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陶淵明集卷之二詩五言《答龐參軍并序》
引導語:《答龐參軍》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創作的一首五言詩。全詩不僅表達了詩人對龐氏的深摯友情,而且也申明了自己隱而不仕的決心。詩歌語言樸實無華卻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下面是小編收集的這首詩的知識信息點,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說明〕
這首五言詩與另一首同題的四言詩皆作于同一年,當為宋少帝景平二年(424),本年八月改元,為宋文帝元嘉元年,陶淵明六十歲。詩題中的龐氏,為當時荊州刺史劉義隆的鎮軍參軍。這年春天,他由得陽出使江陵,有詩贈淵明,淵明即以此詩作答。
從詩序及詩中可以看出,盡管陶淵明與龐參軍相識并不太久,但相同的志趣使他們結為知交;盡管他們在出仕與歸隱之間有所分歧,但也并不影響他們之間淳真的友誼。所以這首詩不僅表達了詩人對龐氏的深摯友情,而且也申明了自己隱而不仕的決心。
三復來貺(1),欲罷不能。自爾鄰曲(2),冬春再交(3),款然良對(4),忽成舊游(5)。俗諺云:“數面成親舊”(6)況情過此者乎?人事好乖(7),便當語離(8),楊公所嘆(9),豈惟常悲(10)?吾抱疾多年,不復為文(11);本既不豐(12),復老病繼之。輒依《周禮》往復之義(13)。且為別后相思之資(14)。
相知何必舊,傾蓋定前言(15)。
有客賞我趣,每每顧林園(16)。
談諧無俗調,所說圣人篇(17)。
或有數斗酒,閑飲自歡然(18)。
我實幽居士,無復東西緣(19)。
物新人惟舊,弱毫多所宣(20)。
情通萬里外,形跡滯江山(21)。
君其愛體素,來會在何年(22)?
〔注釋〕
(1)三復來貺(kuàng況):再三展讀所贈之詩。貺,贈送。
(2)自爾鄰曲:自從那次我們為鄰。爾:那,如此。鄰曲,鄰居。
(3)冬春再交:冬天和春天再次相交。橫跨兩個年頭,實際只一年多。再,第二次。
(4)款然:誠懇的樣子。良對:愉快地交談。對:對話、交談。
(5)忽:形容很快。舊游:猶言“故友”。游;交游,游從。
(6)數面:幾次見面,成親舊:成為至親好友。
(7)好(hào耗)乖:容易分離。這里有事與愿違之意。乖,違背。
(8)便當:即將要。語離:話別。
(9)楊公所嘆:楊公,指戰國初哲學家楊朱!痘茨献。說林訓》:“楊子見逵路而泣之,為其可以南,可以北。”高誘注:“道九達曰逵,憫其別也。”所嘆:指所感嘆離別之意,亦寓有各奔前程之意。
(10)豈惟常悲:哪里只是一般的悲哀。
(11)為文:指作詩。六朝以有韻為文,無韻為筆。
(12)本:指體質。豐:指強壯。
(13)輒依:就按照!吨芏Y》往復之意:《禮記。曲禮》:“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非禮也。”
(14)資:憑借,寄托。
(15)相知:相互友好,互為知音。舊:舊交,舊友。傾蓋:《史記。鄒陽列傳》:“諺曰: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蓋指車蓋,狀如傘。諺語的意思是說:有些人相互交往到老,卻并不相知,如同陌路新識;有些人一見如故,即成知音。后遂以“傾蓋”代指一見如故。定前言:證明前面所說的“數面成親舊”、“相知何必舊”是對的。
(16)客:指龐參軍。顧:光顧。林園:指作者所居住的地方。
(17)談諧:彼此談話投機。說(yuè月):同“悅”,喜歡。圣人篇:圣賢經典。
(18)或:有時,間或。閑:悠閑。
(19)幽居士:隱居之人。東西:指為求仕而東西奔走。緣:緣分。
(20)物新人惟舊:《尚書。盤庚》:“遲任有言曰:”人惟求舊,器非求舊,惟新。‘“物新:事物更新,詩中寓有晉宋易代之意。人惟舊:人以舊識為可貴,謂繼續保持我們的友誼。弱毫:指毛筆。多所宣:多多寫信。宣,表達,指寫信。
(21)這兩句是說:盡管我們遠隔千山萬水,但可以通過書信傳達情意。形跡:形體,指人身。滯江山:為江山所滯。滯,不流通,謂阻隔。
(22)體素:即素體,猶言“玉體”,對別人身體的美稱。來會:將來相會。
〔譯文〕
我再三展讀您的贈詩,愛不釋手。自那次我們成為鄰居,至今已是第二個冬春了,誠摯愉快地交談,很快使我們成為了老朋友。俗話說:“幾次見面便成至親老友”,更何況我們的交情又遠比這深厚呢?人生常常事與愿違,現在又要彼此話別,正如楊朱臨歧而嘆,哪里只是一般的悲哀!我患病多年,不再寫詩;體質本來就差,又加上年老多病。就按照《周禮》所說“禮尚往來”的意思,同時也作為別后相思時的慰藉,而寫下此詩。
相互知心何必老友,傾蓋如故足證此言。
您能欣賞我的志趣,經常光顧我的林園。
談話投機毫不俗氣,共同愛好先圣遺篇。
偶爾釀得美酒數斗,悠閑對飲心自歡然。
我本是個隱居之人,奔走求仕與我無緣。
時世雖變舊友可貴,常常寫信以釋懸念。
情誼能通萬里之外,雖然阻隔萬水千山。
但愿先生保重貴體,將來相會知在何年?
