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王勃的人生經歷
導語:王勃的詩今存80多首,多為五言律詩和絕句,他的創作對于中國的詩壇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下面是小編分享的詩人王勃的人生經歷,歡迎閱讀!
王勃的一生
唐代大詩人王勃的一生雖然短暫,卻稱得上是一段頗有傳奇色彩的人生。王勃出生書香門第,六歲即能寫詩作賦,十四歲便以出眾的文采受到唐高宗的賞識而官拜朝散郎,成為當時最年輕的朝廷命官,可謂少年得志,富貴功名不可限量。
頂著“神童”的美譽,王勃的仕途經歷一度順風順水。在此期間,他的文學創作水平達到巔峰,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其中尤以一篇《滕王閣序》駢文最為世人所稱頌,該作通篇文字對仗工整,以大量文墨鋪敘了風景名勝滕王閣附近的人文景致,辭藻之瑰麗,大有漢賦之遺風,是后世普遍認可的王勃之代表作。
王勃一生光明磊落,然而盛名之下最易遭人嫉妒,加之王勃性格狂放孤傲,不通人情世故,因而朝堂之上亦不免受到政敵暗算。乾封二年,王勃因一篇《斗雞賦》而受到同僚彈劾,稱其有挑撥離間之嫌,唐高宗震怒,遂將其逐出長安,一度被稱為曠世奇才的王勃頓時淪為被貶罪臣,不得不遠離京師。
至咸亨二年,好容易在朋友引薦下當上虢州參軍的王勃再度因年少輕狂而闖禍,竟將身犯重罪的官奴曹達私下殺害,此案震動朝野,連累王父亦遭貶官。后因好友多番周旋,王勃雖性命得保,然而仕途之路卻不得不就此戛然而止。
這世上若真有一種人生恍如煙花般短暫卻霎那間光彩奪目,那王勃的一生,便是對這類人生最完美的詮釋。上元三年暮春之際,王勃至交趾匆匆拜別老父之后,乘船回鄉,當時正值初夏,南海風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一代詩壇巨匠,就此殞命南海。
王勃的詩
王勃是初唐的著名詩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為“初唐四杰”,且為四杰之首。王勃擅長五律和五絕,流傳于世的詩有80多首,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江亭夜月送別》等等。
王勃的詩繼承了貞觀時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風尚,同時又兼有新時代的氣息,壯闊明朗而又不失慷慨激越,不同詩句間各有其獨特的味道和意境。
王勃的古詩僅有10多首,如《臨高臺》《采蓮曲》《秋夜長》等等都是經典之作,在這些古詩中,王勃表達了對于現實的不滿和嘲諷,同時又飽含了對于窮苦大眾的理解和同情,在這些作品中,王勃繼承了六朝的華美辭藻,結合了樂府民歌的傳統,給人以全新的境界感受。
王勃的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別詩中的翹楚,雖寫離別之情,卻落腳于相互勉慰,意境開闊,少了離別的傷感嗟嘆,多了文人雅士的豪氣和才情。而《山中》《羈春》《春游》《臨江二首》等五言絕句,則通過寫景抒發情懷,表達對于未卜前途的迷茫和對自己身世的感傷和憂慮,也有的抒發的是千里羈客的情感,或是思念家鄉,懷念親友,或是傷春感懷,寄托理想。
王勃的詩不僅言之有物,更注重在描寫手法、詩境開拓等方面的改進和嘗試,并取得顯著的藝術效果。明代學者胡應麟贊譽王勃的詩為“興象婉然,氣骨蒼然,實首啟盛、中妙境。五言絕亦舒寫悲涼,洗削流調。究其才力,自是唐人開山祖”。
王勃與“三株樹”的故事
初唐詩人王勃和他哥哥王勮、弟弟王勔并有才名,當時文學家杜易簡稱為“三株樹”。后因作為對別人兄弟的美稱。宋代樓鑰《王提刑正功挽詞》詩:“伯仲三珠樹,優為一世才。”
王勃是唐代的大文學家,初唐四杰中的佼佼者。他出生書香之家,從酷愛讀書,自幼遍讀詩書,6歲能寫詩文,9歲時作《漢書注指瑕》,14歲考取進士,16歲已蜚聲文壇。
王勃父親王福畤教子有名,生有七子皆有文名。其中最有名的是王勔、王勮、王勃三兄弟,因而名傳天下被稱為唐初文壇“三珠樹”。父親王福畤對這三個兒子也感到自豪,經常向別人夸獎自己的兒子。韓琬的父親跟王福畤是老朋友,一次,王福畤寫信對他說:“我三個兒子王勔、王勮、王勃,寫的文章、詞賦都清新俊逸。尤其是最小的王勃,寫的最好。”韓琬的父親回信給王福畤說:“晉代王武子有愛馬的癖好,你有夸獎兒子的癖好。你們王家人的癖好,恐怕是太多了吧。我需要見到你的兒子們的文章后,才能確認他們寫的文章是好是壞,值不值得夸獎。”王福畤收到信后,就將三個兒子的文章寄給韓琬的父親看。韓琬的父親和一些知名人士,讀了王福畤三個兒子的文章后,感慨地說:“能生出這樣的三個兒子,確實是應該夸獎啊!”
