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金陵驛賞析

時間:2024-10-11 02:40:36 文天祥 我要投稿

文天祥金陵驛賞析

  文天祥在宋亡后寫的詩,悲壯慷慨,氣貫長虹,這首詩是代表作之一,《金陵驛·草合離宮轉夕暉》這首詞詩觸景生情,景中寓情,巧妙地化用典故,將自己的親身感受,金陵的歷代興亡,前人的詠嘆等交織在一起,抒發了自己深沉而復雜的內心情感,外柔內剛,沉摯悲壯,柔惋含蓄但又淋漓盡致。

  金陵驛二首(其一)

  文天祥

  草合離宮轉夕暉,孤云飄泊復何依?

  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注]

 、僭撛娛翘煳南榭乖”粓,由廣州押赴燕京路過金陵時寫的。

  ②離宮:皇帝出巡時的住所,此處指代南宋王朝。

  賞析一

  本詩寫于1279年的深秋,此時,南宋政權覆亡已半年有余,金陵(今南京)亦被軍元軍攻破四年之多。詩人戰敗不幸被俘,在被送往大都(今北京)的途中經過金陵,撫今思昨,觸景生情,留下了這首沉郁蒼涼寄托亡國之恨的著名詩篇。

  “草合離宮轉夕暉,孤云飄泊復何依?”夕陽落照之下,當年金碧輝煌的皇帝行宮已被荒草重重遮掩,殘狀不忍目睹。不忍目睹卻又不忍離去,因為它是百年故國的遺跡,大宋政權的象征,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為之效命的親人,看到了為之奔走的君王。 “草合離宮”與“孤云漂泊”相對,則道出國家與個人的雙重不幸,染下國家存亡與個人命運密切相關的情理基調。“轉夕暉”之“轉”字用得更是精妙到位,盡顯狀元宰相的藝術風采:先是用夕陽漸漸西斜、漸漸下落之“動”反襯詩人久久凝望、久久沉思之“靜”,進而與“孤云飄泊復何依”相照應,引發出詩人萬里長江般的無限悲恨,無限悵惘。一個處境悲涼空懷“恨東風不借、世間英物”復國壯志的愛國者的形象隨之躍然紙上。

  “ 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山河依舊,可短短的四年間,城郭面目全非,人民多已不見。“元無異”“半已非”巨大反差的設置,揭露出戰亂給人民群眾帶來的深重災難,反映出詩人心系天下興亡、情關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懷,將詩作的基調進一步渲染,使詩作的主題更加突出鮮明。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 “滿地蘆花”猶如遍地哀鴻,他們之所以白花如發和我一樣蒼老,是因為他們心中都深深埋著說不盡的國破恨、家亡仇、飄離苦。原來王謝豪門世家風光不再,燕子尚可“飛入尋常百姓家”,現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們也是巢毀窩壞,到哪里去安身呢?擬人化的傳神描寫,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詩人在哭,整個金陵也在哭,亦使悲涼凄慘的詩人自身形象更加飽滿。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盡管整個金陵城都籠罩在悲涼的氛圍中,我也不愿離她而去,因為她是我的母親,我的摯愛。但元軍不讓我在此久留,肉體留不下,就讓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懷鄉不已的杜鵑鳥歸來伴陪您吧。本聯與詩人《過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謂是異曲同工,旗幟鮮明地表達出詩人視死如歸、以死報國的堅強決心。四年后,詩人受盡種種折磨和苦難,戰勝種種誘惑和威脅,從容就義,用生命和鮮血踐行了自己的誓言,在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寶庫中譜寫了一曲永遠鼓舞中華兒女的悲壯之歌、正氣之歌。

  賞析二

  [創作背景]

  祥興元年(1278)文天祥被俘,次年被押赴元都燕京(今北京)。這首詩就寫于此次押解途經金陵(今江蘇南京)時。在此之前,為挽救搖搖欲墜的趙宋王朝,詩人曾積極募集將士,組織抗戰。誰曾料,如今竟成了階下囚!壯志未酬,而故國江山已經淪亡,詩人心中怎能不感慨萬千?于是詩中便充滿了黍離之悲,亡國之痛,愛國之情,報國之心。

  [內容評析]

  一片慘淡的夕陽斜照著長滿衰草的離宮,而自己也像那天邊漂浮的孤云,不知歸宿在哪里。面對南宋朝廷如夕陽般的沉淪,詩人不禁仰天長嘆,發出了「山河依舊,人事已非」的感慨。作者用依然如故的青山綠水反襯經戰爭摧殘后城垣的頹壞、人民的離散死亡,感慨極深。接著,他又以「滿地蘆花」和「舊家燕子」表達了家國滄桑之感。自己同秋天的蘆花一樣隨風飄零,一片浩劫之后,舊家燕子將飛往何處呢?詩的最后兩句,化用了《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哀江南」的語義和望帝死后化杜鵑的神話,表示現在我雖被迫離開故鄉,絕無生還的希望,但即使死了,我也要化成啼血的杜鵑,飛回江南。詩人這種心志,可謂哀苦之至,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和堅定不渝的民族氣節,同他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樣,更是感動了后世許多人。

  文天祥在宋亡后寫的詩,悲壯慷慨,氣貫長虹,這首詩是代表作之一。此詩觸景生情,景中寓情,巧妙地化用典故,將自己的親身感受,金陵的歷代興亡,前人的詠嘆等交織在一起,抒發了自己深沉而復雜的內心情感,外柔內剛,沉摯悲壯,柔惋含蓄但又淋漓盡致。這種以鮮血和生命寫出來的詩篇,值得珍視。

  作者簡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末期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19歲時獲廬陵鄉校考試第一名,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中選吉州貢士。南宋著名文學家,愛國詩人。初名云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后,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中狀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

  二十歲考取進士第一,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德祐元年(1275年)聞元兵東下,在贛州組織義軍,入衛臨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軍議和,被扣留。后于鎮江脫險,流亡至通州(今江蘇南通),由海路南下,至福建與張世杰、陸秀夫等堅持抗元。1278年被俘,后來被押送到大都(今北京),在監獄關了三年。元軍屢次勸他投降,都被他堅決拒絕了。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慷慨就義,時年四十七。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最終失敗。1276年奉詔入福州,任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往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籌餉以繼續抗元戰爭。秋,元軍攻入福建,端宗被擁逃海上,在廣東一帶乘船漂泊。1279年被俘,受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與陸秀夫、張世杰被稱為“宋末三杰”。

【文天祥金陵驛賞析】相關文章:

《金陵驛》文天祥翻譯及賞析07-01

文天祥詩詞《金陵驛》翻譯賞析11-29

金陵驛文天祥08-17

金陵驛 文天祥詩06-22

文天祥《金陵驛》鑒賞09-27

文天祥《金陵驛》答案08-10

文天祥金陵驛答案07-24

文天祥《金陵驛》其一全詩賞析10-16

文天祥《金陵驛》古詩原文意思賞析04-14

宋詩金陵驛文天祥答案08-15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日本欧美在线α免费 | 日韩一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午夜爽爽爽男女免费观看麻豆国产 | 综合欧美亚洲日本少妇 | 亚洲制服aⅴ中文字幕 | 日产中文字幕在线精品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