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滕王閣序體會作者情感變化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滕王閣序情感變化
《滕王閣序》是奇文妙文,也是一篇是一篇難文硬文,是著名的文學家王勃的代表作。下面是小編分享的滕王閣序的情感變化,歡迎閱讀!
先用一連串短句抒發感嘆:“時運不濟,命途多舛。馮后易老,李廣難封。”而后長短結合,抒發自己的憤郁悲涼:“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最后又用先短后長的一組對偶表明心志:“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鏗鏘的語調表達了自己不甘沉淪的決心。
據《唐才子傳》記載:“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說的是初唐詩人王勃大筆一揮就創作了一篇流芳百世的散文名作《滕王閣序》,真可謂“筆落驚風雨”,讓本來怒氣沖天的洪州都督閻伯嶼不得不嘆服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正如他所言,作為王勃“人生絕唱”的《滕王閣序》因其情辭并茂而流傳久遠。每次讀此文,都會為其宏大的氣勢、壯美的景象、騰挪跌宕的筆力所折服。然而,更能牽動讀者心靈的是王勃在搖曳多姿的行文中表現出來的消極與振作、希望與失望、追求和痛苦交織的復雜心緒。他由嘉會覽勝之喜到登高遠望而悲,最后又由悲而轉為達,真是變化多端,令人感慨不已。
一.嘉會覽勝之喜
1.登臨毓秀勝地。洪州久遠的歷史、雄偉的地勢、靈秀的風格、珍異的物產能給當時的王勃帶來一時欣慰。才華出眾、鋒芒畢露的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先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后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王勃南下探親,途經南昌的滕王閣,有幸趕上當地都督在滕王閣上設宴,這種情形下的王勃經過這樣的靈秀之地,怎能不讓年輕氣盛、才華橫溢且心中郁悶、旅途乏味的才子感到短暫的高興呢!
2.飽覽山川勝景。作者登上高山,見到壯麗的滕王閣,光臨了帝子的長洲,見到了天人的舊館。周圍層巒聳翠,高閣高聳云霄;彩飾的丹漆鮮艷奪目,下臨無地,水流環繞。遠處的沙洲上水鳥群集,島嶼縈回。依附起伏的山巒,桂殿蘭宮華美無比,打開繡闥,俯視雕甍。
只見房屋鱗次櫛比,盡是富庶人家,雀舫龍舟停滿渡口。如此壯麗的樓閣幾處能有,怎能不讓人欣喜贊嘆?登高遠望,更讓人驚異的是山川之勝景,是那幅流光溢彩的壯美的秋景圖。遠望天空是“云銷雨霽,彩徹區明”,四周的自然景物是“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寒潭之水因積水退盡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巒因暮靄籠罩而呈紫色。其色彩變化的美妙、秋天的清涼、山水的秋態全都展現了出來。
再然后放眼遠望,誕生了那句素稱千古絕唱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相映增輝,色彩明麗而又上下渾成。“漁舟唱晚”,盡現生活之樂;“雁陣驚寒”,又寫出了候鳥之歌。社會與自然各具情趣,又融為一體,讓人心曠神怡,心騖八極。登高望遠,所見的是一幅幅充滿生機的生活與自然的美景,王勃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此景此境讓他樂而忘憂!
3.恰逢千載盛會。王勃才華早顯,14歲應舉及第,鋒芒畢露,在那時就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并稱為“初唐四杰”。這樣的俊才趕上這樣難得的盛會,真是件快事、幸事。宴會上客人和主人都是東南一帶的俊杰。他們文章的辭彩如蛟龍騰空、鳳凰飛起。聲望崇高的都督閻公,打著儀仗遠道而來;德行美好的宇文新州刺史,駕著車馬也在此暫時駐扎。才華出眾的朋友來往如云,坐滿宴席。青年才俊遇到這樣難得的盛會怎能不讓他興致高昂,胸懷舒暢。隆重高雅的盛會上,賢主嘉賓,面對良辰美景,他們吟詩作賦,有鄴水的曹植吟詠荷花那樣的才氣,文采可以直射南朝詩人謝靈運。吹蕭高歌,排簫發出的清脆的聲音,引來陣陣清風;纖細的歌聲仿佛凝住不散,阻止了白云的飄動。如此樂事怎能不讓人樂而忘憂。
勝地、良辰、美景、樂事,四美俱全,賢主、嘉賓,難得卻都有。這些讓仕途不順、人生失意的王勃獲得了短暫的喜悅。
二.登高遠望而悲
1.悲宇宙無窮,興衰無常。放眼遠望半空中,天高地遠,讓剛才還快樂高興的王勃感到了宇宙的無邊無際,自己卻渺小得如滄海之一粟。來到勝地,幸會嘉賓、觀賞美景的良辰轉瞬即逝,樂極生悲。“蘭亭已矣,梓澤丘墟”。他也許想到了東晉王羲之曾和群賢宴集于蘭亭,賦詩作文,成為文壇佳話。晉朝石崇的金谷園,又名梓澤,亦曾有文人聚會于此。如今當年蘭亭宴集的盛況已成陳跡,繁華的金谷園也早變為一片廢墟。他認識到事物的興衰成敗自有定數。正可謂勝地不常,盛筵難再,不覺悲從中來。
