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王安石為什么被貶 王安石兩次罷相詳情
引導語:王安石是北宋年間著名的政治家,推出了很多的變法,是當時朝廷的宰相,那么他為何為什么被貶?下面是小編收集的兩次罷相詳情,與大家分享了解。
王安石被貶
王安石是北宋年間著名的政治家,王安石與很多有才之士一樣通過考取功名入仕,入仕后,王安石從地方官吏發跡,在任職地方官吏時,關心民生,鼓勵發展,擴辦學校,為百姓們做了很多好事,在政治上頗露能力,在政績上頗顯成就。宋仁宗時期,王安石第一次提出了變法,但是沒有被采納,王安石則辭去工作,不求仕途,拒絕入朝。1067年,宋神宗即位,王安石受到了皇帝的賞識與重用。王安石曾2次當宰相,也兩次被貶(正確說只有一次)。
王安石被貶第一次:
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官至宰相,頒布新法,進行了一些列的變法。1074年,天災人禍,天下大旱,百姓們無家可歸,饑不果腹,守舊派們將這些怪罪于王安石變法,給宋神宗施加壓力,還繪制流民旱災苦圖給宋神宗看,一條條羅列新法的過失,上書要求罷免宰相王安石。
同年,宋神宗感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有大臣的控訴也有太后的哭訴,最終心有懷疑,罷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職位,將其貶為知江寧府,吏部尚書。王安石被貶后,他的麻煩并沒有結束,呂慧卿害怕王安石威脅自己的地位與權力,多次迫害王安石及其親人。
王安石被貶第二次:
1075年,王安石二次被任命為宰相,第一次的失敗就是因為守舊派的強烈反對,沒有人支持王安石變法,那么王安石第二次上臺同樣也是反對者多于支持者。與此同時,變法引發了嚴重的內部矛盾,外部又有很多的壓力,內因外因導致新法無法推行。
1076年,王安石主動辭職,先后任判江寧府,左仆射等職位。
王安石罷相
王安石曾兩次罷相,第一次是被神宗罷免宰相之職,第二次是王安石主動請求辭去宰相一職。
王安石第一次罷相:王安石自變法以來就遭到了守舊黨派的強烈反對,但是幸得有神宗的擁護與支持,變法才得以順利推行。
王安石變法自推行以來就受到了各方的阻力,1074年,天下大旱,顆粒無收,饑民遍野,流離失所,反對變法的大臣們紛紛上書彈劾新法,上書是免行錢造成的這種局面。神宗左右為難,信心動搖,欲打算廢除不好的法令。但是王安石認為這屬于天災是難以避免的,天災不可避,但是我們能后天處理和維護,派人治理方可解決。反對派們不僅上書反對甚至還繪制流民旱災困苦圖給神宗看,為新法的過失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并且要求罷免王安石。
敵對關系正是緊張時刻,兩位太后也出來干預朝政,認為王安石亂了整個天下。神宗心中動搖,于是罷免了王安石的宰相之位,讓其當吏部尚書。被罷免后的王安石為了新法能繼續推行,就推薦了新法的擁護者呂慧卿和韓絳在朝中任要職,沒想到呂慧卿掌權后,對王安石下手,在韓絳的幫助下,王安石再次回朝。
王安石第二次罷相:1075年,王安石再次當上宰相,但是王安石的變法依然受到多方阻礙,內部矛盾加外部因素,變法失敗不能在推行。一年后,王安石就以生病為由,辭去宰相之位。先后任職左仆射,同平章事等職位。
王安石簡介
王安石生活于北宋年間,是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及文學家。王安石于1021年出生于一個官吏家庭,撫州臨川人氏,字介普,號半山,后人又以王荊公稱之。其父早年任臨江軍判官,縣官等工作,所以輾轉于南北各地。
王安石勤奮好學,且天資聰慧,有著驚人的記憶力,先天的因素加上后天良好的教育,王安石才華出眾,博古通今,是為難得的一代才子。王安石于1042年,考中進士,金榜題名,這也是他仕途的開端。王安石此后于輾轉于各地任職,任職過淮南判官,舒州通判,鄞縣知縣等職。任職期間,王安石興修水利,大力發展農業,擴辦學校,為廣大民生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1067年,宋神宗繼承帝位,久聞王安石大名,繼位之后就命王安石當江寧知府,后來又提拔為翰林學士,深得宋神宗的器重。