一天,王勃與兩位哥哥王勮、王勔在院子里高談闊論,父親王福疇的朝中兩位朝中朋友來家里做客,三兄弟非常有禮貌的跟兩位大人行禮。父親的朋友夸王勃從小就能作詩,便問他靈感來自哪里。王勃就說是自己書讀多了,腦子比較靈活想到什么就寫什么了,并說自己的目標是學習和借鑒前人的詩文,努力開創自己的風格。兩位大人聽說王勃寫了《漢書注指瑕》,希望他能拿來看看。王勃說明了自己寫作的理由并給大人們看了,兩位大人看后不禁拍案叫絕,覺得王勃九歲就能指出大學問家的錯誤,稱贊他以后肯定大有作為,并告訴王勃父親他們家里又出高人了。王勃并沒有因二位大人的稱贊而驕傲自滿,仍然刻苦學習,作文練筆。
一次家里有客人來拜訪,他們看見王勃研好墨后就睡覺都覺得非常奇怪,父親王福疇就說這事兒子寫作的一個習慣,往往是研好墨,上床蒙頭構思,然后開始寫作,一氣呵成,客人們這才明白過來,并稱王勃有獨到之處。父親陪客人閑聊,不一會,王勃就起來到書桌前,一下子就寫了一首五言絕句。客人們過來看到王勃寫的這首詩,驚嘆不已,不禁贊嘆詩寫得非常好,并說王勃是奇才。
杜甫的從祖杜易簡,曾經贊譽王勔、王勮、王勃三兄弟為王家“三珠樹”。后來王助、王頡長大了,他們都有文名,“三株樹”似乎變成了“五株樹”。最小的兄弟王勸長大后也是一才子。三兄弟和弟王助都考中進士,做了官。王勔,官至涇州刺史,有詩傳世。王勮,官歷鳳閣舍人、箕州刺史,為弘文館學士。王勃,詩文最杰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并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杰”。
擴展資料:
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唐代文學家、“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自幼聰敏好學,六歲即能寫文章,被贊為“神童”。九歲時,讀顏師古注《漢書》,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因《斗雞檄》被趕出沛王府。后求補得虢州參軍,在參軍任上二次被貶。上元三年(676年)八月,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年二十七歲。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閣序》等。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王勃幼年時就非常聰慧,六歲時便能作詩,且詩文構思巧妙,詞情英邁,被父親的好友杜易簡稱贊為“王氏三株樹”之一,表明了王勃早年就顯示出杰出的文學才能。
九歲時,王勃讀顏師古注的《漢書》后,撰寫了《指瑕》十卷,指出顏師古的著作錯誤之處,表現了王勃早年就博學多才。
十歲時,王勃便飽覽六經。
十二歲至十四歲時,王勃跟隨曹元在長安學醫,先后學習了《周易》、《黃帝內經》、《難經》等,對“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匱之數”有所知曉。
未冠而仕
龍朔三年(663年)王勃回到家鄉,寫《上絳州上官司馬書》等文章,尋找機會,積極入仕。
麟德元年秋(664年),王勃上書劉祥道,直陳政見,并表明自己積極用世的決心,深得劉祥道贊賞“此神童也!”
