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鄉愁》賞析

時間:2024-11-05 10:56:18 鄉愁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席慕蓉《鄉愁》賞析

  對故土的眷戀可以說是人類共同而永恒的情感。遠離故鄉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漢,也希望能葉落歸根整首詩的意境深邃悠遠。下面小編為你帶來席慕蓉《鄉愁》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席慕蓉《鄉愁》賞析

  原文: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 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望

  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

  離別後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賞析一: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席慕容的《鄉愁》一詩,雖只教了一回,我想,自己恐怕是再也忘不了了。我很為此而慶幸。是的,沒有人會這樣用比喻,也沒有人用這樣的比喻:故鄉是一首歌,還是故鄉這首歌像清脆而渺遠的笛聲,抑或是兩者兼而有之?然后情不自禁地,那自渺遠而切近,由模糊到清脆,載著連同那清輝撒滿大地的月亮,一起朝自己的心海劃來……“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你聽到過這樣的比喻嗎?請你還是細細品一品吧,你就會發覺,這“模糊的悵惘”竟是如此傳神、又是如此貼切,將許多年以前故鄉的樣子在自己腦中的印象輕輕喚出:她模糊而又真切,真切卻又無法一一道出,無法一一道出,便在心靈深處生出一絲惆悵、一陣迷茫,正如那秋日早晨山間的濃濃霧氣籠罩,親人,雖在向將要遠行的自己揮手,然而,不斷為淚水充溢而變得迷蒙的雙眼里,如何又能清晰地去拍下親人也是自己依依難舍的那份衷腸,那聲聲祝愿?也許,沒有人在認真品讀之后不為這連環扣般的精妙比喻喝彩。

  不僅如此,詩人心中對故鄉的思念已成為“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這不老的思念,又喚起了多少漂泊他鄉的人們濃濃的情思,綿綿的期待!元人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有“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之句,用的是直抒胸臆筆法,其感受在詩人席慕容筆下,竟化作了如此含蓄、如此雋永的詩行!……于是,童年的歡笑,小伙伴的追逐,其間忘情的嬉戲……多年前故鄉留給自己的一幕幕畫面,竟變得如此親切,那割舍不斷的情絲又一縷一縷重新連接……

  我不知道,臺灣詩人席慕容作《鄉愁》時,內心有沒有涌起似那般波瀾陣陣。于我,卻寧可相信詩人當時的心境已如前面所述。多少次,工作疲累至極,耳邊會有一支清遠的笛聲悄悄地自遠而近,伴隨著我進入美麗的夢鄉;又有多少次,早早醒來,只因這嘹亮的笛聲進入我再難入睡的耳鼓,讓我童心陡起。我沉浸于詩歌創造的濃烈而又淡淡的思鄉氛圍之中,心靈變得如此純凈,卻又如此激越。我一遍一遍地從心底叩問,為什么,為什么如此短短一首小詩,竟可以讓我如此為之神迷,讓我如此失神,如此陶醉?

  我知道,我對故鄉的思念,跟許許多多的人們并無二致,對這首詩歌的喜愛,卻遠遠超越了“鄉愁”二字。是的,如果單從家國之思的角度,同是臺灣詩人,而且是著名大詩人的余光中的同名詩作,無疑更具有精神上的穿透力。把鄉愁演繹成一枚小小的郵票,一張窄窄的船票,既而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最后擴大成為一灣淺淺的海峽,躍然紙上的游子之思,那通俗的比喻,淺顯的道理,濃濃的感情,即使平時號稱鐵石心腸的堅強漢子,多次高唱“男人有淚不輕彈”之歌的英雄,在人們看來多半已成了政治動物的“偉人”,只要他能安靜坐下來,只用幾分鐘的時間,一字一句去品一品,無疑也會受到某種程度的感染,精神和靈魂也會受到一點觸動,從而產生哪怕只是曇花一現般的思鄉之情,喚起埋藏內心深處的故鄉情結。