陶淵明《答龐參軍并序》整體賞析
詩序
這首詩的序文較長,作者以詩化的語言,交代了兩層意思:一是因有“來貺”,所以寫作是詩,扣緊詩題“答”字;二是追敘與龐參軍的友情,因此在離別之際感到悲傷,也因此在老病無力、不復為文的情況下,還要勉力作答,為全詩的感情抒發作了鋪墊。詩序筆隨人意,純任自然,不事文采而味自雋永,頗與王羲之之雜帖相類,對友情的眷念和珍視也流溢于筆端。
正文
在此詩正文中,詩人表達了對友人好意的感謝,并且表明自己不愿意出仕的心愿。全詩十六句,可以分兩個層次。第一層是前八句,追憶與龐參軍真摯深厚的友情。“相知何必舊,傾蓋定前言”兩句,說明兩人不是舊交,而是新知。這從序文的“自爾鄰曲,冬春再交”中可以看出!妒酚洝肪戆耸遏斨龠B鄒陽列傳》引諺云:“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意思是說,如果人不相知,從初交至白頭,還會像剛認識一樣,沒有友情。如果人各相知,即使是偶然乘車在道上相遇,也會像老朋友那樣并車而談,以至兩車的車蓋相切、傾斜,久久不忍分手。以下六句,追憶舊游。“有客賞我趣,每每顧林園”,是總述。“賞我趣”當然是謙虛的說法,反過來說,也是陶淵明所處的'林園環境的情趣,陶淵明獨立的人格力量、高雅的生活方式,吸引、感染了包括龐參軍在內的客人,因此使他們經常造訪,時時登門,終于成為“相知”。下面四句,從兩個方面來談“趣”,實際是從兩個方面來說明兩人交游的內容和感情的基礎。一是談圣之趣,“談諧無俗調,所說圣人篇”,說明談話內容的格調、境界之高,不是一般碌碌之輩汲汲于名利的庸俗之談所能企及的。二是飲酒之趣,“或有數斗酒,閑飲自歡然”,若能以酒助談,則興致更高,說明了交遇方式的高雅、閑適,感情交流的自然、融洽。當然,這也是“陶淵明式”的生活情趣和交友方式。
“我實幽居士”以下八句是第二層,抒發依依惜別的情懷。正因為相交深、知遇厚,所以一旦分離,就無法扯斷聯絡感情的紐帶。詩人自己是立志歸隱之人,沒有俗務纏身,不會因公事鞅掌,東西奔走;而朋友卻要遠離自己而去,從此天各一方,因此希望別后能常通音問,以釋遙念。“物新人惟舊”,語見《尚書》:“人惟求舊,器非求舊惟新。”意思是:器物求新,而朋友間當以舊誼為重。但即使感情相通,不懼相隔萬里,也終究無法改變天各一方、江山阻隔的現實,不復能時時談笑宴飲。只能希望你在遠方自己保重身體,以后相會,還不知在何年何夕呢?這一層詩人抒發的感情十分細膩豐富:分手在即,不免感傷、悵惘;感傷之余,又要囑咐常通音信,叮嚀保重身體,對分手后的“情通萬里”,來年的重新相會寄托了希望。顯得十分樸實、深沉。
這是一首送別詩,又是一首表達真摯友情的抒情詩,反映了陶淵明田園生活的一個側面。同陶詩的其他篇什一樣,這首詩也以它的真情真意深深地感動著每一個讀者。按理說,送別詩完全可以寫得愁腸百結,纏綿緋惻,令人不忍卒讀,但這首詩卻以明白如話的詩句,舉重若輕,樸實無華地表達了自己的感情,真是“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元好問《論詩絕句》),它的強大的藝術感染力,正是這種“天然”、“真淳”造成的。
陶淵明《答龐參軍并序》名家點評
清人陳祚明:“(《答龐參軍》)疏有款款之情,物新人舊,涉筆便不能忘。”(《采菽堂古詩選》卷十三)
清人溫汝能:“陶公小序,多雅令可誦。序中起數語,何等纏綿,令人神往。至其與人款接,往往於贈答之什,自有一種深摯不可忘處,此古人所以不可企也。”(《陶詩匯評》卷二)
近人龔望:“第二句用典是陶詩所罕有,蓋中年以前作。”(《陶淵明集評議》)
日人近藤元粹:“序文簡凈,自是小品佳境。”(評訂《陶淵明集》卷二)
【陶淵明集卷之二詩五言《答龐參軍并序》】相關文章:
陶淵明《答龐參軍并序》08-10
答龐參軍_陶淵明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11-01
陶淵明《答龐參軍》練習及答案06-19
陶淵明《答龐參軍》閱讀練習及答案03-11
陶淵明集卷之二詩五言《影答形》10-08
陶淵明集卷之二詩五言《形影神并序》10-05
陶淵明集卷之二詩五言《九日閑居并序》10-30
陶淵明集卷之二詩五言《與殷晉安別并序》08-24
答龐參軍原文及賞析08-19
陶淵明集卷之二詩五言《贈羊長史并序》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