麟德二年,王勃通過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獻《乾元殿頌》,借獻“頌”以圖仕進之意甚明。
乾封元年(666年),王勃通過李常伯上《宸游東岳頌》一篇,接著應幽素科試及第,授朝散郎,成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之后,才思泉涌,筆端生花,撰《乾元殿頌》,文章綺麗,驚動圣聽。唐高宗見此頌詞,歌功頌德,詞美義壯,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為,驚嘆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的文名也為之大振,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杰”,并推為首位。
禍起斗雞賦
王勃當上朝散郎后,經主考官的介紹,擔任沛王府修撰,并贏得了沛王李賢的歡心。一次,沛王李賢與英王李哲斗雞,王勃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討伐英王的斗雞,以此為沛王助興。不料此文傳到唐高宗手中,圣顏不悅,讀畢則怒而嘆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雞,王勃身為博士,不進行勸誡,反倒作檄文(古代用于征召,曉諭的政府公告或聲討、揭發罪行等的文書,現在也指戰斗性強的批判,聲討文章),有意虛構,夸大事態,此人應立即逐出王府。”唐高宗認為此篇意在挑撥離間,欽命將他逐出長安。于是,王勃被逐。他憑著自己的才情和苦心經營剛剛打通的仕途,就這樣毀于一旦。
二次被貶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擊,是在虢州參軍任上殺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
咸亨二年(671年)秋冬,王勃從蜀地返回長安參加科選。他的朋友凌季友當時為虢州司法,說虢州藥物豐富,而他知醫識藥草,便為他在虢州謀得一個參軍之職。就在他任虢州參軍期間,有個叫曹達的官奴犯罪,他將罪犯藏匿起來,后來又怕走漏風聲,便殺死曹達以了其事,結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虧遇大赦,沒有被處死。此事甚為蹊蹺,王勃為什么要保護罪犯曹達,既藏匿保護又怎能將其殺死。據新舊《唐書》所載,王勃此次被禍,是因恃才傲物,為同僚所嫉。官奴曹達事,有人懷疑為同僚設計構陷王勃,或者純屬誣陷,不無道理。這次被禍,雖遇赦未丟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終結。
魂歸南海
王勃因殺死官奴曹達,連累了他的父親王福疇,王福疇從雍州司功參軍被貶為交趾縣令,遠謫到南王勃像荒之外。這件事對王勃的打擊,遠遠超過對自己的懲罰。王勃為人雖有放浪不羈的一面,但他立身處世的基本原則,卻以儒家的禮法為標尺。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達了對父親的內疚心情:“如勃尚何言哉!辱親可謂深矣。誠宜灰身粉骨,以謝君父……今大人上延國譴,遠宰邊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東甌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無所逃于天地之間矣。”從中可體會到身為孝子的王勃內心強烈的羞愧和自責。
王勃出獄后在家里停留了一年多,這時朝廷宣布恢復他的舊職,他已視宦海為畏途,沒有接受。他在上元二年(675年)的秋天從洛陽出發沿運河南下,于八月中旬到達淮陰,又從淮陰到楚州,離開楚州,繼續沿運河南下,入長江后折向西行,到了江寧。
大約在上元三年(676年)春夏,王勃已至交趾王福疇處,見到了他生活窘困的父親。不久后,王勃便踏上歸途。當時正值夏季,南海風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驚悸而死。
人物關系
世祖
南昌滕王閣王勃銅像八世祖王玄則,在南朝宋歷任太仆、國子博士等,當時號稱王先生,著有《時變論》六篇。七世祖王渙,撰《五經決錄》五篇。
六世祖王虬,在北魏為并州刺史,號晉陽穆公。撰有《政大論》八篇。
五世祖王彥,撰《政小論》八篇。
四世祖王一,在北周為濟州刺史,撰《皇極讜義》九篇。
曾祖王隆,在隋朝歷任昌樂、猗氏,銅川等縣令,撰《興衰要論》。
祖父王通,隋末大學者、大教育家,曾任蜀郡司戶書佐,蜀王侍讀。后棄官;以著書講學為業。義寧元年(617年)卒。
父王福疇,在唐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參軍、六合交址二縣令、齊州長史,澤州長史等。撰《王氏家書雜錄》。
兄弟
長兄王勔,官至涇州刺史。次兄王勮,歷任鳳閣舍人、弘文館學士、天官侍郎。三個弟弟依次為王助、王劼、王勸,皆有文才。萬歲通天二年(697年),因王勮與劉思禮交往甚密。當劉思禮與綦連耀謀反時,株連王勮,于是王勮與其兄涇州刺史王勔及弟王助,皆被武則天所殺。王劼早卒。唯有小弟王勸,亦有文才。
【王勃的人生經歷】相關文章:
王勃人生軼事06-07
王勃的詩集及王勃簡介09-17
詩人王勃奇異的人生10-21
王勃的名言09-29
王勃的詩詞07-28
王勃的故事06-30
王勃 《滕王閣序》07-23
《滕王閣序》王勃08-05
王勃與《滕王閣序》10-10
王勃滕王閣序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