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酬張少府》鑒賞
《酬張少府》是唐代詩人王維酬答友人的作品。此詩前四句全是寫情,隱含著詩人偉大抱負不能實現的矛盾苦悶心情。頸聯寫隱逸生活的情趣。末聯是即景悟情,以問答形式作結,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韻味,灑脫超然,發人深省。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王維《酬張少府》鑒賞,歡迎閱讀!
王維原詩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賞析
這是酬答友人張少府的詩。少府,是縣尉的別稱。張少府,當是詩人的朋友。從詩的題目與詩的尾聯可以看出,應該是張少府先有詩相贈,詢問窮通之理,似有勸其重新出山,繼續為官之意,而王維則以此詩作答,表明了自己的心愿。
詩一開始,王維旗幟鮮明地和盤托出自己的想法:“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和這首詩互為印證的是詩人早些時侯所寫的“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的“晚”字和“惟”字很耐人尋味,讀者可從中聽到話外音:這就是詩人的少年、青年以及壯年時,并不是“萬事不關心”之人。從他早年的作品《少年行》中的“一身能擘兩雕弧,虜騎千重只似無”便可看出作者的凌云壯志。這里所說的“萬事不關心”,不是真的不關心,而是出于人生的無奈,是對當時腐敗政治喪失信心的一種自我安慰,是不愿與邪惡者同流合污的一種自我解脫。如果參讀王維的《老將行》,我們可以從中窺見詩人的心情。那是一位“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和“一劍曾當百萬師”的叱咤風云的英雄形象,可到晚年,這樣的英雄只好“路旁時賣故侯瓜,門前學種先生柳”。在《老將行》中依稀可以看到詩人自己的影子。
從《積雨輞川莊作》的最后兩句“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中,我們還可以看出詩人晚年萬事不關心的心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兩句,寫出了“萬事不關心”的原因。詩人不是不想關心時事,而是因為“無長策”,只好作罷。“無長策”即沒有好辦法。當時把持朝政的是“口蜜腹劍”的奸相李林甫,這老賊怎肯重用忠良之臣!詩人對李林甫們的腐敗行徑看不慣,但又無能為力,只好以“無長策”為遁詞而“返舊林”作罷。
接下去,詩人以“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寫出了自己的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趣。在這里,詩人選取了兩個最能表達隱士生活的典型細節,予以寄托自己的情懷。白天,在松林間寬衣解帶,曬曬太陽,讀讀佛經,任和風吹拂;夜間,在山中明月映照下彈琴低吟,寵辱皆忘,與天地融為一體。
詩在最后點題,以回答張少府的提問。窮通理,即命運窮塞和通顯的道理。朋友問的是窮通之理,但“‘王’顧左右而言他”,該回答時不作正面回答,卻陡然甩出一句“漁歌入浦深”。這一句看似與問話無關,其實在此卻深化了主題思想,宕出遠神。老朋友,您關心的所謂窮通之理,正是我所厭棄的。請您聽聽那水浦深處的漁歌,多么令人深思。這里所說的漁歌,不是指一般打魚人唱的歌,而是巧用典故。《楚辭·漁父》云:“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遂去,不復與言。”王逸在注《楚辭章句》時說,水濁“喻世昏暗,宜隱遁也”。從結尾處,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在隱諷世道昏暗,但又不便明說,只好如此。滾滾紅塵,滔滔物欲,切不可迷失了自己,還是清靜最好,淡泊最妙。
這首詩在寫法上也有值得借鑒之處,前四句抒情,后四句在寫景中記事、答問,結構安排得井然有序,真不愧為精典之作。
譯文
人到晚年特別喜好安靜,對人間萬事都漠不關心。
自思沒有高策可以報國,只要求歸隱家鄉的山林。
寬解衣帶對著松風乘涼,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彈琴。
君若問窮困通達的道理,請聽水浦深處漁歌聲音。
注釋
⑴酬:回贈。
⑵唯:亦寫作“惟”,只。好(ha):愛好。
⑶自顧:看自己。長策:好計策。
⑷空知:徒然知道。舊林:舊日曾經隱居的園林。
⑸吹解帶:吹著人寬解衣帶時的閑散心情。
⑹窮:不能當官。通:能當官。理:道理。
⑺漁歌:隱士的歌。浦深:河岸的深處。
【王維《酬張少府》鑒賞】相關文章:
王維詩詞酬張少府鑒賞06-27
王維《酬張少府》全文及鑒賞08-26
王維唐詩《酬張少府》原文賞析11-09
王維《酬張少府》全詩翻譯賞析01-06
王維《酬張少府》全詩翻譯及賞析12-09
王維《酬郭給事》全文及鑒賞07-30
《答張五弟》王維唐詩鑒賞10-16
王維《送別》鑒賞11-16
王維詩歌鑒賞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