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賞析經典

時間:2024-10-11 13:16:39 望岳 我要投稿

望岳賞析經典

  大家都度過這首詩,相信一定也不陌生,下面就由小編為大家整理望岳賞析經典的內容,歡迎大家查看!

  望岳賞析經典

  作品賞析

  【注釋】:

  岱宗:即泰山。《風俗通·山澤篇》:“泰山,山之尊者,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長也。”齊魯:在今山東省境內。鍾:聚集。曾:同“層”。眥:眼眶。

  【簡析】:

  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詩人到洛陽應進士,結果落第而歸,于是北游齊魯。這首詩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寫泰山的詩很多,只有

  杜甫能用“齊魯青未了”五字而囊括數千里,可謂雄闊。其結句尤其精妙,氣勢不凡,意境遼遠,將詩人的抱負和理想都含蘊其中。全詩開闊明朗,情調健康。

  這是現存杜詩中最早的一首,寫于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北游齊趙時,此詩被后人刻石為碑立于泰山。

  浦評:杜子心胸氣魄,于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詩即寫于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并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云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明代

  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并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后兩句,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愿。“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么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并說“杜子心胸氣魄,于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征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墻”,正是一致的。此詩被后人譽為“絕唱”,并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鶴注】公《壯游》詩云:“忤下考功第,放蕩齊趙間”,乃在開元二十四年后,當是其時作。《元和郡縣志》:泰山一曰岱宗,在兗州乾封縣西北三十里。

  此望東岳而作也。詩用四層寫意:首聯遠望之色,次聯近望之勢,三聯細望之景,末聯極望之情。上六實敘,下二虛摹。岱宗如何,意中遙想之詞。自齊至魯,其青未了,言岳之高遠。拔地而起,神秀之所特鐘。矗天而峙,昏曉于此判割。二語奇峭。王嗣奭《杜臆》云:“蕩胸”句,狀襟懷之浩蕩。“決毗”句,狀眼界之空闊。公身在岳麓,而神游岳頂,所云“一覽眾山小”者,已冥搜而得之矣,非必再登絕頂也。杜句有上因下因之法。蕩胸由于曾云之生,上二字因下。決毗而見歸鳥入處,下三字因上。上因下者,倒句也。下因上者,順句也。末即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

  ①《虞書》:“東巡狩,至于岱宗。”《前漢·郊祀志》:岱宗,泰山也。

  鄭昂曰:王者升中告代必于此山,又是山為五岳之長,故曰岱宗。

  ②《史記·貨殖傳》:“泰山之陽則魯,其陰則齊。”《子夜歌》:“寒衣尚未了。”

  ③《莊子》:“造化之所始,陰陽之所變。”《左傳》:“天鐘美于是。”鐘,聚也。孫綽《天臺賦序》:“天臺者,山岳之神秀。”《老子》:“大制不割。”割,分也。曹輔佐對:“大人達觀,任化昏曉。”徐增云:“山后為陰,日光不到故易昏。山前為陽,日光先臨故易曉。”【朱注】《封禪記》:泰山東隅有日觀峰,雞鳴時見日出,長三丈。即割昏曉之義。

  ④張衡《南部賦》:“淯水蕩其胸。”馬融《廣成頌》:“動蕩胸臆。”《公羊傳》:“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遍天下者,泰山之云也。”云氣彌漫飄蕩,如疊浪層波,對之心胸若搖。庾肩吾詩:“層云霾峻嶺。”

  ⑤曹植《冬獵篇》:“張目決毗。”決,開也。毗,目眶也。曹植詩:“歸鳥赴喬林。”

  ⑥周王褒詩:“絕頂目猶晴。”沈約詩:“絕頂復孤圓。”

  ⑦《世說》:王珣曰:“若使阡陌條暢,則一覽而盡。”《揚子法言》:“登東岳者,然后知眾山之峛崺也。”盧世..曰:公初登東岳,似稍緊窄,然而曠甚。后望南岳,似稍錯雜,然而肅甚。固不必登峰造極,而兩岳真形已落其眼底。及觀《又上后園山腳》云:“昔我游山東,憶戲東岳陽。窮秋立日觀,矯首望八荒。”則是業升岱宗之巔,而流覽無際矣,乃絕不另設專題以鋪張游概,亦以《望岳》一首已領其要,故不必再拈也。試思他人千萬語,有加于“齊魯青未了”者乎。

  少陵以前題詠泰山者,有謝靈運、李白之詩。謝詩八句,上半古秀,而下卻平淺。李詩六章,中有佳句,而意多重復。此詩遁勁峭刻,可以俯視兩家矣。龍門及此章,格似五律,但句中平仄未諧,蓋古詩之對偶者。而其氣骨崢嶸,體勢雄渾,能直駕齊梁以上。

  望岳賞析經典

  《望 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賞析評價】:

  詩中以飽滿的熱情形象地描繪了這座名山雄偉壯觀的氣勢,抒發了作者青年時期的豪情和遠大抱負。

  六句實寫泰山之景。

  開頭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設問統領下文。二句的“齊魯青未了”自問自答,生動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綿延 、高大。“青”字是寫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現山勢座落之廣大 ,青翠之色一望無際。這是遠望之景。

  三 、四句是近望之勢。“造化鐘神秀”是說泰山秀美無比,仿佛大自然將一切神奇秀麗都聚集在這里了,一個“鐘”字生動有力。“陰陽割昏曉”,突出泰山的高聳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與昏暗的兩個天地 。“割”字形象貼切,給參天矗立的山姿賦予了生命力。

  五 、六兩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靜轉動。“蕩胸生層云”描寫山腰云霧層層繚繞,使胸懷滌蕩,騰云而起,用“層云”襯托出山高。“決眥入歸鳥”,是瞪大了眼睛望著一只只飛回山林中的小鳥,表現出了山腹之深。一個“入”字用得微妙傳神,好象一只只小鳥從遠處徐徐而來,又徐徐而去,足見山腹是何等深遠了。

  最后兩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 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產生了登臨的愿望。“會當凌絕頂”中的“凌”字,表現了作者登臨的決心和豪邁的壯志。“一覽眾山小”,寫詩人想象中登上絕頂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顯得低小,以此襯托出泰山的高大。

  這首詩的題目是“ 望岳”,全篇緊緊抓住“望”字寫景,寫景中又處處烘托著一個“高”字。從而把泰山的萬千景色、高大的氣勢渲染得纖毫畢現,令人如親臨其境。故此《望岳》一詩,成為歷代描寫泰山的佳篇,被人們傳頌不絕。

【望岳賞析經典】相關文章:

望岳的賞析04-15

望岳的賞析03-10

杜甫《望岳》賞析10-30

杜甫的《望岳》賞析10-19

望岳古詩賞析10-24

杜甫《望岳》賞析08-26

《望岳》杜甫賞析09-25

《望岳》解釋及賞析10-06

《望岳》全文賞析09-21

經典杜甫《望岳》賞析06-13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网日本一区 | 亚洲福利在线观看 | 天天躁日日躁久久 |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步兵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观看免费h视频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