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應物清淡詩風的形成

時間:2024-07-30 11:46:34 韋應物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韋應物清淡詩風的形成

  韋應物,中唐時期著名詩人。因做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其詩歌多寫山水田園,以恬淡高遠、清幽冷峭著稱,他的清淡詩風是如何形成的?

  唐代山水詩向以“王孟韋柳”四家并稱,而韋應物以其獨特的詩風代表了中唐山水詩的最高成就。他的詩極喜歡用“清”字。據考證,在他的詩歌中,“清”字共出現了139次,按多少順序排列,分別為:“清”字48次,“清夜”11次,“清景”10次,“清露”8次,“清池”、“清觴”各5次,“清川”、“清風”各4次,“清晨(朝)”、“清輝”、“清都”、“清涼”、“清賞”各3次,“清香”、“凄清”、“清泉”、“清塵”、“清澗”、“清言”各2次,“清渠”、“清靜”、“澄清”、“清曠”、“清時”、“清白”、“清詩”、“清樽”、“清源”、“清光”、“清幽”、“清瀾”、“清淺”、“清波”、“清流”各1次。由此可以看出韋應物對“清”字有著獨特的偏愛。而正是這種偏愛使他在詩歌創作中形成了清淡的獨特詩風,并把這種詩風推進到無人企及的高峰,蔣寅在《大歷詩人研究》一書中,稱韋應物“自成一家之體,卓為百代之宗”。與韋應物同時代的白居易在其《與元九書》中也感慨道:“近歲韋蘇州歌行,才麗之外,頗近興諷。其五言詩,又高雅閑淡,自成一家之體。今之秉筆者,誰能及之?”可見,前人對韋應物這種獨特的詩風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然而韋應物清淡詩風的形成并不是自然形成、無所依傍的。影響他形成清淡詩風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從他的人生經歷,人生態度,生活環境,社會背景,個人品格,以及對前人詩歌的繼承和發展方面來分析。

  一、人生經歷

  韋應物(公元737―約792年),長安(今陜西西安)人,田園派詩人。玄宗天寶十載(公元751年),15歲的韋應物以“門蔭”入宮廷,為玄宗侍衛,同時入太學附讀。年僅15歲的韋應物因為聰明伶俐,再加上長相俊俏,被唐玄宗召入宮,當了三衛郎。年紀輕輕就做了皇帝眼前的紅人,韋應物可謂是少年得志。而此時的他“少事武皇帝,無賴恃恩私。身作里中橫,家藏亡命兒。朝提樗蒲局,暮竊東鄰姬。司隸不敢捕,立在白玉墀”,可見少年時代的他荒唐蠻橫,并沒有認真讀書。

  安史之亂后,他流落失職,流離秦中。從此,他開始立志讀書,痛改前非,從一個富貴無賴子弟一變而為忠厚仁愛的儒者,他的詩歌創作也由此開始了。大約在代宗大歷初為洛陽丞時,他逐漸改變了心態和詩風,在《贈王侍御》中寫道:“心同野鶴與塵遠,詩似冰壺見底清。”從此他的詩歌逐漸呈現淳淡自然的新風格,他的清淡的詩風由此開始。從肅宗廣德二年(公元764年)起到德宗貞元七年(公元791年)將近三十年間,韋應物大部分時間做地方官吏,其中也有短期在長安故園閑居,或在長安任官。蘇州刺史屆滿之后,他沒有得到新的任命,一貧如洗,居然無川資回京候選,只能寄居于蘇州無定寺,不久就客死他鄉,享年約五十五歲。他這一生的經歷可謂是曲折坎坷,然而正是這些經歷,讓他看透了官場的黑暗,而向往田園的清靜的生活,于是將自己的情感表現在詩歌的創作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詩歌風格。

  二、人生態度

  縱觀韋應物的一生,吏和隱的矛盾沖突是左右其思想發展變化的主要動因。因此,濟世和隱逸思想成為影響其詩歌創作的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