王安石的成就與他的經歷有著很大的關聯,王安石小時候就著父親宦游南北,經歷的多了,對整個北宋的社會危機有著很深刻的了解與體會。長大后,考官入仕,在各個地方任地方官吏,這段期間體恤民情,關系民生,體會民間疾苦,為官期間多次上書朝廷,建議興利除弊,百姓壓力小了,負擔輕了,國家才能更加繁榮。
1058年,王安石開始變法,主旨是改變整個國家“積貧積弱”的格局,王安石變法的最終目的是要改變現在的格局,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王安石變法主要分成兩塊,分別從理財和整軍兩塊重點下手,推行一些列政策改革,如青苗,免役等策略,但是王安石變法由于內因外因沒有成功。
王安石于1086年去世,享年66歲。
王安石的故事
王安石是北宋年間的風云人物,從小到大都是一個傳奇人物。年少神童,長大天才,官至宰相,位列人臣,可謂是達到了事業的巔峰。于王安石的故事典故有很多,據史料記載的就有很多。下面來給大家羅列下王安石故事。
一:拗相公
王安石的執拗性格在那時是出了名的,為人極其固執,自己做了決定后這是三頭牛都拉不回來。固執說的好聽點是對于原則的遵守,說的難聽點就是剛愎自用。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之一也是因為王安石的性格缺陷。這種固執讓王安石聽不進勸,剛愎自用,有錯也不改,當所有人都在抨擊新法的缺陷時,他不聞不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堅守著自己的決心,一心變法。所以在變法期間,出現了很多用人不當的典例,甚至還出現了很多的天災人禍,但是面對這種變量王安石沒有著手解決,給人們帶來了很大的傷害,這也讓王安石帶上了拗相公的稱號。
二: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一生簡樸這是出了名的,他崇尚節儉杜絕奢侈浪費。王安石做宰相期間,有一個親戚來到京城拜訪王安石。王安石則禮貌的請他吃飯,到了約定時期,那個客人盛裝相見,認為王安石肯定會大排場的宴請賓客。
但是那天客人等了很久也不見有宴請的陣仗,臨近飯點也不見有果品蔬菜上桌,等了很久才終于開飯,開飯后上來就只有酒水,胡餅和切的很小的肉塊,最后上飯伴著很簡陋的菜羹。王安石就用這樣的待客之道來宴請賓客,足以看出王安石的清廉樸素。
王安石的故事還有很多,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展現了王安石的人物性格。
王安石字
看到這個詞人們第一反應就是王安石字什么,沒錯我們今天就要給大家講述的是王安石的字。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人氏,是北宋年間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推行了著名的王安石變法,所以他也是一個改革家。
其實很多人會搞不清楚古人為什么要搞個名字再搞個字,再搞個號呢?其實這個是有典故的。
名字對于現代人來說并不陌生,是一個稱謂,人家用來稱呼你的一個代名詞,如張三,李四。但是在古時候,名和字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名是一個稱謂,字又是一個稱謂。
古時候,孩子有了第一聲啼哭后,家中的長輩及父母會為其取一個稱呼,這就是名,王安石就是名。而這個名字是比較權威的一個稱呼也是最正式的,歷史上稱之為大名。這個大名的作用是載入戶籍的,所以也稱之為官名。
字取自成人禮上,古時候男孩長到20歲,女孩長到15歲的時候都要舉行成人禮,男生稱為冠禮(男子二十,冠而字),女生稱為笄禮。這個成人禮舉行后就宣告你已成年了,在這個轉折點,族中長輩及父母要為其再取一個新稱謂,這就是字。
名和字是在這個人的一生中不同時期而取的稱謂,所以他們的作用和含義也各不一樣。
王安石是名,取自其出生時期,標志著一個新生命降臨了。介普是字,在他20歲冠禮上所取,標志著王安石已經長大成人了。
這也就是古人為什么有名,有字,又有號(號以明志)。
【王安石為什么被貶 王安石兩次罷相詳情】相關文章:
王安石變法為什么事與愿違?06-14
王安石的詩句11-11
王安石古詩03-30
王安石的詩10-17
《梅花》王安石08-06
王安石的詩集08-31
王安石的故事06-13
十五王安石08-06
王安石的家鄉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