  然而,我卻無法不更喜歡自然而飄逸的席慕容的《鄉愁》。在我看來,席慕容是真誠的,純凈的,她對故鄉的感情是發自內心的,也是至真至純的,象一片潔白的羽毛,亦如一眼可以望到底的泉水。那毫無矯揉造作的情愫,無疑是徐徐吹來的縷縷清風,亦是長途跋涉后的淺香飄飛的一杯龍井,直讓人無法拒絕,不顧一切去盡情消受。

  真的,在這又一個早起的黎明,我知道,即使說再多的話,都擋不住我再次拿起這《鄉愁》,去細細吟誦。

  賞析二:

  鄉愁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古今中外文人騷客都曾抒寫鄉愁之苦,并形成一個世代傳承的精神信仰,去國懷鄉,留戀故土,一切盡在不言之中。杜甫寫道:“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李白寫出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崔顥睹景思鄉,寫下:“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馬致遠流浪異鄉,望見夕陽日暮,有感而發,創作出:“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千古佳話……無數的游子對故鄉凝結成一種情結,形成一種優秀的文學傳統。到了近現代,受我國歷史的影響,很多人背井離鄉,離開自己熱愛的故土,鄉愁相關的文學藝術創作成為一種潮流和重要的現象,在眾多的作家當中,余光中和席慕蓉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余光中和席慕蓉有著相似的人生經歷,并且都曾以《鄉愁》為題創作過詩歌,抒發個人對故鄉的懷念和思戀,但是兩篇詩作在意象塑造、意境營造、語言應用以及結構布局上都存在明顯的不同,展現出作者對故鄉不同的理解和情感狀態。

  一、從內容寓意方面

  余光中先生祖籍福建,出生于南京。當時的中國正值抗日戰爭期間,舉國動蕩不安,人們生活不得安寧。中學時代的余光中先生一直生活在南京,隨后的多年先生到處顛沛流離奔波勞苦。1947年先生考入金陵大學,后因內戰爆發,1949年初隨母親逃亡上海,又輾轉至廈門大學讀書,7月份隨父母遷至香港,1950年5月份又來到臺灣。在臺灣這短暫的安穩階段,先生開始詩歌創作和發表。隨后的多年間,先生幾次赴美進修、赴菲律賓講學。由此可見,余光中先生一直是奔波和遷徙的狀態,與家人聚少離多,很少在故鄉生活,對于故鄉和親人的感情不言而喻,這也為先生后來創作《鄉愁》奠定了情感基礎。先生的作品中,由時間主線展開,從小我到大我的逐漸放大,也將鄉愁從對故土的留念和對親人的思念轉向對于祖國、大陸的敬畏,進而引發出希望祖國統一的美好期望。

  席慕蓉先生則是祖籍內蒙古,1943年出生于重慶,而后隨同家人先到香港,再遷至臺灣。時隔40年的時間,這些年里先生一直聽家人描述內蒙古大草原的幅員遼闊,景色壯美。但是在席慕蓉的印象中便是“故鄉的面貌確是一種模糊的悵惘”,這一句便道破席慕蓉積郁許久而不得寄托的鄉愁。與余光中先生的鄉愁不同,席慕蓉先生沒有見過故鄉的草原,思鄉之情僅僅只能依靠想象和別人的描述,這樣的感覺太過于折磨。雖說是完全不同的鄉愁,但都是遠離故土輾轉流離的孩子對于故鄉和親人的思念。只是從宏觀的立意上余光中先生的鄉愁更加宏大,具有時代的背景意義。席慕蓉先生的作品中只是寄托了對于故鄉和父母親人的無比想念,而余光中先生的鄉愁有涉及到對祖國大陸的感情,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愿望。