2.悲懷才不遇,美人遲暮。王勃自幼聰慧好學,為時人所公認。《舊唐書》本傳謂王勃:“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又有楊炯《王勃集序》說:“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
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太常伯劉公稱王勃為神童,并表薦于朝。14歲的王勃對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職。正可謂春風得意。可如今落魄到如此地步的王勃已兩次遭受打擊,此時登高遠望,日夜思念的長安已沉落到夕陽之下,遙看吳郡隱現在云霧之間。思念皇宮卻看不見,等待在宣室被召見卻不知又是何年?自己要去的南海地理形勢極為偏遠,深不可測,再望天空感覺昆侖山上天柱高聳,緲緲夜空北極星遠遠懸掛。頓感長路漫漫,前途渺茫。
他想到以孝著稱的馮唐,曾為中郎署長,事文帝。景帝立,以唐為楚相,免。武帝立,求賢良,舉馮唐。唐時年九十余,不能復為官。想到了漢武帝時的名將李廣,多次與匈奴作戰,軍功卓著,卻始終未獲封爵。像他們一樣,滿腹經綸,志向遠大,什么時候才能被君王召見?什么時候才能建功立業實現自己的理想?這樣的機會什么時候才能光顧自己呢?況且韶光易逝,恐美人之遲暮啊!這樣的處境怎能不讓滿腹詩書的青年才俊悲嘆不已呢?
3.悲漂泊淪落,知音難求。盛宴上的各位嘉賓雖然都是身份尊貴、德高望重、才華橫溢的人,卻只如浮萍在水上相聚,都是客居異鄉的人。誰能理解和同情仕途不順的偶然路過的人?“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這一句充滿了自我悲傷的情調。
再想到司馬相如,“楊意不逢,撫凌云而自惜;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楊得意是漢武帝時一位掌管天子獵犬的官員,一次武帝讀到《子虛賦》,連連稱贊,說:“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楊得意告訴武帝這篇賦是司馬相如寫的,于是武帝就召見相如。相如把自己的《大人賦》上奏武帝,“天子大悅,飄飄有凌云之氣,似游天地之間。”司馬相如如果沒有遇到楊得意那樣推薦自己的人,就只能撫凌云之賦而自我惋惜了。自己未遇到推薦自己的人,只能撫弄著凌云之賦而嘆惜;自己如果遇到鐘子期那樣的知音,奏高山流水之曲又有什么羞愧呢?可是眼前時運不順,前途未卜,無人賞識,知音難遇,這些怎能不讓他心生悲涼?
王勃登高遠望,心緒由喜轉悲,最后一句:時運不濟,命途多舛。包含了無盡的郁憤悲涼!
三.窮且益堅而達
1.信念堅定,節操不改。境遇坎坷的王勃并沒有被眼前的困境打倒,他認為賈誼遭受委屈,被貶到長沙,并非沒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鴻逃匿到海邊去隱居,是在政治昌明的時代。能夠依賴的是君子察覺事物細微的先兆,通達事理的人知道社會人事的規律。認為人老了應當更有壯志,哪能在白發蒼蒼時改變自己的心志?處境艱難反而更加堅強,不放棄遠大崇高的志向。那句“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既鼓勵了王勃自己,也鼓勵了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有志之士,讓人面對一切艱難險阻,總能執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當中也不消沉放棄。喝了貪泉的水,仍然覺得心清氣爽;有操守的人在污濁的環境中也能保持高潔。
2.自信樂觀,奮斗不止。王勃告誡像魚處在干涸的車轍中的自己,要樂觀開朗。北海雖然遙遠,乘著旋風仍可以到達;少年的時光雖然已經消逝,珍惜將來的歲月還不算晚。孟嘗品行高潔,卻空有一腔報國的熱情;怎能效法阮籍狂放不羈,在無路可走時便慟哭而返?自己目前雖然處境困厄,壯志無法施展,但不可荒廢時光,不可自暴自棄,不能效法孟嘗、阮籍。而應該惜時自勵,等待時機,奮斗不止。即使現在沒有請纓報國的機會,也要像班超那樣有投筆從戎的胸懷。
班超最初在官府中從事抄寫工作,他從軍以后,受到大將軍竇固的賞識。后在竇固的推薦下,出使西域,經過多年的努力,終于使西域全境統一于東漢并被封為定遠侯。處于逆境中的王勃仍然希望能像班超一樣建功立業。他也仰慕宗愨“乘風破浪”的豪情壯志。南朝宋人宗愨,年少時,叔父炳問其志,答曰:“愿乘長風,破萬里浪。”李白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喻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王勃此時是想借此表達自己不放棄遠大的抱負,任何時候都不要喪失信心。生命不息,奮斗不止!這是多么可貴的精神品質啊!