  韋應物一生沉浮宦海三十多年,仕途坎坷、命運多舛促成了其隱逸思想的發展,同時他也深受“儒釋道”思想的影響,這使得他在出世與入世之間徘徊不定,難以取舍。因此他形成了亦官亦隱的矛盾思想,而這種矛盾的思想影響了他的人生態度和處事態度,進而影響到他的詩歌創作,使其詩歌創作形成“古雅閑淡”的特征。在宦海浮沉的生活中,他對當時的官場的腐敗和社會的黑暗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想反抗但又缺乏斗爭的勇氣,這讓他陷于苦悶的矛盾狀態中。他企圖逃避,但是又不甘心看破紅塵而去歸隱,他只是對官場的昏暗有所厭倦,想求得解脫,因而辭官幽居,一旦有機遇,他還是要進入仕途。這既表示了他對幽居獨處、獨善其身的滿足,又表示了對別人的追求并不鄙棄。與此同時,積極用世、仁政愛民的儒家思想在韋應物的文化心態結構中仍然起著重要作用,并以此引導了他積極的人生實踐,賦予了其詩歌清朗溫潤、平淡古雅的獨特風格。他歌詠泉林,向往陶淵明式的隱居生活,用這種高情遠韻來消解他的憂愁之感,把心緒放在田園山水之中,用大自然的力量來化解他心靈的不安。

  在韋應物早期的詩歌創作中,呈現更多的是出“濟世”的思想,這種思想繼承了盛唐詩人關懷現實、追求理想的傳統。而在他后期的作品里,詩人對從政已感失望,于是辭官幽居,寄情于山水之中,享受田園風情給他帶來的安逸與寧靜,從中尋求慰藉。這一時期他寫下:“貴賤雖異等,出門皆有營。獨無外物牽,遂此幽居情。微雨夜來過,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鳥雀繞舍鳴。時與道人偶,或隨樵者行。自當安蹇劣,誰謂薄世榮。”這首《幽居》是其非常著名的一首詩歌,全詩通過描寫一個悠閑寧靜的境界,反映出作者幽居獨處、知足保和的心情。從語言和風格上看,這首詩已然呈現出“清幽淡漠、平靜悠閑”的特點。

  三、生活環境

  生活環境對詩人的成長與創作影響至深。韋應物出生在一個有著顯赫家世和隱逸傳統的世家大族。據記載,其曾祖韋待價曾為武后朝宰相,祖父韋令儀曾做過宗正少卿和梁州都督,韋應物的父親韋鑾、伯父韋鑒、伯子韋鷗在當時都是善畫花鳥、山水松石的知名畫家,因此韋應物從小就生長在一個富有藝術修養的家庭。在這樣環境的熏陶下,他自小就形成一種對山水花鳥等自然風光的喜愛和對畫中的恬靜清幽意境的向往,這對他以后詩歌的創作也是影響至深的。

  進入仕途之后,他長期擔任地方行政官吏,親身接觸到戰火離亂的社會現實,目睹了民生艱虞,同時有過侍衛皇帝的親身經歷,經歷過華靡奢侈的生命歲月。因此他有著與別人不同的視野,他對這個社會看得更深刻更透徹。在不同的生活環境下,他寫下了不同的作品,而從他許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出他對官場的厭惡和對歸隱的向往。他的詩歌流露出對“清靜平淡”的隱居生活的無限憧憬,這也使得他的詩風開始偏向于“清淡”。他的《寄李儋元錫》寫道:“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這首詩通過懷念友人,表達了作者未能為老百姓解除疾苦而自愧訴痛苦心情,反映了思歸田里不愿為官的思想。

  仕途為官時他在歌詠著隱逸,閑居游宴時他也未忘民生的疾苦。這兩種生活環境伴隨著他的人生經過了一個起伏發展的過程,這樣的心態對韋應物詩歌創作的影響是巨大的,其淡美的詩歌風貌顯然與其恬淡的心境和隨遇而安的處世態度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他這樣心境和處世態度正是他所生活的環境造就的。

  四、社會影響

  人總是生存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之中,社會環境對作家作品影響的直接結果便是作品中反映出的時代氣息和作品的藝術風格。