  二、從表現手法方面

  兩首《鄉愁》顯而易見的都運用了比喻的寫作手法。余光中先生的這首《鄉愁》全詩分為四個章節,這四個章節由時間這條主線串聯,并且在每一小節選擇出一個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物品來指代鄉愁。第一小節是作者從小時候在外求學,靠寫信寄托思鄉之情,這時信件上的郵票就是鄉愁的指代物。第二小節是作者與自己的妻子分隔兩地,飽受濃濃的思念之苦,此時連接兩岸的輪船船票就是鄉愁的指代物。第三小節作者的母親去世,陰陽相隔、生死離別的無奈更加痛心,這時母親的墳墓就是鄉愁的指代物。第四小節也既全詩的最后一個小節,作者橫跨臺灣海峽與祖國大陸遙遙相望,充滿了深深的去國懷鄉的情感和對祖國故土的懷戀,這時那一灣淺淺的海峽就是鄉愁的指代物。全詩四個小節是作者四個不同人生階段對于鄉愁的理解和詮釋,每一小節都用寥寥數字描摹了一幅畫面,每一個畫面都飽含深情,打動人心。

  席慕蓉先生的這首《鄉愁》是一首只有七句的短詩,雖然篇幅較短,但情感充沛。詩中,作者將“故鄉的歌”比作“清遠的笛”,將故鄉的面貌比作“霧里揮手離別”的“模糊惆悵”,將“離別鄉愁”比作沒有年輪的樹。全詩用詞巧妙自然,并且運用了古典詩歌中經典的描繪鄉愁的意象,諸如“笛”“月亮”“樹”等意向在古詩詞中都是描繪鄉愁的經典意象。這些巧妙自然的用詞和經典鄉愁意象的使用使得這些詩句所表現畫面凄美悲傷、色彩豐富、感情充沛。這兩首作品雖然表現鄉愁的范疇和風格各不相同,但兩者都恰到好處的巧妙地運用了比喻的寫作手法,貼近自然又心存美好。

  三、從詩歌意象的畫面感方面

  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作出來的藝術形象,也就是創作者主觀的意與物體客觀的象的結合。這些意象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景,可以是動態的也可以是靜態的。而詩歌的畫面感的營造離不開詩歌意象的參與。在詩歌意象的畫面感方面,余光中的《鄉愁》中的四個主要意象(四個鄉愁的指代物)都是具有動態屬性的物品,所以余光中的這首詩所營造的畫面感是動態的。詩中畫面中多展現人物,以及與人物分別之場景,畫面中有幼時離家求學,有與新婚妻子離別,有與母親生死相隔,有站在海邊遙遙揮手,這些畫面隨著我們讀完詩句便自然形成,貼近生活,更是引發讀者感同身受,其中思鄉之愁蘊含在作者詩中所描寫的每一個動作之中。

  席慕蓉先生的《鄉愁》中的意象靜態的屬性居多,并且運用了古典詩歌中經典的描繪鄉愁的意象,諸如“笛”“月亮”“樹”等。在席慕蓉的鄉愁所展現的畫面中,作者的鄉愁之苦是寄托在自己的想象中的,想象中有遼闊的草原,有皎潔的月光,有大樹,有親人,有笛聲,這些畫面交織在一起,完成了一幅清麗悲傷、恬淡哀怨的鄉愁畫作。

  兩首詩詩歌意象的畫面的動、靜之別不言而喻。這兩首作者都將詩歌的意象美和畫面感以及作者充沛的情感力透紙背地傳遞給了每一位讀者。兩位詩人均用比喻的手法,通過用具體的畫面和物體使得抽象的鄉愁具體化、形象化。故此多年以后我們后輩人在讀到這兩首詩歌作品時,雖未經歷當時國家動蕩、人民四處飄零的悲慘際遇,但仍可以身臨其境地體會到作者對于故鄉的拳拳之情。