極富才華的王勃,在滕王閣上即興而賦的《滕王閣序》千古不朽。他像一顆璀璨的星星永遠照亮著文學的星河,他的文采和思想將震撼著一代又一代人,他在文中表現出的悲喜情懷將感染著一代又一代人,他那種身處逆境、志向永存的精神更會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
擴展:
《滕王閣序》是唐代文學家王勃創作的一篇駢文。文章由洪都的地勢、人才寫到宴會,寫滕王閣的壯麗,眺望的廣遠,扣緊秋日,景色鮮明;再從宴會娛游寫到人生遇合,抒發身世之感;接著寫作者的遭遇并表白要自勵志節,最后以應命賦詩和自謙之辭作結。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負和懷才不遇的憤懣心情。文章除少數虛詞以外,通篇對偶。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為多,對得整齊;又幾乎是通篇用典,用得比較自然而恰當,顯得典雅而工巧。
創作背景
關于《滕王閣序》寫作時間,主要有四種說法:
“十三歲”說
《太平廣記》記載王勃“年十三省其父至江西”。《古今事文類聚前集》記載:“唐王勃字子安,六歲能文,詞章蓋世。年十三,侍父宦游江左,舟次馬當,寓目山半古祠,危欄跨水,飛閣懸。”
“十四歲”說
五代王定保記載:“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都督閻公不之信。勃雖在座,而閻公意屬子婿孟學士者為之,已宿構矣。及以筆紙巡讓語賓客,物不辭。公大怒,拂衣而起,專令人其下筆。第一報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談。’又報云:‘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公聞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遂請宴所,極歡而縣。”
“二十二歲”說
清初吳楚材等注《古文觀止》認為作于“咸亨二年”(671年),王勃時年二十二歲。其注云:“咸亨二年,閻伯嶼為洪州牧,重修。九月九日,宴賓僚于閣。欲夸其婿吳子章才,令宿構序。時王勃省父,次馬當,去南昌七百里。夢水神告曰,助風一帆。達旦,遂抵南昌與宴,閻請眾賓序,王勃不辭,閻恚甚,密令吏,得句即報。至落霞二句,嘆曰,此天才也。想其當日對客揮毫,珍詞繡句,層見疊出,海是奇才。”清人蔣清翊在《子安集注》中亦主張作于“省父”六合縣之時。
“二十九歲”說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認為《滕王閣序》是王福峙謫交趾(今越南北部)之后。王勃前往省親,過南昌而作。父福時坐是左遷交趾令。勃往省覲途過南昌,時都督閻公新修滕王閣成,九月九日,大會賓客,將令其婿作記,以夸盛事。勃至入謁,帥知其オ,因請為之。物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酒曲辭別,帥贈百,即舉帆去,至炎方,舟入洋海溺死,時年二十九。”這里所說的“二十九”是虛歲。
總之,這首《滕王閣序》是詩人為滕王閣而寫的一首并序詩歌。
文學賞析
《滕王閣序》全文行思縝密,緊扣題目,不拘一格,全文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自然段為第一部分,寫洪府地勢雄偉、“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主人賢德”“高朋滿座“。“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點明滕王閣所在地點,再詳寫其方位在翼、軫星宿的分野,從地理位置上看連接著湖南衡山和江西廬山,由上及下,再一筆蕩開,寫南昌地勢:三江為襟,五湖為帶,胸懷楚國而指引吳越。本為滕王閣作序,開篇卻避開宴會和閣樓,不落俗套,氣勢高卓。“物華天寶”一句到“王將軍之武庫”一句,寫南昌物產豐富,人才濟濟,稱贊宴會賓主“盡東南之美”“高朋滿座”“勝友如云”。最后一句,簡述自己來到這里參加宴會的緣由。宴會盛況寥寥數筆帶過,接下來是文章最重要的部分。
