很對不起我的學生。是我沒有深入文本,以致沒能及時“解惑”。我只得尷尬的先肯定了他們的懷疑精神,也肯定了他們提出的問題是有價值的,隨后表示道歉:更詳細的解釋有待進一步討論。

  講臺雖三尺,舞臺卻很大,想要在這個舞臺上有長久的生命力,只有把每節課作為起點,在忙碌中充實自我,在充實中提升自我。只要我把今天作為明天的準備,不但能聽到自己成長的聲音,也能引領學生,聽到學生的思想之花怒放的聲音。我想,那也是學生期待的。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12

  在拓展遷移的環節我讓學生暢談現在美好的生活,但由于講課剩下的時間已經很短,只讓一個學生來回答,這里缺少過渡語,“我們已經過上了桃源般和平寧靜幸福美滿的生活,”8、由于課堂時間后半節課比較緊張,學生配合又不是很好,復習鞏固的.環節丟掉了,這也是本節課最大的失誤!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13

  一、選課匆忙、不慎重:

  《桃花源記》為傳統名篇,平時教學至少需要兩個課時,備課時并沒有細細的去感覺時間的長短,雖然課堂環節壓縮了一些,課堂流程也自以為緊湊。但文言文教學要求實實在在,基本的教學內容是必須要完成的。

  二、聯想、想象的環節沒有補充出來。

  曾經聽過一節課:“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的瑯瑯美讀、巧妙設問所引發的對作品難點的輕松理解、學生精彩紛呈的'發言、“一一為具言所聞”的內容想象、“豁然開朗、無人問津、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詞語積累,亮點迭出,聽課老師和評課領導反映挺好,那節課是在進行了第一課時的教學:處理字詞、疏通文意,這是枯燥的環節,卻是最基礎的鋪墊。沒有第一課時的平淡與扎實,就沒有第二課時的從容與創新;沒有平時教學的訓練有素,就沒有聽開課時的瀟灑與亮麗;所以第二節課處理得局促吃力,沒有平時的從容與輕松,因該引起學生更多精彩回答得地方,例如“皆嘆惋”,嘆惋什么?““一一為具言所聞”所聞的內容是什么?等環節也沒有啟發起來,上完這節課有無限感慨。

  三、創新與穩重:

  當別人稱贊你穩重時,或者說,當穩重成為你的風格時,當驚醒:你也許已經老了,是否銳氣不再,靈感不再,創新不再了?應該回放你的課堂——語言是否羅嗦?環節是否拖拉?節奏是否緩慢?設計是否陳舊?切不可盲目自大,止步不前。課上了不少,好象從來沒有這樣沉重過,甚至有些惶恐不安了:人到中年,沒有老教師的境界與胸懷,好象也失去了年輕時的激情與創意。

  四、課比天大:

  反思此課的全過程:匆忙備課,沒有試講,沒有說課,好象胸有成竹。靜心感覺自己的內心,其實是一種輕視,一種無所謂,不參賽,不評比,上課小菜一碟。其實,課堂是一臺戲,講課是一種藝術,無論觀眾多少,無論舞臺大小,都應該精心對待,精雕細刻,以求完美。不可欺的是你自己的心情,課有缺失,會有難言的不爽與懊惱!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14

  文言教學的第一任務是,引導學生弄懂文言字詞的含義,疏通文意。落實字詞和文意的理解是閱讀文言的基礎,否則文言的教學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因此我在第一課時中,主要就這點要求進行了落實。同時引導學生學會有意識有方向地逐步積累文言字詞和句式,還能注意教給學生相關的.方法技巧,激發了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同時有效地降低了學生閱讀文言文的難度。

  第二課時采用了較有創意的教學方法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參與的興趣和熱情,課堂氣氛活躍,教學目標完成較好。

  本課的不足之處,由于時間較緊內容較多及學生文言基礎較為薄弱等原因,造成了教學任務落實不夠充分的情況,在今后的教學中,注意教改的同時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更有效的掌握知識形成能力,也應該是研究的方向。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15

  《桃花源記》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文章,即使是文言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讀起來依然不應該有多大困難。但不管怎么說,它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字解句意的工具性必須放在首位,怎樣讓學生在感受文章語言美意境美的同時又能識記理解文章的字解句意,我還是使用我一貫用的方法:多讀。

  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也常聽說熟能生巧。文章讀熟了,好多意思自然而然就悟出來了,試想,一個同學文章都讀的不通順,想讓他理解是不大可能的。

  于是我抓住早讀課時間,讓同學充分預習,反復的讀,先把課文讀通順,然后找到自己感覺優美的句子,再反復讀,能成誦最好。

  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疏通這篇課文文意時,我沒有采用串講的方式,因為我發現串講的效果不大好,班級除了幾個好學生能認真聽講記筆記,其他的同學堅持不了幾分鐘,也不能完全怪他們,因為串講確實比較枯燥乏味,一節課講下來,老師講的口干舌燥,學生聽的昏昏欲睡,一節課基本就是填鴨式,效果甚微。于是我想了一個辦法,就是一小節一小節疏通文意。先把這一小節的重點字詞劃給同學,因為理解文言句意時,關鍵字詞非常重要,關鍵字詞解決了,這個句子的意思就差不多了,然后我再讓同學根據注釋,同桌或前后桌分組討論,實在討論不出來的字詞先放那兒,然后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實在解決不了的,老師再加以指導。這樣,他們的積極性比較高,而且每個人都有發言的機會,甚至是成績很差的同學都能回答對問題,因為好多詞意注釋上都有,只要他們“有意注意”了,就能回答出來。即便是如此,我在講到文句優美的地方,還是放一定的時間讓他們在理解的基礎上再反復讀,我覺得這個很有必要。

  到了第二課時,王校長和宋校長聽課,所以我比較緊張,很多第一節課該有的環節到這節課上都沒有了,學生讀的不夠充分,自己展開也不多,因為緊張好多原來想好的過程都亂了,加上自己“功力”不夠,所以感覺不好。因為很多文言字詞,在已學過的多篇文言文中反復出現過,幫助學生找規律,讓他們學會“舉一反三”非常重要,這樣可以增強他們閱讀課外文言文的能力。但在第二課時這方面我做的很不夠。好在由于文章的內容比較簡單,所以在分析文章思想時,學生配合的比較好。文章的寫作順序,桃源的美景,桃源人的幸福生活,桃源的`神秘,桃源人對外界的戒備,及陶淵明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學生都找到關鍵句子理解回答,這點讓我感到比較欣慰。

  “態度決定一切,細節決定成敗”,在以后的教學中,我一定要把課堂的細節做好,在平時的教學中,調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也要鍛煉自己的心里素質,同時還要不斷學習,增強自己的教學水平。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08-10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06-27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精選11篇)04-15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15篇)09-21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15篇06-20

2017《桃花源記》教學設計反思10-27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14篇08-14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集錦15篇)08-23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匯編15篇)09-26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匯編15篇10-17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久久麻豆 | 未发育女AV一区三区三区 | 亚洲人成色44444在线观看 | 最新国产自产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一级中文字幕免费观看 | 伊人依成久久人综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