  四、從詩歌結構方面

  在詩歌結構方面,余光中的《鄉愁》與席慕蓉的《鄉愁》有著截然的不同。余光中的《鄉愁》具有嚴格的格律美和形式美,再加上作者用比喻、指代性的內容表達使得這首詩達到了形式美和內在美的完美結合。第一,余光中的《鄉愁》中全詩共四個小節,每個小節都是由四行詩句組成,并且每行詩句的字數相同或者相近。但這首現代詩歌又不同于古典律詩的格式上的完全一致,在每一小節的四句詩中,長句短句參差結合。這就使得全詩既有律詩的格式和形式美,又具有現代詩歌的流動性與活潑性。第二,全詩四個小節的內容在邏輯關系上遵循于時間軸線,并且在情感層次上層層遞進,由思念親人、思念家鄉進而升華到對祖國母親的思念和期盼統一的宏大心愿。第三,全詩的結構以及遣詞用句展現了詩歌的音樂美。整首詩歌中相同的句式多次重復的使用營造了一種回環往復的音樂韻律。比如每一小節的尾句都是“在這頭……在那頭”,比如“小小的”“淺淺的”“窄窄的”等疊詞的使用。席慕蓉的《鄉愁》則是一首只有七行的三節小詩,全詩突破了格律詩甚至是現代詩格式的框架,長短詩句的相間使用形成了一種活潑靈動、清麗別致的格式風格。全詩前兩節的句式一致,而在第三節突然分成了三句,突出鄉愁是“沒有年輪的樹”的代指。這種具有變化的參差結構一方面突出了鄉愁的重點,一方面使得全詩活潑跳躍、讀來押韻上口,異常迷人。

  中國文人的鄉愁情結是深深地烙印在骨子里和血液中的,從古至今這種鄉愁情感凝結為一種優秀的傳統,不斷豐富相關主題的文學創作。余光中和席慕蓉作為鄉愁抒寫的大家,對于該主題的把握和營造各有特點,他們將各自的人生經歷融入其中,在內容寓意、表現手法、意象營造和結構等方面展現出不同,創造出不同的情感內蘊。在日常的教學中,可以通過這兩首詩歌的對比學習來體會不同的情感蘊藉,助力我國教育的改革和深度發展。

  創作背景:

  此詩寫于20世紀80年代早期,當時的臺灣與大陸之間仍不能公開往來。但是很多臺灣人,包括海外的游子,卻身在海外,心系大陸。而席慕蓉的故鄉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長大,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有機會踏上故鄉的土地。她只有在夢里,在詩中,寄托無限鄉愁。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詩人繼承了傳統文化中鄉愁這一永恒的主題,寫下了柔情而又不失真摯的這首《鄉愁》。

  作者簡介:

  席慕蓉,1943年9月出生。四川重慶人。祖籍內蒙古察哈爾盟。女詩人。筆名肖瑞、漠蓉、穆論、千華、席連勃等。1949年遷至香港。1954年自香港赴臺。14歲入臺北師范大學藝術系,正式開始習畫,同時開始寫詩和散文。1956年向《自由青年》等刊物投稿。1959年入臺灣師大藝術系。畢業后曾在臺北市仁愛初中執教。1981年9月,詩集《七里香》出版,出版一個月后就再版。另外一本詩集《無怨的青春》也成為暢銷書。主要作品有:詩畫集《畫詩》,詩集《七里香》《成長的痕跡》《無怨的青春》《有一首歌》,美術論著《心靈的探索》《同心集》《寫給幸福》等。

【席慕蓉《鄉愁》賞析】相關文章:

席慕蓉《鄉愁》寫作背景10-14

席慕蓉《雨后》賞析12-29

席慕蓉《送別》賞析07-02

席慕蓉《青春》賞析04-03

鄉愁賞析07-01

席慕蓉的《青春》原文及賞析06-07

席慕蓉《青春》的原文及賞析09-11

《鄉愁》全文與賞析09-16

《鄉愁》原文賞析07-16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五月天在线亚洲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激情另类 | 亚洲日韩国产欧美综合一区 | 一本之道中文日本精品 | 夜色福利院在线看 | 在线观看肉丝少妇被日字幕 |