  唐朝時期政治、經濟昌盛繁榮,國力強盛,思想活躍開發,這樣的社會環境孕育出許多神采飛揚天才詩人,也孕育出許多代表時代氣息和文化背景的不朽作品。詩人們為了反映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和表現各種愿望和理想,在創作實踐中發展了各種體裁和形式,開創了眾多流派,形成了多種詩歌風格,使當時的詩壇百花齊放,名家輩出,佳作如林,形成我國古典詩歌發展史中的極為繁榮的時代,即文學史家所羨稱的“盛唐”。韋應物有幸生于這個時代,他深受這個時代的影響,有著這個時代的許多特征。

  韋應物一生仕途坎坷,同時遭受喪偶的打擊與嫁女之痛,為此他的思想曾一度消沉,在迷惘中他開始接觸禪宗,而禪宗以其親近、領悟自然山水以求解脫的方式為他提供了精神避難所。于是,他開始學習禪宗,禪宗不僅影響了他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態度,而且對其詩歌的創作也有著重大影響。禪宗對他的影響體現在許多方面,如齋戒坐禪之習、縱情山水之趣等。因此他在創作詩歌的時候喜歡選取那些充滿禪意的意象,并寫下了許多妙悟禪趣的詩歌,如其非常著名的《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這首詩創設出一種孤寂、閑淡的意境,經常被禪師拿來說法演繹。

  他一生交友甚廣,如馮著(當時的隱逸名士)、皎然(中唐著名詩僧)、操公(牛頭宗鶴林玄素住持)和恒璨(律宗傳人)等,他們大都是博學而有才華的人,這些友人無疑對韋應物的個人修養、人生觀和詩歌創作等產生了深遠影響。他的一首詩《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這首詩看起來像是描繪一片蕭疏淡遠的景,然而在平淡的表面下隱含著作者對友人深厚真摯的情感。韋應物有許多這樣寫給友人的詩歌,他的這些詩大都是在蕭疏中見出空闊,在平淡中見出深摯。

  五、個人品格

  詩歌是詩人高潔人格與品行的表現和反映。韋應物是出了名的清官,《歸田詩話》記載:“蘇州有四賢堂,并韋應物、劉夢得、王仲舒、范希文祠之。其遺愛猶未泯,不但以詩名也。”可見韋應物的“賢”,在當時是出了名的。為官期間,他覺得自己作為一個地方的官長,卻不能施惠于民,于是感到慚愧和內疚,寫下了“方漸不耕者,祿食出閭里”(《觀田家》)和“邑有流亡愧俸錢”(《寄李儋元錫》)等著名的詩句。由于深受先秦道家清凈無為思想的影響,以及儒家仁政愛民思想的影響,歷任地方官時,他都努力踐行自己的人生信條,努力做些有益于民生的事。就如賑災濟民,這在封建社會中,不過是官面文章,例行公事,很少有人認真去做,更多的卻是乘機中飽私囊。而韋應物卻頂著烈日,不辭勞苦,趕往百里外的受災區去慰問受災人民。即使在途中吃盡了千辛萬苦,他也沒有任何怨言,反而說:“仁賢憂斯民,賤子甘所役。”(《使云陽寄府曹》)由于目睹了百姓疾苦和社會時弊,他的思想漸趨成熟。作為一個潔身自好、清廉正直的地方長官,他寫下了一些關心國家安危、社會治亂和下層百姓疾苦的詩篇。如他在晚年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寄李儋元錫》寫道:“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表現出一個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員思想的矛盾和苦悶,真實地概括出作者憂國憂民而又有志無奈的典型心情。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詩人擁有“秉性高潔”的人格之美,這對他詩歌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因為“清官”寫“清詩”往往是聯系在一起的,可以說,詩人那清雅高遠的清美詩風正是詩人高尚人格的體現和反映。

