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王勃古詩《散關晨度》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聽說過或者使用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泛指中國古代詩歌。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王勃古詩《散關晨度》,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王勃古詩《散關晨度》 1
【原文】
散關晨度
作者:唐·王勃
關山凌旦開,石路無塵埃。
白馬①高譚②去,青牛③真氣④來。
重門臨巨壑⑤,連棟起崇隈⑥。
即今揚策度,非是棄繻⑦回。
【注釋】
①白馬:白色的馬。 古代也用白馬為盟誓或祭祀的犧牲。
②高譚:亦作"高談"。 侃侃而談,大發議論;高明的談吐;高尚的言談。
③青牛:黑毛的牛。《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司馬貞索隱引漢劉向《列仙傳》:"老子西游,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后因以"青牛"為神仙道士之坐騎。 青牛也作為老子的代稱。
④真氣:道家所指的元氣,生命活動的原動力。由先天之氣和后天之氣結合而成。道教謂為"性命雙修"所得之氣。也可以指剛正之氣,或者特指帝王的氣象。
⑤壑:山谷
⑥隈:山的彎曲處。
⑦《漢書.終軍傳》:"初,軍從濟南當詣博士,步入關,關吏予軍繻。軍問:以此何為?吏曰:為復傳,還當以合符。軍曰:大丈夫西游,終不復傳還。棄繻而去。"繻,帛邊。書帛裂而分之,合為符信,作為出入關卡的'憑證。"棄繻",表示決心在關中創立事業。后因用為年少立大志之典。
【譯文】
眼見關山隨著日出展露了真面目,石路上輕盈潔凈沒有塵埃。我乘著白馬長嘯著離開散關,卻看見仙人乘著青牛迎面而來。重重深門之外竟然便是萬丈深壑,房之棟梁也隨著這座山婉轉連綿。今天揚策出關,不建功立業決不回來。
【賞析】
——關山凌旦開,石路無塵埃。
凌旦就是日出之時。全詩的基調就是日出那種積極昂揚精神。一個“開”值得玩味。既傳神地寫出破曉日光照射出山巒,又有作者騎馬景隨步移的動感。長夜的黑暗頓時煙消云散,看到前路的詩人不覺欣喜異常。而這前路不僅僅是初晨的山路,更是詩人想要從戎建業的決心。早晨的世界是清新的。石路上都沒有塵埃。在此句中,作者的愉悅的心情可見一斑,但是我們更可以發現詩人心中崇尚自然和道仙的痕跡。這一點在后四句中更加明顯。
——白馬高譚去,青牛真氣來。
清晨揚策,白馬長嘯于清漉的石路。昂揚的氣勢頓現眼前。值得注意的是白馬有盟誓的意思,與下文的“非是棄繻回”遙相照應。后文“青牛”“真氣” 是道家的詞語。想要去建功立業的王勃竟然是,詩情畫意去的,竟然幻覺感到遇見了仙人。我想,在子安的心里,可能自己也分不清從戎和求仙的差別;還是自己兩者并重呢?初升的朝陽和清潔的石階本來就是并不一致的。但是同時想要出世和入將的子安,竟然站在這石階上,迎接朝陽,如此芳華正茂。
——重門臨巨壑,連棟起崇隈。
重門、連棟都是官家的建筑。巨壑、崇隈都是自然的宏偉。連接著兩個詞語的分別是“臨”和“起”。“臨”足見險危陡峭,令人驚悚。“起”則將人景融入自然之景,將近處連入遠處。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詩人無疑是用險景勾勒出自己內心的慷慨激蕩。無論前路多莫艱險,一定笑臉面對。從戎或者是求仙,對他而言,是一致的吧。
——即今揚策度,非是棄繻回。
棄繻是立志,也是從戎之志。終于揚策,在寧靜的破曉,留下一道長嘯,劃出一道流星。我愿意你是流星,只要你如此享劃過天空的快樂。一匹白馬,一次回眸,非是棄繻回,你說。
王勃古詩《散關晨度》 2
年代:唐
作者: 王勃
關山凌旦開,石路無塵埃。白馬高譚去,青牛真氣來。
重門臨巨壑,連揀起崇隈。即今揚策度,非是棄繻回。
譯文
眼見關山隨著日出展露了真面目,石路上輕盈潔凈沒有塵埃。我乘著白馬長嘯著離開散關,卻看見仙人乘著青牛迎面而來。重重深門之外竟然便是萬丈深壑,房之棟梁也隨著這座山婉轉連綿。今天揚策出關,不建功立業決不回來。
作者簡介
王勃(650~676)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人。祖父王通是著名學者。王勃少時即聰慧過人,有“神童”之譽;十四歲時應舉及第,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一度任虢州參軍;后又因為受牽連犯了死罪,遇大赦免死革職。其父王福疇因受牽連,貶為交趾令。不久王勃前往探親,渡海溺水,受驚而死。詩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史稱“初唐四杰”。有《王子安文集》。
【王勃古詩《散關晨度》】相關文章:
王勃《散關晨度》全詩欣賞10-05
《散關晨度》唐詩賞析10-18
王勃《山中》古詩原文04-23
王勃的古詩有哪些06-23
王勃的古詩:春日還郊11-25
王勃的古詩:落花落08-08
王勃古詩《仲春郊外》10-31
王勃滕王閣序古詩07-10
王勃的滕王閣序古詩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