第二、三自然段為第二部分。作者由近及遠,從壯麗的樓閣到秀麗的山川,濃墨重彩地描寫了滕王閣秋景,展開了一幅流光溢彩、錯落有致、上下渾然天成、虛實相映成趣的滕王閣三秋圖。“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這兩句在靜止中表現了光影色彩的變化,將湖光山色寫得極富生命力。積水消盡后寒潭顯出一片清澈,傍晚時分,淡淡的云煙凝聚著重重的暮靄,水天之間呈現出一片盈盈的紫光。這一句在色彩濃淡的變化中描繪秋意正濃的晚景,一個“寒”字寫出秋高氣爽, “寒潭”與“暮山”一近一遠構成了錯落的景致,這一句被譽為“寫盡九月之景”。接下來是虛寫,作者帶著讀者駕著馬車在高高的山路上,在崇山峻嶺里遍訪秋日風景,來到昔日帝子居住的長洲,找到仙人休養過的宮殿。接著從眾多名勝中將滕王閣烘托而出——“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山巒重疊,山峰聳入云霄;凌空的飛檐丹輝欲流,仿佛直插大地。作者在一上一下之間僅僅用了十六個字就把樓閣高聳入云的氣勢寫得蔚為壯觀,把樓閣的獨特風貌寫得栩栩如生,這一句借著俯仰視角的改變,使上下渾然天成。“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這兩句寫滕王閣周圍的動物和植物,白鶴野鴨在縈回的小島上暢游,灑滿蘭桂花香的宮殿掩映在起伏的山巒之中,使滕王閣猶如眾星捧月一般,顯出恢弘的氣勢。作者寫到在滕王閣上登高遠望極目之景:打開繡花的閣門來俯視雕梁畫棟的屋脊,遠闊的山川平原盡收眼底,近處的江河之水蜿蜒曲折令人驚奇。樓宇巷陌中盡是富貴人家;舸艦泊滿渡口,都是裝飾精美的雀舫龍舟。秀美山川、繁華市井、眾多舟楫上承第一段的“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又與下面的“漁舟唱晚” “雁陣驚寒”共同構成一幅情景交融、動靜結合的圖畫。這一段中屬“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句最為人稱道。這句話是一個視覺的饗宴,整幅畫面的主體是紅色的夕陽余暉和藍綠色的水光接天的模樣,白色的野鷺穿插其間。色彩美,動態美,虛實美,空間立體美,帶給讀者無暇的想象。
第四、五自然段為第三部分,寫眾人宴會上登臨逸興,進而興盡悲來,懷古議論,引出對人生際遇的感慨。作者以起伏跌宕的筆勢,從“逸興遄飛”寫到了“興盡悲來”。第四段頭兩句“遙襟甫暢,逸興遄飛。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云遏”,寫的是宴會時絲竹管弦、輕歌曼舞的歡樂場景。接著將在座賓客杯中豪情和筆下才華堪比陶淵明、謝靈運。良辰美景與共,賞心樂事具備,賓主難得相聚,極目遠望,盡情地歡娛。到這里寫的都是登臨逸興的樂。下面一句“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從宇宙無窮想到興衰有盡:回望長安猶在夕陽下,吳會卻如在云海間。大地有窮盡,而南海深不可測,擎天之柱不可攀,北斗星辰遙遠:關山難越,誰來為失意人悲痛?萍水相逢,都是異鄉漂泊之人。滿懷抱負,王宮何時能見?皇帝的召見,又要等到何年?作者以“失路之人”自指,嘆息自己的命運。作者雖滿腔熱血,才華橫溢卻因恃才傲物、放蕩不羈而被當時社會所不容。壯志難酬,所以在這里作者由宇宙的無限而想到人生有限、短暫,表露出對時光流逝卻功業難成的感慨;他悲嘆盈虛有數,透出無法扭轉命運的無奈,為自己只能流落南海之濱,無力躋身帝都長安為國效力而感到悲傷。在第五段中,作者用典故把自己比做賈誼、梁鴻、馮唐、李廣,來描述自己現在遭遇的困境,但作者沒有在悲傷中停留太久,轉而用自己的樂觀精神給這一段詠嘆做了更好的注解。作者表示自己仍是達人知命,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身處逆境仍舊心胸開朗,立志報國。這一段所用典故較多,但卻合理恰當毫無堆砌之感,王勃寫自己懷才不遇、深陷困境的矛盾心理,卻又用一種處世的樂觀精神加以化解,這種高尚的情懷,千百年來引起了眾多文人雅士的共鳴。
第六、七段為第四部分,簡述自己的旅程和志向,對賓主的知遇表示感謝,對參加宴會并餞別作序表示榮幸,這一段內容與開頭遙相呼應,再一次緊扣主題。
【滕王閣序情感變化】相關文章:
《滕王閣序》的情感變化之由07-31
讀滕王閣序體會作者情感變化08-07
滕王閣序05-23
王勃滕王閣序與滕王閣詩07-31
《滕王閣序》序的意思08-23
王勃《滕王閣詩》與《滕王閣序》賞析07-16
王勃滕王閣序06-15
王勃 《滕王閣序》07-23
《滕王閣序》王勃08-05
滕王閣序全篇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