  六、對前人詩歌的繼承和發展

  韋應物崇敬陶淵明,他的五古詩主要是學陶,但是山水寫景等方面,也接受了謝靈運、謝�的影響。《四庫全書總目》稱韋應物詩“源出于陶,而熔化于三謝,故真而不樸,華而不綺”。他的詩歌風格在沿襲陶淵明所開創的平淡之風的同時,汲取前人創作成就并加以發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即古淡平和。宋人呂本中曾說:“人言蘇州詩,多言其古淡,乃是不知言蘇州詩。自李、杜以來,古人詩法盡廢,惟蘇州有六朝風致,最為流麗。”由此我們還可以看出,韋詩的“古淡”也受到“六朝風致”的影響。

  韋應物寫詩愛模仿,主要是模仿陶淵明,他山水田園景物詩高古的一面顯系從陶淵明詩中學習繼承而來。他寫了不少效法和模擬陶詩的詩作,如《與友生野炊效陶體》、《效陶彭澤》等。

  與友生野飲效陶體

  攜酒花林下,前有千載墳。于時不共酌,奈此泉下人。

  始自玩芳物,行當念徂春。聊舒遠世蹤,坐望還山云。

  且遂一歡笑,焉知賤與貧。

  效陶彭澤

  霜露悴百草,時菊獨妍華。物性有如此,寒暑其奈何。

  掇英泛濁醪,日入會田家。盡醉茅檐下,一生豈在多。

  這兩首詩從題目我們就可以看出都是效仿陶淵明的,無論是思想還是藝術手法,都與陶淵明相似,因此,邢評曰:“體質自與陶近,不擬肖而合矣。”(見《唐風定》)周紫芝亦云:“古今詩人多喜效陶淵明體者,如和陶詩非不多,但使淵明愧其雄麗耳。韋蘇州詩云……非惟語似,而意亦大似,蓋意到而語言隨之也。”(見《竹坡詩話》)

  韋應物雖然喜歡模仿陶淵明,但他卻不僅僅只是簡單地仿照,而是把謝靈運的險峻新奇融入到了陶淵明的平淡之中,不事雕琢纖巧,在詩體的選擇上,他采用了自己最擅長的古體詩,因而,他的詩歌既呈現出陶謝的特點,又不失自己的風格。又如他的那首《幽居》中的“微雨夜來過,不知春草生”,雖從謝靈運“池塘生春草”詩句演變而來,卻顯得更加生動活潑,清新自然,可謂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故宋濂在《答章秀才論詩書》評價:“有韋應物祖襲謝靈運,能一寄濃鮮于簡淡中,淵明以來,蓋一人而已。”

  說到模仿,可能許多人覺得這是一件有失身份的事情,然而我們再看一看歷代名人的作品,有誰的文章能夠完全抹掉前人的痕跡呢?無論怎樣創新怎樣追求個性,我們都無法擺脫前人留下的精神烙印,都總能從作品中看到前人的身影。因此,我們看到韋應物對前人的模仿,從一定的意義上講其實是一種繼承。他將自己的個性融入其中,做到模得其神而不拘于其形,說明他在繼承的同時進行了總結和發展,這也是他能夠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在以上幾個因素的共同影響下,韋應物逐漸形成了“清淡”這種獨特的詩歌風格。古往今來,清淡詩風的詩人有很多,而韋應物卻是此中的集大成者。他在這一方面的造詣,即使后來柳宗元、齊己等以清美詩風見長并享譽詩壇的大詩人也都而自嘆不如。他所取得的藝術成就是其他“淡遠派”詩人難以比擬的。正因如此,司空圖在《詩品》中單獨將沖淡列為一格,嚴羽在《滄浪詩話》中將之稱為“韋應物體”,并稱:“天地間自欠此體不得。”

【韋應物清淡詩風的形成】相關文章:

李白的寫詩風格的形成05-11

韋應物山水田園詩風格07-19

韋應物山水田園詩風格分析10-11

古詩風03-15

李白的詩風格10-11

李白詩風的講解08-02

李白的作詩風格08-12

李白的詩風和特點08-26

李白飄逸詩風的構成07-06

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08-17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午夜在线观看国产 | 亚洲午夜福利院在线观看 | 亚洲男女在线视频流水 |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欧美国产 | 久久伊人精品青青草原精品 | 亚洲色精品Aⅴ一区区三区 亚洲1级欧美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