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讀山海經》
《讀山海經》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
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譯文:
精衛銜著微小的木塊,要用它填平滄海。刑天揮舞著盾斧,剛毅的斗志始終存在。同樣是生靈不存余哀,化成了異物并無悔改。如果沒有這樣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時光又怎么會到來呢。
鑒賞:
陶淵明對東晉的滅亡十分惋惜,對恭帝被弒痛心疾首。他不僅引用歷史故事,抨擊劉裕代晉,而且利用古代神話傳說,表示了自己的不平和反抗情緒。
詩的前半部分,歌頌了精衛和刑天。“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精衛是炎帝少女死后化為的精靈,雖然身小力薄,卻常西山之木以填于東海。“微木”與“滄海”是一組多么強烈懸殊的對比,以微木填海何時方可填平?一如愚公一擔一石之移山。但詩人歌頌的是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與矢志靡它的決心,只要有這種精神與決心終有成功勝利的一天!“刑天舞干戚”講的是刑天操斧執盾不甘失敗的故事。刑天被天帝斷首,仍然揮舞牌,剛毅的精神長留不衰。“猛志固常在”中的這個“固”字點明刑天的“猛志”本為其生來所固有而永不衰竭,無論失敗還是死亡終不能使其消減。詩人在“精衛”與刑天身上看到他們這種共有的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從而加以贊頌謳歌,就隱含著詩人自身也時時以這種精神自策自勵。
這首詩的后半部分詩人進一步贊揚這兩個英雄頑強的斗志。盡管良機已失,徒懷雄心,但他們也不存憂慮,毫無悔意。通過精衛和刑天的行動,寄托了自己的悲憤。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前二句寫“精衛”與“刑天”如此剛毅的緣由。“同物”、“化去”即物化之意。“物化”一般指死生變化而言。生與死不過是不同形式的“物化”,死只不過是生的另一種形式而已。炎帝的女兒——女娃變成精衛,刑天變成乳目臍口的怪神,都是由此物化為彼物,其精神不死,故而無論銜微木填海,或舞干戚向敵,都能無慮而不悔。詩人在此以“物化”的哲學觀點激勵自己無慮不悔的斗爭意志。最后二句是詩人思想情感又一次跌宕:表面上是感嘆精衛與刑天徒然存在著昔日猛志,但如愿以償的時機豈能等到?實際上是詩人慨嘆理想的無法實現。前人認為此二句是詩人的自白之語。
由于家庭出身的影響,陶淵明和已死去的晉朝,感情上有割不斷的萬縷千絲。劉裕上臺后誅殺異己的行為更使他不滿于劉宋政權。因此,不能正確認識劉裕及他建立的新政在歷史上起的積極作用。這正是詩人的局限。但他反對劉裕代晉和憎惡時代黑暗、政治殘酷是緊緊相聯系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批判劉宋政權,也是批判腐朽的東晉社會的繼續。
這首詩寫法曲折,意義較為隱晦,風格和情調與以上所選各篇大不相同,但在豪放之中仍然保持了詩人托物寄興、精練含蓄,說理議論自然妥帖的特點。
【陶淵明《讀山海經》】相關文章:
陶淵明的《讀山海經》賞析09-30
陶淵明《讀山海經》原文及注釋08-03
讀山海經·其一(陶淵明)07-08
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09-13
陶淵明《讀山海經》原文及注釋10-10
陶淵明《讀山海經》其一賞析08-16
陶淵明《讀山海經·其一》原文08-28
(薦)陶淵明《讀山海經》原文及注釋12-01
《讀山海經》陶淵明原文注釋翻譯賞析10-05
陶淵明《讀山海經·其一》全文及鑒賞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